3.2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下两部分 全)——【秦汉考古精品】
- 格式:pptx
- 大小:157.88 MB
- 文档页数:408
目 录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5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2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1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07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2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四川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45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32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良渚文化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距今约5300~4500年,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灰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圈足器和三足器较为盛行;玉器包含璧、琮、钺、璜、冠形器、玉镯、玉管、玉珠等,琮、璧一类玉器之多,为同时期其他文化所罕见。
出土的农具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总之,良渚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程度,而且也是证明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证据。
2.武官大墓答:武官大墓是在安阳殷墟中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
此墓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1950年进行科学发掘。
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7.2米。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轰动一时。
关于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之出土文物海昏侯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成套编钟、竹简、木牍和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等。
海昏侯墓已被列入2015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创下多个“首次”和考古之最。
2015年11月4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
墓中出土一万余件珍贵文物,包括10余吨西汉铜钱(200万枚,相当于现在50公斤黄金)、编钟、竹简、伎乐俑…文物展现了西汉高等级贵族生活,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墓葬中还出土了青铜火锅。
[6]2015年11月9日,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主墓的西侧有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坑首次发现车马陪葬坑,在这个坑里共发现5辆木质彩绘车和20匹马的痕迹。
考古工作人员从车马坑里清理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
从清理出的车具如盖弓帽、杠箍、龙虎首轭饰、辕首饰、衡饰、车軎等,马具如络饰、衔镳、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等多鎏金错银和麻质伞盖看,其制作极其考究,使用等级很高。
在这里还发现大型青铜蒸馏器、青铜火锅及数十件陶瓷器及陶胎漆器储酒器。
[7]11月14日上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清理正式启动。
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将为研究孔子的实际形象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独尊儒术的景象。
[8]出土的马蹄金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两个马蹄形的金器,虽然在地底埋藏了2000多年,但经过初步的清洗后,立刻闪耀出黄金的光泽。
专家介绍,公元前95年,汉武帝祭天时梦到了纯白的麒麟,敦煌一带出现了金马,泰山出现了黄金,汉武帝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所以从那一年开始,就将所有的金饼都铸造成马蹄的形状。
汉代墓葬xx十一陵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
公元1962年开始勘查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
公元1966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1970—1978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墓的从葬沟。
公元1982—1983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序。
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作了详细校核。
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
《汉书》臣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
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用夯土筑造。
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230米、顶高46.5米。
其他略小,一般顶高30米左右,底边长150—200米。
坟丘居陵园中央。
陵园四周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00米左右。
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15米左右。
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
土阙长40、宽15米左右。
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
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存。
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
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外。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PDF版阅读时间:2011-1-6至2011-1-21一、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七代。
·墓葬以以前在雍城的“集中公墓制”变作了以一代君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据推测,秦孝公可能追随其父葬在栎阳附近陵区,而昭襄王、庄襄王及历代秦君多葬在芷阳陵区(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陵区尚不知晓),而秦始皇则选择在与芷阳一山之隔的骊山北麓。
·秦都咸阳附近还分布有多处平民墓葬区。
其中面积较大,并且进过较多次发掘的有黄家沟墓地、任家嘴墓地、塔儿坡墓地。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1、秦始皇陵:A陵园与陵区:两重城垣,并形成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园;内城墙厚8.3m,外城墙厚14m;内城墙北面有两门,其余东西南各一门,外城墙各面各一门;两重城垣以内遗址遗迹分布密集,多于葬制和葬仪有关,外城垣外遗址遗迹分保护分散,除了兵马俑和马厩坑等特殊设施意外,大多数遗迹属于修建陵墓的从属性遗留。
B坟丘和地宫:坟丘为三层回状阶梯状;墓室(地宫)为口大底小的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坑,长方向墓穴四边皆有斜坡墓道。
测土东侧弹出五条墓道,中间一条长友60m,西侧墓道呈“巾”字形,北墓道有两条。
每条墓道皆有多个大型耳室,埋藏丰富。
-------秦始皇真狠啊,不过确实有意义在,那么多的汞他哪来的怎么炼的呀,再者,怎么做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C寝殿与便殿。
2、陵园内外的陪葬坑A石质甲胄坑(胄zhou,四声,和头盔同义,或者指帝王家族的后代):石铠甲和石头盔都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地摆放,大小比例按真人而制,非常笨重,应属于明器。
B马厩坑:秦始皇陵的马厩坑主要有两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在陵园外墙东侧。
前者规模较大,但只有两座,一座是“双门道马厩坑”,一座是“曲尺形马厩坑”。
060103考古学第一篇:060103 考古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5个月。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相近专业: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开设院校:西北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第二篇: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西汉历代皇帝陵墓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
(约公元(约公元西汉,⼜叫前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朝⽌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故称西汉。
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强盛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国家,经济繁荣,国⼒强盛。
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中国的第⼀个黄⾦时期。
西汉列帝多数都有所作为,锐意进取,才缔造出了中国的第⼀个强盛时期。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 西汉共有13帝,其中病的9帝;被毒杀的1帝;国亡被废后为乱兵所杀的1帝;箭伤复发致死的1帝;被废后事不详的1帝。
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汉皇祖陵:汉皇祖扩展⽽成的陵园。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刘砦村,是以汉⾼祖的曾祖⽗、刘姓⼤始祖刘清墓为中⼼扩展⽽成的⼀座陵园陈列馆。
现为当地"重点⽂物保护单位"。
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堂刘⽒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的“破四旧”,当地古迹建筑被破坏殆尽,仅剩下刘邦曾祖⽗刘清的⼟坟⼀堆。
现在的汉皇陵,则1992年以后由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修复重建。
正门为4根⼤⽯术组成的汉式红漆⼤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字。
⼤门两帝各有⼀⼤⽯狮守护。
⼤门东侧有⽂物保护碑和标志。
进⼤门后为庭院,庭院正⾯是汉⾼祖刘邦的⼀尊⾼达4⽶多的汉⽩⽟雕像。
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平介绍。
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与⽂化”陈列室。
位于刘邦雕像⾝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
(11初)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11考古)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03考古)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汉代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意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墓葬的基本类型主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
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中的典型类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1972—1974年先后发掘初3座墓葬。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椁室由外、中、内三椁,外、中、内三棺和垫木组成,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室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
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
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
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典型墓例有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两座墓的结构相同。
1号墓保存较好,墓室模拟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大致以题凑为界,题凑内的内回廊、前室、后室构成内藏部分,外回廊为外藏,从内到外,依次为棺室(梓宫)—前室(便房)—题凑—外藏。
2号墓被严重焚毁,结构与1号墓大致相同,出百余斤五铢钱。
汉代墓葬特点(精选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汉代墓葬特点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汉代墓葬特点篇一汉代墓葬特点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
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
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贝墓存在于辽南的沿海地区,已发掘的有100余座。
贝墓是以海蛎、海螺、蛤蜊、鲍鱼壳、海帽等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
做法是先掘好土圹,在墓底铺一层贝壳,四周竖立木板为椁,入墓后盖上木板,空隙处塞实贝类,然后封土。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贝墓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
”这里说的“蜃”,便是贝类,《辞海》解读是大蛤。
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井椁塞下以蜃,御湿也。
”所以用贝壳筑墓,是因为贝壳坚硬不朽,又防御潮湿,保护尸体不易腐坏。
辽南贝墓最早由日本人于1931年发掘数座。
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发掘大连市营城子41座;1957年发掘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1978年发掘普兰店市花儿山乡30余座。
此外,还在瓦房店市、金州区、旅顺口区,大连湾等沿海地区分别发掘数十座。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
其墓葬形制与内陆一致。
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后期多为夫妻同室合葬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墓(即以贝壳与卵石或石椁合筑)和贝砖墓(以贝壳与长方形素砖合筑)为主。
辽南的贝墓之多、之集中,为我国各地区的墓葬所仅见。
其原因是辽南地区近海,人们养成喜爱贝类的食俗,因长期经验,发现贝壳坚硬而又隔绝潮湿,所以取来作为墓葬的材料。
再是辽南沿海的贝类丰富,30多年前,海水落潮时潮出的贝类蛤蜊遍布、锥螺成堆,汉代自当更为丰富。
汉代墓葬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墓葬的地理分布汉代时期,中原文化成为全国主要文化中心,其墓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中部地区,如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随着汉代王朝的扩张,墓葬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地区,如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二、汉代墓葬的形制1. 地宫式墓葬:地宫是指一种地下宫殿,通常位于主墓室下方,是汉代墓葬的一种典型形制。
地宫式墓葬多为贵族或达官显贵所设,地宫内常有精美的陪葬品和壁画等。
2. 空心墓:空心墓是指墓主石室中挖一条通道,通道两旁开设分房。
这种墓葬形制多见于普通百姓的墓葬中,也是汉代墓葬的一种常见形式。
三、汉代墓葬的结构1. 墓室:墓室一般为地下建筑,用于安放尸体和陪葬品。
根据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不同,墓室的规模和装饰也不同。
2. 墓穴:墓穴是指地下墓葬的一种形式,属于最基本的墓葬结构。
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坑洞组成,用于安放尸体和陪葬品。
四、汉代墓葬的发掘与研究1. 汉代墓葬的发掘:近年来,大量的汉代墓葬被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汉代墓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汉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学者们对汉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汉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汉代墓葬的陪葬品1. 陶俑: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品,通常是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用于陪葬在墓室中。
2. 玉器:玉器在汉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墓葬中常见到各种玉器,如玉龙、玉璧、玉璋等。
3. 金银器:汉代的贵族阶层常常将大量的金银器作为陪葬品,用以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六、汉代墓葬的意义1. 了解汉代社会生活:通过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汉代社会生活。
2.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汉代墓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汉代文化遗产。
七、汉代墓葬的保护与传承1. 考古保护: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应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好已经发现的汉代墓葬,防止其因为外界环境等因素而受到破坏。
《战国秦汉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战国秦汉考古:战国秦汉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左右)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城址、墓葬、手工业遗址、出土文物等,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揭示战国至秦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于1974年被发现。
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陶俑军阵,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军事组织形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青铜灯具,因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该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既能照明又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科技智慧。
4.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葬群,主要包括三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
其中以一号墓最为著名,出土了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尸体以及大量珍贵文物,如丝绸服饰、帛书、漆器等,为研究西汉早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及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5. 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高级贵族死后殓服的一种,用金丝将各种形状的玉片联缀成形似人体的衣服,象征着死者在阴间的尊贵身份与永恒不朽。
目前我国已发现多套金缕玉衣,是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工艺美术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________的统一。
答案:度量衡2. 西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________中包含《老子》甲乙本等珍贵文献资料。
答案:帛书3.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灵寿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以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闻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________。
答案:建筑平面设计图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新疆________出土的汉代织锦,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一、概述长沙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自年月至月,经过数月精心组织和周密计划,我们对马王堆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此次发掘是继一号墓之后,对马王堆汉墓群的重要补充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西汉初期长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号墓与一号墓同属轪侯利苍家族墓地,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三号墓则属于利苍妻子及其家属的墓地,规模虽较二号墓稍小,但同样展现了西汉初期贵族墓葬的华丽与精致。
两座墓葬中共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包括漆器、铜器、陶器、帛书、帛画等,这些文物的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西汉初期长沙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现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保护文物,尽可能减少发掘对墓葬的破坏。
同时,我们还对墓葬进行了科学测绘和记录,详细记录了墓葬的结构、布局、随葬品的位置和数量等信息,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汉初期长沙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葬俗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珍贵的文物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西汉初期长沙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信息。
1. 简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
长沙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是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一处重要墓葬群,特别以其保存完好的软尸和丰富的随葬品而著称。
该墓葬群包含了一号、二号和三号墓,分别属于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族成员。
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
长沙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均十分重要,因此其墓葬群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马王堆汉墓因其独特的葬制和丰富的出土文物,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汉代墓葬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汉代墓葬的类型1. 各种子类型汉代墓葬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墓地、墓穴、墓室、墓冢、墓园等。
这些墓葬类型有的用于贵族家族的私人墓葬,有的用于普通百姓的葬礼,各种墓葬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2. 区别与联系汉代墓葬类型在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它们都是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的体现。
另外,不同墓葬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有的墓葬类型还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二、汉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布局1. 地理分布汉代墓葬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其中以关中、河南、山东等地最为集中。
这些地区的墓葬规模不一,但总体上呈现出区域性特征。
2. 布局特点汉代墓葬的布局一般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其中墓门、墓道、墓室、墓穴等各个部分布局严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阴阳、五行等宇宙观念的认识。
三、汉代墓葬的陪葬品1. 类别汉代墓葬的陪葬品种类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铁器、玻璃器、木器、织物等。
这些陪葬品大多用于陪葬者的生活、生产、娱乐和宗教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功能汉代墓葬的陪葬品在功能上主要有实用性和仪式性两个方面。
实用性陪葬品主要用于生活和生产,仪式性陪葬品则主要用于祭祀和纪念,这两种功能呈现出古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汉代墓葬的墓志铭1. 作用汉代墓葬的墓志铭是古代中国人纪念死者和宣扬家族声誉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纪念死者、宣扬家族传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2. 内容汉代墓葬的墓志铭内容一般包括死者的姓名、生平事迹、家族谱系、丧葬事宜和后人敬仰等内容。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有力地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汉族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水平。
五、汉代墓葬的特点与价值1. 社会地位汉代墓葬的社会地位不同,主要体现在规模、建筑、墓志铭、陪葬品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规模大、构造精致、墓志铭丰富、陪葬品丰盛的墓葬往往代表着墓主的高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
2. 史料价值汉代墓葬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
第一章测试1.“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士人阶层“士”,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
这一变革发生在()A:春秋时期B:西汉中期C:成康时期D:战国时期答案:D2.秦王朝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区划为()。
A:郡、州、府、道B:郡、县、乡、里C:郡、县、路、府D:郡、县、府、里答案:B3.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继位后,从“无为”转而“有为”的措施有()。
A:铸五铢钱B:独尊儒术C:行“上陵礼”D:颁布“推恩令”答案:ABD4.王莽改制的措施有()。
A:改革币制B:重新划分郡县,更改地名C:改革中央机构,加强相权、兵权D:改革少数民族名称、首领称号答案:ABCD5.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30度附近存在一个“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区不包括()。
A:县B:州C:军D:郡答案:D2.记载了汉代“家致数千万金”的坐贾行商大量出现,经济实力“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的文献是()。
A:《吕氏春秋》B:《史记》C:《韩非子》D:《战国策》答案:B3.以下哪些区域很早就出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史前聚落?()。
A:东亚黄河流域B:亚欧大陆北部C:东亚长江流域D:亚欧大陆西部答案:AC4.所谓“夷”,是指以华夏族为中心,在周边分布的较为落后的民族,即一般所说的()。
A:西戎B:北狄C:东夷D:南蛮答案:ABCD5.直至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才最终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A:错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以下哪个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A:改易汉俗B:迁都长安C:变革官制D:均田制答案:B2.昭武九姓主要代表的是()人。
A:吐蕃B:匈奴C:大秦D:粟特答案:D3.史君墓石椁四面的浮雕具有浓郁的()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