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考古概述》课件:3_3 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下)
- 格式:ppt
- 大小:37.64 MB
- 文档页数:133
西汉11座帝陵分布示意图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
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kan看〕共历11帝,建陵园11座。
据文献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陵园,此后的西汉各帝都在生前就为自己营造巨大的陵墓。
从本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汉诸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查,基本上确定了诸陵的方位和陵园的建制、布局。
西汉11座帝陵(图4),分为南北两大陵区,分别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杜东原。
分布在咸阳原上的有九座,西自兴平县南位乡,东至高陵县马家湾乡,绵延50余公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最东一区以高祖长陵为中心,西为惠帝安陵,东为景帝阳陵。
最西的一区武帝茂陵在西,昭帝平陵在东。
中部的一区,以元帝渭陵为中心,西为成帝延陵,东为哀帝义陵,西北为平帝康陵。
最东一区是西汉最早的几个帝陵,位于汉长安城以北,与都城隔渭河相望。
长陵南与长安城北面居中的安门大街正相对应。
陵墓的排列,体现了古代左昭右穆制度,这一点对后世帝陵的排列产生了很大影响。
白鹿原上为文帝霸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杜东原上为宣帝杜陵。
图4西汉帝陵分布示意图(采自《秦始皇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idesc="1.茂陵4.康陵7.安陵10.霸陵2.平陵5.渭陵8.长陵11.杜陵3.延陵6.义陵9.阳陵西汉初年高祖和吕后陵墓,在同一陵园内,此后,帝后的陵墓各自修筑方形陵园,陵园垣墙用夯土筑成,有的至今地面上还很清楚。
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米,墙基宽8—10米,据墙体收分推测,墙高约10米左右。
后陵陵园一般边长330米,个别较大者边长近400米,墙基宽四米左右。
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前立双阙,两侧建房屋。
四座门的形制大小基本一致,据分析东门为正门。
汉宣帝和孝宣王皇后陵园的东门门址经过发掘,中间为门楼,中央为通道,门两侧有左右塾,两翼有配廊。
通道中间有门槛,门槛左右各有门墩一个,地面铺素面方砖。
秦汉考古:秦汉遗址:城址和宫殿址:(咸阳秦宫殿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遗址、长乐宫遗址、汉长安武库遗址、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灵台遗址、汉魏洛阳明堂遗址、汉魏洛阳辟雍遗址、汉魏洛阳太学遗址、永宁寺遗址)、汉河南县城遗址、汉西海郡城遗址)、汉代冶铁遗址(铁生沟冶铁遗址、古荥镇冶铁遗址、瓦房庄冶铁遗址、利国驿冶铁遗址)、其他遗址(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三道壕遗址、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沿线城址、居延烽燧遗址、尼雅遗址)秦汉墓葬:皇陵: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汉代帝陵(茂陵、霍去病墓)、汉壁画墓(洛阳西汉壁画墓、平陆汉壁画墓、梁山汉壁画墓、望都汉壁画墓、和林格尔汉壁画墓、辽阳汉壁画墓、密县打虎亭汉墓)、汉画像石墓(徐州画像石墓、安丘画像石墓、南阳画像石墓、陕北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武氏石祠、孝堂山石祠)、汉画像砖墓、其他墓葬(江陵秦汉墓(江陵凤凰山汉墓)、云梦秦墓、烧沟汉墓、长沙汉墓(象鼻嘴汉墓)、马王堆汉墓、大葆台汉墓、满城汉墓、杨家湾汉墓、九龙山汉墓、银雀山汉墓、潼关吊桥杨氏墓、武威汉墓、雷台汉墓、阜阳汉墓、亳县曹氏墓、广州汉墓、贵县汉墓、合浦汉墓、晋宁石寨山滇墓、贵州西部汉墓、西丰西岔沟墓地、札赉诺尔墓地、汉代崖墓、洛阳东汉刑徒墓地)秦汉遗物:汉代铁器、汉代铜器(汉代铜镜)、汉代陶瓷器、汉代漆器、汉代纺织品、汉代玉器、秦汉瓦当、秦汉量器、衡器(秦量、秦权、新莽嘉量、大司农平斛)、秦诏版、秦汉简牍(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汉代帛书(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及佚书八篇、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病方五十二种、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汉代帛画)、汉魏石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秦刻石(琅琊刻石)、汉代碑刻(裴岑纪功碑、刘平国刻石、张景碑、鲜于璜碑、曹全碑、褒斜道石刻)、汉阙秦汉考古秦汉时代起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迄于东汉灭亡,前后共约440 年,其间包括秦、西汉、新、东汉4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