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刺
- 格式:ppt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8
略谈缪刺与巨刺1 缪刺与巨刺的由来缪刺与巨刺均为《内经》中的刺法,缪刺出自《灵枢·终始》,巨刺出现自《灵枢·官针》。
《灵枢》虽提到了这两种刺法,然而具体的应用,只在”官针”篇中简单的提了一下:”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至于缪刺,虽有一些病症应用范例,如”厥病”中”耳鸣,取耳前动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却没有点明这就是缪刺法。
《素问》中将散在《灵枢》”热病”。
”厥病”。
”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整理。
归纳。
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一篇专门论述缪刺及巨刺的文献,后世的针灸专著,凡提及缪刺,或全文转载,或刊录部分内容,却没有再加以阐发的。
延至今日,针灸的教科书里,刺灸法中已鲜有缪刺与巨刺的内容,这一《内经》刺法在现代针灸学里似乎已到了被摒弃的境地。
其实缪刺与巨刺在针灸临床中还在被应用着,之所以《内经》以后无有阐发,与它们的刺法名难以让人理解,及《缪刺论》不易读懂有着较大关系。
尤其是这个”缪”字,令人费解。
王冰注为”纰缪”,显然是读miù,错误的意思;史崧也注这个音。
20世纪80年代初,陈氏因对”缪”。
”巨”两字作为刺法名难以理解,推测”缪”字为”谬”字。
”巨”字为”互”字,在传抄中的笔误,这就更是以讹传讹了。
《灵枢》。
《素问》现今流行本中,包括”缪刺论”里,确有一些传抄中的错字,但”缪”。
”巨”两字,无论是《灵枢》的史崧本,《素问》的王冰注本,还是皇甫谧。
杨上善。
王焘。
林亿等所见到的其他版本,都没有发现这两个字出过错,所以这两个字不可能在传抄中出错,更不可能是明白无误表示”错刺”的”谬刺”。
考”缪”为多音字,共有6个音义,《中华大字典》”缪”字条,有一个音为”居尤切,音‘‘,释‘交错之形‘。
”《辞海》。
《辞源》。
《汉语大字典》均有音”(jiū鸠),通‘‘“,释”绞也”的音义解释,显然”交错之形”是非常形象的阐明了”左取右,右取左”这一刺法特征的。
巨刺、缪刺的异同黄子娟;田萍;吴松【摘要】从“阴阳”以及“治病求本”的角度讨论巨刺和缪刺两种针法的治病原理;以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并从针刺方法的概念、针刺及取穴方法、针刺工具、脉诊的表现、各自治疗的优势病种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最后得出对临床应用和古代针法传承大有帮助的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异同点.【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巨刺;缪刺;针灸治疗;临床运用【作者】黄子娟;田萍;吴松【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武汉430074;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1《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概念,与一般的针刺方法不同,这两种现在临床中运用较少的刺法均采用的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治疗方式。
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交叉治疗。
古书中对这两种刺法治疗效果有高度评价,笔者以大量相关的文献为基础,整理出对两种针法异同点的理解。
1 巨刺、缪刺针法的出处1.1 巨刺的出处早在《内经》中就出现3处有关巨刺的记载。
第一处“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说的是虽然疾病的症状表现在左边,但其实疾病真正的病灶位于右边。
第二处“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曰输刺,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曰远道刺,……八曰巨刺,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清楚地提出了巨刺属于古代九刺法之一。
第三处“邪客于经,盛则右病,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痛未已,右脉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此处对巨刺的临床运用范围及方法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巨刺,历代医家对“巨”字的解释和看法有很多,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大体上可分为3种:一者认为,巨者大也,“大经”之说,巨刺刺大经;二者认为,有长针,用长针针刺之说;三者有人认为巨也有“互”之说,巨是互的误写,左右两侧相互交叉的意思。
缪刺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原文】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翻译】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原文】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刺,导⽓法三刺法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出者,先浅刺绝⽪,以出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致肌⾁,未⼊分⾁间也。
已⼊分⾁间则⾕⽓出。
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来⾎⽓。
后刺深之,以致阴⽓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以下⾕⽓。
”概述:三刺是将⽪内、⽪下、分⾁间分为浅、中、深三层进⾏针刺的⽅法。
⽬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正⽓)。
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法,创⽴烧⼭⽕、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法。
五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脉、筋、⾁、⾻)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刺、关刺、合⾕刺和输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此肺之应也。
”半刺是浅刺快出、不伤肌⾁的刺法。
适⽤于肺系疾病。
如邪袭肺卫,发热咳喘等症。
因刺⼊极浅,不是全刺,故称半刺。
治疗⼩⼉疾病常⽤此法。
【⽅法】半刺的操作是“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
即浅刺于⽪肤,刺得浅,出针快,如拔毫⽑的⼀种刺法,主要作⽤是宣散浅表邪⽓。
因肺主⽪⽑,故半刺与肺相应。
【临床应⽤】主治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疾患及某些⽪肤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2、豹⽂刺 “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者,此⼼之应也。
”豹⽂刺是多点散刺出⾎,形如豹纹的刺法。
适⽤于⼼系疾病。
如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症。
【⽅法】豹⽂刺法是以⽳位为中⼼,在经⽳周围数针齐下散刺之意,刺时要使其⼊于脉络⽽出针后见⾎,因刺后出⾎点多如豹⽂,故称豹⽂刺。
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放⾎的⽅法。
因⼼主⾎脉,豹⽂刺可泻经络之⾎,故与⼼相应。
【临床应⽤】主要⽤于宣散⾎络壅滞之邪,治疗⼼经积热,诸疮肿毒,⿇⽊不仁等证。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出⾎,此肝之应;或⽈渊刺,⼀⽈岂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
”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倾移,上下互调而采用的一种选穴针刺方法。
巨刺时,一般在与患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相应,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部位取穴和针刺。
另外,《内经》所载缪刺法,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医学教育网原创左右交叉取穴法,所不同的是,巨刺是刺其经,而缪刺是刺其络。
一般而言,巨刺法为,左侧有病,取右侧的经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的经穴。
缪刺法:取各有关的经脉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及皮肤部出现郁血的络脉。
巨剌主治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缪刺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等。
【巨刺】古代刺法名词。
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古代刺法名词。
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巨刺刺法名。
九刺之一。
《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
《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本法与缪刺二者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
或为“互刺”的误写缪刺古代刺法名词。
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络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缪(miù)刺刺法名。
缪为交叉之意。
《素问·缪刺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
”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缪巨刺找点原则————————————————————————————————作者: ————————————————————————————————日期:缪巨刺找点原则《内经》“缪刺”和“巨刺”路曰: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无疑谬巨刺对多种疾患疾患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若能结合刺血,奇穴理论,效当更好。
如前几天一个晚上和朋友喝茶时,一杯滚茶烫伤左足背上,灼痛难忍,急谬刺右手背,抹新鲜芦荟,疼痛立解,效好于任何药物。
董师景昌治高棉总统半身不遂案中,谬巨刺发挥到极至。
找点原则根据临床经验证明,在四肢部位找点规律是以脐部为轴心,上下左右交叉对称,即右上肢对左下肢,右下肢对左上肢,手足交叉的同名阴经相对,手足交叉的同名阳经相对,内侧对内侧,外侧对外侧,前面对前面,后面对后面,腹对背。
腰痛及胃脘痛是前后相对应;前颈部对腰骶部;后项部对耻骨上缘;肩胛和臀部仍以脐为对称轴,上下左右交叉对应;牙痛以督脉为界线左右对应。
口部对肛门找点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必须根据患者位置来决定针刺点,首先找到痛点是在哪条经络上,在什么位置,然后以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在对应象形交叉的同名经上取对应点。
病在前上取后下对应点;病在后上取前下对应点;病在肛门取口周围对应点。
如下嘴唇任脉循行线上; 嘴唇抽痛,取肛门处督脉对应点(长强);前颈结喉处憋闷感,病位在任脉循行线上,取尾骨督脉线上的对应点(长强穴上三寸);脱肛病,取嘴唇周围对应点(人中、承浆、地仓等);如落枕在项后正中督脉线上,则在耻骨联合上缘任脉线上找对应点(曲骨、中极);阴茎及阴道痛,针6―7颈椎督脉线上的对应点(大椎);左肩痛在手阳明经肩蜂处,取右股足阳明经对应点(髀关、气冲); 右肩胛骨于太阳经线上痛,针左臀部足太阳经对应点(秩边);左上臂内侧手太阴经肘上五寸处痛,取右股内侧足太阴经膝上五寸处对应点;左肘痛在手太阴经循行线上的鹰嘴处,针右捏窝足太阳经对应点(委中);右前臂手阳明经肘下五寸处痛,针左膝足阳明经膝下五寸处对应点; 右手腕太阳经外踝处痛,取左足外踝足太阳经对应点;右手拇指本节后手太阴经线上病,针左足拇趾本节后足太阴经对应点(太白);左手食指末节手阳明经线痛,针有足第二趾末节足阳明经对应点(厉兑);左髋足少阳经线上痛,针右肩手少阳经对应点(肩篌);右膝盖足阳明经线上缩,针左肘阳明经对应点(曲池);左膝外侧腓骨小头足少阳经线痛,针右肘尺骨手少阳经对应点;左腿肚足太阳经线上痛,针右前臂手太阳经对应点(支正左足外踝前下方足少阳经线痛,针右手腕尺骨外踩内侧,手少阳经对应点(阳池);左足跟痛,针右手掌对应点(大陵下一寸);左足背第二趾关节处痛在足阳明经线上,针右手食指第二掌骨挠侧手阳明经对应点(合谷);腰痛在策2―3腰椎督脉线上病,针脐下任脉对应点(气海);胃脘部痛,针背部与胃相对应点;在临床找点时,能对在穴位上的,针刺对应的穴位,病点对不在穴位上的,不必硬套穴位,应取与痛点相对应点进行针刺,否则影响其疗效1、左病右取法:依古人“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立法。
巨刺和缪刺在古代针灸医籍中,除了“九针”所代表的更多的治疗器械,实际还有更多的针刺手法,如巨刺和缪刺。
巨刺和缪刺以“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为理论依据,与一般的针刺方法不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交叉治疗。
这两种针刺方法得到古人颇高的评价,但由于两种针法十分相似,容易混淆甚至错用。
针刺手法:巨刺和缪刺的对比比较巨刺与缪刺同出于《内经》。
《素问·缪刺论》更是详述了两者的特点与应用。
文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今邪客于皮毛,舍于孙络,而不去,塞不通,得入于经,溢于大络,生奇病也。
夫邪客于大络者,注右,注左,下左右与经相干,布于四末,气无常处,入于经俞,曰缪刺。
故络病者,痛与经脉缪处,命曰缪刺”。
巨刺与缪刺针法所针对的疾病,都符合“右病表现在左,左病表现在右”的特点,即疾病症状表现在病灶侧的对侧,而针刺始终针对病灶侧,体现治病求本的理念。
但在具体运用上,两者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1病位不同《素问.缪刺论》明确提出,巨刺所治病位在经脉,正如“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右脉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而缪刺所治病位在络脉,正如原文所说“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布于四末,气无入于经俞,曰缪刺”。
如何判断病位在经还是在络,从而选择巨刺还是缪刺呢?《素问·调经论》给了回答:“身形有痛,九候莫病,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诊脉:病位未入经,尚在络脉者,不会出现异常的脉象,此时宜缪刺;而病位己入经脉者,在疾病症状表现的对侧会出现异常的脉象,提示此时应运用巨刺。
针刺手法:巨刺和缪刺的对比比较2得气要求和取穴部位不同缪刺针刺手法以点刺放血泻邪为主,类似现代的“腕踝针”,并不强调得气,而强调针刺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