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甘草泻心汤运用发微
- 格式:pdf
- 大小:169.07 KB
- 文档页数:2
大医张仲景名方——甘草泻心汤,泻心火,镇肝火,熄肺火,疗效确切刘阿姨有多年的失眠症,一直得不到好转。
平时易心烦,吃完饭胃胀,口腔也经常溃疡。
观舌,苔白,略黄。
找到医生,医生用上《金匮要略》名方:甘草泻心汤,不仅胃胀、失眠好了,连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好了一大半。
肠胃炎可引起失眠,胃胀也属于急慢性胃肠炎的范畴。
所以甘草泻心汤,可治急慢性胃肠炎症。
那它为啥又能治白塞氏综合症,白塞氏综合症是个啥病?白塞氏综合症,类似中医狐惑病。
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不想说话只想睡,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一会坐起,一会卧下,精神恍惚不安。
既不想吃东西,又不想闻气味,面部与眼睛的色泽也是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
还有咽喉和下部私处溃烂之表现,若咽喉溃烂,会引起声音粗嘎,讲不了话。
狐惑之名,是指溃烂于喉为惑,溃烂于下部为狐。
而且反复再犯,如狐魅般幽隐柔害难摆脱,引起精神不安。
归纳要点:此证初得病,状如伤寒,寒症热症交替出现(比如刘阿姨苔白又略黄),伤肺,肺气不利,不能上行于咽,引起声音粗嘎。
病后肠胃虚弱,既不想吃东西,又不想闻气味。
加之胃主面,胃不好,脸便无定色,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
肺与肠胃均伤,气机难运转,以至热毒蕴结,气血凝滞,让心行不了血,心火旺盛。
让肝藏血的功能受损,引起肝火旺盛。
心开窍于舌与咽,若被湿热攻击,易引起咽干舌生疮。
口腔溃疡也在其影响范围。
心还藏神。
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狐惑病之不想说话只想睡(原文:默默不欲言)精神恍惚不安,以及脸色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等,也属于此范围。
又肝主宗筋,阴部为宗筋之汇。
肝之湿热下注,会引起外阴溃疡。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会引起眼色改变,红黑白转换。
加之肝主疏泄、调节人体一身之气机,声带的开合运动正是肝调节喉气的一种形式,故而声音粗嘎。
由上可见,肺、肠胃、心肝几个部门看似各自为阵,却又相互关联。
连病之表现,都不能由一方撇清,是你有责任,我有责任。
甘草泻心汤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用以治疗因误下后引起的虚证痞满。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蜮病。
本方以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炙甘草,主要取其有缓急的作用,即“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次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人参、大枣补虚益气,取半夏,干姜之辛温,黄连之苦寒,诸药并用,消其寒热互结的痞满,以达到寒去热除,痞消正复的目的。
据《伤寒六书》载: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
又据《张氏医通》载:治痢不纳食俗名噤口,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
又据《生生堂治验》载:可治梦游病和凭依症。
(属脏躁病的范畴。
作者注)。
(见皇汉医学◎本方条)本方另一方面的作用,还能清热解毒,祛痰补虚,运化中焦,除湿热之邪,故可治疗癫痫、脏躁、口糜等疾患。
一、脏躁本证与精神因素有关,以女性患者为多。
如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因而导致是疾。
在未发作时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证状。
发作时胸闷,急躁,无故叹气或哭笑皆非,妄言乱语,甚则抽搐,但面色不苍白.意识也不完全丧失,可以与癫痫鉴别。
对于脏躁仲景以养心气、润燥、缓急的甘麦大枣汤治之。
但临床上往往兼见到气郁日久,气机不利,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生痰。
且湿聚久也易化热,痰热相结,影响心神,遂为恍惚、哭笑皆非之脏躁。
证见躁扰不宁,渴不欲饮,胸下病满,舌红苔腻。
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化湿热,祛痰补虚治之。
典型病例:贺XX,女,38岁。
因孩子暴殇后,悲愤异常,不久即现精神失常。
每日下午至晚上即自言自语,哭笑不休,夜间虽能勉强入睡,但一夜之间数次惊醒,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精神恍惚,有时独自乱跑,早上至上午的时间则清醒如常人。
如此二月之久,虽经断续治疗,时好时坏,不能巩固。
初诊时,患者正在清醒时候,故能将自觉证状反映清楚:心神或清醒如常,或模模糊糊,烦冤,懊憹,脚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药方剂甘草泻心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且甘草泻心汤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中药方剂甘草泻心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且甘草泻心汤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甘草(炙.三钱)干姜(炮.三钱)黄芪(一钱半)黄连(一钱半)人参(一钱半)半夏(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别名】伊尹甘草泻心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处方】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
【功能主治】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伤寒论》
【处方】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生活常识分享。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惑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按语:《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甘草泻心汤方有人参三两,此条文的甘草泻心汤方应有人参无疑。
条文解读◆ 1.伤寒或者中风起病,如果病处于太阳病或者少阳病阶段,早用下法治疗,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并引邪内陷,郁而化热,为少阳之邪热。
如此,则少阳邪热内陷于胃肠,就变为急性胃肠炎症。
◆ 2.内陷之胆经风火,乘脾胃内虚,而乘脾下迫大肠,故“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 3.与命门火衰的“完谷不化”相鉴别伤寒或中风之起因,没有经过反复攻下,也不是大下之后,却出现了一天腹泻几十次,腹泻急迫,甚至于“谷不化”,吃什么就拉出什么,大便里全都是不消化的食物,也没有手足逆冷、脉微、沉细弱等少阴病的表现。
说明此种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肠道有急性细菌性感染,也就是胃肠道有湿热性炎症存在,胃肠道黏膜有严重的充血水肿,所以胃肠道的吸收消化功能严重下降了。
这个“完谷不化”与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完谷不化”,其性质是截然相反的!目前胃肠功能的严重低下,主要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严重炎症充血水肿所致,所以这种肠炎的腹泻,消炎是最主要的。
脾胃内虚是次要原因,适当兼顾即可。
◆ 4.“腹中雷鸣”,既反映了肠道的严重水肿,积液过多,也反映了胆经风火肆虐乘脾,下迫大肠,肠道细菌性炎症活跃的事实。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方精效验口腔溃疡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中医一般称之为"口糜",老百姓会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
#哆咖医生超能团#中医书籍都有类似记载《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而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在治疗口糜时,常常列为狐惑病或者白塞病等治疗范畴,甘草泻心汤加减化裁治疗口腔溃疡更是屡试不爽,组方精简,效果神奇。
白塞氏综合征是1937年才出现的病名,中医没有专门的证治经验,但有关狐惑病的证治早在汉代的医籍详有记载,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
白塞氏综合征的中心证候是口、眼、前后二阴溃疡及皮肤、黏膜损害,其中口糜见于所有患者,其次以前阴溃疡为多见,因此,可依据治疗白糜、狐惑病而治愈了该病。
应依据证候特点用药,不能仅用甘草泻心汤,宜注意。
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为上热下寒,如囿于上热,必医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甘草泻心汤方证治验病例。
案例1患者女 36岁。
患口舌糜烂已1月余不愈,多处投医无效。
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
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黏膜。
脉沉细。
遂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
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1],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2],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58)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
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
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璧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注释:[1]谷不化:食物不消化,或指下利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结热:指实热内结。
[注家方论]1.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张璐《伤寒缵论》:甘草泻心汤者,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人参,而倍甘草干姜也。
客邪乘虚,结于心下,本当用人参,以误而再误,其痞已极,人参仁柔无刚决之力,故不宜用。
生姜辛温最宜用者,然以气薄主散,恐其领津液上升,客邪从之犯上,故倍用干姜代之以开痞。
而用甘草为君,坐镇中州,庶心下与腹中,渐至宁泰耳。
今人但知以生姜代干姜之偕,孰知以干姜代生姜之散哉?但知甘草能增满,孰知甘草能去满哉?3.吴谦《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
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
缓中降逆。
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4.陈修园《长沙方歌括》:陈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实热,但以妄下胃虚,客热内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气愈虚,痞结愈甚。
名家名方:上热下寒,用张仲景“甘草泻心汤”现在上热下寒,虚不受补的人特别多。
有的说看过中医,一补就上火,一上火医生给开寒凉药吃,又加重病情,反反复复,苦不堪言。
对于这个问题,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早有好方,就是甘草泻心汤。
为什么现在上热下寒的人特别多呢?这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导致的,上面动得多(动脑动眼动嘴,吃得多等等),下面动得少(一坐一天不运动),上面耗血过量不平衡,导致血亏而气往上冲,久而久之,就是上热下寒,湿气困住中焦,上下隔绝,各种毛病丛生。
处方如下: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
用法: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成600毫升。
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饭前服。
注意事项: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只有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功效。
此方最大的作用是打通中焦,使人体上下贯通,解决虚不受补,上热下寒,热气不往下走,湿气不往下排的问题。
此方阴阳并举,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可以说是寒热并治。
不象学院出来的某些中医,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是暂时下去了,但很快就反攻上来,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
一听说畏寒怕冷,腿脚寒凉,就说是肾阳虚,开些补药,一补就上火,这个症状还没下去呢,那个症状就被补出来,门患者不知如何是好。
此方最妙之处在于,凡是湿寒或湿热困阻中焦,使中焦不通所致炎症,它都可以治疗,尤其是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对于身体各入口出口炎症、瘙痒等有奇效。
比如口腔溃疡、扁桃体炎,还有结膜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痔疮、肛门瘙痒,阴道炎、尿道炎、外阴瘙痒等等。
请在当地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仲景有一方,专治现代人的“上热下寒”,拯救你的虚火!情感哇2020-01-20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配方组成: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伤寒论》上记载,此方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功效,主要治疗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病症。
这个方子对我们现代人大有裨益,因为现代人多有一症,叫做“上热下寒”,而这个方子,就是调理该病症的最佳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什么是上热下寒?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上热下寒”的病症,“上热”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上火,比如口腔溃疡,嗓子干痛、牙痛、皮肤干燥,流鼻血等。
而“下寒”指的就是大便粘腻、手脚冰凉,关节异常寒冷,女性常见的有痛经、血块等。
正常情况下,人是一个血液流通的整体,应该是上边热,下边也热,上边凉,下边也凉。
如果出现“上热下寒”,很明显就是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呢?经络不通。
把人体的经络比喻成运行全身的管道,如果经络通畅,气血到达人的四肢关节,人就会自我调控,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如果经络不通,气血无法输送全身,寒热不均的现象就出现了。
那么为什么经络不通呢?这就要归结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了,一天中有70%的时间都在坐着。
结果就是,手在动,大脑在活动,嘴巴在不停的说话吃东西,上边动的多,气有余,就成了火。
但是我们的下半身却一直坐着,经络不通,脾胃也难以运化,火无法引领到下身,就导致“上热下寒”了。
2甘草泻心汤的妙处怎么解决上热下寒呢?中医都知道,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上热的发作,怎么办呢?甘草泻心汤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