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脉法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仲景脉法的运用1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
《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
《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
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
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
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
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
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
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
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
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
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神奇的脉诊,揭秘《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的玄机!导读有人说,学中医靠悟性,此话或许不假,比如中医四诊之一的脉诊,一直有“脉理浩繁,切循不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其难易程度昭然若揭,脉诊中蕴含的点点玄机,若非用心去领悟它,又怎能体会脉象里的丝丝缕缕差异?关于脉诊,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涉及,今且来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脉诊蕴含着哪些玄机!脉诊是中医学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人对脉诊是比较重视的,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灵枢·逆顺》:“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均说明脉诊能够了解正邪之间的关系,对病机的阐述、预后的判断、治疗的确定,都有很大帮助,成为中医学的四诊之一。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脉证合参,对辨证治疗尤有重大意义。
在当前继承中医药遗产,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经典著作时,对这两部书中所涉及的各种脉象,首先要了解它的含义,这样对进一步领会这两部书的各篇条文是有所裨益的。
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各篇篇名均是某病脉证并治,可知张仲景是很重视脉诊的,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脉诊与后世脉学有不同之处,如果不预先了解其脉诊的内容,在学习这两部书是会感到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本文将从总的方面说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脉诊在辨证方面的意义和运用上的特点;再从脉象的分类中,分别叙述各种脉象及其兼脉的含义,以求能更全面地领会《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脉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脉诊在辨证方面的意义,可从以下几点看出。
一是阐明病机:如《伤寒论》的桂枝汤证,其脉象为阳浮而阴弱,阳浮说明是表证,而阴弱则说明是表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中亦有“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指脉紧是有宿食不化,此以脉诊来阐明病机者。
试论金匮要略革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该条其实在《伤寒论》辩脉法中也出现过,一模一样。
《伤寒论》辩脉法还说“仲景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伏、(一作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雍曰,此谓阴脉阳脉,非谓脉之阴阳也”,又见“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那么半产、漏下,亡血、失精,是阴病还是阳病?大方向上应该是阴病,弦脉为阴脉,应该是阴病见阴脉,大脉是阳脉,这应该算是阴病见阳脉了吧??那么就是说,按伤寒论里的脉学理论,这应该是个可治的脉象。
半产、漏下我倒没有多少体会,男子亡血,在急诊见过车祸的,但也没有丢失多少血,也没遇到过,但失精我倒有所体会。
跟师门诊中,曾有一例患者,正上中学,大概15岁样子,体瘦身长,与另一伙伴来诊,时值下午,出诊快要结束了,他凑过来,另一伴友旁边专注看手机,一摸脉,弦是肯定的,大不大芤不芤摸不出来。
一个15岁的学生,为何有如此弦脉,脾气暴不暴只能靠猜测,身有大纹身,看着不像好学生,但说话倒算客气。
他凑到我身边,有话不便说,因为主任是女的,他让主任回避了…其实每当摸到这种弦脉,我都会考虑这个人是否有严重的手淫习惯,结果这个学生说的话让我更吃惊。
他告诉我,从去年夏天开始,交了一个女朋友,每天一次性关系,有时候还不止一次,今年又换了一个女友,尤其最近,出现了类似早泄阳痿的情况,然后他嘟嘟囔囔表达不清楚,我一看舌质红,就问他是否力不从心,有想法但是做无力,他说是。
问完后,主任看了病例,给开了知柏地黄汤加减。
告其适当克制节制,否则随着年龄或有不可逆的情况。
这例患者我印象中复诊了两次,第二次诉自觉有改善,第三次就是直接过来拿药的。
预后咋样,就不得而知了。
《金匮》脉学浅说
《金匮要略》是内科学经典著作,是唐代医家李时珍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书以古老的内经《黄帝内经》为基础,对脉学总结了系统的内容,
让这门古老的学问更加清晰,也为注重脉诊的中医诊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脉学在《金匮要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时珍以黄帝论脉为主要
参考,分别从治病、防病以及判断脉象的九大脉象出发,分析脉象,研究
病因,提出了十六种脉象及其诊断意义,其中包括有长短、湿燥、弦细、
微浮、大沉、无力等等。
李时珍还提出“以两脉而治”的诊疗方法,例如
以“气虚血瘀”脉象来治“心脾不和”;以“气盛血虚”脉象治特别是肝
脾气虚证等。
这些经典的内容对今天的中医诊疗脉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学者对脉学的认识。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3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方六首【本篇提示】此篇论述了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
消渴病,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小便不利,即小便量少或排尿困难,一般无痛感,是出现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证状;淋病,即以解小便时前阴淋漓涩痛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三者大都涉及到口渴和小便的症状,主要病变在肾与膀胱,所出方治又可相互通用,故合为一篇论述。
一、【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注释】①消渴:指渴饮无度。
【白话解】厥阴病所表现的症状:是口渴想喝水,或渴饮无度,气逆向上冲心,心中有疼痛发热感,有饥饿感而又不想吃,吃下之后,就要吐出蛔虫,如果用下法治疗,就会引起腹泻不止。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厥阴消渴的证因。
凡是邪热入厥阴经,会出现消渴,气向上冲心,心窝部有疼痛灼热的感觉,有饥饿感,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会吐蛔虫。
这是因肝木心火烁伤阴津所致,一般不宜用下法治疗,如果用了下法,那么胃气再次受伤,邪热就向下注,而出现下利不止。
这种消渴,与杂病消渴有些不同,因为这是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种证候。
所以古人也认为是属于厥阴范围的消渴病。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①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注释】①大坚:指大便坚【白话解】寸口的脉浮而迟,浮是属虚证,迟是属劳证,虚是卫气不充足的现象,劳是营气衰竭的现象。
趺阳脉是足阳明的脉,如果浮而且数,脉浮是热(胃)气盛,数是胃热,就容易消化谷食,热气盛则小便数,小便数则大便就要坚硬,小便数与大便坚的症状同时出现,就是消渴病。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消渴的症状和成因。
脉浮而无力为虚,乃阳虚气浮所致;迟是营阴不足的表现;浮而无力,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征,故主营为俱虚,也就是气血并虚。
浅谈《金匮要略》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浅谈《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识病用药《金匮*痉湿病篇》第27条“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
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无汗之类”。
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
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
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
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
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据病选方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
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金匮要略》脉法浅析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著作,其内容1/3与脉法相关,开篇首论《平脉法》、《辨脉法》专篇,以明示脉诊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人体生理脉象的相对固定,比较临床变化之脉象,总结出变化脉象的病理意义,提示脉诊可以准确反映体内五脏阴阳之间的变化;并从脉象反映人体营卫气血的盛衰变化为基础入手,以脉证并举的方式,论述人体阴阳、正邪、疾病预后等诸多变化,提示脉诊不仅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邪气的性质和盛衰、脏腑营卫气血的盛衰,还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本文试结合《平脉法》、《辨脉法》,对《金匮要略》脉法做一浅要分析。
1 脉诊寸口确定生理变化
《平脉法》曰:”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营卫流行,不失衡权,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平脉法》又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的分明”。
仲景据《黄帝内经》脏藏于内,象现于外的理论,接受《黄帝内经》”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的理论,结合临床认识经验、以五脏脉象相应四时的经常不变规律,观察呼吸、面色、劳作、饮食出入、寒热等与脉象的关系,提出营卫流行,五脏常脉,津液流通等反应人体状态的内容,因息游布,把脉象反应在寸口脉诊部位,说明寸口脉可以反应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2 脉象反应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
2.1脉象反应机体健康状态《平脉法》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2.2脉象反应人体病理脉象反应病理要比反应生理复杂的多,然而依据常人脉平,病脉有常,比较变化,知常达变,也能得知疾病脉象所主。
脉象能够反应人体病理状态,主要有以下诸方面的影响:正气充盛,气血通利是疾病痊愈的基础;正气虚衰,气血淤阻是疾病进展的基础。
邪气侵犯机体,淤阻损伤气血,是疾病产生的基础;邪气被攻逐出身体,人体气血和顺,为疾病痊愈的基础。
2.2.1脉象反应人体正气盛衰《辨脉法》曰:”脉沉者,营气微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脉微者,大汗亡阳也”。
此诸多论述提示脉象能够准确反映人體的正气盛衰。
2.2.2脉象反应病因及邪气伤人规律《辨脉法》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
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又如如《黄疽病》篇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脉浮主风,脉缓主湿,风湿之邪外干,痹阻于脾,脾不运化,湿郁化热,湿热瘀于血分,内外熏蒸而发黄疽。
所以”脾色必黄”,是”瘀热以行”之故。
2.2.3脉象反应病位《辨脉法》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
又如《水气病》篇云:”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水肿脉见沉小,说明与少阴肾阳不足有关,病位在肾;水肿而脉浮,说明与肺失宣降有关,病位在肺。
2.2.4脉象反应病证机理《辨脉法》曰:”病有洒析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胜从之,阳脉不足,阴胜乘之。
何谓阳不足?答曰,家令寸中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析恶寒也。
假令迟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如还有《中风历节病》篇云:”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指出脉弱为少阴血虚,浮为风邪侵袭,进而痹阻经脉而成历节病。
2.2.5脉象指导疾病治疗《辨脉法》曰:”脉浮而大,心下凡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属腑者,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硬。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2.2.6以脉象判断疾病是否痊愈《辨脉法》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
3 《伤寒杂病论》脉诊的临床实践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的脉象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的论述,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切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医临床实践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1确定疾病及疾病脉象的阴阳《辨脉法》曰:”脉有阴阳者,何为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此乃脉之大纲。
若以寸关尺三部来分阴阳,以辨别疾病在阴在阳。
《辨脉法》曰:”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寸部为阳,尺部为阴。
指出不及气虚脉,在不同部位,所主不同。
微脉为阴,在寸口见,则主卫气不足,故曰阳不足;迟部得弱脉,弱脉为阴,主病证在里,故曰阴不足。
以脉象的阴阳属性,也可确定疾病在府在脏。
《辨脉法》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
浮数为阳,主病位在阳;沉迟为阴,主病位在阴。
若以脉证分阴阳《辨脉法》曰:”脉有阴结阳结者,何以别之。
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接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阳结者,阳脉见阳证;阴结者,阴脉并见阴证。
虽俱为实证,但阳结病在腑,阴结病在脏。
故之制法也不相同,病结在腑,治用攻法;阴结则不可用攻。
3.2判定疾病的表里《平脉法》曰:”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此及时从脉象的应指状态来辨别疾病的内外虚实。
临床中如初按脉时,脉浮数,少时,脉象变化为缓或弱缓者,多偏于气虚;若初按脉,见沉细弱缓,浮取无,少时脉变化为浮弱数者,多偏于血虚。
3.3判定病证寒热《平脉法》曰:”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
营为血,血寒则发热”。
在《辨脉法》中曰:”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此迟脉为阳气虚甚,可称为”无阳”,津液虚少,不能作汗,邪气滞内而无力出表。
《辨脉法》又曰:”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
此数脉为阳热有余也。
以上所举即仲景以脉之迟数分阴阳,定病性寒热。
3.4判断营、卫、气血的盛衰营卫充盛之脉象,如《平脉法》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营、卫气血不足,衰亡之脉象。
如《平脉法》曰:”寸口脉微而涩,微则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逮,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营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虚寒,数欠”。
此即营、卫俱不足的脉象反应。
《辨脉法》曰:”脉瞀瞀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添之绝者,忘其血也”。
提示浮弱无力的脉象为阳气少;脉细弱无力的脉象为阳气衰;脉无力若有若无者,为血虚。
3.5指导对疾病的立法治疗《辨脉法》曰:”问月,病有战而汗出,因的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脉证结合,提示疾病痊愈的根本是正气充盛,若正气不足,当扶正祛邪。
脉浮而紧,当为外感风寒,治当发汗,若按之芤,則为里虚,里虚应养血温阳而助汗。
又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云:”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脉浮主表,咳而脉浮,说明邪盛于上,宜用厚朴麻黄汤散饮降逆,止咳平喘。
脉沉主里,咳而脉沉,说明内有停饮,上迫于肺,故宜用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3.6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以脉象提示病机,预测疾病发展变化。
如《辨脉法》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营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
此论脾胃疾病,浮为外感寒邪,所以伤胃者,是医用下法之故,使邪气内陷于胃腑,数为动脾者,是胃病影响脾,而非原本胃病,致胃不能降浊,脾伤津液不行,而出现大便硬症状。
《辨脉法》又曰:”假令患者云腹内卒痛,患者自坐。
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仲景以脉象测预后,见是证必有是脉,腹痛病,其脉必沉,今脉浮大,脉象不主里证,故曰腹痛痊愈,此即通过脉象和症状的变化以预测病情进退变化。
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
治》篇中,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这条是说,患气喘的患者,兼有颜面浮肿、呼吸困难到两肩摆动的程度,脉象浮大而不任重按,为预后不良之症。
综上,《金匮要略》之脉诊,无论辨别病因、病机、治法、预后等,都以脉证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固定的生理常脉为参照基础,将脉证结合,对比变化,确定治法,作为平脉辨证的客观依据,其”脉证并治”论治疾病的形式和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基础,其脉诊内容对今天的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