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袁鹰简介 漫漫红军路 作者:袁鹰 这是⼭岩间⿁斧神⼯开凿出来的⽺肠⼩径。
右边是抬头望不见顶的悬崖峭壁,亚热带的野芭蕉林、桔树林和⽵林,杂乱⽆章地伸出枝桠,阻在路边;左边是低头看不到底的深渊绝⾕,隐隐听得淙淙响声,却不知在何处。
路上布满⼤⼤⼩⼩的⽯块,或是直接在岩⽯上凿出路来,⾏路⼈必须⼩⼼翼翼,⼀不留神,就会被⽯块绊倒,甚⾄失⾜落下⼭⾕。
30年前,1975年9⽉底,红军长征40周年前⼣,我们3个⼈——来⾃沈阳的青年军旅诗⼈胡世宗和我,由云南禄劝彝族苗族⾃治县⼈民武装部杨开喜科长带领,沿着这条⼭路匆匆地下⼭去,⽬标是⾦沙江边皎平渡⼝。
那位彝族⼲部杨科长说:我们的脚下就是当年红⼀⽅⾯军⾛过的⼭路。
他⼤约⾛过不⽌⼀次了,但这样崎岖嶙峋的⼭路,我却是头⼀回⾛,世宗也说过去很少⾛过。
我们⼀边⾛,⼀边禁不住遐想联翩:脚下这条不知多少年前被⼀代⼜⼀代当地⽼百姓胼⼿胝⾜、开辟蒿莱的⽆名⼭路,曾经担负过⼀次历史的重任;1935年春天,在中国⾰命危急关头举⾏的遵义会议以后,中共中央的中国⼯农红军领导⼈张闻天、、王稼祥和中国⼯农红军领导⼈、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率领的红⼀⽅⾯军,穿越横断⼭脉,四渡⾚⽔,摆脱了敌军追剿,正是经过这条狭仄陡峭的⼭径奔向⾦沙江,⼊四川,过⼤渡河,⾛雪⼭草地去陕北,完成了旷古未有的⼆万五千⾥长征。
天⾊渐渐黯淡,拐弯处就要打⼿电,杨科长不断叮嘱⼩⼼脚下,千万不要跌倒。
我们⼼急如焚,顾不得多说话,只管⼤步赶路,仿佛红军⼤部队刚刚过去不远,我们只是暂时掉队的3名战⼠,排长正在前⾯等着呢。
这么⼀想,顿时忘却了满⾝疲乏,忘却了⼭路难⾏。
不⼀会,完全天⿊了,⼏乎看不见⾝旁的⼭岩和树⽊,只听见飒飒风声。
正惶惑间,前⾯⼭下忽然亮起了⼿电光,杨科长⾼兴地⽤彝家话打招呼,原来路益⼤队⼏位⼤队⼲部正在等着。
第⼆天清晨,我们继续往前赶,下⼭的路仍然是同样的曲折,险峻,过那个名叫鹦鹉咀峭壁的时候,简直是屏住呼吸,不敢出声,⼀⼩步⼀⼩步往前移动。
袁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著名散文作家袁鹰(1924—),原名田钟洛、田复春,江苏淮安人;一指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袁鹰(1953—),笔名原因,昆明人,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诗集《相思草》、《莲叶青青》、《访问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等。
袁鹰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
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
3生平介绍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2年高中毕业前与同学创办义务夜校,招收失学贫苦儿童。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
1944年至1949年,担任中学教师、报纸记者和编辑。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
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教育系。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
4主要作品儿童文学:《丁丁游历北京城》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
儿童散文集:《春雨》、《袁鹰儿童诗选》。
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报告文学:《玉碎》诗歌:《寄到汤姆河去的诗》、《刘文学》。
《小站-袁鹰》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袁鹰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小站》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小站》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3.分析袁鹰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4.探讨《小站》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
导学内容:一、袁鹰简介袁鹰,原名袁家麟,1963年生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中国当代闻名作家。
袁鹰的作品以揭示社会阴郁和人性弱点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他代表作品《小站》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小站》背景和主要内容《小站》是袁鹰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小火车站的故事。
故事中,站长阿大是一个贪婪、冷酷的人,他为了牟取私利,不惜殉国他人。
而站里的工人们也各怀鬼胎,互相勾心斗角。
故事通过描写这个小站的各种事迹,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腐败、贪婪和人性的丑恶。
三、袁鹰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袁鹰的写作风格奇特,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他善于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让人深思人生和社会。
四、《小站》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小站》通过对小站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腐败、贪婪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让人深刻反思人性的本质。
同时,作品也呼吁人们要正视社会现实,英勇面对自己心里的阴暗面,追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导学活动:1.阅读《小站》相关资料,了解袁鹰的生平宁代表作品。
2.分组讨论《小站》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3.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小站》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
4.结合教室讨论和个人思考,总结袁鹰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分析他的作品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深入了解了袁鹰这位优秀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小站》。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我们对当代社会中的腐败和人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袁鹰的作品唤起了我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英勇面对自己的心里,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小站-袁鹰》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小站/袁鹰》的作者袁鹰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小站/袁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 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5.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导学内容:第一部分:作者介绍袁鹰,原名袁国鹰,1963年生于中国四川省,著名作家、编剧。
袁鹰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多次获得文学奖项。
《小站/袁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小站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第二部分:作品概述《小站/袁鹰》讲述了一个小站的故事,小站是一个普通的乡间车站,但在这里却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主要人物包括站长、车站售票员、乘客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和命运。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人物分析1. 站长:是小站的管理者,为人正直、勤勉,但内心却隐藏着许多秘密。
他在小站里面经历了许多磨难,最终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
2. 车站售票员: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她对待每一个乘客都十分细心周到,但却在爱情方面遇到了困难。
3. 乘客:各具特色,有的是来往于小站的常客,有的是一次性的过客,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第四部分:主题探讨《小站/袁鹰》通过对小站这一微观场所的描写,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的沦丧、生存困境等。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都在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思。
第五部分:阅读指导1.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人物关系,理清主线和支线的关系;2. 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变化,从中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3. 多角度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展开探讨和思考。
导学案设计:1. 阅读《小站/袁鹰》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2. 阅读小说全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4. 小组讨论或课堂分享,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5. 撰写作业或论文,深入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
《白杨》袁鹰
原名田复春、田钟洛,(1924/10/28~?),江苏淮安人。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上海集英中学、广女中、华模中学。
1946年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1947年任《联合晚报》副刊编辑,1948年编辑《新文丛》杂志,同时任《新民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
文学创作开始于中学时代。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师母》。
早期作品多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市民生活的苦闷、哀乐,如反映沦陷区青年苦闷的《掘墓的人》,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
1953年发表《寄到汤姆斯河区的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60年发表《刘文学》一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他的诗朴实、清新。
60年代起主要创作散文,也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文艺评论。
散文《十月长安街》、《蓦然回首》、《岚山花雪》、《玉碎》等,以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
1985年3月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袁鹰:70年的文学情缘作者:程也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1年第09期袁鹰原名田复春、田钟洛。
当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编辑。
1924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和业余创作。
担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名誉理事。
“我们楼前正在造房子,路很难走,你坐什么车来呀,我附近有地铁,有……”电话里,袁鹰老师朗朗地说着,听不出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声音,只有长辈对小辈特有的事无巨细式的关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电话约访,我终于在人民日报社的一座居民楼中,见到了著名作家、资深报人袁鹰。
一头银发,胖胖的身材,眼睛里满是谦和、慈祥的袁老热情地招呼我到书房落座。
书房里除了一张办公桌和两张旧式的沙发,书橱里、桌子上、地板上到处都是书,就连从大门走向书房的过道里也放了两书架的书。
我们的话题就从书与文章开始了。
回首第一篇习作拜访袁鹰之前,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给了我一本袁鹰的书,我惊喜地发现里面居然收录了袁鹰在1940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稿。
70余年过去了,今天仍然笔耕不辍的袁鹰是如何看待自己处女作的呢?回首当年,袁鹰的眼光变得有些悠远:“写作的爱好最早是从对阅读的喜爱开始的。
我从小爱看书。
幼时在家乡,祖父有一间书房堆满了线装古书。
” 十岁进小学后,老师鼓励大家读白话文课外书。
袁鹰至今还记得当年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冰心的《寄小读者》,后来又读了朱自清的《背影》等,第一次感到白话文的优美动人。
十四岁时,他跟随父母从杭州搬到上海,当时正是“孤岛”时期,因为家里比较拮据,他读的书全靠借阅和在书店里白看,“我是福州路文化街上的常客”。
书店里有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进步书籍,买不起书的人可以站在那里看,店员决不会撵人或者给白眼。
每天下课后在开明书店的店堂里站着读书,成为少年袁鹰的一大乐趣。
成年后回想起来,袁鹰认为,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可以慢慢对一个人的思想、生活发挥作用。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主题部编本预初上语文教材《小站》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复习《盼》的重要知识点和考点。
多音字的复习:大;薄;藏等的字音和组词。
上海火车站的变迁: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袁鹰《联声》报刊的编辑。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
内容简介:讲了小站工作人员,对月台进行了精心地布置,表现了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感。
文章结构:写作特色:1.以小见大文章一开始,就围绕着小站的“小”展开:“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多,等车的也只有几个挑着箩筐准备进城的农民。
站小设备也简单。
没有钟,也没有电铃,指挥列车是站长的哨子。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却“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在劳动竞赛中取得优胜。
于是,站上工作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极高的服务质量,便透过“小”而显露出来了。
2.借物写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车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事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小站的布置和景物来反映车站的正面是红榜、小黑板、宣传画,中间是喷水池,两头是杏树。
这些都是他们精心设计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置身在这样宁静、舒适的环境中,不是能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的一片深情吗了喷泉和杏花是美的、但工作人员的心更美,喷泉和杏花,实际上是小站工作人员的写照。
3.按方位顺序安排材料月台的布置是本文详写的内容。
作者按照方位顺序安排材料第三段写月台的正面,第四段写月台的中间,第五段写月台的两头。
五年级下册每周认识一个名人简介第一周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代表作《骆驼祥子》。
第二周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第三周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
代表作如《过扬子江》、《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等第四周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作品有《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第五周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第六周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73—1936),俄国儿童文学作家、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第七周高洪波,笔名向川。
195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
袁鹰
袁鹰,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原名田复春,后改名田钟洛。
1945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场文学创作,还从事过编辑工作,是文坛著名的多面手。
善写儿童诗、散文、杂文、随笔和传记文学,也写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艺评论,以散文、小品影响最大。
散文代表作有《井岗翠竹》《十月长安街》《小站》《戈壁水长流》等。
所出版的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与《袁鹰散文选》《秋水》等。
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曾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少年儿童文学奖。
1983年出版的《秋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1 / 1。
袁鹰简介
个人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袁鹰生于江苏省淮安市,中共党员。
在杭州和上海读完中学和大学,历任上海《世界晨报》记者、编辑、编辑室主任,《上海联合晚报》副刊主编,上海广肇女中、华模中学教师,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秘书、文教组组长,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高级编辑。
袁鹰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书记处书记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全委。
袁鹰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
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年)散文卷》等选集。
生平介绍
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
年开始发表作品。
年高中毕业前与同学创办义务夜校,招收失学贫苦儿童。
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
年至年,担任中学教师、报纸记者和编辑。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年参加革命工作。
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教育系。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
主要作品
儿童文学:《丁丁游历北京城》
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
儿童散文集:《春雨》、《袁鹰儿童诗选》。
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
报告文学:《玉碎》
诗歌:《寄到汤姆河去的诗》、《刘文学》。
散文:《秋水》、《花朝》。
获得荣誉
诗歌
《寄到汤姆河去的诗》获年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二等奖。
儿童文学
《刘文学》获年全国少年儿童文学一等奖。
散文
《秋水》获年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杂文奖。
纪实文学
《花朝》获纪实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