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资料:袁鹰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0.46 KB
- 文档页数:1
《白杨》作者袁鹰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白杨》袁鹰
原名田复春、田钟洛,(1924/10/28~?),江苏淮安人。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上海集英中学、广女中、华模中学。
1946年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1947年任《联合晚报》副刊编辑,1948年编辑《新文丛》杂志,同时任《新民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
文学创作开始于中学时代。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师母》。
早期作品多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市民生活的苦闷、哀乐,如反映沦陷区青年苦闷的《掘墓的人》,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
1953年发表《寄到汤姆斯河区的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60年发表《刘文学》一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他的诗朴实、清新。
60年代起主要创作散文,也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文艺评论。
散文《十月长安街》、《蓦然回首》、《岚山花雪》、《玉碎》等,以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
1985年3月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白杨》作者:袁鹰人物:父亲与子女时间:五十年代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二、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
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
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白杨》作文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了当代作家袁鹰写的《白杨》这篇课文。
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
主要作品有:《年轻的时候》《保卫红领巾》《第十个春天》《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这是一篇借物喻的抒情散文,主要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大戈壁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白杨树高大挺秀,树干笔直,生命力顽强,能防风固沙。
还让我知道了白杨数有着坚强执着、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好品质。
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的“白杨树”,像:解放军叔叔、清洁工阿姨……这些都是具有白杨树的品质的人。
大家还记得5·12大地震吗?当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谁最先走在最前沿?当然是解放军叔叔!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然而,大家又知道是谁把我们的世界打扮得那么美丽?当然是清洁工阿姨。
她们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美化世界,不怕脏不怕臭,每天辛勤地扫着地。
我们要学习这些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解放军叔叔、清洁工阿姨们,学习白杨树的品质。
通过《白杨》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尽自己一份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
《xx》资料:xx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