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讲座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57.50 KB
- 文档页数:11
行政许可法知识讲座行政许可法是现代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限制的行为,是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重要法律依据。
在本讲座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行政许可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适用原则,以及许可申请、审批和监管方面的相关法规。
一、行政许可法的基本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依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人作出的限制性行政行为。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强制性,即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的行为进行限制或给予授权;二是具有单一性,即许可行为只有一次,除非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或撤销;三是具有个别性,即行政许可一般是针对特定的申请人或特定的行为。
二、行政许可法的主要内容行政许可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许可申请、审批、决定和监管四个方面。
1. 许可申请许可申请是行政许可程序的起点,申请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向行政机关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供必要的申请材料。
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受理。
2. 审批审批是行政机关对许可申请进行审核和决策的过程。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目的,进行申请材料的审查,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必要的补充材料。
审批的结果应当依法作出,具体可以是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或者无异议,必要时可以在许可行为中附加条件或者给予限制。
3. 决定决定是行政机关对许可申请的最终处理结果,它体现了行政机关的决策意愿和责任。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许可申请作出决定,并将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决定不满意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4. 监管监管是行政机关对许可行为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许可行为的合法性和实施效果。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许可行为的监督,并及时处理申请人提出的监督投诉或举报。
对于违法或滥用许可权力的行为,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三、行政许可法的适用原则行政许可法适用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效率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培训讲义第一讲:《行政许可法》一、简介:1996年酝酿起草,2003年8月27日公布,2004年7月1日实施。
(一)背景:1、行政许可过多、过滥。
一是许可设定权不明确,就连县、乡政府也在设;二是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不规范,一说行政管理,就是审批,除了审批没别的;三是实施许可的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四是重许可、轻监管或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进市场难,一旦进入又缺乏监管;五是将行政许可的权力设租、寻租;六是行政机关实施许可,往往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行政许可过多、过滥,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政府形象,甚至是社会稳定。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加入WTO:(二)宗旨:第一条: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三)意义: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讲了四点:第一,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多发生在行政审批环节上。
第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现在不少行政许可事项是政府不该管、管不了、实际上也管不好的事;也有一些行政许可事项实际上是有的地方和部门搞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妨碍了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
第三,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
“治国者先受治于法”。
行政权力应当依据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机关违法同样应当承担责任。
从源头上防止审批中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的“寻租”行为。
第四,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政府工作中,必须健全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制度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制度。
总之,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推进依法行政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贯彻实施这部法律,作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强大动力,切实抓紧抓好。
行政许可法讲义第一章概述一、行政许可的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条件下,对申请人依法进行审查、决定,给予同意或者批准、准许等行政行为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许可的分类1.按权限划分:中央行政许可和地方行政许可。
2.按功能划分:行政审批(类)许可和行政许可。
3.按程序划分:规定性许可和裁量性许可。
三、行政许可的法律地位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申请人进行的一种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法律性质和强制执行力。
第二章行政许可的程序一、行政许可的程序1.受理申请: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五日以内告知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有关材料,申请人应当在告知期限内提供。
2.审查和决定: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依法进行审查。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作出许可决定。
3.发送通知:决定许可的,应当发给许可证。
决定不予许可或者对已许可的内容作出限制、暂停、撤销、变更等行政行为的,应当发出行政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可以提出复议或者申请行政诉讼的途径。
4.公示和听证:某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公示和听证程序。
二、行政许可的期限行政许可的期限是指行政机关规定的许可效力有效的期限,到期后,许可即自动失效。
三、行政许可的变更、续期、延续、暂停、撤销和废止1.变更:许可事项发生变化,经行政许可机关批准,申请人可继续从事该项活动。
2.续期、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之前,申请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经审查同意后,延长许可期限。
3.暂停、撤销:许可事项或者许可条件发生变化,或者许可前提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决定暂停或者撤销许可。
4.废止:申请人在许可申请过程中或者被许可人实施许可事项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欺骗、贿赂等手段进行许可活动,行政机关可以废止许可。
第三章行政许可的监督和管理一、行政许可的监督和管理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的事项、行为、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的活动。
二、行政许可监督机制行政许可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行政许可法讲义行政许可法是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制定于1982年,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实施,对规范行政行为、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对行政许可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和解读。
一、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范围进行,不能随意扩大或滥用许可权。
2.公平公正原则:行政机关在办理许可事项时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个申请人,不得歧视或偏袒,确保公正处理每一个申请。
3.便民利企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便利,简化办理手续,促进经济活动的便捷进行。
4.最终利益原则:行政许可应当以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保障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二、行政许可的分类根据行政管理实践和具体情况,我国将行政许可分为一般行政许可、特殊行政许可和特别规定的行政许可三类。
一般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定范围内,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程序批准或许可行政相对人从事的某种活动;特殊行政许可是指法律规定须由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批准的行政许可;特别规定的行政许可是指法律对特定行政许可事项作出了特殊规定。
三、行政许可的申请和审批流程1.申请条件:申请人应当符合法定条件,提交完整的申请资料,并按要求缴纳相关费用。
2.审查受理: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核实材料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受理。
3.审查决定: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是否批准许可的决定。
4.许可发放:行政机关在作出许可决定后,应当及时向申请人发放许可证,确保申请人取得合法的许可权利。
四、行政许可的监督和管理1.内部监督: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行政许可活动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2.外部监督: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有权对行政许可活动进行监督,并可以提出投诉或申诉,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3.法律监督:法院、检察机关等司法实体对执行行政许可法的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保障法律的实施和公正。
行政许可法讲义行政许可法讲义(此处省略标题)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许可是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
本章将介绍行政许可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1.1 行政许可的定义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申请人提供一种行政权利或行政利益的行为。
1.2 行政许可的特点行政许可具有强制性、单行的特点。
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必须给予许可,而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则不能给予许可。
1.3 行政许可的重要性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许可,可以防止不符合条件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保护公共利益。
二:行政许可的法律基础本章将介绍行政许可的法律基础,包括行政许可法的制定背景、现行行政许可法的主要内容等。
2.1 行政许可法的制定背景行政许可法的制定是为了加强对行政许可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2 现行行政许可法的主要内容现行行政许可法主要包括许可的种类、许可的条件、许可的程序、许可的效力等内容,下文将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2.2.1 许可的种类许可的种类根据行政许可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许可、行政批准、行政核准和行政确认等。
2.2.2 许可的条件许可的条件是指申请人必须具备的一些法定的资格和条件,如年龄、学历、经验等。
2.2.3 许可的程序许可的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办理许可申请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定和程序,如受理、审查、决定等。
2.2.4 许可的效力许可的效力是指行政许可决定拥有的法律效力,包括生效、失效以及变更、撤销等。
三:行政许可的申请与审批程序本章将介绍行政许可的申请与审批程序,包括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请途径的选择、审批环节的详细说明等。
3.1 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请行政许可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申请书、证明材料、调查报告等,具体根据许可事项的具体要求来定。
3.2 申请途径的选择申请途径的选择包括线下申请和线上申请两种方式,申请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申请。
行政许可法讲义行政许可法讲义第一章总则1.1 引言行政许可法是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合理行使行政权力的重要法律。
本章节将介绍行政许可法的基本概念、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1.2 基本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合法权益的主体提供的行政行为。
本节将对行政许可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许可的定义、特征和种类。
1.3 立法目的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是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
本节将探讨立法目的的背景、意义和实施原则。
1.4 适用范围行政许可法适用于国家机关、省级人民、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其他设有行政许可权限的组织。
本节将详细阐述适用范围的界定和具体实施。
第二章行政许可的依据与程序2.1 依据行政许可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
本节将介绍行政许可依据的种类、适用原则和具体案例。
2.2 行政许可的程序行政许可的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环节。
本节将对行政许可程序的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解析,并相关的法律条款和关键要点。
2.3 行政许可的时限行政许可的时限是指行政机关对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时间限制。
本节将探讨行政许可时限的规定、计算方法和延长时限的情形。
第三章行政许可的监督与责任3.1 监督机制行政许可的监督是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许可职权、维护行政许可决定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本节将介绍监督机制的构建、职责划分和监督方式等内容。
3.2 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针对行政许可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本节将详细阐述违法违规行为的种类、法律责任和相关法律条款。
3.3 行政许可申请的复议与诉讼行政许可申请一旦被拒绝,申请人可以进行复议和诉讼。
本节将介绍行政许可申请的复议和诉讼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第四章行政许可的附件附件一:行政许可申请表格附件二: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清单附件三:行政许可申请流程图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行政机关: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包括国家机关、省级人民、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其他设有行政许可权限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