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风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23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医中风名词解释中医中风名词解释中风(Stroke):中风指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受损,从而使脑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损伤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重大的脑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一种。
中风发病原因:1、血栓:血液中凝结细胞扩散,形成血栓,阻塞大血管,改变血液张力,破坏血管壁结构,导致血管破裂或部分闭塞,使血流不能流入腔室,引起缺血性脑病;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结构变性,血管内膜粥样硬化,由于血管内膜结构破坏,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无法流入,引起局灶性缺血;3、脑出血:血管壁结构受到破坏,血管张力改变,血管破裂,血流突然向周围器官溢流,引起出血性脑病;4、内膜张力降低:血管内膜张力降低,血管壁结构无法维持,血管闭塞,血液无法流入,引起缺血性脑病;5、脑血管感染:病毒、细菌等引起的脑血管感染可以通过破坏血管壁结构,改变血液张力,引起血管破裂或闭塞,从而导致脑缺血性脑病。
中医辨治中风:1、针灸:针灸是中医用于辨治病症,调节机体内元气,改善机体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的针点主要有太阳膈、神经元阳、肝俞等。
2、中药:中医在治疗中风时,可以用复方中药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代谢,减轻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发生,缓解血管痉挛,防止脑细胞性氧化损伤,改善血管活性,减少肠道潴留,调节心血管功能,促进神经元新陈代谢,恢复脑神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患者中风的症状。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中风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抗血栓药物、抗氧化剂、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神经保护剂等。
4、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治疗中风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中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等,比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增加膳食纤维,增加有钙的食物和维生素等。
中医辨证和治疗中风的目的是通过针灸、中药和药物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营养,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流动,促进脑部组织恢复,减轻症状,恢复患者正常的身体功能。
中医专长中风病综述范文中风病,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病是中医专长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专长进行综述。
中风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导致脑部缺血或出血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蕴、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祛除痰湿、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恢复脑部功能。
中医注重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对脑部功能至关重要。
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状况,从而恢复脑功能。
中医强调祛除痰湿。
中医认为,痰湿的内蕴对脑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
痰湿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脑部功能受阻。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药物,如半夏、茯苓等,来清除体内的痰湿,恢复脑部功能。
中医还注重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中风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肝郁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功能的恢复。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如柴胡、香附等,来调理肝气,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痰湿、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恢复脑部功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专长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增加人们对中医在中风病治疗中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动中医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选择中医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是指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血管供应脑部的血液中断或减少,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和神经细胞损伤。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情志失调包括过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过度刺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饮食不节主要指饮食偏嗜、暴饮暴食、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食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薄,易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引发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血管的扩张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中药则通过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等功效的草药,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脑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刺激脑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康复。
中医还强调预防中风的重要性。
预防中风主要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刺激;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综合上述内容,中医对中风的解释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中风的概念名词解释
中医中风是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由于风邪入侵人体导致的一种特殊的疾病。
它既可以指感受了风邪气而形成的中风,也可以指由于风邪侵犯人体正气虚弱的部位,直中而导致人体严重的阴阳混乱。
在中医治疗中风的过程中,着重于祛风理气、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等措施,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言语功能等。
中风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概率。
同时,中医治疗中风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
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