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33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解析1. 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
中风病在中医内科中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将对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进行解析。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表现:- 舌诊: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状等,舌质暗红、瘀点或瘀斑可能与中风病相关。
- 脉诊: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如偏细、偏数、弦滑等,可以辅助中风病的诊断。
- 问诊: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症状、疼痛部位等,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诊断。
3. 中医治疗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蒲黄等。
中药治疗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灶恢复。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恢复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曲池、合谷等。
-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痛。
4.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诊疗中,对于中风病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化治疗:中风病患者病情各异,治疗需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早期干预:中风病的早期干预对于预防后遗症的产生非常重要,及早就诊并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5. 结论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通过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提高康复效果。
然而,中医内科的诊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不断提升对中风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中风病(也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逝去率均较高。
对于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医中,针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中风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1.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对中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脉象、舌诊、望诊和问诊等四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风病的脉象特点通常表现为脉数、脉弦、脉浮等不同变化。
舌诊中,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特征也有助于中风病的辨识。
望诊和问诊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表达以及病史等情况,来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
2. 疗效评定标准对于中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中通常采用了“疏通经络、化痰祛痰、健脾生津以及疏风解毒”等治疗原则。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脉象、舌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等方面。
其中,脉象的变化体现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舌诊则反映了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
症状和体征的缓解情况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的改善也是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我认为需要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患者的体质、芳龄、性别等都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在诊断和评定疗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另外,中医的治疗是一个持续调理和疗效观察的过程,对于中风病患者来说,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等,以期望达到更好的疗效。
4. 总结回顾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
在实际诊疗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重视中医治疗的持续性和整体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期望早日康复。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对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了中医疗效评定的细节和重要性。
中风病诊疗:中医内科的观点1. 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点为突发的脑功能障碍。
中风病的诊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探讨中风病的诊疗观点。
2.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中风病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医将中风病分为两类:寒中风和热中风。
寒中风多见于年老体弱、阳气不足的患者,病情较缓,多见于冬季;热中风多见于年轻体壮、阳气旺盛的患者,病情较急,多见于夏季。
3. 中医诊断中风病的方法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症状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惯,以及采取相应的脉诊等方法,来判断中风病的病因、病情和病机。
4. 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方法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药物治疗中风病,例如活血化瘀的药物、祛寒温阳的药物等。
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服用。
4.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中风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恢复脑功能。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中风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相应的穴位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病情。
4.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对于中风病的患者也是如此。
医生会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劳累和过度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以及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结论中风病的诊疗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个体差异,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养生等综合手段来治疗中风病,以期达到康复和预防的目的。
然而,中医诊疗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医五行辩证-中风中医所说的中风,包括脑血栓、脑溢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歪眼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当人的人的脏膈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招感外邪,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房事不节等都可以引发中风。
其实我们的眼皮跳就是一个小中风,《伤寒论》里说的特别清楚,叫做“脾中风”。
古代的“中风”就是中了风邪而已。
其实就是肝木克脾士,属于小中风。
眼皮“咽动”一词,就属于肝病。
但如果眼睛发直,就是大病了,跟心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中风可分为中经、中腑、中脏和中血脉四个层面。
中经是指人体的肌膜经脉层面,是由脑血栓造成的病症,病在经脉。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医学正传•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膈,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
”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症状为患者不昏倒,但出现半身不遂、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语不利等。
由于病在表层阶段,只要及时养护,不难医治。
中年是指病在腑,是脑溢血较轻的病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称“邪入于腑”称之为风中腑。
患者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症O中脏是指病在脏,它是脑溢血最重的病症。
患者会猝然昏倒,且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称“邪入于脏患者会猝然昏倒,且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又分阳闭、阴闭。
阳闭者昏迷、牙关紧闭、握拳、面红气粗,或痰声漉漉,二便常俱闭,舌苔黄腻,甚则舌卷缩,服弦滑而数。
阴闭者昏迷,牙关紧闭,握拳,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冷,舌苔白腻,脉沉滑。
脱症:深度昏迷、眼合、口开、鼻有新声、呼吸微弱、四肢寒冷,或两手撒开,遗溺,大汗出,或汗出如油,舌淡,苔白泄、脉细弱。
脑溢血急救办法是“十宣放血法”(十个指尖放血,减轻脑部压力)中血脉,又名风中血脉,《张氏医通•中风门》:“口颊咽僻,乃风中血脉也。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中风可以分为两大类: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
一、中风痰证中风痰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痰湿聚积,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畅,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痰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青紫,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中医治疗中风痰证的方法主要是祛痰化痰、通络活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小陷胆汤、清痰散、半夏泻心汤等。
此外,中风痰证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用一些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莲藕、山药、海带等。
二、中风血证中风血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血瘀阻滞,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脉象沉细等。
中医治疗中风血证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活络丸、通窍活血汤等。
此外,中风血证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中风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两大类。
中风痰证主要是痰湿阻滞,需祛痰化痰、通络活血治疗;中风血证主要是血瘀阻滞,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
同时,中风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中风的预防和康复,中医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盲目使用中药或其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