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189.36 KB
- 文档页数:3
浓缩干货:胡老的《经方传真》精简版为了看起来方便,我把胡希恕先生的《经方传真》进行了浓缩精简,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感觉很不错。
所以发上来让大家参考!经方传真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附子汤类方1、附子汤方:(方剂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
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
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与附子汤加味;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苍术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2、真武汤方:(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克,白术9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1、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
真正的温病实证(表现为说胡话,大便干,下同时用强壮滋阴解热药活不用生地用人参也可),可用大量的麦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2、疾病伊始有两类表症: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无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3、表症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用桂枝汤。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可见这个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有解,也还要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这是定法。
4、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津液太伤就渴了,渴的时候就必须加人参兼养胃。
5、越婢汤(麻黄生姜甘草大枣石膏)主治风水,就是全身肿,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重用麻黄治表有水气,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随便吃点发汗药但要是明显小便不利,身上发热等,你要不利小便,这个表是不会解的,所以该用解表的还要用,非加利尿药不可,如桂枝去芍药加白术、茯苓方。
7、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不仅治脚挛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软也可以用,古人又称“去杖汤”;甘草小便数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肿,甘草影响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数,决不能发汗。
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频数,说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频数,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9、“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非用甘温不可。
比如桂枝汤,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有一个条件,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情况,百试百验。
比如甘草干姜汤,能治疗津液虚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
10、葛根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治肌肉痉挛,临床上无论是感冒或流感,这个人无汗、恶寒厉害,项背强明显或不显,就考虑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是治疗有汗的。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_“六个要诀”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1 日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柴胡剂的应用概述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胎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热寒,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由以上的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一)小柴胡加石膏场:原方加生石膏30一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服用的良方,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退,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肋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
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舌干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编著:李惠治、冯世纶、李惠治、张长恩目录内容提要 (5)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 (5)刘序 (5)谢序 (6)前言 (6)绪论 (7)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15)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46)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66)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77)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81)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87)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93)第八章瓜蒂散类方 (95)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96)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 (106)第十二章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110)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111)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 (112)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124)第十六章橘皮汤类方 (129)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130)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136)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140)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143)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144)第二十二章芎归胶艾汤类方 (145)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154)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155)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类方 (157)第二十七章其他类方 (162)内容提要本书是已故著名中医专家胡希恕先生的临证经验集。
胡老一生潜心研究仲景著作,临床擅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并对中医辨证有高度的概括.刘渡舟教授尊称其为“经方学派的火师”。
该书由其门人收集原始资料整理而成,取名为《经方传真》,意在传授经方之真谛,使其从难化简,读者从中能领悟到中医独特的辨证思路,从而在临证时收到神奇疗效。
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胡希恕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沈阳市人。
早年学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
解放前,在北京行医,疗效卓著,活人无数。
他热爱党和人民,热爱中医事业。
解放后,曾自己举办中医讲习班,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我国中医教学的空白。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系中医内科副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书。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1、大黄附子汤方:(方剂组成)大黄 9 克,炮附子 9 克,细辛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 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注解:胁下偏痛,指偏于一侧的胁下痛,紧弦为寒实的脉应。
今虽发热而脉紧弦,故知为寒实,宜大黄附子汤以下其寒。
按: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那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
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痛疼者。
(验案)刘某,男性,36 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 年 5 月 6 日初诊。
左小腿_部痛疼,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 6 克,赤白芍各 10 克,细辛 6 克,炙甘草 10 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_痛,上方加苍术 12 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_部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作。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2、走马汤方:(方剂组成)巴豆一枚(去皮心,熬去油),杏仁二枚。
(用法)以绵缠捶令碎,热汤少许,捻取白汁饮之,当下。
老小量之。
通治飞尸鬼击病。
(方解)巴豆为一温性峻下药,合以杏仁尤能开通闭塞而得快下,此为卒病暴疾胀满闭塞的急救方。
《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三)《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注解:中恶、飞尸、鬼击,都不外是卒然发作的暴病。
其实凡剧烈的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无热候者,即可用之,不必眩惑于此等病名也。
(辨证要点)胃腹剧烈痛疼、大便不通无热者。
3、三物备急丸方:(方剂组成)大黄 9 克,干姜 9 克,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合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
经方传真(六)经方传真(六)胡希恕冯世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一、小柴胡汤方【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胡希恕经方医学:胡老总结的64条用药经验胡希恕经方医学1.薄荷的医疗应用:本药为发汗解表药,而兼有健胃、祛风等作用。
惟此药辛芳俱烈,颇具刺激作用,试于舌则麻,涂于头面则发冷气,近目则流泪难开,均由刺激的所感甚明,后世以是谓为辛凉实非。
2.香薷的医疗应用:本药为香燥发散药,而有散湿、逐水等作用,故利于霍乱腹痛吐下及水肿。
暑天多湿,用代茶饮,为防中湿下利等患,亦有所取。
然用于少湿多热之暑温证,实非所宜。
3.银花的医疗应用:本药有散热、解毒、消炎、消肿、利尿等作用,而有疗疮疡的特能。
4.桑叶的医疗应用:本药为散热解毒药,而有祛风、祛痰、镇咳等作用。
5.大青叶的医疗应用:本药为消炎解热药,而有消肿解毒之作用。
6.丝瓜(即丝瓜络)的医疗应用:本药有祛瘀、利尿、通便、解热、祛痰、消肿诸作用。
7.枇杷叶的医疗作用:本药为解热利尿药,而有下气、止逆、镇咳等作用。
8.马勃的医疗应用:本药为散热解毒药,用于咽喉肿痛及诸恶疮甚良。
9.川楝子(即金铃子)的医疗应用:本药为有力的清热利尿药,兼有杀虫及治疥疮之作用。
10.萆藓的医疗应用:本药为强壮性通瘀利尿药,而有强腰脊、利骨节、除痿痹、治恶疮等作用。
11.牛蒡子的医疗应用:本药为解凝消炎解毒剂,而兼有祛瘀、祛风、利尿等作用甚明。
12.玄胡索(即延胡索)的医疗应用:本药为解凝祛瘀药甚明。
日人谓有解凝、去秽、发汗、利尿、通经之效。
治心腹痛、疝痛,疏解子宫之凝血,通月经,下血块、胞衣、死胎,能刷净胸肺之黏液而排出之;小儿虫证,以此末三分服之,虫即下;黄疸、疥癣,延胡索根研末一钱,以适宜之饮液送下,温覆发汗而愈。
13.玄参的医疗应用:本药为滋润解热药,而兼有强壮利尿、祛瘀等作用。
14.丹参的医疗应用:本药为强壮性通经药,而有解凝、祛瘀、除热等作用。
15.沙参的医疗应用:本药为逐瘀行气药,而有解热解凝之作用。
徐洄溪谓宜于血阻于肺者,实得经旨。
16.胡麻仁的医疗应用:本药为强壮滋养药,而有润肠通便作用。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1、甘草干姜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 18 克,干姜 9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
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
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
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
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
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
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
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5 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解:“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为肺痿之病。
”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
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
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
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则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验案)宋某。
男性,35 岁,病历号 124743,1968 年 3 月 24 日初诊。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1、小半夏汤方:(方剂组成)半夏 15 克,生姜 12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痰饮咳嗽病》第28 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
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黄疸病》第 20 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
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第12 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
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
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
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生姜半夏汤方:(方剂组成)半夏15 克,牛姜汁一杯(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金匮要呕吐哕下利病》第 21 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经方临床大家胡希恕论大柴胡汤方证,方证相应,效如效如桴鼓大柴胡汤方证柴胡12~15g,黄芩10~12g,芍药10~12g,半夏6~10g,枳实10~12g,生姜6~10g,大枣4~6 枚,大黄6~10(打碎后下)。
水煎400mL,分二次服。
1.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2.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136)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5)4.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方解】1. 本方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的加减方,为少阳阳明合病主方。
用于少阳病将转属阳明病者。
临床治疗汗出表不解,邪热侵入半表半里,瘀滞于上腹肋脘之间,胃气壅滞,升降失常而发生的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苔腻、口中异味、尿黄便秘等症。
常遭遇的病证是属于阳、实、热的胆胃综合征和肝胃综合征。
更常用于目前国人多肉多酒、少动熬夜、体质肥胖而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高血压、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等。
2. 胡希恕讲:大柴胡汤证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热结在里,汗出而表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内实苔黄者,下之则愈。
主治:郁热,瘀血,脑系精神病,肝炎,胃炎,瘀滞,呕吐,下利,小儿积食,咳喘无表证者。
临床常配伍方剂:热重,口干苦,苔黄腻加生石膏一两至两半;湿热发黄合茵陈蒿汤;脑震荡,精神失常发狂合桃核承气汤;疼痛较重肠痈粘连者合大黄牡丹汤;心悸数而小便不利合桂枝茯苓丸。
【应用】大柴胡汤为常遇的方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老师专注腹腔诸多脏器所发生的瘀滞不通的多种病证。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用合方治疗,效果更佳。
方中姜枣必用,切要。
1. 大柴胡加石膏汤原方加生石膏30~60g。
煎服方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汤证,外感表邪、高热不退、口舌干燥、心下胀痞,大便干、苔黄者。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目的:探讨经方大家胡希恕所撰《经方传真》中医药治疗伤寒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方法:将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撰《经方传真》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
结果:整理中药复方223首,涉及124味中药,总用药次数为1 053次。
种类上主要有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炒白芍、法半夏、人参、炮干姜等;药味多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寒,善用平药;归经以脾、肺、胃、心、肝、肾为主,累计频率达80.28%。
结论:胡氏用药治疗内科杂病善于补虚温里,治疗外感善用解表清热、化痰止咳药;
核心药物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炒白芍、法半夏、人参、炮干姜等;
药味药性分别以甘、辛、苦、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依次以脾、肺、胃、心、肝、肾为主。
...。
【经方学堂】经方大师胡希恕:讲解结核病需如何用药!2015-03-19段治钧,冯世纶等小编导读结核病,也就是所谓的“痨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可致命的疾病。
相信您已经不觉得陌生,而最常听说的应该是肺结核了。
那结核病要怎么治疗呢?且看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在治疗结核病方面的经验良方!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肺结核及淋巴结核等,用小柴胡汤、四逆散、黄连解毒丸及小陷胸汤屡得全效。
对于肺结核,有用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的机会:小柴胡汤中有半夏,再加栝楼、黄连就是此合方。
栝楼这味药,宽胸解里祛痰,也治咳嗽,小柴胡汤证中若兼有这些证候表现,小柴胡汤可以与小陷胸汤合方。
总之,既有小柴胡汤证,又有小陷胸汤证,胸满闷,心下堵得慌,痰也多,就可以用两者的合方。
这个合方,一般应用的并不太多,但是应用于肺结核的机会可不少。
要是有骨蒸劳热,还要配合黄连解毒丸这一类药。
黄连解毒丸咱们医院就有,以前这个药是药店就有卖的。
要有痰中带血的情况,还可以适证兼用泻心汤。
肺结核是一个虚热证,用柴胡剂是挺好的,拿小柴胡汤来说,其中的党参是补药,它是健胃的。
如果是实热证要祛热,这大宗补药是不行的,但肺结核是一个虚热证,虚是应该吃点补药,但热得用寒性药,不能用温性药,所以肺结核的病人没有吃黄芪的。
有热治以苦寒药,一般不用石膏,但治肺结核有用石膏的机会,像竹叶石膏汤,临床上也常用。
还有麦门冬汤、炙甘草汤,它们含有大量的麦冬或生地黄。
肺结核若咯血、胸痛者,一般均为空洞期阶段的表现,可用竹叶石膏汤加生地黄、阿胶(大吐血皆可用);也可用炙甘草汤,就因为它有大量生地黄;这种情况亦有用黄土汤的机会。
凡是这种滋阴养液的药,对于肺结核还是有好处的,但这都是在末期的时候才用,能取一时之效,但最后还是不行,肺结核到末期的确是不好治。
在这个病开始的时候,这些方子都用不得,不能吃补药,还是要适证选用柴胡剂、黄连解毒丸、小陷胸汤等。
像《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这样的书,也犯肺结核初始阶段就用补药的毛病。
【胡希恕: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皮肤病】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主编/冯世纶、张长恩【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肿痒流黄水者。
【方剂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用法】上三味,研粗末,每用6克,水煎温服。
【方解】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消肿,稍加附子以振郁滞之气,而利痈脓之排出,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原文注释】《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注解:其身甲错,指腹皮如鱼鳞。
腹皮外虽拘急,但按之则虚软无力。
腹胀满虽形似肿状,但细按其腹内并无凝结物之感。
脉数主热,今身无热,为无表热,当为里热甚明,其为肠内有痈脓无疑,宜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
又由于本条其身甲错的说明,活用于皮炎、痂癞等亦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例1】1972年胡老随教学连队在河南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草,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1剂知,连服6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例2】董某,男性,10岁。
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
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
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2剂,流黄水减,服6剂,黄水疮消失。
摘自《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临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