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内容简介······《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通过分析161味药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第一讲论述经方用药特点;第十讲概说六经用药;第二讲至第九讲论述经方常用药味,具体论述分以下四项为纲目:【药物基本知识】、【解析所在方证】、【解读药味特点】、【药物功用述要】。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参阅。举报目录······第一讲经方用药特点一、经方用药与时方用药有明显不同二、经方用药起源于神农三、经方用药理论是八纲六经第二讲解表药一、桂枝二、麻黄三、葛根四、生姜五、葱白六、苏叶第三讲吐下药一、瓜蒂二、芒硝三、巴豆四、甘遂五、大戟第四讲清热药第五讲温阳强壮药第六讲补虚益气药第七讲祛饮化痰药第八讲理血药第九讲其他用药第十讲六经用药概
说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6个) ······经方(4) huxishu(2) 中医(2) 阅读(2) 伤寒论(1) 本草(1) 我来说两句短评······ ( 全部 1 条 ) 热门 / 最新 / 我关注的 0 有用严小天 xx-11-19 3.9 经方源自本经! 我来评论这本书读书笔记······我来写笔记按有用程度按页码先后最新笔记展开第284页 D (xx不朽)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即表
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胡希恕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 xx-10-31 08:10 展开第283页 D (xx不朽)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xx-10-30 15:19 展开第1页 D (xx不朽) 徐灵胎<本草古今论>著名中医大家恽铁樵说:"凡研究药物,当从<伤寒论>方药入手,其次<金匮>,其次<千金> xx-10-30 15:11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胡希恕运用经方治疗血证经验
血液病所赅病症甚多,胡老经治病例也很多,不能全面介绍.今就常见的出血证、贫血证、瘀血证的证治简介于下。
一、术后出血病垂危经方一剂扭乾坤
例1宋某,女,17岁,某医院住院病案号114533。
初会诊日期1982年10月11曰:咽出血半月。患者出生时即有唇、腭裂,2岁时将唇裂缝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积症”,GPT经常高,一直未进行腭裂缝合,直至上月经内科多方检查,认为可以手术,方于9月25日全麻下进行了腭裂缝合术,术中输少量血,手术顺利。术后第一二天除低热(37.5℃)外无不良反应,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第三天伤口开始渗血,用碘纱布条填塞无效。继用止血敏、VC、VK、抗血纤溶芳酸等皆无效。又请中医会诊,给服益气止血汤药数剂未见疗效。因失血过多。不得不输新鲜血液维持生命。第一二天尚能维持24小时,但自第三天起,仅能维持12小时,因此每天要输血。至今输血已逾3000毫升.故急请会诊。
会诊时实验室检查所见:GPT111单位,血红蛋白9.4克.白m 球总数10400,血小板126000,血钾4.1,血钠140.血氨100,出血时间1分,凝血象检查:复钙时间2分(对照2分30秒),凝血霉元时间15秒(对照14.5秒)
会诊时症状:神识尚清,但目喜闭合而不愿看人,烦躁汗出,面色苍白。双鼻孔见黑紫血块。口干思饮,常有饥饿感而思食,因伤口渗血未敢让其进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而见血染.脉细滑数。证属血虚热扰,急宜清热止血而兼补虚育阴之治,与芎归胶艾汤加减:
生地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
胡希恕经方医学:冯世纶教授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常用经方
方证解读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形成与临床特征:“伤寒八九日,下之”,冯老认为,并非误下太阳伤寒,而是误下少阳柴胡证,因为《伤寒论》第264条指出:“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八九日,病之所以传少阳,缘于病患伤寒时,正邪相争于表,八九日之内,邪气胜出,正气受损,无力在表祛邪外出,退守于半表半里,邪气乘虚而入,郁而化热,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本来“血弱气尽”,理应和解治疗,然医者不加详查,误用下法治疗,不仅少阳未除,而且虚其里,致使邪热传里。胸满系少阳症状,因邪热郁结胸胁、气机失畅引起。谵语系阳明见症,为入里之邪热扰乱神明所致。误下之后,机体势必调动更多的正气,既向上向外祛除邪气,又纠正误下导致的体液下趋之势,因而气上冲。里有停饮,饮随气冲,加之邪热炎上,水饮、邪热交织,扰动心神,则烦惊。气上冲诱导水不下行,故小便不利。水饮外溢,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熬)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煎服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二沸,温服一升。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视为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方,去甘草、苍术,加铅丹、大黄而来。方中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针对胸满。气上冲,是下后表未罢的应证,结合心烦、谵语,系阳证,故属表阳证,即太阳病。《神农本草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上气”即“气上冲”,方中取桂枝降逆平冲,使水饮不上犯而下行。茯苓利水饮,治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著
虽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实以八纲列辨,如论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般规律。
何谓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
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他一生致力干《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该书系统整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金匮》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可供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参考。
医家小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
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徽为举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患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
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
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
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
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
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田氏健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本文有部分内容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立即处理。谢谢!
医案医话系列之二十一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桂枝汤加减治愈咳嗽案
分类:经方医案
标签:咳嗽, 桂枝汤
刘某,男,75岁,初诊日期,2020年11月19日
主诉:咳嗽五天。
现病史:患者五天前手术后刚出院,着凉引起咳嗽,夜晚加重,到药店买了些止咳药,效果不好,特来我处就诊。
刻下症:咳嗽五天,夜间加重,怕冷,流鼻涕,身上有汗,无口干,无口苦,无发热,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少,患者身上插有引流管,舌苔白,脉浮缓。
方证辩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诊断:桂枝汤证
治疗:桂枝汤加减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
大枣10克,蜜紫菀15克,蜜冬花15克。
三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按语:第二天,老人的女儿打电话说,吃第二付药的时候就不咳嗽了,效果真好,表示感谢。此患者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为太阳表虚证,虽然药少,药量也不大,但方证对证,所以药到病除。
健康保健知识介绍等,若要使用,使用前一定先咨询当地专业医生,以当地专业医生的意见为准!本平台致力于中医方药介绍;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健康答疑以及各科医疗信息、专家介绍、田氏医疗人员介绍等。欢迎医疗专业人士来稿(来稿必须真实可信,文责自负,并附作者简介、真实工作单位和近期照片)!投稿邮箱:**************往期荐读: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
解
张文选教授
我曾经给我的学生们讲过,伤寒学界有“北斗三星”。所谓“北斗三星”是指在中国北方,有三位泰斗级的伤寒学家,他们是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这三位“星”成倒“品”字形排列,胡希恕、陈慎吾位于前,刘渡舟位手后。所谓“北”,小者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者指北京,大者指中国北方。
胡希恕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学的研究对刘渡舟有较大的影响,刘渡舟先生对胡、陈两位前辈也十分尊重,十分推崇。在我们跟诊过程中,他常向我们讲到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杂病论》与经方运用的学术见解。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研读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的《伤寒论》之学。由于胡希恕的门人近些年来出版了较多的胡希恕著作与音像资料,因此我们更多地专注于胡希恕先生著作、音频资料的学习与研究。此将胡先生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感悟最深的学术见解略述如下。
1.《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与《黄帝内经》无关(《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不能用《内经》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运用经方,而要以《伤寒论》自身的理论指导经方的运用。例如,运用五苓散,如以《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此方为利水之方,用于气化不利的水肿。而以《伤寒论》的理论用此方,其用方指征是,太阳病,表之阳证;根据第71、72、73、74条,以口渴、小便不利为辨方证的着眼点;其效应是“多用暖水,汗出则愈”,而不是水肿消退。
2.《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发展者,是在表证与里证之间增加了半表半里证,又分辨阴、阳,从而形成了辨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伤寒论》有独特的辨证体系,这就是,在辨明六经八纲基础上,再辨方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
基于胡希恕经方医学浅谈三二四三辨证法则与应用
引言:
我19岁就开始念伤寒,我今年差不多80多了,那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改变,就读这个东西,你要不是这个整个看问题,那没个明白---胡希恕先生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矛盾论》
一、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简述
近日聆听彭鸿杨师兄在经方周记中所主讲的,关于《三二四三法则暨临床应用》相关问题,实则是在深入学习胡希恕经方医学后,从而做出进一步的发挥与细化,腊肉群诸师兄师姐早已践行多时,今择以下几条,以胡希恕经方医学为始,不揣冒昧,略作探讨。
胡希恕经方医学即六经八纲与方证辨证之理论体系,其精神实质为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上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过程为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最后求得方证相应以治愈疾病。
胡希恕经方医学之所以受莘莘学子喜爱,趋之若鹜的原因,一则验之临床,确有效验,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不是假把式,一试便知。二则作为完善的医学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既不是失于实践流于空泛的唯理论,即教条主义。更不是失于理论指导的经验论,即经验主义。而是充满知行合一,实践与理论具体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观《伤寒杂病论》中充满了辩证思想,而胡希恕先生解读《伤寒杂病论》,在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看待内因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实践与理论之间辩证关系等等方面,同样是运用了唯物辨证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使这一体系得到众多同道坚定的认可,学习与实践,传承与发扬。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1期
胡希恕先生,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1],明确了经方治病是在患病机体一般规律的反应基础上顺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时,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用顺应机体驱邪方式的合适方剂来治愈疾病。胡希恕先生在临床应用大柴胡汤得心应手,疗效显著,治愈了大量疑难重症。今将胡希恕先生使用此方的经验报告如下。条文解读《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条论述了大柴胡汤治呕与小柴胡汤的不同,主要在于“心下急”,此为中焦有所实结,导致气不下达而逆于上,所以呕逆的症状更加严重,必须以大黄枳实打通结滞,方能发挥生姜半夏降逆止呕的作用,而小柴胡汤里不实反虚,所以加人参,二者一实一虚,方向不同,所以服用大柴胡汤患者的脉象较小柴胡汤患者有力,舌苔也更黄而偏燥,多见大便不通。此外,文中另有一个含义:若有当下之证,而柴胡证仍在时,不可直接用阳明下药,必须少阳阳明同治,否则不能愈病,《伤寒论》条文中也有明训:“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条论述了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的鉴别,同是热结在里(与热在表的太阳病相区别,热在表往往兼有恶寒,而热在里时一般无恶寒症状),但二者热型不一,大柴胡汤之热以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为特点,而大陷胸汤之热以无大热为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无大热”不是指无热,而是说有微热,但没有阳明外证的身大热,兼之“但头微汗出”,这仍然属于阳明病。由此可以看出,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在六经归属上有明显不同:大柴胡汤属于少阳阳明合病,而大陷胸汤属于阳明病。
经方大师胡希恕、刘渡舟、黄煌、大塚敬节(日)用它来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症,一剂见效
为您推送优质的经方医学知识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一剂见效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黄芩10g,干姜6g,半夏(洗)12g,大枣5枚(擘),黄连3g,人参(或党参)10g。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经方大师胡希恕、刘渡舟、黄煌、大塚敬节(日)用它来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症,一剂见效。
以下内容摘自《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第1辑)》:
1、胡老讲述医案
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
与甘草泻心汤1剂,即能进粥,3剂后痊愈。
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加生地而多取捷效。
2.胡老讲述医案
以甘草泻心汤治愈确诊为白塞综合征者1例。
胡老讲述道:“说起来亦很有趣,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
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
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经方治今病,从中可得到一定启迪。
3.史某,男性,42岁,1965年11月15日初诊。
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痛,大便少微溏,舌苔黄厚,脉弦滑。
舌有巨大溃疡、舌苔黄厚,上热。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发表者:赵东奇4272人已读
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__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愿闻其说。岐伯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胡希恕
三代经方病案
子于归•水无香
辛卯兔年冬月
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解析思路
子于归·水无香第1页复兴中医网
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目录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 (7)
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7)
(一)桂枝汤类方 (7)
(二)麻黄解表类方 (18)
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20)
(一)正阳阳明 (20)
(二)太阳阳明 (30)
(三)少阳阳明 (34)
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37)
㈠小柴胡汤方 (37)
子于归·水无香第2页复兴中医网
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㈡柴胡桂枝汤方 (38)
㈢四逆散方 (38)
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39)
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39)
㈠四逆汤方 (39)
㈡茯苓四逆汤方 (40)
㈢甘草干姜汤 (41)
㈣理中汤方 (41)
㈤附子汤方 (42)
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42)
㈦吴茱萸汤方 (42)
㈧旋复代赭汤方 (43)
㈨芍药甘草汤方 (44)
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44)
㈠麻黄附子细辛汤 (44)
子于归·水无香第3页复兴中医网
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㈡桂枝加附子汤方 (45)
㈢甘草附子汤方 (45)
㈣真武汤方 (46)
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 (47)
㈠乌梅丸方 (47)
㈡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47)
㈢半夏泻心汤方 (48)
㈣甘草泻心汤方 (49)
㈤生姜泻心汤方 (50)
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案解析 (50)
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51)
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
(51)
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 (51)
《胡希恕经方医案【读《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有感】》
摘要:“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对,疗效卓著”,在“方意解说”中,先生以药释方,“药证”与“方证”结合的思想体现地淋漓尽致,在“适应标的”中,先生收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主治条文,明确该方的“标的”,使经方临床有方向,有目标,更可以扩展运用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然对医家而言,一部《伤寒论》也可治天下。盖良相与良医,异曲而同工而已。从古至今,注解、阐释、发微《伤寒论》的医家,如过江之鲫,蔚为大观。而由此衍生出的各家各派,源远流长并独树一帜。有如登泰山之巅,有曲径通幽而上者,有大道拾级而上者,有索道滑翔而上者,殊途而同归都会在山顶有一览纵山小之眼界。然而路上的风景各异,唯有亲历者方可得知,这便是习医者为何要学习钻研各家学说之缘由。条条大路通罗马,唯有路漫漫其修远想,上下而求索矣。欲穷千里目,更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三座高峰,以“谨守病机派”的胡希恕先生为代表,以“脏腑经络派”的刘渡舟先生为代表,还有就是以“方证药证派”的叶橘泉先生为代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希望能通过《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这本书,领略中医大家叶橘泉先生的风采,激励更多的习医者能够通过学习先生的学术思想,使自己的中医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本书是叶橘泉先生“方证三书”中的一本,最能体现先生经方研究中的“方证”思想。全书方以类聚,以代表方为首,共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姜附汤类、泻心汤类、五苓散类、柴胡汤类、白虎汤类、葛根汤类、半夏汤类、理中汤类、芎归汤类、消导方类、杂方类等十三章,搜集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的重要方剂共计一百三十余则,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每方下列方名、组成、调剂及用法、方意解说、适应标的、运用范围、诸家经验等项,详细阐述了经方如何运用于临床。
胡希恕先生的中医辨证观
此文是胡希恕先生主要的学术思想,对于如何认识和运用《伤寒论》有非常大的帮助,遂摘录于此,以飧各位读者朋友。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由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论》,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贯穿)八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1、甘草干姜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 18 克,干姜 9 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方解)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5 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注解:“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为肺痿之病。”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则非本方所能治了。(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验案)宋某。男性,35 岁,病历号 124743,1968 年 3 月 24 日初诊。头晕、呕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嗳气,右偏头疼,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证为胃虚寒,饮邪上犯,治应温中化饮,与甘草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