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1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篇一“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
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
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
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
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
不求完全正确,但求
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