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一章建安文学展开全文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第一节三曹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
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魏晋文学魏晋文学的发展概况魏晋文学的时间跨度有两百多年,是在社会动乱的背景之下开始,又是在儒家思想衰落、老庄玄学兴起,追求个性的思潮中发展的,有求真率情的一面,也有追求玄虚之理、体认玄远、表达哲学意味上的生命观,重理轻情的一面。
两百多年间的文学表现出多样性,正是政治动荡、思想与个性解放的反映。
大致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与东晋文学,两晋文学总体成就不大,除了晋末陶渊明的创作。
一、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的概念从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至魏前期约45年(正始240)时间的文学,建安文学起于乱世,一般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地域上亦有邺下文学之称。
文体上诗歌的成就最高,五言诗达到成熟,开启文人诗的时代。
建安文学的特征:创作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上慷慨悲凉,明白晓畅;以人生苦短和高扬功业理想为突出的表现内容,充实刚健。
后世以“建安风骨”誉称这一时期的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论及此期的文学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生逢乱世,汉末以来的萧条衰败与死亡的阴影下,诗文中有浓厚的忧生悲哀的情绪,也有因此带来的生命虚无感和及时行乐内容,但建安文人在曹氏父子的带领下,富于个性态度通脱,占主流的是求取功业、高扬政治理想,力求在短暂的人生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品情调慷慨而悲凉,富有个性,艺术表现自然清新,文风刚健明朗。
2.代表人物:曹操:开一代诗风;曹丕:诗有文士气;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曹操是一代雄主,作为政治家,他头脑精明敏锐,文武策略善于随时而变,尚通脱、好刑名,敢于逆流俗而上。
同时他又是一个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建安文士的领袖,其诗可谓开一代风气。
曹操现存诗都是乐府诗,其四言诗的创作可谓是《诗经》后的奇响。
作为乱世英雄,他的诗有写社会现实、反映军旅生活,对汉末战乱、人民遭受苦难的忧叹与同情,也有整治国家、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胸怀抱负,语言古朴,感慨深沉,被宋人敖陶孙评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第一章建安文学的由来及影响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一、建安七子1 孔融2 陈琳3 王粲4 徐干5 阮瑀6 应玚7 刘桢二、兴盛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三、重大影响。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19),但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通常是从黄巾起义算起,即公元184年前后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39),前后共计五十余年. 第一节三曹(上)――曹操与曹丕曹操①生平与思想;②曹操的诗;③曹操的文;④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曹丕①曹丕诗的题材内容;②曹丕诗的风格;③曹丕的文与赋;④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①曹操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思想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王霸并用、思接庄玄;深厚的经学造诣与多方面艺术才华。
②曹操的诗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
全部是乐府诗。
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述志:《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
游仙:《秋胡行》、《精列》、《气出唱》。
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实际上只有24年,即公元196—219年。
但文学史上说的建安文学主要就是指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公元190—239)。
建安文学特殊的历史背景:乱世—初步治平乱世中慷慨悲凉的文学。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是其中心主题。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风格的代表。
第一节曹氏父子一、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二十岁举孝廉。
黄巾起义时,起兵镇压,同时壮大了力量。
建安元年迎献帝至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后来曹丕称帝,追称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看法各不相同。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三国》:“欺君罔上”的“国贼”形象。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指导下的“暴君”。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第一诗人,三国第一英雄……二、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政治作为1.结束了东汉末年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统一了北方。
2.打击名门,采取摧抑豪强的政策。
3.不论尊卑贵贱,“唯才是举”。
4.特别重视法治,以匡时弊。
文学成就(20多首诗歌和少量的散文)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1、开创了“借旧题写时事”的创作方法。
2、彻底打破为文作诗的原则,主张直抒胸臆,讲究通脱、简短、本色。
(与汉代诗文不同)3、使四言诗重放光彩。
三、诗歌内容—“写战乱,抒豪情”☐表达政治理想。
如《对酒》。
☐反映社会战乱,抒发对老百姓的同情。
如《薤露》《苦寒行》《蒿里行》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感☐表现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描写自然景物。
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短歌行》分析☐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清人魏源评曰:“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