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 格式:ppt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一个时代的倾诉与精神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指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其中重要的文坛领袖包括当时的的建安七子:即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元瑜)。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政权建立后的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也应该算是建安的文人。
虽然他们的时代在建安之后,但从写作风格和精神面貌却是极其符合建安风骨的内涵的。
这一时期内,符合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统称为建安文学。
而所谓的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当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代表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古代⽂学常识--建安⽂学◆建安时期以“三曹”“七⼦”为代表的⼀批诗⼈,⼀⽅⾯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疾苦;⼀⽅⾯歌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种悲凉慷慨、刚健有⼒的风格,后⼈称之为“建安风⾻”或“建安风⼒”。
⼀、建安⽂学◆建安⽂学新局⾯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民苦难的《薤露⾏》《蒿⾥⾏》《苦寒⾏》;“⽩⾻露于野,千⾥⽆鸡鸣”是《蒿⾥⾏》中的名句。
表现统⼀天下雄⼼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中的“⼭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表现了他博⼤的胸怀;《观沧海》中的“⽇⽉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描写了⼤海孕⼤含深的⽓派。
《短歌⾏》中的“青青⼦矜,悠悠我⼼”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是建⽂学新局⾯的开创者,开⽤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外,四⾔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有⾃⼰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诗是曹丕的《燕歌⾏》;他的《典论•论⽂》是现存最早了⽂学专论,他提倡⽂学,对建安⽂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
◆曹植的⽣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年曹丕称帝为界线,◆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马篇》,其中“名编壮⼠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励朋友建功⽴业的《赠徐⼲》;在思妇⾝上寄托⾃⼰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个少年斩断罗⽹,拯救⼀只黄雀的故事的《野⽥黄雀⾏》;描写海边⼈民贫困⽣活的《泰⼭梁甫吟》;以美⼥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篇》等。
钟嵘称他的诗“⾻⽓奇⾼,词采华茂”。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和⼥诗⼈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成就最⾼的是王粲。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汉文学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建安时期是汉末乱世的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战乱连绵不断,文化氛围也变得更加严峻。
文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那种壮丽、奔放、激烈,有着强烈的人格意识和主观表达的风格,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特殊的“建安情怀”。
建安时期是汉末乱世的时期,政治形势非常动荡。
王允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开启了三国时期的序幕。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沉重,社会秩序不稳定,但在这骇人听闻的时期里,文化和文学却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气质。
建安文学独具风骨,凝聚出破时代而崭新的人格意识和主观表达。
它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是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道家的玄学思想和儒家的传统文化等,而且汉文学的形态和风格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建安文学颇具代表性,有《三国演义》、《诸葛亮集》、《辞赋》、《竹林七贤集》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赤壁赋》和《临江仙》。
《赤壁赋》描写了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一次军事会议和他们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建安时期人们唯命是从的处境,以及各种资源的豪奢使用。
《临江仙》则是一首情真意切、豪放洒脱的辞赋,诗人以勇气和刚毅闻名于世。
这些文学作品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文骈,无不表现出建安时期独有的风骨。
建安风骨非常醒目,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倡导有激情、有创造力、有个性、有表现力的文学形态,使得文学成了反映建安时期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建安风骨重视个性和自由,讲求豪放和激情,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文情怀,因此建安文学很有特点,风格与众不同。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学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并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建安风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这个时期人们豪放奔放的精神风貌,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当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代表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第一,表现渴望建功立业、关注社会现实。
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也能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王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
王集、陈琳、徐干、阮璃、刘祯等人都有不凡气质。
表现强烈的英雄意识是建安文人的理想。
在《观沧海》这首诗中,曹操通过对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一个宏伟的境界。
‘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在其里”,这几个句子写了大海之大,大海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不多见的,他不仅写了沧海的性格,也写了诗人自己胸怀。
第二,表现看透生命的悲壮理想。
人生苦短,成为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莱、徐干、应踢、刘祯、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的疾疫。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建安风骨”内涵界定历有争议(40页【22】),侧重指建安诗歌的艺术表现。
两大主题:反映现实,讴歌理想。
风格特征:慷慨悲凉,明朗刚健。
(四重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见33、34页)形成原因:遭逢乱世的悲悯情怀;重整乾坤的英雄意识。
是建安风骨的鲜明体现。
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及断限建安文学≠建安年间(196—220)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间跨度为40年左右。
约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模糊说法(1)“三祖”时代;(2)跨越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时期。
二、“邺下风流”邺:邺城(今河北临漳),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邺下时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阶段。
“邺下风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
三、建安诗歌的发展进程两个近源:汉乐府民歌;汉末文人古诗。
发展进程:由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的状态,转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
曹操是这一过程的开端,“七子”、曹丕为其发展,曹植为完成者。
四、关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风骨”原为人物品藻术语。
风指风采、风神、风姿、风度。
骨指骨相、骨法。
风、骨连用指个人整体的风度、品格。
如《宋书•武帝纪》说刘裕“风骨奇特”、“风骨不恒”。
“风骨”成为文论术语《文心雕龙》首次将其用于文论,有《风骨》篇。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严羽最早提出“建安风骨”概念。
刘勰论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认为建安文学基本符合“风骨”的规定性。
)今人对“建安风骨”的理解阅读书目1、三曹别集(黄节、夏传才、赵幼文等注本)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节曹氏父子一、曹操的英雄本色1、其人之英雄本色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形象:《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演义》中却为“汉贼”……常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精神实质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复归。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提要: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思想和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
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
其风格常常概称为“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
感慨动乱的现实,抒写内心的性情,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
当时的群体都卷入了汉末战乱和动荡的社会,都经历了考验。
其中一个群体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建安七子”。
本文旨在总结和比较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他们对建安风骨所作的贡献以及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connotation of“the Jianan Character”is desolate and generous. Jianan qi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iana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even poets’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Jianan literature.Keywords:“Jianan qizi”、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Jianan Character”[2]正文:1.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1. 七子整体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而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风骨因其慷慨悲凉而对后世产生影响。
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以不分上下的高足在文坛上并驾齐驱。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文学史上一段崭新的历史时期。
金庸先生在其长篇武侠小说中,《书剑恩仇录》命名为“建安文学”作为此时期的代表,展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氛围。
本文将从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建安文学的特点,以及建安风骨等方面探讨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建安时期是三国时期的后期,大约是公元196至220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三国鼎立,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和冲突愈演愈烈。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调动军队攻打南方,开启了为期十余年的南征战役。
而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遭到了孙权和刘备联军的打败,导致曹魏势力受到严重损失。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建安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是建立在汉朝文学传统基础之上的文学,但相对于汉朝,建安文学有其独特的特点。
抒发人生感悟在建安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斗争的频繁,人们的生活非常困苦,民不聊生。
因此,许多文学作品中抒发人生感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比如《临江仙》中写“山水悠悠,雨花翻翻,竹径通幽。
”表达出了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怀念,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状况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追求浪漫主义建安文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比如《阿房宫赋》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城中桥下水长流。
”表现了宏大的场景和恢弘的气氛,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崇尚豪放派的文学风格建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不但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语言大胆豪放,视野开阔、表现方式多样。
《赤壁赋》和《干禄》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传统文学的束缚,而是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风格。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有其独特的文学气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建安风骨”。
指向现实建安文学和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相互关联,文学是历史的镜子,也是社会的缩影。
建安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而且试图通过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发展。
作者: 静学
出版物刊名: 丽水学院学报
页码: 95-100页
主题词: 建安之杰;建安文学;建安风骨;《诗品》;白马篇;送应氏;曹丕;民生疾苦;近代文学;赠白马王彪
摘要:<正> 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成就垂青史册,曹植更以其八斗之才鹤立群首。
曹植为人千古传颂,并非骚人墨客对其独眼推崇,而在于他有别人无可比拟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
可是,自《诗品》以来,时有人因钟嵘对曹操相对贬低不服,而对曹植的“建安之杰”提出异议。
现在也还不断有人推崇此说,比如黄昌年同志的《曹植是建安时期最突出的代表诗人吗?》(以下简称“黄文”,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