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信息技术 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第一课 走进机器人世界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83 MB
- 文档页数:8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课认识机器人教案认识机器人——小学信息技术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机器人是什么,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特点;2. 了解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机器人的分类;3. 掌握一些常见的机器人术语和专业知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特点;2. 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3. 机器人术语和专业知识;4. 观察和探索机器人的外貌和结构。
三、教学准备:1. 教师: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2. 学生:纸笔、教材、相关参考书。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外观的机器人,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见过机器人吗?机器人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展示出各自对机器人的认识。
Step 2:认识机器人(20分钟)1. 教师用PPT介绍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台能够自动操作的机器,它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重复性、危险的工作。
”2. 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的特点:“机器人可以自动工作,不受时间和疲劳的限制。
”3. 通过图片和视频示范,展示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工业生产线上的搬运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
4. 教师将机器人分类分两大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和图片。
Step 3:机器人术语和专业知识(3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机器人术语,如传感器、编程、自动化等,并解释其含义。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这些术语的理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编程原理,简单介绍机器人编程的常见方式,如预设程序、遥控和人工智能等。
Step 4:观察和探索机器人的外貌和结构(40分钟)1. 将准备好的机器人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机器人的外貌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让学生用图示方式记录下来。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器人,用纸笔或绘图软件画出机器人的外貌和结构,并给出相应的标记说明。
第1课认识计算机主备人:审核人:执教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集体备课日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知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2)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3)知道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能够按操作规范正确使用计算机。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和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观察中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的事实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教学准备PPT、多媒体电脑室、体现信息呈现方式的图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但是这位朋友非常爱清洁,所以我们要干干净净的,不要拿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去它那里。
现在我们在课室外排好队。
2.老师指导整队提出要求:由班长领队,路上安静整齐,靠右走路。
3.到计算机教室门口,安排座位。
听讲班长整队学生排队学生进入机房安位就坐规范学生行为问题导入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教师归纳:我们用眼睛看到这些都是信息。
除了眼睛外,我们的耳朵也可以获取信息,刚才我们听到铃声,就知道要上课了。
凡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都属于信息。
图1-1我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观察教室回答问题听讲思考回答问题问题导入,引入新课“千里眼”、“顺风耳”,如电视机、电话等。
计算机更是一个神奇的信息技术,是方便我们快捷地获取、处理、传递信息的好帮手。
大家想不想和它交朋友?学习新知1.布置任务一:要求看教材P2~5,观察机房,完成下列问题:(1)我们的机房在楼,机房里大概有台计算机,我使用号机。
(2)说出下列计算机的类型。
图1-2(3)填写下图1-3各部分的名称。
图1-3(4)举出三个说明计算机在的应用例子。
2.教师巡视答疑,个别指导3.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点评4.教师小结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应用5.任务二:说一说(出示图1-4)听讲,明确任务学生看看教材P2~5,观察机房,相互讨论,完成任务一学生展示完成情况听讲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梳理新知图1-4交流共享1.布置任务三你认为作为学生在机房中应该做什么?什么不应该做?相互讨论,写出至少3条。
第一单元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课题:第一课敲开人工智能之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了解AI广泛的应用领域;结识聊天机器人小Q;体会解析AI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聊天机器人小Q,初步体验AI智能,参与智能机器人教学演示实验,加深对AI含义的较全面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和体验AI应用的过程中,激发对AI学科的兴趣,并体会科学的发展中总要经历的曲折;体会AI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科学家的贡献;培养学生质疑问题、不盲从、独立思考、关注科学前沿动态的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知识要点】了解AI知识,体会智能机器,畅想未来AI。
符号运算、机器证明等理解;人工智能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着重分析传统程序与智能系统的区别,引导学生根据兴趣体验各种应用,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与计算机谁更强大?等热点问题,*提供网络环境,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与思考。
【教学课型】授新课【教学过程】一.导言Can Computer Reason?一百年前谁敢提这样的问题准会被耻笑。
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大学生奥茵闯进了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
一段对话:盒子里有什么?……对话的是SHRDLU程序!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它与空间技术、原子技术一起誉为21世纪三大科学技术成就。
二.新授Artificial Intelligence1.会思考的机器(介绍)1950年英数学家Alan Turing 阿兰图灵划时代之作“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计算机能思考吗”论文,以“机器能思维吗“开始论述,并提出了。
图灵测试,他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测试是一个模仿游戏:人和机器(计算机)被分隔在不同的屋子,同时通过打字机问答测试题,如果提问者不能辨别人还是机器,就可认为计算机达到了人类智能的水平。
现在是衡量机器智能的准则。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机器人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进机器人世界》是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机器人概述、机器人发展史、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编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机器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机器人,如玩具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但对机器人的了解程度有限。
此外,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器人基本概念的理解。
2.机器人发展历程的掌握。
3.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机器人相关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机器人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机器人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机器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的PPT。
2.机器人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机器人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的资料。
3.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
4.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机器人跳舞、做家务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机器人。
提问:“你们对机器人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教案第一篇: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教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教案第1课走进机器人世界一、教学内容知道机器人的定义与结构,了解机器人的用途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知道什么机器人2.知道机器人的组成部分 3.了解机器人的应用(技能性目标)能够分清楚机器人的各种部件属于哪个部分(情感性目标)在了解了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后对机器人产生兴趣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机器人;知道机器人的组成部分难点:知道机器人的组成部分四、教学过程1.观看关于机器人的高科技幻想电影片段《I,Robot》,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说一说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样的3.知道什么是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知识4.教室举智能感应灯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机器人形态上不一定要像人而是具有像人一样的智能活动5.知道机器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乐高机器人中各个部分的形态6.由智能感应灯的例子,思考机器人智能活动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并进行比对7.了解生活中的机器人应用8.设计一个机器人(写出计划书)五、作业与课外练习在网上查找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机器人的了解第2课机器人的搭建一、教学内容知道机器人的组件,学会搭建机器人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认识机器人的各组件的名称及作用2.掌握用部件搭建机器人的方法3.通过使用传感器,能组装出创意机器人(技能性目标)学会搭建机器人(情感性目标)对机器人的搭建产生兴趣,在搭建机器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意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机器人的各组件的名称及作用;掌握用部件搭建机器人的方法难点:掌握用部件搭建机器人的方法;通过使用传感器,能组装处创意机器人四、教学过程1.教师展示已经搭建完毕的教育机器人2.认识机器人的组件,知道重要组件的用途及属于机器人的哪个部分3.教师教授示范如何搭建机器人的“身体”4.学生尝试搭建机器人的“身体”5.教师讲解不同部件与端口的连接方法6.学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传感器与微电脑组合,搭建出不同功能的机器人7.学生尝试搭建创意机器人五、作业与课外练习用不同的传感器搭建创意机器人第3课忠实的巡逻兵一、教学内容认识机器人编程界面,能编写简单程序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认识RC编程软件的主界面和仿真环境2.会调用已有的机器人程序3.会自己编写简单程序并能仿真检测(技能性目标)掌握调用和编写程序的方法(情感性目标)体会到警察叔叔巡逻的辛苦;明白机器人的巨大作用;对科技产生兴趣,运用科技解决生活问题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会自己编写简单程序并能仿真测试四、教学过程1.观看警察叔叔巡逻的视频,思考如何让机器人像警察叔叔那样巡逻2.知道机器人的巡逻任务3.认识RC诺宝编程软件,了解RC各部分的位置和功能4.学会打开机器人程序5.知道流程图中各种框的名称及使用方法6.认识机器人仿真界面,学会仿真程序7.掌握“画笔”模块、“直行”模块和“转向”模块的使用方法 8.能够移动游标的位置9.试着设计一个沿正八边形路线巡逻的机器人五、作业与课外练习试着设计一个沿五角星路线巡逻的机器人第4课聪明的巡逻兵一、教学内容简化“正方形机器人巡逻兵”程序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会使用“多次循环”模块编写程序2.会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上(技能性目标)学会“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方法(情感性目标)学会如何精简程序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会使用“多次循环”模块编写程序四、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程序中有重复的地方,思考让程序变简单的办法2.认识多次循环3.理解循环的意义,会设置多次循环的次数4.教师演示如何操作,简化程序5.学生上机操作,用“多次循环”结构简化“正方形巡逻兵”程序6.学会删除多余的模块(操作)7.学生上机操作,利用多次循环模块简化“八边形巡逻兵”程序 8.下载程序到电脑上 9.调试机器人10.思考课本P34问题:机器人为什么会偷懒?该如何解决?五、作业与课外练习利用多次循环结构简化“五角星巡逻兵”程序第5课自动避障机器人一、教学内容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能够自动避开障碍物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2.会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3.会用“永久循环”模块编写程序4.会用“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5.会在仿真环境中设置障碍物(技能性目标)掌握“永久循环”模块的使用方法(情感性目标)学会调试机器人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永久循环”模块和“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难点:会用“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四、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走路的?如何判断有没有障碍物?有障碍物的话怎么办?2.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机器人的“眼睛”3.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4.教师讲解并演示“永久循环”模块和“条件判断”模块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条件判断”中表达式的意义以及如何设置5.教师讲解如何编写避障机器人程序,学生上机操作6.掌握“输入输出框”、“判断框”的使用方法7.会在仿真界面中添加障碍物8.模拟仿真机器人避障9.让机器人走迷宫,看看它能从哪一个迷宫走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五、作业与课外练习对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改编,让机器人能从另一个迷宫走出来。
认识机器人小学课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在增加内容,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对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学习,让机器人判断出障碍物的方向,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经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相关的智能机器人知识(本节以灭火机器人为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此年龄段学生较易动,好奇心强,爱表现,上课时容易操作或和左右同学谈论与课本教学无关的内容。
揭东一中在揭阳市每年组织的智能机器人竞赛中获奖累累,灭火机器人是揭东一中的强势项目之一,用灭火机器人呢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除了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高一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及时进行有效评价。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红外传感器基本知识;B、智能机器人的搭建;C、熟悉编程思想以及条件表达式与条件判断的学习;D、通过合作学习、动手实践及综合运用发展多种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模拟与数字传感器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B、通过分析机器人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程序、传感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B、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共同承受失败,分享成功。
四、教学重点1、红外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2、红外测障的原理;3、条件表达式与条件判断。
五、教学难点红外传感器的正确安装及智能机器人程序的编写。
对于流程图的概念,可能会有些同学不容易理解。
可以用简单的话去解释,尽量不要复杂化。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播放一段揭东一中参加揭阳市第三届智能机器人比赛灭火项目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参与灭火机器人的设计和编程,你愿意吗?将灭火机器人带进课堂。
粤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认识计算机》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计算机》是粤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定义、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计算机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和原理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定义、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和原理。
2.计算机的功能和应用领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计算机。
3.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机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计算机的外观。
2.准备计算机内部组成和原理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讲解。
3.准备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实例,用于展示计算机的功能。
4.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展示计算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的外观。
提问:“你们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长什么样?”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计算机内部组成和原理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同时,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如存储器、处理器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总结计算机的功能和应用领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巩固(5分钟)通过实例展示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上网、玩游戏、做作业等。
第1课进入动画新天地——认识Flash软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三册(上)第1课,通过导入Gif动画来认识Flash软件;通过对比“画图”软件与Flash软件的异同,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掌握Flash软件的工作环境和界面;学会播放Flash动画的几种方式,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
提高学生学习软件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通过前两册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熟练地用“画图”软件进行简单的绘画,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简单动画的设置,但这些静态的图像和简单的动画已不能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因而学习动画基础就成了本册的重点,而本课是学生开始接触Flash软件的第1课时,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比“画图”软件与Flash软件的异同点进行知识迁移。
难点:播放Flash动画文件的几种方法。
五、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操作内容比较少,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部分不多,因此可以采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法为主,以讲授法、演示法为辅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和引导,控制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上机练习,结合“任务”进行学习和交流。
注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模仿——创新”中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环境
1.由1台教师机和50台学生用机组成的局域网。
2.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室及教学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