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构建流程
- 格式:ppt
- 大小:911.50 KB
- 文档页数:23
重组载体构建的方法和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组载体构建是基因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用来将特定的基因插入到目标细胞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重组载体构建的方法和步骤。
一、选择载体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载体作为基础,常见的载体有质粒、病毒、原核生物等。
在选择载体时需要考虑载体的大小和特性,以及目标基因的大小和需要表达的水平。
同时还需要考虑载体的复制原点、抗生素抗性基因等相关元件。
二、线性化载体接下来我们需要将选择的载体进行线性化处理,以便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中。
线性化可以通过受控的限制酶酶切处理来实现,将载体的环状DNA骨架切割成线性DNA片段。
三、插入目标基因将目标基因与线性化的载体进行连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内切酶切割连接法、PCR扩增连接法、接头连接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中,并确保插入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四、转化目标宿主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导入到目标宿主细胞中,使其稳定地存在和复制。
转化的方法多样,包括热激转化、电穿孔转化、化学法转化等。
转化效率和载体稳定性是评价转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五、筛选重组子对转化后的细胞进行筛选,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子。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生素筛选、荧光筛选、酵素检测等。
筛选过程中需要注意筛选压力和筛选条件的优化,以提高筛选效率。
六、鉴定重组子对筛选出的重组子进行鉴定,确保其构建正确。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PCR扩增、酶切鉴定、序列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验证重组子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确,确保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表达目标基因对鉴定合格的重组子进行表达。
通过选用适当的启动子和调控元件,可以实现目标基因的高效表达。
表达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转染法、感染法、转基因法等。
表达的效果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酶活性测定、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和验证。
载体构建SOP流程:GenBank查询目的基因序列→根据ORF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表达目的基因的组织或细胞总RNA提取→RT-PCR获取目的基因→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分别纯化酶切的目的基因和载体并建立连接反应→转化→初步筛选阳性克隆→阳性克隆测序→测序正确的质粒保种并重提质粒I.获取目的基因/序列片段一.获取序列信息通过GENBANK数据和生物信息的方法设计目的基因或目的片段引物(shRNA、miRNA)。
PCR引物的设计原则:①引物应用核酸系列保守区内设计并具有特异性。
②产物不能形成二级结构。
③引物长度一般在15~30碱基之间。
④ G+C含量在40%~60%之间。
⑤碱基要随机分布。
-⑥引物自身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⑦引物之间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⑧引物5′端可以修饰。
⑨引物3′端不可修饰。
⑩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碱基A。
在实际设计引物中由于ORF两末端序列本身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上述理想的设计原则,但也切记引物不能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引物不容易打开其二级结构,与模板结合缓慢,也容易形成引物二聚体,通常不超过35bp(不包括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
过短的引物特异性差,扩出其它不相关片段,最终很难得到目的片段,通常不短于18bp(不包括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
要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相应载体,需要在上下游引物两端设计不同的酶切位点,由于酶切位点位于线性末端时酶对其识别切割能力大大降低,需依据NEB目录添加相应保护碱基,酶切时可相应增加时间。
二.制备模板1.分离高质量RNA:成功的cDNA合成来自高质量的RNA。
高质量的RNA至少应保证全长并且不含逆转录酶的抑制剂,如EDTA或SDS。
RNA的质量决定了能够转录到cDNA上的序列信息量的最大值。
现在实验室通常使用Trizol试剂法提取总RNA,可以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提取高质量的非降解RNA。
Trizol试剂法可以从最少100个细胞或1mg组织中提取RNA。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构建载体步骤篇一: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1、摇菌(制作感受态细胞备用)取装有液体培养基的3ml试管两支(依情况而定),每管加40-100μl菌种,过夜摇。
2、提质粒(也就是载体)依照提质粒试剂盒中的说明书操作(根据情况最后一步洗脱时可以多洗1-2次)。
3、酶切(双酶切产生粘性末端)反应所需试剂体积(单位:ul)质粒10所需内切酶反应缓冲液 2所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H2O 7将加好的EP管置于37℃保温1-2h。
(依照提酶切的具体步骤操作;为了达到最佳酶切的效果,最好根据所选用的酶确定所需要的反应温度)4、电泳检测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是否成功。
回收胶:琼脂糖与缓冲液一比一制胶,经过切胶回收目的产物,也有目的产物纯化的功能;检测胶:琼脂糖与缓冲液一比二制胶,为了检测目的条带与预期是否相符。
切胶回收与产物纯化是差不多的过程,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切胶回收也是一种纯化过程,它能去除非目的片段,然后用回收试剂盒进行纯化,能将很不纯的DNA溶液纯化;产物纯化是将较纯的DNA溶液进一步除去多余的杂质,用纯化试剂盒,你会发现纯化试剂盒和回收试剂盒的步骤几乎一样。
5、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如果电泳检测酶切成功的话,则仔细将所需的片段切割下来,将胶体回收(依照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操作);之后将回收的片段和载体连接。
置于温箱,12-16℃,保温8-16h6、转化(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依照转化具体操作步骤做感受态,将上述连接产物进行转化实验,涂板培养,37℃, 12-16h。
7、单克隆检测(1)挑单克隆先将AMP从冰箱中取出,待融化后,在3ml装有LB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3μL的 AMP,用枪头混匀;取1.5 mlEP管5支(依情况可以多挑几管),给每支管中加500μL上述培养液,然后用接种环(或黄枪头)挑单克隆,挑完后用枪吹打;之后,将挑好的菌摇4-5小时,至混浊即可。
载体构建技术基本流程
载体构建的基本流程:
1.载体质粒的选择;
2.引物设计;
3.PCR扩增;
4.载体和⽬标⽚段的限制性酶切;
5.连接转化;
6.挑取克隆提质粒验证。
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家提供了⼀个载体构建流程模板,构建载体时希望⼤家可以创建⼀个word⽂档,按照我们提供的模板,将载体构建过程记录下来,便于后续优化。
后续⽂章中我们将举例告诉⼤家如何使⽤这个模板。
P.S. 构建表达载体时可以先连接T载体,可把步骤(12)酶切⽚段换成连接T载体后再对T载体进⾏酶切。
连接T载体会多花⼀天时间,但是可以使载体构建流程更顺利。
连接T载体与连接⽬的载体⽅法⼗分类似,本次举例不再涉及。
如果想要通过连接T载体过渡,可以⽹上搜索T载体相关产品说明书,了解T载体和连接T载体的⽅法。
引物设计的内容我们将放在接下来的⼀篇推送⾥,正在构建载体的⼤家,先尝试使⽤我们的载体构建流程模板吧。
植物载体构建流程植物载体构建是个还挺有趣的事儿呢,咱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各种元素组合起来,让植物能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生长或者表达特定的基因。
一、载体选择。
我们得先挑个合适的载体,就像给植物找个合适的房子一样。
这载体有很多种哦,像质粒载体就比较常用。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工具(不同的功能元件)。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要是想把某个基因送到植物细胞里去,就得选那种能在植物细胞里好好工作的质粒载体。
比如说,有的质粒是专门为双子叶植物设计的,有的呢又更适合单子叶植物。
这就好比不同的房子适合不同的住户,可不能选错啦。
二、目的基因获取。
接下来就是找我们想要的那个“小秘密”——目的基因。
这目的基因可以从很多地方来,有时候是从其他植物里发现的一个特别厉害的基因,能让植物抗虫或者抗旱啥的。
我们就像寻宝一样把这个基因找出来。
找的方法也有不少哦,可以用基因文库筛选,就像是在一个装满各种基因宝贝的大仓库里找我们要的那个小宝贝。
还有一种是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来扩增这个基因,这就像是用复印机把这个基因复印很多份一样,让我们有足够的量可以用。
三、基因连接。
把目的基因找到后,就要把它和我们选好的载体连接起来啦。
这就像是给小宝贝找个合适的座位,让它能稳稳地待在载体这个小房子里。
我们会用到一些酶,比如说限制性内切酶,这个酶可神奇了,它就像一把小剪刀,能在载体和目的基因的特定位置剪开,然后再用DNA连接酶把它们像缝衣服一样缝起来。
这过程得小心翼翼的,要是连接错了地方,那可就麻烦啦,就像把东西放错了口袋一样。
四、转化。
连接好之后呢,就要把这个带着目的基因的载体送到植物细胞里去啦。
这就像是给植物送个小礼物。
转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哦。
最常见的一种是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就像是一个小邮差,它天生就有把自己身上带着的一些东西送到植物细胞里的能力。
我们就把构建好的载体放到农杆菌里,然后让农杆菌去感染植物细胞,这样载体就跟着进去了。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操作流程一、了解基因表达载体。
基因表达载体就像是一个小货车,它要把我们感兴趣的基因(就好比是货物)运到细胞这个大工厂里,然后让基因在里面表达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个载体得有一些特定的部件。
比如说启动子,这就像是货车的发动机,启动整个表达过程。
还有终止子呢,就像是刹车,告诉基因什么时候停止表达。
另外,标记基因也很重要,它就像是货车上的独特标志,方便我们在细胞里找到这个载体是不是成功进去工作了。
二、获取目的基因。
那我们怎么得到想要的目的基因呢?这里有好多办法。
有一种是从基因文库里面找,基因文库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基因超市,里面各种各样的基因都有。
我们可以像在超市里找东西一样,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把我们要的基因挑出来。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反转录法,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基因表达出来的RNA长啥样,就能通过反转录把它变成DNA,也就是我们要的目的基因啦。
另外,化学合成法也能用,不过这个比较适合那些比较小的基因片段哦。
三、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当我们有了目的基因,就要开始构建载体啦。
这就像是给我们的货物装到货车上的过程。
我们要把目的基因和载体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来处理,这种酶就像是一把特殊的剪刀,它能在特定的位置把基因和载体都剪开,而且剪出来的口子是可以互相配对的。
然后呢,再用DNA连接酶把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起来,这个酶就像是胶水,把它们粘得牢牢的。
这样,我们的基因表达载体就初步构建好啦。
四、导入受体细胞。
构建好的载体得送到受体细胞里去才能发挥作用。
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呢。
如果是细菌这样的细胞,我们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就像是偷偷地把东西送进去一样。
要是植物细胞的话,农杆菌转化法就比较常用啦,农杆菌就像是一个小邮差,把我们的载体送到植物细胞里面。
动物细胞的话,显微注射法是一种选择,就像是用一个超级小的注射器把载体注射到细胞里。
五、检测与鉴定。
载体送进去了,我们得看看它有没有成功呀。
首先就是检测目的基因是不是真的到了受体细胞里面。
载体构建质粒构建步骤有哪些?载体构建过程:1、引物设计2、⽬的⽚段选取:RNA提取、RNA反转录、PCR扩增、PCR产物纯化3、双酶切4、连接:T4 DNA ligase连接或者同源重组连接(新贝⽣物:#B101、#B102)5、转化6、菌落PCR7、测序:1)摇菌;2)送样; 3)⽐对;8、菌种保存:菌种⽐对成功,则可保存菌种备⽤。
9、质粒提取:菌种⽐对成功,冻存菌种后,菌液⽤于提取质粒。
⼀、载体构建基本原理分、切、连、转、筛1、分:分离出要克隆的⽬的基因及载体。
2、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基因和载体,使其产⽣便于连接的末端。
限制性内切酶:是⼀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碱基顺序的核酸⽔解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根据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分为三⼤类。
其中Ⅱ型酶能识别双链DNA的特异顺序,并在这个顺序内切割,产⽣特异性DNA⽚段,是DNA 重组技术中常⽤的酶。
Ⅰ型酶:具有修饰和切割功能,⽆固定切割位点Ⅲ型酶与Ⅰ型类似,能识别特异位点,但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以外Ⅱ型酶特点:①识别顺序⼀般为4-6个碱基对②识别顺序具有180度的旋转对称性,呈完全的回⽂结构③Ⅱ型酶对双链DNA两条链同时切割,可产⽣两种不同末端:平末端,粘末端平末端:在识别顺序的对称轴上,对DNA同时切割形成平末端,如:SmaI5’-CCC GGG-3’ 5’-CCC GGG-3’3’-GGG CCC-5’ 3’-GGG CCC-5’5′突出粘末端:在识别序列的两侧末端切割DNA双链,于对称轴的5 ′末端切割产⽣5 ′端突出的粘性末端,如:Hind Ⅲ5’―AAGCTT―3’ 5’― A 5’-AGCTT―3’3’―TTCGAA―5’ 3’― TTCGA-5’ A―5’3′突出粘末端:与5′突出粘末端作⽤相反,产⽣3 ′端突出粘末端,如:PstI5’―CTGCAG―3’ 5’―CTGCA-3’ G―3’3’―GACGTC―5’ 3’―G 3’-ACGTC―5’3、连:将切割后的⽬的基因和载体⽤T4 DNA连接酶连接或者同源重组⽅法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