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77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二OO六年十二月前言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轻易同意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开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操纵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经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碍事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瞧会给大菱鲆的平安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宽广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开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盼瞧通过本指南能关怀大伙儿树立正确的养殖瞧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平安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那么〔一〕更新养殖瞧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那么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不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轻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那么要求比立严格。
因此,关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瞧念进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到达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那么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碍事往往难以到达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响,造成鱼体抵抗力下落,从而诱发疾病。
鲈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学2010级研究生刘悦1033091021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鱼类分类上,属鲈形目,鮨科Serranodae,常鲈亚科Oligorinae ,花鲈属Lateolabrax。
在我国开展港弯养殖已有多年历史,近10年鲈鱼的海水网箱集约式养殖发展迅速,且国内外兼销,有养殖周期短、个体大、肉味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所以发展潜力很大。
然而,在海水鲈鱼网箱养殖中,病害不断出现,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几乎所有海水鲈鱼养殖场都曾遭到病害的威胁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有些损失渗重,已制约了海水鲈鱼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做好鲈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鲈鱼常见的病症包括水霉病,车轮虫病,溃疡病,烂鳃病,肠炎病等,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鲈鱼对孔雀石绿、敌百虫、高锰酸钾等十分敏感,用量不当就会引起死亡,最好不用。
可选择一些如漂白粉、生石灰、食盐、鱼虫灵、福尔马林、强氯精等作为常规防治药物。
现就鲈鱼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水霉病基本介绍:病原为水霉科Saprolegnia spp.中的种类,水霉病原体外菌丝中等粗壮,无分隔,有稀疏分枝,动孢子囊很多,成棍棒形,成熟的孢子囊内动孢子呈圆形,并规则地排列成数行,释放出的孢子可自由游动。
鲈鱼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长出绒状菌丝侵入卵膜,卵色变白,造成受精卵死亡。
其他各种规格的鲈鱼,在生产过程中,鱼体如有擦伤或鳞片脱落, 加上水温较低, 很易感染水霉菌。
伤后水霉菌侵人伤口深入肌肉并迅速繁值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长毛状菌丝,有时病鱼几乎全身被水霉覆盖,组织坏死,行动失常,食欲减退,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1)清除亲鱼池内容易刮伤鱼体的固体物,将池塘、网箱的边缘处理光滑。
(2)将幼鱼用4%的食盐水浸浴5~8分钟。
(3)克菌特0.2~0.3ppm全池泼洒,网箱的用药浓度是池塘的2~3倍。
(4)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小苏打各400克全池泼洒,网箱的用量是池塘的4倍。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大菱鲆是一种常见的海水鱼类,由于生长迅速,而且肉质鲜美,被广泛地人们所喜爱。
但是大菱鲆同样也容易受到多种病毒和病菌的侵袭,需要进行防治。
本文将针对大菱鲆常见病害及预防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和药剂的使用进行介绍。
一、常见病害1. 黑点病害黑点病害是大菱鲆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产生于幼鱼和养殖密度过高的池塘,是一种高传染性寄生虫病。
病鱼身上会出现黑色的斑点,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轻度的瘙痒和不断抓挠身体,还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成鱼鳞片脱落等症状。
2. 细菌性疾病这种病害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水温过高,溶氧度不够高等都会容易使得大菱鲆感染细菌性疾病,比如腐败性皮炎,细菌感染等。
病鱼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体温增高,皮肤变得疏松,眼瞳发红,还会出现体表溃疡等症状。
3. 眼球突出症这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饲料出现了问题,比如膳食成分不足、维生素缺乏等等,但是一旦出现症状,表现就是眼球突出,居于一侧(通常是左侧),而且视力变得模糊,病鱼的健康状态也变得相当差。
4. 寄生虫感染这种病害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养殖环境有关,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寄生虫的危害对大菱鲆的健康状况非常大,寄生于大菱鲆体表和鳃腔的寄生虫,往往会导致疾病的爆发,表现为体表粗糙,鳃腔炎症严重等症状。
二、预防和治疗方法1. 养殖环境的调节养殖环境的调节是大菱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害的基础。
首先要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因为如果环境不好,病原菌的数量容易增加,病状也会随之发展恶化。
其次,注意饲养密度控制,因为密度过大不仅会拥挤,产生臭氧等气体,而且也容易造成疾病的爆发。
此外,温度和水质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要防止水温过高或是水质不良。
这些都是以预防为原则的调节方法。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针对大菱鲆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对症治疗最为有效的做法,但使用药物必须在实验室或是科研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大菱鲆药物治疗的剂量、用法均需严格执行。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害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北方海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的种类及预防丛琬林邓华伟徐海涛卢美辰于永超摘要:我国作为海洋占有资源最多的国家,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我国在养殖方面的人员也比较专业。
特别是我国北方沿海的一些城市大力发展水产品的养殖,也确实通过海水养殖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其中包括海洋污染,伴随着海水污染就出现很多的细菌或者真菌,这些细菌和真菌依附在鱼类的身体或者表面,对鱼的生长和生存等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这就大大降低了海水养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了很多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体,通过找寻病毒的本源去遏制病毒的扩散,从而提高海水的清洁度,保证海水养殖中的鱼类健康稳定生长。
关键词:海水养殖;养殖鱼类;病毒;药物我国因为地域差异,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的种类有区别,北方海水养殖的种类主要是耐寒的鱼类,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牙鲆、石鲽鱼等这些主要的鱼类产品,同时现在还养殖了不少新引进的鱼类,包括圆斑星鲽、漠斑牙鲆、犬齿牙鲆、塞内加尔鳎,还有大西洋庸鲽等品种。
北方的养殖户主要是通过养殖箱和岩焦养殖,在这两种养殖方式上颇有成绩,我们平时吃到的鲈鱼、鲫鱼和大黄鱼等最为常见的种类都是以养殖箱养殖为主。
在海洋养殖的过程中,鱼类从鱼苗到养成期过程中是较为容易感染的,一些病毒主要通过海水进入鱼的身体然后再进入血液,最后腐蚀血液从而对鱼造成感染。
一、北方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疾病种类海水养殖的鱼类最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这是因为海水中原本就存在消毒杀菌的物质,但是这些细菌和病毒在海水中也可以生存说明有很强的抗体,因此感染性很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水中的环境大致不会变化,因此鱼类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影响,所以鱼类的感染与患病是时常发生的,并且还是可能会大面积发生的。
以下就是总结的各种引起鱼类疾病的细菌和病毒,以及对于鱼类的影响与危害。
(一)大菱鲆红体病彩虹病毒病2000年的时候,在大菱鲆中发现了该种病毒,这种病毒对于大菱鲆的危害表现在皮下组织会因为病毒的存在出现大面积的弥散性出血,腹面的皮肤呈现红色,所以这个病毒引起的疾病也称为红体病。
海水养殖的病害防控海水养殖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渔业增产方式,是满足人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动物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病害困扰。
本文将从海水养殖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病害危机和相关的防控措施。
一、海水养殖的现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不断增大,海水养殖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例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之一,其养殖规模涉及到鱼类、虾类、蟹类等各种水产品。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引起的病害也变得严重起来。
例如,某些地区的鱼类养殖已经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困扰,导致养殖效益严重下降,甚至有些养殖场已经破产。
因此,病害防控已经成为了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病害危机1. 病原体污染病原体污染是造成海水养殖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可以通过食物、水质、环境和人工饲养等多种途径进入到养殖动物体内,引发疾病。
2. 环境污染海水养殖必须依赖于海水环境,但是环境污染也是一大病害危机。
包括污染源排放、温度、盐度、酸碱度等不良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影响养殖动物的健康状态。
3. 养殖设施污染养殖设施也是导致病害危机的一个因素。
如果设施不干净或设计不合理,将会导致养殖动物体内存储的一些毒素和病原菌的导致养殖动物的感染。
三、海水养殖的病害防控策略在病害防控方面,养殖业务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病害的发生。
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病害防控策略。
1. 通过水质管理保障养殖动物的健康海水养殖的水质最好维持在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并定期检测有害物质的含量。
通过及时清理底部秽物、过滤器等,提高水质参数的稳定性,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侵害。
2. 工艺管控措施养殖设施的安排和布局需要符合环境因素的要求。
另外,工艺管控措施也是重要的手段。
例如,设备的定期检修和卫生清洁、食物的质量检测和消毒等,都需要得到严格的执行,以确保养殖安全。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防治摘要:据调查,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是烂尾病(即细菌性体表溃疡病),本文对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 1.症状:病鱼体表、尾柄和上下吻部充血发红,逐步发展成皮肤腐烂,鳞片脱落,尾、胸、腹鳍基部充据调查,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是烂尾病(即细菌性体表溃疡病),本文对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1.症状:病鱼体表、尾柄和上下吻部充血发红,逐步发展成皮肤腐烂,鳞片脱落,尾、胸、腹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体表常有溃疡斑。
严重时,下颌断裂,尾柄烂掉,露出骨骼。
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独游,腹部朝上、打转,解剖可见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一般体表出现出血症状后,病鱼在2~7天便死亡。
2.流行情况:大黄鱼烂尾病是舟山海域网箱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是深水网箱养殖更易发生此病。
舟山地区所有深水网箱养殖单位都发生过该病,占大黄鱼所有病害的70%以上。
春夏秋季均会发生,尤以8~10月最多。
此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3.发病原因:①潮流、台风的影响。
每当舟山海域经历一次大台风或大潮汛后,网箱养殖大黄鱼就会普遍发生一次烂尾病。
当深水网箱放置在潮流超过1米/秒的海域后,如果网衣底部固定不牢,网衣会随潮流而漂起,使鱼体擦伤后继发性细菌感染。
②管理操作不当,因换网、拉网捕鱼、高温期间运输等原因引起鱼体擦伤。
③因海葵等附着生物大量附着在网衣上,一方面导致网箱内水环境变差,另一方面海葵会分泌毒素,蛰伤大黄鱼,使大黄鱼到网衣边摩擦身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④养殖密度过高,引起鱼体的擦伤。
二、烂尾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确定采集患病大黄鱼按无菌操作方法,从病鱼的尾鳍病灶处和肌肉中分离到两种菌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
后经对这两种菌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是强毒菌株,溶藻弧菌对健康鱼体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