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

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3.渔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

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4.渔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

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5.渔药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研究渔药浓度在机体内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临床

用药监测、预测渔药不良反应和制定最佳合理给药方案的理论依据

6.病毒的致病机制(感染后的表现):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和非溶细胞感染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感

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7.致病性: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

8.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细菌的毒力分侵袭力和毒素

9.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10.细菌的感染途径:接触感染、创伤感染、消化道感染

11.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显性感染

12.寄生:有的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

生存,或以该生物之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13.寄生虫:暂时或长久性寄生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宿主的营养并且给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计

生动物

14.寄主种类:终末寄主,中间寄主,保虫寄主。

15.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6.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若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需要两个寄主,

则最先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二中间寄主。

17.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

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

18.寄生虫的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被动经皮感染)

19.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固气液),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

20.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1.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2.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23.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引起的坏死

24.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25.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26.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27.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28.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2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30.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操作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3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变质

32.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33.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34.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可分为直接化生和间接化生

35.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不经过细胞的分裂增殖而直接间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

36.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通过新生的幼稚细胞而转变为令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

37.积水:积水是指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的现象。

38.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39.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

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40.代偿的形式: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41.机化:坏死组织、炎症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42.药学效应动力学:药物进入机体后作用于机体,影响某些器官的组织功能,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

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以及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的科学就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动力学或药效学。

43.浮头:水体中溶解氧降至鱼类或水产动物不能正常呼吸时,鱼类等动物头部浮出水面的现象。

44.泛池:水中缺氧引起的鱼窒息。

45.跑马病:鱼苗下塘后遇阴雨连绵,水温较低,池中缺乏适口饵料引起的鱼病。生病草鱼、青鱼成群结

队围绕池边狂游,长时不停。由于过分消耗体力,使鱼体消瘦,体力衰竭而死。

46.白皮病:又叫白尾病,其病原菌是白皮极毛杆菌。患该病的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病情发展迅速

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47.疖疮病:病原为疥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发病部位通常在背鳍基部附近两侧。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

病灶,随病灶内细菌繁殖增多,皮肤肌肉发炎化脓形成脓疮。

48.竖鳞病:病原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起,向外张开像

松球,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含血的

渗出液。

二、填空题

1、引起病理性萎缩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和废用性萎缩

等。

4、复口吸虫典型的生活史有七个阶段: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5、目前,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

病等。

8、鲤春病毒主要危害一龄以上(多大规格)鲤鱼,主要流行于水温12—18℃的春季(季节),水温超

过 22℃时一般不再发病。

9、水产养殖管理中“四消”指鱼种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和食场。

11、通常所指的草鱼“四病”是肠炎、赤皮、烂鳃、和出血病。

12、病原体间接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人为传播、动物传播、水流传播和粪便传播等四种方式。

14、按寄生虫寄生物的性质可分为兼性寄生、暂时性寄生、阶段寄生和终生寄生。

15、鱼类常见的纤毛虫病有斜管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和隐核虫病等。

16、细胞坏死时,核的变化分为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17、药物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拮抗作用、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毒害作用等四种形式。

18、诊断水产动物疾病时一般遵循程序为现场调查、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和实验诊断。

19、引起水产养殖动物发生疾病的外在因素有人为因素、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

20、鱼类常见的复殖吸虫病有穴居吸虫、双穴吸虫病和侧殖吸虫病等。

21、鱼类疾病按感染类型可分为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和重复感染等。

22、鱼类常见的鞭毛虫病有锥体虫病、隐鞭虫病和淀粉卵涡鞭虫病等。

23、草鱼出血病的三种类型为肠炎型、红肌肉型和红鳍红鳃盖型。

24、鱼类的微生物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原生生物等四类。

25、常用外用消毒氯制剂有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和二氯海因等。

26、目前,水产药品中常见的内服抗菌药有土霉素、磺胺、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

28、药物在机体内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过程。

29、鱼病防治中常用的外用杀虫药有敌百虫、硫酸铜、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等。

30、草鱼常见的疾病有肠炎、赤皮、烂鳃、水霉和出血等。

31、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2、渔业水质污染主要包括营养盐污染、油污染、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四类。

33、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分为:体外寄生和体内寄生两种。

34、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对抗和协助两种。

35、化生根据发生过程可分为直接化生和间接化生。

36、病理性萎缩常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和神经性萎缩。

37、疾病的结局包括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和死亡三种。

38、引起淡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小瓜虫,引起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39、水霉病在鱼卵的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有“太阳籽”之称。

40、按寄生虫寄生的性质划分,寄生方式可分为兼性寄生和真/专性寄生,后者从时间的因素来看,又可分为暂时性寄生和经常性寄生。

41、疾病的控制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42、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给药方法及优缺点

优点缺点

悬挂法操作简单,用药省,水质危害小只能局部消毒灭菌

浸洗法用药省,水质危害小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缓

全池泼洒法对病原杀灭彻底用药量大,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口服法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重病者,水体病原无效

涂抹法药效好操作难

注射法药效好操作难,易伤鱼,幼苗无法使用

三、简答

论述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病症,流行及其防治?(细菌性疾病)

答:病原:柱状黄杆菌、菌体细长、柔软易弯曲,长短不一致、两端钝圆,菌体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常见两种运动方式:滑行运动,摇晃运动。

病症: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头部颜色黯黑,又称“乌头瘟”。鳃盖内表皮充血,严重时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鰓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流行: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主要危害当年的草鱼和青鱼,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在水温15oC以上时开始发生,在20-35oC内,水温趋高易爆发流行。一般流行于4-11月,6-9月为高峰期,常与赤皮病、肠炎并发。

诊断:(1)根据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做出初诊。(2)镜检鳃上淡黄色黏液或病灶处鳃丝,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防治:预防措施:(1)草食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该病原,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2)鱼种下塘前用2-2.5%食盐水溶液药浴

治疗方法:遍洒外用药的同时选用一种内服药投喂则疗效更好。(1)每千克鱼每天用10-30mg卡

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d。(2)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mg拌饲投喂,连喂3-5d。(3)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d。(4)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d。

●草鱼细菌性肠炎的病原、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细菌性疾病)

答: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罗非鱼、黄鳝等,流行季节为4-9月,水温18 ℃以上开始流行,饲料因素往往是重要的诱因;

3、防治方法:预防:1)坚持四定原则投喂饲料,选择硬度适合、无霉变的饲料。 2)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治疗:(1)去皮大蒜捣烂、大黄、食盐(1:1:1),(2)1500g/500kg鱼体重拌料投喂,每日1次,连用7日。(3)每100公斤饲料添加肠炎灵0.5-1公斤或氟哌酸16-24克、蒽诺沙星20-24克。外用二氧化氯0.4mg/l全池泼洒。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细菌性疾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

2)症状体表充血,鳃、肝、肾贫血,肛门红肿,腹水,烂鳃、竖鳞,肠胀。

3)流行情况在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季节最长、损失最重,主要危害鲫、鲤、青、草、鲢、鳙、鲮等,流行季节3~11月份,水温9~36℃。5~9月份,水温28℃为发病高峰期。

4)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初诊,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

5)防治方法预防:除淤、消毒;治疗:氟哌酸、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

●鱼类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细菌性疾病)

1)种类: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2)症状:共同的症状是体表皮肤溃疡

3)流行情况: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弧菌是条件致病菌。

4)诊断方法: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免疫学检测、PCR检测

5)防治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漂白粉消毒、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草鱼出血病,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病毒性疾病)

有以下三种情况: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到9月底,水温20-33度,最适水温为27-30度,流行地区广。

诊断方法: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浓度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或10PPM 漂白粉精消毒…… 2)使用含氯消毒剂3)加强馒头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回流清水,泼洒生石灰

4)人工免疫预防:用草鱼出血病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本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浸泡法和注射法)

●简述鲤春病毒血症的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病毒性疾病)

(1)病原:鲤弹状病毒,亦称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2)症状:鱼群聚集于出水口处;体色发黑,呼吸缓慢;病鱼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有瘀斑性出血,皮肤及鳃上最多见;鳃的颜色变浅,呈淡红色或灰白色;腹部膨大;鳔壁有出血斑

(3)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流行于春季,水温在13~20℃时流行

●水霉病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真菌性疾病)

病原:又称肤霉病、白毛病,属水霉科。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

病症:霉菌菌丝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流行情况: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防治方法:(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2)鱼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3)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

(4)孵化鱼卵时,每隔6~8小时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绿色,一直到鱼苗孵出为止,可以减少肤霉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

鳃霉病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真菌性疾病)

病原:病原体为鳃霉菌

症状:寄生在鳃上的霉菌破坏鳃组织,堵塞微血管,使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而呈苍白色,对光观察可见鳃瓣有点状或块状瘀血,形状像大理石花纹,病鱼鳃靶上可见大量鳃霉菌从生的块状突起,随病情加剧,呼吸机能受到阻碍,病鱼分散浮游于水面,继面在水中狂游,鱼体失去平衡,头部向下、往往下沉后即刻又浮出水面,肚子向上,如此反复几次后死亡。

流行:主要危害鱼苗到鱼种阶段的蛙、鳙、草、鲤、鳗、鲢等鱼。每年5--10月夏秋季节,本病流行,龙以5--7月为甚

预防:(1)保持水质清洁,不使水中有机质过多,防止水质恶化和池水肮脏发臭;

(2)用混合堆肥法培育鱼苗、鱼种,不能用大草沤肥培育鱼种;

(3)病害发生高峰季节,每亩用15至30公斤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

(4)病死鱼必须坑埋,池内加注新鲜清洁的新水。

治疗:外用:(1)用“金碘”、“海参菌霉康”3pp药浴12小时;

(2)全池泼洒“金碘”或:海参菌毒康,全池泼洒,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参福康、高效免疫VC一起内服。

●车轮虫病特点(寄生虫疾病)

病原:车轮虫,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有纤毛

症状:主要寄生在鳃上,刺激鳃丝大量分泌黏液,形成一层黏液层,鳃的上皮组织坏死

流行情况:夏、秋为流行盛季,淡水、海水和半咸水鱼类上都可发现

诊断:取鳃丝,黏液镜检,看到虫体并且数量较多时可诊断为车轮虫病

预防:用浓度3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8小时后换注新水

治疗方法:用浓度30毫克/升的冰醋酸全池泼洒用浓度0.7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用100平方米的楝树新鲜枝叶5千克,煎煮后全池泼洒

●简述鱼苗气泡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非寄生性疾病)

答:发病原因: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

防治方法:1、池塘彻底清淤,防止池底硫化氢和甲烷气体的产生2、不使用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肥料,注意施肥量3、经常调节水质,防止浮游植物过多,保证透明度4、加水时温差不宜过大5、冬季北方冰封前,用除草剂清除过多的藻类和杂草,冰封后在冰上打眼透气6、春季,注意增氧机的合理使用。

●泛池的原因是什么?(非寄生性疾病)

答:当水中含氧量低于最低限度时会引起水产动物窒息死亡,即泛池。

其原因有:(1)夏季黎明前也常发生泛池,尤其在水中腐殖质过多和藻类繁殖过多的情况下,一方面腐殖质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另一方面藻类晚上行呼吸作用也要消耗大量氧气。(2)在夏季,久打雷而不下雨,下雷雨前气压很低,水中溶氧减少,引起窒息;(3)在北方的越冬池内,水表面又结有一层后冰,池水与空气隔绝。

四、论述

◆如果你是一渔场场长,如何进行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

答:(1)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合理放养;保证充足的溶解氧;不滥用药物;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2)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免疫接种;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降低应激反应。(3)控制和消灭病原体。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池塘彻底清淤消毒;强化疾病检疫;建立隔离制度;实施消毒措施(苗种消毒,工具消毒,饲料消毒,食场消毒)。(4)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科学用水和管水;加强日常管理,谨慎操作;投喂优质适口饲料;建立信息预报体系。评分标准:答对要点并适当说明得满分,没有适当说明可酌情扣分。

◆有一渔民的鱼发生了疾病,请你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同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综合性诊断流程。

答﹕ 1)、现场调查

1.调查发病环境和发病史(养殖环境、养殖史、发病史)

2.水质情况调查与分析(水温水色、pH、溶氧、水的化学性质等)

3.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鱼的分布、活动、吃食情况等)

2)、肉眼检查

1.体表检查(鱼体体形、体色的观察)

2.鳃的检查(注意观察鳃部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增多,鳃丝是否出现缺损或者腐烂等。)

3. 内脏的检查(肝胰脏、肠道、消化道、肾脏、腹腔等)

3)、显微镜检查

1.镜检的方法:(1)玻片压展法(2)载玻片压展法(3)病理切片检查

2.各器官的镜检:(1)体表(2)鳃(3)肠、胃(4)其他器官(如血液)

4)、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鉴定(2)血清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诊断(核酸探针检测技术、PCR检测技术)

◆结合渔业生产实际,谈谈今后水产动物病害的防治方向?

答:水产动物的病害影响着人类健康,水产的无公害防治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对环境和健康发展的要求。

(一)控制水域污染,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1)控制养殖规模。(2)对养殖水域规定禁养期。(3)加强水产养殖用水的排放管理。

(二)加强苗种生产管理,采用健康优质苗种

(三)规范渔药使用,综合防治病害:(1)科学用药,加大绿色水产药物的开发力度。(2)提倡生态渔业和对病害的生态防治。①多品种综合养殖。②水质调节。③免疫预防。④利用微生态制剂防治病害。(3)提倡中草药防治病害。

(四)开发使用健康饲料

(五)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制,促进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顺利发展:(1)建立和完善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法规体系。(2)加强无公害水产养殖管理队伍建设。

总之,水产动物疾病发生是由病原体、环境和动物机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体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养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和控制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大力倡导健康养殖对预防水产动物疾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水产动物疾病学》考试题汇总

西南大学课程考核命题单 命题教师:教研室或系负责人:主管院长:年月日 第1 页共15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试题 A 卷 A. 氨水 B. 生石灰水 C. 食盐水 D. 小苏打水溶液 6、鳃隐鞭虫主要危害()。 A. 鲢鳙夏花 B. 草鱼夏花 C. 异育银鲫 D. 鲤亲鱼 7、()是打粉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A. 池水有机物含量过高 B. 鱼体受伤 C. 池水PH 值太低 D. 池鱼密度过大 8、球虫以()经口感染新的寄主。 A. 孢子 B. 裂殖子 C. 孢子体 D. 卵囊 9、锥体虫以()的方式感染寄主。 A. 经口 B. 垂直传播 C. 主动经皮 D. 被动经皮 10、多子小瓜虫常在()引起鱼类发病大量死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1、关于脾脏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贮存血液器官 B. 淋巴细胞定居场所 C. 抗原刺激抗体产生的场所 D. 中枢免疫器官 12、指出下列各组病原体中哪一种全是体内寄生虫。 A. 棘头虫鲤斜管虫 B. 锥体虫锚头鳋 C. 鯴鱼皮豆虫 D. 九江头槽鲦虫艾美虫 13、指出下列各组病原体中哪一组全是体外寄生虫。 A. 毛细线虫中华鳋 B. 舌状绦虫鲢碘泡虫 C. 车轮虫双身虫 D. 双穴吸虫嗜子宫线虫 14、()是水花鱼苗经常发生的疾病。 A. 跑马病 B. 委瘪病 C. 气泡病 D. 腐皮病 15、以鱼类为中间寄主危害人类的寄生虫是()。 A. 血居吸虫 B. 血吸虫 C. 盾腹吸虫 D. 华枝睾吸虫 16、白皮病的主要症状是()。

西南大学课程考核命题单(试题 A 卷) A. 各鳍条末端腐烂 B. 背鳍后的躯体发白 C. 背鳍下部的肌肉浮肿 D. 患病部位出现印章似的红斑 17、细菌性疾病的脏器疫苗制备时,其灭活温度及灭活时间为()。 A. 70—72℃,4小时 B. 60—65℃,2小时 C. 50—55℃,2小时 D. 30—32℃,72小时 18、粘孢子虫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具有()。 A. 孢子体 B. 折光体 C. 极囊 D. 极帽 19、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是()。 A. 呼肠孤病毒 B. 疱疹病毒 C. 草鱼出血病病毒 D. IPNV 20、腐皮病的主要症状是( )。 A.各鳍条末端腐烂 B.背鳍后的躯体发白 C.背鳍下部的肌肉浮肿 D.患病部位出现印章似的红斑 21、花白鲢是()的保虫寄主。 A. 鱼波豆虫 B. 鲤斜管虫 C. 鳃隐鞭虫 D. 车轮虫 22、赤皮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 鱼体受伤 B. 鱼池缺氧 C. 病毒感染 D. 缺乏营养 23、草鱼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体是()。 A. 爱德华氏菌 B. 气单胞菌 C. 假单胞菌 D. 弧菌 24、三代虫和指环虫都具有()。 A. 眼点 B. 吸盘 C. 口刺 D. 后固着器 25、草青鱼苗发生跑马病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适口饵料 B. 细菌感染 C. 病毒感染 D. 缺乏溶氧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漂白粉属()化合物。 A. 卤素化合物 B. 有机氯化合物 C. 无机氯化合物 D. 氯胺化合物 2、能生成次氯酸呈杀菌作用的化合物有()。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 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 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 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 素的躲避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阐明寄生虫、宿主与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 值等)。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c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D 机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水源充沛,无污染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养殖场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B 药物清塘 a. 生石灰清塘(图1) 干池清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3)保持良好的水质 A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 B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适宜水质 C 适时开动增氧机,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 D 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改善水质 2. 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1)加强饲养管理 A 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比例 B 科学投饵与施肥 a.投饵:品质良好,营养全面,做好“四定” b.施肥:应根据池底质的肥瘦以及肥料种类等灵活掌握,有机肥应进行发酵处理。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汇总(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1 一、单项选择 1、漂白粉(30%用于全池泼洒的浓度一般是( ppm 。 A.0.1-0.2 B.0.2-0.7 C.1-1.2 D.5-10 2、三氯异氰尿酸又名()。 A. 漂粉精 B. 优氯净 C. 防消散 D. 强氯精 3、痢特灵即 __________。 A .呋喃西林 B .呋喃唑铜 C .土霉素 D . 氟哌酸 4、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用于全池泼洒的浓度比( 。 A.0.2ppm ∶0.5ppm B.0.5ppm ∶0.2ppm B.0.7ppm ∶0.2ppm C.5ppm ∶2ppm 5、乌桕叶常用( 浸泡,使有效成分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 A. 氨水 B. 食盐水 C. 生石灰水 D. 孔雀石绿水 6、大黄常用( 浸泡,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疗效。 A. 氨水 B. 生石灰水 C. 食盐水 D.小苏打水溶液 7、高锰酸钾属于___________。 A .重金属盐类 B .强氧化剂 C .卤素类化合物 D .染料 8、嗜酸性卵鞭虫是一种( 。 A. 单细胞藻类 B. 单细胞真菌 C. 鞭毛虫 D 原生动物

9、球虫是一种( 。 A. 单细胞藻类 B. 鞭毛虫 C. 孢子虫 D. 蠕虫 10、鳃隐鞭虫主要危害( 。 A. 鲢鳙夏花 B. 草鱼夏花 C. 异育银鲫 D. 鲤亲鱼 11、( 是打粉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A. 池水有机物含量过高 B. 池水PH 值太低 C. 鱼体受伤 D. 池鱼密度过大 12、球虫以( 经口感染新的寄主。 A. 孢子 B. 裂殖子 C. 孢子体 D. 卵囊 13、锥体虫以( 的方式感染寄主。 A. 经口 B. 垂直传播 C. 主动经皮 D. 被动经皮 14、鲢碘泡虫引起( 。 A. 白皮病 B. 赤皮病 C. 水臌病 D. 鲢疯狂病 15、多子小瓜虫常在( 引起鱼类发病大量死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可在冬季较低的水温中繁殖感染鲤鱼。 A. 鲤斜管虫 B. 多子小瓜虫 C. 鲤中华鳋 D. 多态锚头鳋 17、柱状纤维粘细菌(Cyfophaga columnaris引起___________。 A .白皮病 B .细菌性烂鳃病 C .赤皮病 D .竖鳞病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 ?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12、发现鱼浮头的急救办法有(加注新水、开机增氧机、泼洒增氧药物)等。 ?13、鱼苗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2)℃,鱼种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5)℃。 ?14、在复口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为第一中间宿主,(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鸥鸟为终末宿主。?15、病鱼“跑马”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口饵料)(池塘漏水)(车轮虫寄生)。 ?16、竖鳞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鳞片竖立),主要危害(鲤鱼、金鱼)。 ?17、疾病发生与(环境)、病原体与鱼类的体质有关。 ?18、大黄使用前用(氨水)浸泡12小时,目的是使蒽琨衍生物游离出来。 ?19、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0、烂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丝(溃烂),常粘有污泥。患严重烂鳃病的病鱼,鳃盖内表皮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区,这个病灶区俗称(开天窗)。 ?21、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大致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2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23、九江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部位。 ?24、清塘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其中(生石灰)还具有增加肥效和调节pH的作用。?25、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时期。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 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渔药与人药、兽药的差异

渔药与人药、兽药的差异 实验课程:水产动物疾病学 姓名:刘保 学院:水产学院 学号:2009308200422 专业班级:水族科学与技术0901班 指导老师:顾泽茂 完成时间: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渔药与人药、兽药的差异 刘保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 随着我国医药学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药、兽药及渔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药、兽药及渔药的生产厂家和药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药物生产和经营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全,致使大量的伪劣假冒和低质药品充斥市场,一些地方不规范用药、滥用药和凭经验用药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人药、兽药和渔药不分,用兽药替代渔药,用人药代替兽药或渔药,滥用现象十分严重,也十分普遍。虽然这类药物疗效显著,但引发的副作用较多,后果也较严重,如引发环境污染、引起药害、增加用药成本、耽误治疗良机、导致品种质量安全问题等。 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大力普及规范用药知识,笔者在下面将对人药、兽药、渔药进行详细区分,对这些年来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和归纳,就药物的合理使用加以说明,供广大从事医药事业特别是医生和兽医以及用药指导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 关键字:人药;兽药;渔药;药物;水产养殖

目录 1.药物 (4) 1.1.兽药 (4) 1.1.1.定义及分类 (4) 1.1.2.生产现状 (4) 1.1.3.成分 (5) 1.2.渔药 (6) 1.2.1.定义及分类 (6) 1.2.2.生产现状 (6) 1.2.3.疗效 (6) 1.3.人药 (7) 1.3.1.定义及分类 (7) 1.3.2.自身特性 (7) 2.药物滥用 (7) 2.1.现状 (8) 2.2.原因 (9) 2.3.危害 (10) 3.兽药、渔药和人药的区别 (10) 3.1.兽药与渔药 (10) 3.2.兽药与人药 (11) 4.科学用药方法 (12) 4.1.怎样安全使用兽药 (12) 4.2.怎样安全使用渔药 (13) 4.3.怎样有效遏制药物滥用现象 (14) 参考文献 (16)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正文)(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指导 王文彬编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录 实验1 常见渔用药物的识别及给药方法 (1) 实验2 渔用氯制消毒剂有效氯的测定 (4) 实验3 水产动物常见病原体标本的观察 (7) 实验4 鱼用土法疫苗的制作及使用 (9) 实验5 鱼病的系统检查与诊断 (11) 实习指导 (13) 实验1. 常用渔药的识别及给药方法 一、实验目的 1. 识别常用渔药,了解并掌握各种药品的主要特性与基本用途; 2. 训练渔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给药方法的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常用渔药的识别; 2. 操作给药方法——注射法和药浴法; 3. 鱼苗、鱼种对几种常用渔药的毒性及忍受力试验(有兴趣的同学选做)。

三、材料与仪器用品 1. 实验材料: 活的鱼苗鱼种(鲤、鲫或黄颡鱼、黄鳝)。 常用渔药:聚维酮碘(PVP-I)、氯霉素、土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漂白粉、漂粉精、强氯精、防消散、优氯净、氯胺-T、晶体敌百虫、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硫酸铜、硫酸亚铁、硫双二氯酚(别丁)、孔雀石绿、亚甲基蓝、沸石、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2. 实验用品: 水族箱、搪瓷脸盆、瓷碗、烧杯、量筒、注射器、玻璃皿,吸管,吸水纸等。 四、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渔药的种类 药物是指对机体产生某种生理生化影响,并在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方面有一定效果的化学物质。渔药(fishery drugs的种类从现有资料看,国内外大致有300种以上。Nelson Herwig(1979)收载了276种,不包括某些改善机体代谢技能的促生长药和饲料添加剂等。按药物的作用对象,并结合其他形式可将渔药分为以下十大类: 1. 抗病毒药: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免疫制剂等。 2. 抗细菌药:如抗菌素、磺胺类、呋喃类、抗菌中草药等。 3. 杀真菌剂:如孔雀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等。 4. 杀藻类药:如生石灰、硫酸铜等。 5. 消毒防腐剂:醛类:福尔马林; 氧化剂:高锰酸钾; 卤素类:漂白粉、次氯酸钙(漂粉精)、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鱼安)、二氯异氰尿酸(防消散)、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氯胺-T; 染料类: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吖啶黄;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