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电视动画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动画风格特征与美国动画不尽相同。
日本动画以对比鲜明的画面,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图像,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为特色。
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故事背景,针对较大范围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的传播手法多种多样日本动画常常受到日式漫画的影响。
日本动画中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见右图),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而且还曾登上过《时代杂志》,可说是卡通里的常青树。
中国动画: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
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动画开始熠熠生辉的今天,中国动画却发展平平,在日本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动画锋芒倍减,甚至黯然失色。
大量的观众市场被日本动画所占有,人们甘愿成服于日本动画的裙摆之下,较之日本动画,中国动画究竟输在了哪里?这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从民族观角度看中日动画的区别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
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把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
这也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至于中国,从对特有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就能看出,中国更注重的是故事结局的和美。
自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条让中国人认为苦难之后又见彩虹才是圆满、美好的。
因此,中国的动画甚多不会将“毁灭”放入其中。
但和美与凄美相比,前者只能让人暂时满足,而后者却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于是日本动画自然成为了观众的回味。
2、动画的原创性和制作技术由日本东映公司制作的系列动画《数码宝贝》(见右下)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其中的“亚古兽加布兽”等让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近几个月来热播的《晶码战士》(见左下)让人看了后就有一种幼稚的感觉。
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动画风格特征与美国动画不尽相同。
日本动画以对比鲜明的画面,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图像,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为特色。
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故事背景,针对较大范围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的传播手法多种多样日本动画常常受到日式漫画的影响。
日本动画中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见右图),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而且还曾登上过《时代杂志》,可说是卡通里的常青树。
中国动画: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
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动画开始熠熠生辉的今天,中国动画却发展平平,在日本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动画锋芒倍减,甚至黯然失色。
大量的观众市场被日本动画所占有,人们甘愿成服于日本动画的裙摆之下,较之日本动画,中国动画究竟输在了哪里?这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从民族观角度看中日动画的区别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
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把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
这也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至于中国,从对特有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就能看出,中国更注重的是故事结局的和美。
自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条让中国人认为苦难之后又见彩虹才是圆满、美好的。
因此,中国的动画甚多不会将“毁灭”放入其中。
但和美与凄美相比,前者只能让人暂时满足,而后者却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于是日本动画自然成为了观众的回味。
2、动画的原创性和制作技术由日本东映公司制作的系列动画《数码宝贝》(见右下)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其中的“亚古兽加布兽”等让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近几个月来热播的《晶码战士》(见左下)让人看了后就有一种幼稚的感觉。
中日动漫产业的比较研究中日动漫产业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中日动漫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的动漫产业在内容、市场规模、技术水平、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日动漫产业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两国动漫产业的异同,为促进中日动漫产业合作与交流提供参考。
一.动漫内容与风格中日两国的动漫内容和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日本动漫重视角色设定和情节的创新,力求追求更多元化的故事和多层次的人物形象,注重奇幻、科幻和超现实主义等元素的运用。
而中国动漫的内容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如仙侠、武侠、历史传记等,同时也有现实题材的作品涵盖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
日本动漫的风格更倾向于“可爱”,角色形象表现出大眼睛、小嘴巴、丰满的身材等特点,而中国动漫的风格则更注重人物的威严性和表情的绘制。
二.市场规模与消费市场日本动漫市场规模庞大,拥有世界最大的动漫产业市场。
动漫在日本的文化地位极高,全国各类动漫展会、节日和主题公园层出不穷。
此外,日本动漫创作领域涵盖广泛,涉及电视、电影、游戏、周边商品等,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中国的动漫市场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
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拓和政策的扶持,中国动漫市场正逐渐崛起。
中国的一些动漫产业园区,如北京动漫游戏园区、上海漫画城等,已经成为国内动漫产业的重要节点。
三.技术水平日本动漫在技术水平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竞争力。
日本的动漫制作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日本的动画制作公司拥有成熟的制作流程,高度熟练的制作人才以及先进的动画制作设备。
而中国的动漫制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
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对动漫产业的重视程度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未来有望与日本持平甚至超越。
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中日动漫文化比较摘要动漫作为深受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喜爱的娱乐节目,有着深厚的发展历史。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在动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动漫尚未取得瞩目成就。
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制作思维方面的原因。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浅析中国动漫落后于日本的原因。
关键字动漫发展史对比制作思维一、何为动漫“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
在其他语言相当少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manga;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
现在更新的理解是将电子游戏也纳入动漫领域。
但现在一般倾向被理解为动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当然我们这节课主要是侧重动画领域。
二、中日两国动漫发展史2.1、中国动漫发展史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
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
做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希望现在对日本动画津津乐道的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动画曾有的辉煌历史。
2.1.1建国前的巅峰20世纪中国的动漫产业先驱万氏三兄弟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出的《大闹天宫》就是他们制作的,1936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
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动画艺术片,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2.1.2黄金时代(建国初~1965年)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
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
谈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异摘要:现时代中国动画相较于日本动画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就对比中国动画和日本动画在各种地方的差异分析中国动画为何国际影响力下降以至于动画收益入不敷出。
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以促进中国动画的改变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动画;差异;改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增加。
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给人民带来了娱乐并使精神文明有所提升。
其中动画产业对于人民精神文化建设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有很大作用。
不过同时很多人却动画有着一定的偏见,一贯的认为动画的观看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
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国民对动画的误解,更是因为中国动画的制作偏向了低龄化,以及在题材选取、主题、人物塑造、制作等方面的不足导致。
本文用日本动画对比中国动画,分析两者的差异。
从题材选取、主题、人物塑造及动画制作来寻找两者不同,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当代中国动画的改变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动画概念的厘清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动画是一门年青的艺术,它是唯一有确定诞生日期的一门艺术,1892年10月28日埃米尔?雷诺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莱凡蜡像馆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同时埃米尔?雷诺也被誉为“动画之父”。
[1]在如今,动画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动画技术较规范的定义是采用逐帧拍摄对象并连续播放而形成运动的影像技术。
不论拍摄对象是什么,只要它的拍摄方式是采用逐格方式,观看时连续播放形成了活动影像,它就是动画。
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
中日动画电影创作风格之比较绪论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动画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以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着。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动画电影在二十世纪得到了普遍发展,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们在影像的世界里编织自己的童真和梦幻。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动画电影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歩发展,带领着人们走进那旖旎的多彩世界,唤醒着人们心底最纯真的梦,构筑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心灵家园。
中国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沿着万氏兄弟开创的动画之路一路走来,中国动画电影曾一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祷就了"中国学派"式的辉煌。
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在经历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之后,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正在衰落与新生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而与此同时,日本动画电影却以其世界动画大国的傲人姿态瓜分着中国的动画市场。
面对中国动画电影面临的尴尬境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动画电影既无法延续前辈们创造的辉煌,又无法开拓出新的发展之路?难道本属于中国动画电影的风格已经被磨平殆尽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的比较,挖掘出属于中国动画电影本身的特色与优势。
我们相信,中国动画电影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走向新的辉煌。
一、研究背景首先,中国和円本动画电影几乎同时起歩,并且都是在美国动画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的。
万氏兄弟是在看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国动画之后萌发了创作中H自己的动画的想法。
早期万氏兄弟作品的诙谐幽默,角色的夸张和变形等这些特色就明显带有模仿当时美国动画的痕迹。
在日本,大川博创立了东映动画株式会社,他亲自去美国迪斯尼公司参观,带领员工们观看迪斯尼的影片,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制作技巧,从而带动了R本动画的崛起。
山此可以看出,中国和H本动画电影都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带动了本国动画Itl影的发展,中FI动画电影有共同的发展基础。
其次,上I—n:纪90年代,由于本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动画电影没有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逐渐脱离了市场需求,已无法延续曾经的辉煌,出现了"断层",丌始走下坡路。
中日动漫的赏析和比较学院: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学号:2008301390107姓名:贺礼动漫是对动画和漫画的简称。
众所周知,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在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60%来自日本,而中国的动漫在近些年里也在欣欣向荣地发展。
但是中日动漫各自的特点在哪里,二者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一、日本动漫的发展日本动画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其可分为六个阶段。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
这段时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到1974年为止。
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
题材确定期(第一次动画热爆发)--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
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分野。
突破期(第二次动画热爆发)--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
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
动画进入成熟期后,便出现数部佳片。
排行第一是《圣斗士星矢》。
风格创新期--自1993年到现在。
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设计方面都日趋成熟的日本动画,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时空的构思,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
总的来说,日本动漫一直在探索,前进。
因此,在日本,现在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每周可生产动画节目80多期。
目前日本动画产业额已达到230万亿日元,在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60%来自日本,在日本GDP构成当中动画已达到了十多个点,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
二、日本动漫的艺术风格日本动画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唯美、纤细的类型,能够充分体现我们亚洲文化的内在美。
日本动画风格,特别是引人深思的结局,让人难忘。
日本人理性、含蓄、精明等性格,造就他们对于动画艺术除了借助本国的古典艺术形式来衬托动画的文化内涵之外,同时更加注重吸取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成就。
中日动漫对比及其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找出中日动漫的差异所在,着重分析相比日本动漫,国内动漫发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既要保持中国动漫优秀的品质,也要向日本动漫学习,希望借此能够为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提出初步的、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动漫;中日对比;启示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漫时代”已经到来。
“动漫”包括“动画”和“漫画”。
谈及动画,中国与日本都是东方文化体系,文学上有着历史渊源,其动画也都是在西方动画的影响下产生并且借鉴于美国迪斯尼动画的大背景而发展起来的。
而在日本、大中华等许多地方,日本动漫十分流行,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故以中文提及“动漫”时多指日本动漫或日式动漫。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世界上漫画领地中日本是极为重要的存在。
在国内,日本动漫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即使“禁播”屡屡出现,但动漫爱好者依旧会利用各种途径获得最新的日本动漫资讯。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抵制日货,但对于日本动漫的热情却从未减少,甚至增加。
相较而言,虽然中国动漫曾经有过比较辉煌的历史,但是现在中国本土动漫发展却比较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即使在国内观众也有限,更不必说进军国际市场了。
尽管国内动漫貌似被大力扶持,当然也有好的作品诞生,只是没有大量涌现。
因此,中国动漫的发展道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1,什么是“动漫”运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什么是动漫”耗时0.34秒,获得涉及相关信息的网页68,000,000条,概括论之,动漫(Comic and Animation)作为泛指,是动画和漫画的通称,既包括传统的漫画和动画形式,也包括广义的FLASH 动画、三维动画、全息动画等崭新的动漫形式。
提及动漫,大家会立刻想到《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灌篮高手》、《樱桃小丸子》、《圣斗士星矢》、《喜洋洋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秦时明月》、《猴子捞月》;想起近些年越来越热的COSPLAY大赛;想起米老鼠、唐老鸭、史努比、蜡笔小新;想起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动漫小店,在那里,动漫爱好者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和相关的物品,比如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海报等。
从受众调查看中日动漫产业差异一、动漫产业定义及中日动漫产业历史1.动漫产业的定义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2.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史:日本的动漫产业起步时间与中国大体相当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本土原创动漫也得到迅速发展。
”纵观日本动漫的历史,可将其分为六个阶段:1:战前草创期:作品多以世界名著为题材,内容比较单一。
2:战后探索期:鉴于战争的惨痛经历,大部分动漫开始以反战争为题材。
3:题材确定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区别。
4:画技突破期:始于1982年,止于1987年。
画技快速发展。
5:路线分化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期。
开始以年龄为阶段分别制作与之相适应的动漫作品。
6:风格创新期:从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
动画选材,画面表现,动画制作等手段日益成熟。
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史: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历史悠久,但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纵观中国动漫的发展历史。
中国动漫的历史可分为四个过程:1:20世纪90年代前的起步时期:缺乏资金,动画产业被搁置,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中国动画开始繁荣发展起来。
2:50年代前期的成长:中国动画制作开始有了基础,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了人才,也促进了创作的发展,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在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3:“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达到了中国动画界最为辉煌的时期,出现大量制作精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动画,很多动画不仅在国内获得好评,在国外也得到无数赞赏,奖项连连。
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动画业的发展进程。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越来越普遍。
中日两个东亚邻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其中,动画片作为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日两国的动画片在制作风格、故事内容、音乐、配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差异会如何影响观众的接受和理解呢?本研究将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比较分析中日动画片的异同以及观众对其的反应。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异同以及观众对其的反应。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比较分析中日动画片在制作风格、故事内容、音乐、配音等方面的差异;2.通过对观众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观众对中日动画片的接受和理解情况;3.探究中日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取中日两国的几部代表性动画片,结合文献分析、观影体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中日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异同以及观众的反应。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中日动画片的制作风格比较分析,包括画风、色彩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2.中日动画片的故事内容比较分析,包括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关系等方面;3.中日动画片的音乐和配音比较分析,包括配乐风格、声音效果、语言表达等方面;4.观众对中日动画片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分析,包括观众的观影体验、情感反应、意识形态等方面;5.中日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中日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比较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中日动画片在制作风格、故事内容、音乐、配音等方面的异同点;2.观众对中日动画片的接受和理解情况的差异及其原因;3.中日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4.对于制作和传播中日动画片的相关机构和个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参考意见。
五、研究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中日两国动画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2.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中日动画片在制作和传播中的差异,有助于推动两国动画产业的发展;3.了解观众对中日动画片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对于提高动画片的质量和观众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4.对于开展中日文化交流和促进两国民间友好关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2·第4期CHINESE FILM MARKET中国电影市场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董云志世界上动画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美国,其次是日本。
虽然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通过动画电影大师手冢治虫、动画电影奇人宫崎骏等人的努力,使得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
加上政府的重视,不论是在动画电影产业的运作机制方面还是政策导向方面,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世界各国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现将中日两国动画电影产业进行比较,研究中日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差异,寻找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以便国产动画电影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发展现状比较日本对动画电影产业的重视和开发由来已久,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的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
首先,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有着成熟的漫画市场。
目前,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规模已经超乎寻常,漫画作品几乎占了整个日本出版物的40%,读者不局限于儿童,而是有着一个很庞大的读者群体。
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势头迅速,特别是在动画电影产业总产值和拍摄动画片的时间上都突飞猛进的增长。
据悉,到2010年底,我国动画电影企业已约有7000余家,动画产业基地40多个,动画片产量翻了几番,涌现出一批深受观众喜欢的高质量动画片,如《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等。
国内许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校学生约50多万人。
从上述情况看,我国俨然已迈进了动画电影大国的门槛。
但比较而言,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作品缺乏创意、整体质量不高、动画电影人才断层严重、产品营销薄弱、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等,这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业发展趋势相比还不够成熟。
据查,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电影产品,日韩占69%,欧美占29%,内地和港台只占区区11%。
中日动画电影制片模式对比研究绪论电影产业是中国未来的黄金产业之一。
在文化经济领域,电影自商业化模式诞生开始,就具有其他文化产品所不能及的现代化特点,他是一种艺术的集合体,更是一种艺术的形态。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份子,独立于电影产业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将要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
本论文将在动画电影生产方面,从制片模式入手,结合2015年和2016年初的数据和相关案例,以此作为基点,对比世界主流国家日本的动画电影制作模式,寻找国产动画电影制片模式在创作与制作两个方面的优劣。
一、动画电影概述(一)动画电影界定动画,是汇集绘画、漫画、媒体、影像、音乐等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它不单纯的只是动画片,是包含诸多领域的作品的集合;电影则是一门采用活动画面技术,结合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而结合两者的,则是在现代电影行业中大放异彩的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即采用动画的各种形式制作的电影作品,概念诞生是为了与真人电影有所区分,但并不代表在电影院内放映的动画作品就能被称之为动画电影.维基百科词条:动画电影//wiki/%E5%8B%95%E7%95%AB%E9%9B%BB%E5%BD%B1]]。
动画电影与电视放映动画片不同的是,其含有独立的故事剧情和长篇幅的描绘,自成一体的故事结构,更为精良的制作水平以及特殊的视觉表现。
这不仅仅是他与普通动画片的区别,更是与电影产业中其他份子的重要区别。
动画电影是电影产业和动画产业的接点,它包含着动画制作的特殊的艺术性,创作的高自由度,也拥有电影制作的一切,甚至比起其他领域的电影作品,动画电影更具有强大传播价值。
动画电影的受众广泛,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发展兴盛的中国,电影产业也在逐步走向完善和繁荣的过程之中,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中所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产动画电影正在逐步走入电影消费者的视野,人们对于电影内容的需求日益扩大的同时,也对动画电影有着更加苛刻的审美需求,中国动画电影正在面临着有史以来的一次巨大的挑战。
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动画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在造型、风格等方面往往呈现出明显差异。
中日两国的动画产业发展具有长久的历史,其动画作品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造型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两国动画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通过对中日动画作品的对比分析,探索中日动画造型的不同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角色造型差异性在动画中,角色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角色个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动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日两国的动画作品中,角色造型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1. 中日角色造型的审美差异中日两国在审美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动画角色的造型。
日本动画注重塑造角色的个性特点和人物形象,常常将角色造型设计得夸张并突出某种特征,例如大眼睛、独特的发型等。
这种夸张的造型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而中国动画则注重塑造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追求形象的真实性和细腻性。
角色的容貌和服饰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较为相似,更注重角色形象的真实性。
2. 中日角色造型的文化差异中日两国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也对动画角色造型产生了影响。
日本动画常常通过角色的服饰、发型等细节透露出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和服、武士道精神等。
这种融合了文化元素的角色造型使得日本动画作品在观众中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感。
而中国动画则更多地注重了角色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些细节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背景造型差异性除了角色造型,动画背景的呈现也是中日动画差异的重要方面。
背景是动画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具有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对动画作品的整体品质起着重要的影响。
1. 中日背景造型的风格特点日本动画作品的背景呈现更加注重细致和精致,常常使用复杂的线条和大量的细节来描绘,表现出了日本工匠精神的特征。
背景的细节丰富度和层次感较强,能够更好地营造出真实感和立体感。
而中国动画作品的背景呈现则更注重线条的简洁和色彩的和谐,追求画面的整体效果和视觉协调性。
中日电视动画比较研究
【摘要】现如今,电视动画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动画类型和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
被称为中国版《蜡笔小新》的电视动画片《大耳朵图图》与日本电视动画片《蜡笔小新》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围绕动画片的主题、角色形象、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发现中日电视动画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国动画;日本动画;比较;差异
2004年,一部被称为中国版《蜡笔小新》的动画片——《大耳朵图图》,走上了屏幕。
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速达导演的原创动画片一经播出,就赢得广泛赞誉,收视率屡屡创下国内动画片新高。
《蜡笔小新》是日本已故漫画家臼井仪人在1990年推出的漫画作品。
虽然两部动画相差了14年,但是《大耳朵图图》与《蜡笔小新》在表面上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一,在主人公方面。
《大耳朵图图》的主人公——3岁的胡图图与《蜡笔小新》的主人公——5岁的野原新之助,都是在读幼儿园的小男孩。
图图和小新一样,说话都带着鼻音。
两个小孩也都有脾气火爆的妈妈和喜爱的宠物。
其二,在故事情节方面。
动画片中的故事都是描写图图和小新所在的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邻里间的日常生活。
其相似点还有许多,但因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兹不再列举。
如上所述,《大耳朵图图》与《蜡笔小新》存在许多相似点,但
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们的差异性。
本文试着从以下三方面对中日两部动画进行比较:一、主题的比较;二、角色形象的比较;三、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主题的比较
《大耳朵图图》中的图图塑造的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家伙,,每集结束都有一段“胡图道理”已达到教育其它小朋友的目的。
例如,“安全最重要”、“都是吹牛惹的祸”,从标题就能看出动画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大耳朵图图》注重劝善惩恶以及道德教育, 其教育性明显强于娱乐性,这就使得观众层主要集中在儿童。
抱着寓教于乐创作出的动画片《大耳朵图图》, 使孩子们在看动画片的同时自然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部很好的教育小朋友的课外教材。
与《大耳朵图图》“寓教于乐”偏向于少年儿童的主旨不同,《蜡笔小新》更加注重动画的娱乐性,小新最大的特点是好色,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美女”,喜欢甜言蜜语,装傻演戏。
漫画家臼井仪人欲从小新这个人物形象出发, 表现日本成年人尤其是日本社会
中的男人的压力和悲伤。
众所周知, 日本的生活、工作节奏是非常快的, 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日本人选择了通过
看动漫来缓解压力,因此他们希望看到是像《蜡笔小新》这样以“娱乐至上”为主题的的电视动画。
《蜡笔小新》它反映的其实是的成年人心声,是一部成人动画,它面向的观众应该是成年人。
二、角色形象的比较
《蜡笔小新》貌似儿童简笔画,但却以极度夸张、独特的造型设计给观众以轻松幽默之感,在第一时间就能吸引大家。
小新有着土豆形状的大脑袋、细短的腿、黄豆大小的眼睛,小新喜欢模仿发射动感光波举屁股晃动、跳大象舞等等,夸张的动作设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新还喜欢很恶心的说:“别这样啦”,学动感超人大笑“哇哈哈哈哈哇哈哈哈哈”、无奈的说:“哎,真伤脑筋!”可见,小新的角色形象造型设计夸张、独特、简洁可爱,而且不失细腻微妙之处,五官和身体的细节部位都能清晰地表现出来,更加侧重于微观世界的描绘与把握,使观众感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大耳朵图图》中,图图的形象就像片头曲唱的那样“圆圆的脑袋,大大耳朵,笨手又笨脚,跑步像陀螺”图图还有一撮永远梳理不好的头发,他的形象贴近生活常态,开心的时候放声大笑,害羞时两耳通红,伤心了也会号啕大哭。
图图有一对招风耳及独特的“动耳神功”。
总喜欢问:“为什么呢?”最爱模仿爸爸妈妈说话的语气,还有壮壮说的话。
相比《蜡笔小新》,这样的常规的形象设计,使人物形象少了些新意,观看后感觉缺少一些想象力和震撼力。
细节决定成败,也正是就是因为《蜡笔小新》惟妙惟肖的细节刻画,是观众记忆犹新,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三、文化内涵的比较
中国的儒家认为,为人者须常备五德,即“仁、义、礼、智、
信”。
《大耳朵图图》从始至终贯穿着这种儒家思想。
“英雄和狗熊”一集中,就讲述了图图一家献血的故事,这便体现出儒教讲求的助人为乐,有人情味;“爸爸我爱你”一集反映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孝”义;“永远的朋友”一集中,图图救助小麻雀,教育小朋友要有仁爱之心。
可以说,《大耳朵图图》不但透露出儒家的思想文化,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
日本是一个国土资源比较紧缺,灾害比较频繁的岛国环境,这也使得日本民族文化中具有一种不屈服精神和倔强、顽强的性格。
这种民族文化也融入了日本动画之中,《蜡笔小新》中小新有句很有名的话,就是他放学跑进家的第一句话总是:“妈妈,你回来了。
”然后妈妈纠正他说应该是“你回来了”。
事实上,5岁的小新是能够分清楚人称代词的,但是美伢成百上千次的纠正他,武力威胁他,小新依旧坚持说“你回来了!”。
看来受日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小新远不如儒家思想教育出的图图那般听妈妈的话。
四、结语
尽管《大耳朵图图》与日本电视动画片《蜡笔小新》有着相似之处,但通过动画片的主题、角色形象、文化内涵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中日电视动画还是存在着诸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