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片比较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18
中外动画差异对比研究【注意事项】一.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注明原作者“魇蝶”。
二.本文上传时将有关作者及组员真实信息的部分进行了删改,因此“活动安排”和“人员分工”的部分仅提供格式,请诸位见谅。
三.本篇研究性学习报告制作于2013年6月,由于信息的时效性,文章中的部分信息可能已过时,请诸位阅读时注意,谢谢。
【研究过程】一.活动方向及目的通过对中外动漫的对比,找出中外动漫各自的优势于不足,吸取外国动漫适合于我国动漫的长处,努力改正国产动漫的缺点,规划我国动漫日后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动漫能重新焕发生机,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
二.活动安排三.人员分工内容编写工作:问卷调查工作:网络问卷调查工作:资料查询工作:四.获取资料方式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很遗憾没能与中国动漫制作人员取得联系,因此,本次研究性学习获取资料主要为问卷调查和网上查询两种方式,其中网上查询主要包括网上查询资料、向网民资讯和网上投票三种方式;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的题目以及统计结果请参见附页。
【摘要】在当今社会,观看动画以成为大部分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中国动画在国际上原本也是一类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
然而,近年来,国产动画却由于种种原因,已逐渐失去人们支持与喜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已远不如从前。
相反,以日本、美国动画为首的外国动画如今却受到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欢迎。
本文通过介绍“中外动画差异”的相关知识,主要围绕对比研究中外动画的差异性这个话题浅谈了一下笔者的看法,希望能通过此找到中国动画的不足,使中国动画能重新焕发生机,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
【前言】一.研究中外动漫差异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观看动漫以成为大部分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动漫不仅是一种适合于广大群众的艺术形式,而且其包含着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展示了该国家一定的科技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动漫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
以日本、美国动漫为首的外国动漫风靡与世界,受到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喜爱;然而国产动漫却由于种种原因,较不受人们认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已远不及外国动漫。
中国动漫和外国动漫的对比研究组长:刘克纯(高三3班)组员:张弋驰、楮佳、姜欢欢指导老师:王建玲1.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
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
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中国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
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
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
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使中国动画事业到达了一个高峰。
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使用到动画中来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作长篇动画的能力,而且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动画主要是在电影院播放,人们对动画的了解很浅甚至根本不知道,就更别提参和到动画制作中来了,这也是当时制约我国动漫事业向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的一大因素。
3.中国文革时期(1966年到1977年)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
中国动漫与外国动漫的对比研究组长:刘克纯(高三3班)组员:张弋驰、楮佳、姜欢欢指导老师:王建玲1.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
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
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中国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
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
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
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使中国动画事业到达了一个高峰。
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作长篇动画的能力,而且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动画主要是在电影院播放,人们对动画的了解很浅甚至根本不知道,就更别提参与到动画制作中来了,这也是当时制约我国动漫事业向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的一大因素。
3.中国文革时期(1966年到1977年)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
随着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不断增加,中美两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发展。
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还体现了两国对动画艺术和故事叙事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角色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对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进行研究。
一、故事主题
中美动画电影的故事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强调,如《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影片,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了家庭、友情、忠诚等价值。
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更多地强调了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团队合作,如《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影片,更多地关注了个人的成长和探索。
二、角色塑造
在中美动画电影中,角色塑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往往可以看到更加传统的角色形象,如忠诚勇猛的英雄、贤良淑德的女性、疼爱家庭的父母等。
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角色的性格特点更加丰富,如《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等,都展现了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三、情节发展
在情节发展上,中美动画电影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动画电影往往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情节的渲染,如《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与唐僧师徒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对人性的探讨等。
而美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冒险与惊险的情节发展,如《冰雪奇缘》中的冒险旅程和战胜邪恶的故事情节。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也更加突出,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娱乐。
中外动画比较分析动画是一种通过连续显示静态图像来呈现动态效果的艺术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中外动画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中外动画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中外动画在创作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动画注重表现传统文化,倾向于使用手绘技术和传统水墨画风格。
例如,《大闹天宫》和《老鼠爱大米》等中国动画作品,都尽可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的结合,通常采用计算机生成图像和三维动画技术,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作品《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
其次,在受众群体上,中外动画的目标群体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更多地面向中国国内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
中国动画的内容普遍偏向于教育和娱乐,力求在娱乐中传递正能量,例如《小猪佩奇》和《喜羊羊与灰太狼》。
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全球市场,旨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迪斯尼和皮克斯的作品通常具有更多的情感和成长主题,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例如,《冰雪奇缘》和《飞屋环游记》。
另外,在动画行业的发展上,中外动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动画产业发达,技术实力强大,投资规模庞大,例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等动画制作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而中国动画产业相对较为薄弱,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都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开始崭露头角,如《大鱼海棠》和《白蛇:缘起》等。
最后,在主题和故事性上,中外动画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更注重教育和传统文化,而西方动画更注重情感和成长主题。
中国动画通常具有浓厚的寓意和道德教育,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传递正面价值观。
而西方动画虽然也有教育意义,但更加注重情感和个人成长。
例如,《头脑特工队》和《寻梦环游记》等西方动画作品,通常通过角色成长和情感冲突展现主题。
总体而言,中外动画在创作风格、受众群体、产业发展和主题故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动画更注重传统文化和教育,面向国内儿童观众,而西方动画更注重全球市场,面向不同年龄段观众。
中外动画片发展与影响力研究动画片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流行文化形式,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力。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中外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播、教育、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影响力。
一、中外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动画片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和美国的早期发展。
在欧美,早期的动画片融合了手绘动画和摄影技术,代表作品有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小飞象》等。
这些作品不仅创造了动画片的经典形象,也为后来的动画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亚洲,中国和日本是动画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动画片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大闹天宫》、《西游记》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
而日本则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故事情节闻名于世,代表作有《龙猫》、《千与千寻》等。
二、中外动画片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1. 文化交流与多元化中外动画片作为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通过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让不同文化之间产生对话和交流。
例如,迪士尼的动画片《狮子王》不仅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2. 价值观的传递与启发动画片经常通过情节和角色来传递各种价值观,比如友谊、勇敢、团队合作等。
这些正能量的价值观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功夫熊猫》以其深刻的武功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涵,鼓励观众勇敢追求梦想。
此外,在动画片中塑造的各种角色形象也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中外动画片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1. 启发学习与知识传递动画片不仅在传递娱乐价值的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它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巧虎》等儿童动画片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儿童传递知识,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2. 价值观培养与道德教育动画片可以通过塑造积极的角色形象和传递正能量的故事情节,为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研究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研究一、引言:影视动画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艺术风格,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
本文旨在比较中外影视动画的民族艺术风格,分析其异同之处,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二、中外影视动画背景(1)中国影视动画背景中国动画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以手工绘制的《大闹画室》为开端,随后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动画产业得到了有限的支持与保护,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
代表作品有《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
(2)外国影视动画背景西方影视动画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经历了默片、彩色片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其中,迪士尼工作室以其精美的画面和成熟的制作技术成为影视动画的代表。
《雪白与七个小矮人》、《狮子王》等作品享誉全球。
三、中外影视动画的技术手法比较(1)中国影视动画的技术手法中国影视动画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迎来了黄金时期。
中国动画大多使用传统的手绘技术,辅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近年来,数字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国动画在画面质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外国影视动画的技术手法西方影视动画较早采用了计算机生成技术,使得画面更加细致和逼真。
同时,西方动画对于物理特效的模拟和电脑合成技术的应用也更为成熟。
此外,外国影视动画在音效和配乐方面也注重深入的制作。
四、中外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比较(1)中国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中国影视动画注重表现才子佳人、神仙山水等传统元素,艺术风格偏向于浪漫、古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故事性方面,中国影视动画较为注重叙事,尤其是对传统童话故事的改编和创作。
(2)外国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西方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较为多样化,既有插画般的梦幻风格,也有写实主义风格。
同时,西方影视动画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故事主题多样。
对于人物的表现,西方动画更加注重塑造独特的个性和性格特点。
五、中外影视动画背后的文化因素(1)中国影视动画背后的文化因素中国影视动画在艺术风格上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表现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一)中国动画的现状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
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
另外,国产动画形象不可爱、不好玩、缺少幽默夸张,故事老套,不吸引人,已是多年的老问题。
而且,国产动画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也显得过多。
业内人士指出,现实题材应该是动画产业的主战场。
贴近生活的动画片可以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从而引领更广阔、多层次的衍生产品市场。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
”所以我们这年龄阶段看动画没什么大不了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次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
所以无怪乎几年前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看见《灌篮高手》后也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
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
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
代表有迪斯尼、华纳等公司。
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
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 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
代表么……吉卜力,CAINAX、SUNRISE、东映……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造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像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的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稚园动画”。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近年来,中美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而两国之间的动画电影剧情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视觉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
中美动画电影在故事主题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的故事主题通常更加注重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英雄主义,例如《狮子王》、《冰雪奇缘》等作品,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经历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勇气实现自我价值。
而中国动画电影则更加注重家庭、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比如《大闹天宫》、《大鱼海棠》等作品,这些影片中的故事常常围绕着家庭纽带、友情情感展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智慧。
在视觉风格方面,中美动画电影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通常以逼真的画面和精美的特效为特点,注重细腻的画面表现和惊险刺激的场景设计,例如《功夫熊猫》、《超人总动员》等作品,这些影片在画面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而中国动画电影则更加注重对传统中国绘画和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镜子中的孩子》等作品,这些影片在画面上更注重意境和审美追求,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韵味。
中美动画电影在情感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往往以幽默、感动和温情为主要情感表达方式,适合家庭观赏,例如《怪兽公司》、《玩具总动员》等作品,这些影片在情感上更注重观众的情绪共鸣和情感共鸣。
而中国动画电影则更加注重情感的内敛与深沉,如《风语咒》、《大护法》等作品,这些影片在情感上更注重对传统文化情感与人性深度的探讨。
中美动画电影的剧情差异还体现在文化背景上。
美国动画电影往往将奇幻、冒险等元素融入故事中,让故事更具有世界性和流行性,符合国际市场的口味。
而中国动画电影则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展现,以此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美动画电影在故事主题、视觉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动画电影更注重个人成长、英雄主义和幽默感动,视觉风格逼真精美,情感表达温情感动;而中国动画电影更注重家庭、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视觉风格传承中国绘画和艺术风格,情感表达内敛深沉,文化背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中国动画的现状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
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
另外,国产动画形象不可爱、不好玩、缺少幽默夸张,故事老套,不吸引人,已是多年的老问题。
而且,国产动画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也显得过多。
业内人士指出,现实题材应该是动画产业的主战场。
贴近生活的动画片可以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从而引领更广阔、多层次的衍生产品市场。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
”所以我们这年龄阶段看动画没什么大不了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次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
所以无怪乎几年前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看见《灌篮高手》后也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
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
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
代表有迪斯尼、华纳等公司。
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
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 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
代表么……吉卜力,CAINAX、SUNRISE、东映……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造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像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的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稚园动画”。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随着动画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在受众的心中,中美动画电影之间的差异也格外显著。
本文将对中美动画电影的剧情差异进行研究,探讨两国动画电影在故事情节、取材来源、角色塑造等方面的区别,以期能够从中发现各自优势,并为两国之间的动画电影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启示。
一、故事情节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故事情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经典故事情节往往以英雄主义、成长经历、友情互助等为主题,如《狮子王》、《冰雪奇缘》等。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具有鲜明的英雄色彩,主角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通过不懈努力和勇气,最终取得胜利并赢得幸福。
而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故事情节往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转世》等。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以中国传统神话、民间故事为背景,主角在经历磨难和考验后,通过自我奋斗和牺牲,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社会和谐。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美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成长历程,强调每个个体的价值和潜力;而中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怀,强调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差异使得中美动画电影在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也丰富了全球动画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二、取材来源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取材来源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取材源于西方神话、童话和文学名著的现象比较普遍,如《灰姑娘》、《小王子》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欢乐和梦幻的气息,引人入胜。
而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取材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深沉的东方意蕴,充满了神秘和诗意的韵味,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
三、角色塑造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角色塑造往往更加注重形象的塑造和个性特征的展现,如《疯狂原始人》、《功夫熊猫》等。
论中外动画的差异▬▬▬▬中美日动画的差异摘要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潮流的演进,世界各国的动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样风格。
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国家创作的影视动画,有着明显的差异。
动画的差异源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一、前言从中日美三国动画的各自的特征以及各国文化对动画的影响等方面对三国的动漫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从其艺术特征、审美创作风格、音效风格,视觉与听觉方面分析,也与其每个国家特有的特色文化进行分析。
二、中美日主要艺术特征(1)中国主要艺术特征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影响。
中国动画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写意”。
一是情节的写意。
与别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动画片在情节设计上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例如打斗动作中不是在于你死我活的结果,而是将打斗动作想舞蹈一样来表演。
而这种以舞蹈形式来演绎战斗场面的美术特征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京剧将具体化的情节转化为象征性动作的表达方式。
二是动作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中的动画设计注重“功能性”而不是“合理性”。
常常把现实的动作加以线条意象化,将日常动作转化为写意的表演。
三是主题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赋予寓教于乐的使命,往往通过幻想的故事表现深刻的主题。
主题往往含蓄、隐晦不像西方善恶二元独立。
(2)美国主要艺术特征迪斯尼风格的美国动画。
迪斯尼对于动画的理解,决定了美国动画片作为大众娱乐工具的发展方向,建立了鲜明风格。
迪斯尼动画的特点包括: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生动夸张,音乐优美动听,适合绝大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2)日本主要艺术特征手冢治虫首创借用电影镜头语言来绘制漫画,在有限经费的情况下,一有限的资源,制造出无限的效果。
手冢治虫作品强调“人性”,成为日本动画的奠基精神。
作品中的角色多半具备复杂多面的性格,好人也有利欲熏心的时候,坏人也有动恻隐之心的时候。
即使不用煽情的手法美化人性,故事也会表现了他对人性的信心与期待。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外动画故事对比分析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外动画故事对比分析一、引言幼儿园语言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动画故事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媒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扩展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外动画故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它们在语言教育中的差异和互补性。
二、故事内容和主题1. 中外动画故事常见的主题中外动画故事在主题上常常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西方动画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而东方动画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这种差异在语言教育中会对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
2. 故事情节和冲突处理方式在故事情节和冲突处理方式上,中外动画故事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动画更倾向于突出主角的个性和自我成长,通过解决难题和克服困难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而东方动画更注重描绘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情节安排和冲突解决方式,对语言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语言表达和形式1.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外动画故事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动画更注重幽默和讽刺,注重对话和对白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而东方动画则更注重含蓄和内敛,文字描述和画面表现的同时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寓意。
这种差异会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抒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动画形式上,中外动画故事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西方动画更注重动态的表现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色彩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而东方动画则更注重静态的表现形式,通过画面的静谧和氛围的营造来让孩子们静心聆听。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会对孩子们的审美观念和观察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外动画故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西方动画强调个性成长和幽默表达,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而东方动画强调情感表达和内在寓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共情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外动画比较分析摘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产动画片在走“民族化之路”上有过辉煌的历史,许多影片在世界上频频获得大奖,享有“中国学派”的美誉。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在表现上分别借鉴和采用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体现出了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现在我们从动画的不同的方面探讨一下中国动画与外国的动画的不同之处。
分别动画的风格特点、创造观念、审美趣昧、角色造型进行一些个人观点的分析,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借鉴性意见,找出中国影视动画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学习国外影视动画先进的发展经验,以期对国产影视动画在题材和观念的更新上、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紧密结合的道路上如何前行能够有更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格特点、创造观念、审美趣昧。
角色造型中国动画片风格特点:1.题材内容严肃:相比较而言,国产片从内容上,有政治性的、有教育热爱集体的、有教人向上的、有正义战胜邪恶的等等。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非常严肃,以育人为主。
2.含蓄的幽默感:幽默感少应该属于我们民族的特点,长期的儒教思想的禁锢,使我们的文化趋向于以正统教育为主,仅有的幽默感都体现在语言上,片子当中能引人发笑的是通过语言,很少在形体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中国人很内向,不轻易用动作指示于人。
像《过猴山》这样形体幽默的片子少之又少。
实际上,我国语言上的幽默也是很含蓄的。
3.卡通形象正统:我们的卡通形象设计通常都是规规矩矩的,比如哪吒、神笔马良、小号手等。
虽然也有《三个和尚》这样的形象设计,但毕竟不能成为主流。
4.艺术性强: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对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创作非常严谨。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山水情》等体现了我国的多种艺术形式,而且栩栩如生,比如展现的绘画艺术、京剧艺术等,民族性,民族风格较强。
5.商业意识淡薄:早期动画制作单位是国营企业,不必考虑商业运作,现在开始考虑动画片要盈利的问题了,但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因素制约着形成产业化规模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