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试题

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试题

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试题
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试题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培训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总分30分)

1.标准工时的两个组成部分:()+ ()

2.宽放时间由()+ ()+ ()+ ()+作业宽放等组成

3.时间观测的常见问题:1要素作业的切割过大;2();3()

4.动作经济原则的基本原则:();();();舒适的工作。

二﹑问答題﹕(总分70分)

1﹑什么是标准工时? (10分)

答案:

2.标准工时的作用有什么?至少回答出7条(15分)

答:

3.时间观测的步骤有哪些?(10分)

答:

4.根据下表计算该工序各动作的要素作业时间?计算该工序的总CT时间?(用最小时间法计算)(15分)

答:

5.生产部生产5.5G3变频器,某日生产数量为:80pcs,该产品组装的标准工时为1200秒每pcs,直接作业人员5人,干部2名,物料员1人,品管1人,当天上班8小时,请计算当日该款产品生产部的生产效率?(10分)

答:

6..生产部计划生产5.5G3变频器的数量为:360台,该产品的标准工时为1200秒每台,客户要求4天后交货,假设每天上班8小时,生产效率80%,则该产品需要安排多少人员作业才能如期交货? (10分)

答: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 案例分析: 如果整个车间的月度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大大超过100%意味着什么?Productivity: 123% Production Efficiency: 142% Productivit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Over Time)) Production Efficienc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Downtime + Overtime)) 所有的乘积都是相乘相加的结果,即Excel 中的sunprodut()函数。 我想一定在什么上面出了问题? 可能的原因是: * 每个机型的标准工时定的太高了 * PCBA 和 FA中的标准工时有重复 * Oracle 中标准工时的定义是瓶颈时间*所有人数,还是每个工位时间*每个工位人数的累加 * 工作时间定低了 * Working Time 的定义,是按照劳动法的每日8小时,还是需要去除吃饭,休息时间

标准工时管理规定

标准工时管理规定 1.目的: 1.1推动生产体系效率的改进,实现公司效益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2为制定生产计划和标准成本提供基本数据;为生产能力、作业效率、薪资支付、人 员配置等方面管理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机型的生产加工。 3. 权责: 3.1工程部IE专项小组负责标准工时和标准产能的制定和发布;负责推动生产体系效率 的改进、提高和监督。 3.2生产工程课工艺组负责制定作业标准书、工艺流程图、QC工程图等相关文件,参与效 率体系的改进、提高。 3.3 PMC负责依据标准工时、人均产能等相关信息,合理制定生产计划。 3.4制造部组织人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积极参与效率的改进和提高。 3.5品质部负责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并积极参与效率的改进和提高。 4. 规定: 4.1标准工时定义: 是指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一位受过训练的熟练作业者,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 的劳动强度和速度下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4.2标准工时的应用: 标准工时可以使参与工作的全体人员都可以客观准确的计划、实施并评价其工作结 果,是DXC的作业管理基准,其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制定生产计划。 4.2.2 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 4.2.3可以在“4M1E”的其中某个因素不同或发生改变时进行评价。如:不同作业方

法的优劣。 4.2.4用作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基准。 4.2.5对客户的估价和报价。 4.2.6设备与工装的需求计划。 4.2.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4.3标准工时的测量方法: 采用秒表法或MOD法。 4.4生产线的标准工时制定: 在作业方法及作业条件进行标准化以后,每3个月由工程部IE工程师进行工时测量 和调整,作成“制程规划及标准工时表”(DXC-EDFM-18/2)和“各机种产能表” (DXC-EDFM-10)。 4.5标准工时的管理: 4.5.1随着作业方法及工艺改进而不断更新与提高,需要重新制定标准工时。 4.5.2新产品及新作业量产前的作业时间由生产工程课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来测量 和评估,为设备、工装、人员的配备提供参考依据。 4.5.3标准工时制订出来后,相关部门按照标准工时合理制定产能、人员需求、工装 配置等方面计划。 4.5.4工程部要不断分析和改进影响标准工时的因素,切实提高生产效率。 4.5.5制造部门应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并如实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工时损失时间,每 月进行一次汇总,以对损失工时的责任进行明确区分。 5、记录表格: 5.1 “制程规划及标准工时表”(DXC-EDFM-18/2) 5.2“各机种产能表”(DXC-EDFM-10)

标准工时与效率改善(精)

标准工时与效率改善 开课信息: 课程编号:KC7357 开课日期(天数)上课地区费用 2014/9/20-21 广东-广州市 3280 更多: 无 招生对象 --------------------------------- 工艺工程师,精益制造工程师,IE 工程师,生产主管,生产经理,工程经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培训中心 w w w. W a y s. O r g. C n 【协办单位】深圳市威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课程内容 ---------------------------------课程背景 在中国,随着廉价的劳动力慢慢退出历史,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最低成本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随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到来,标准工时已被应用于企业的各个领域,他是企业实施TPM 、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内部改善的基础,标准工时已被誉为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基石! 如何制定标准工时? 如何测定标准工时? 如何根据标准工时改善公司的产能及交期?

如何利用标准工时实施绩效管理与改善? 如何依据标准工时,开展效率改善? 如何利用标准工时,推动企业的整体改善? 以上问题及困惑将由冠卓IE 改善高级讲师带领您共同探讨。冠卓基于多年的企业改善咨询辅导经验,特别推出此全新课程。课程搜集了大量企业真实改善案例及企业在运用标准工时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误区,实用性高、专业性强。课程不仅能够带给学员专业实用的工具及知识,更将指导学员如何有效在企业中进行实施和应用。 课程目标 了解标准工时的构成、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制定步骤,宽放率及标准工时的改善;了解劳动定额的制定,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改善,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提供标准工时、劳动定额的制定,绩效与生产效率的基本知识,训练技术与管理人员怎么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本企业中(最好能事先由企业提供部分案例)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标准工时的定义与作用 时间研究的定义 游戏一:扑克牌游戏 标准工时的定义及分类 标准工时制定的基本条件 合格工人

工时计算方法

工时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是衡量生产单位或部门管理绩效的一个指标,体现生产单位或部门的管理能力,即总标准工时与生产总工时的百分比。为了准确快捷填写生产计划表,现将需计算之工时与相关注意事项做说明。 一、工时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 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 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 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产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 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 ※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 ※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二、注意点 1、由于作业不良问题较多,造成的不良应有专门维修人员进行处理,不可返回前面工位重工,否则影响正常下拉速度,造成瓶颈现象,不可有此现象发生。作业不良重工时应填写重工工时。 2、新员工试用期间,应在在职培训栏注明,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各领班应将新

员工每段时间进行考核。特别为焊接工艺问题。新员工作业时其产能不能达到标准产能,影响生产效率,应填写在职培训工时。 3、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领班应注意尽量减少转线,应将工令数少的工单(和KEY 板)尽量安排在同一条生产线作业。注意填写转线时间。 4、测试线注意不良品的区分(挡机不良的,不用测试功能,所以其总标准工时会相应减少,其总生产工时一样减少)为了准确记录工时,请测试线领班注意区分。 5、由于电脑和治具有维修需求,所以领班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知会相关人员进行维修,保证正常下拉。需填写故障等待时间。 企业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以季为周期综合计算工时,若企业因生产任务需要,经商工会和劳动者同意,安排劳动者在该季的第1、2月份刚好完成了季总时的工作,第3个月整月休息。企业这样做应视为合法且没有延长工作时间。对于这种打破常规的工作时间安排,一定要取得工会和劳动者的同意,并且注意劳逸结合,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工时计算方法应为: (1)工作日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年-104天/年(休息日)-10天/年(法定休假日)=251天/年 季工作日:251天/年÷4季=62.75天

标准工时的定义

标准时间的设定 一﹑标准工时概要 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 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 (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 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 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 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生产计划﹔ (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 (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 (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 (5)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 (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 (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 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 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如下图(1) 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两项净时间总和称为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普遍以相对于正常时间的比率﹐即宽放率的形式表示﹐标准时间的表述公式如下﹕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1.1什么是标准工时? 在规定的作业条件下,用标准作业方法进行作业时所需要的时间: (1)采用规定的方法和设备; (2)在规定的作业条件下; (3)完全具有某一工作所要求的特定熟练程度的作业者; (4)在不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以每天能够维持的完成工作的最佳节奏进行作业; 所谓特定熟练程度的作业者是指经过训练,肉体和精神上可以适应并能充分完成工作的作业员. 1.1.1需要防止的三种现象: 1.生产效率高达95%-100%,甚至超过100%; 2.设备稼动率超过80%,甚至超过90%; 3.大家都在将标准工时和效率指标当作笑谈. 标准不仅要考虑合理性,更要考虑它的导向性. 1.1.2标准工时的两个组成部分: 1.标准工时=正常时间+宽放时间 2.正常时间=平均时间x(1+评比系数) 3.宽放时间=私事宽放+疲劳宽放+程序宽放+ 特别宽放+政策宽放 结构合理,系统才能科学;方法合理,管理才能科学! 1.1.3标准工时的结构图:

平均时间评比系数私事宽放疲勞宽放程序宽放特別宽放政策宽放 正常时间 标准时间 如果评比系数之和为负数,则正常时间小于平均时 间 1.1.4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 【平均实操工时x(1+评比系数)】+(正常时间x宽放系数) 评比系数需要根据测量对象每次确认; 宽放系数在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只需确认一次. 评比系数:宽放系数是标准工时系统中最具专业物色的词汇. 1.1.5为什么要进行评比? 所谓评比:就是时间研究人员将所观测到的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较; 熟练系数:对作业者操作技能掌握即熟练程度方面进行评价; 努力系数:对作业者工作投入的程度进行评价; 工作环境系数:指因工作环境对作业者产生的影响; 一致性系数:指作业者在同种操作周期上时值的差异; 评比系数的四个关键要素(西屋评估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一、公式: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二、定义: 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损失工时的计算 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 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 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 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 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 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 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 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 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 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 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 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 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富士康科技集團 生產效率與標準工時管理辦法 一,目的 1.1.規范各(M)BU對”綜合效率” 、“投入工時有效率”、“有效工時產出率”三項KPI指標的統計辦法﹐明確各相關數據的計算標准。 1.2.統一各(M)BU對標准工時的制定標准﹐提高標准工時的時效性和准確度。 1.3.通過此管理辦法﹐全面了解產生無效工時的原因﹐找出非生產因素并加以改善﹐提高生產效率。 二,三項KPI指標的公式及其意義 2.1.三項KPI指標的公式 2.1.1.投入工時有效率(E1)=有效工時/投入工時 投入工時有效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因管理原因而產生的無效時間。 2.1.2.有效工時產出率(E2)=產出工時/有效工時 有效工時產出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因操作方法不當而產生的無效時間﹐并加以改善。 2.1. 3.綜合效率(E)=總產出工時/總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有效率*產出工時有效率 綜合效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所有的非生產因素﹐并加以改善。

產出工時 損失工時 有效工時 投入工時 a b c d a--指完全依照設計資料,以最佳制造方法所能制出該產品所需的最小時間值。 b--因私事寬放﹑疲勞寬放﹑延遲寬放﹑政策寬放的 時間。 c--因產品生產過程中操作方法不當所發生的無效時間。 d--因產品生產過程中管理原因而發生的無效時間。 ※由上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此三項KPI指標的計算值都<100%﹔反之﹐則可能是參與計算的各項數據資料統計有誤﹐需要重新修訂。 2.2.相關參數的定義 2.2.1.投入工時 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指的是員工的支薪工時﹐包括正常上班時間和加班時間兩部分﹐也就是從人資系統導出的員工實際刷卡工時。 投入工時=正常班工時+加班工時 2.2.2.有效工時 有效工時=投入工時-損失工時 2.2. 3. 損失工時 損失工時﹕損失工時包括換線、待料﹑來料不良﹑機故﹑試樣、重工、等損失的時間。

生产效率分析

生产效率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Performance Analysis & Control ) 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提高生产率 (劳动力) 、材料、机器(设备)在规定的日期内生产出用户所期待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后交到用户手里; 那么生产率又是什么呢?生产率是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的尺度,一般是产出对投入的比。 产量(OUTPUT ) 生产率 = 投入(LNPUT ) 产量 劳动生产率 = 劳动投入量 产量 设备生产率 = 设备投入量 产量 原材料生产率 = 原材料投入量 是相互依赖生存的。 其中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特别是最近由于劳动力紧张,收入又上涨等的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 由于生产金额和作业量的关系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制造部门用时间来管理生产率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说服力和提高的目的明确,客观的评价如过去、每个行业、每工序、事业部车间之间都可进行比较。 生产数量×单位的标准时间(此作业所需的时间) 劳动生产率 = 实际时间(此作业所用的时间) 旧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 生产数量×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

= × 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 实际时间 = 标准时间的缩短度(1)×标准时间的达成度(2) 善来改变 (1); 消除实际发生的不合理的时间按照标准时间进行生产(2); 以上的(1)乘上(2)不等于提高整体的生产率,而是对(1)和(2)分别进行并评价才是 提高生产率的捷径。 作业熟练度的方面、对资源效率的方面。 1) 方法方面 (1)标准作业顺序的改善、平面布置改善 (2)材料搬运方法的改善、恰当的工具及设备的选择 (3)质量、安全维护方法的设定 2) 效率方面 (1)作业人员动机的改善、没有监督的现场结构 (2)标准时间的导入、熟练度的提高及效率管理制度的导入 2) 利用方面 (1)生产计划及作业分配的改善、作业时间的缩短 (2)强化机器设备的维护、组织的变更 种管理方式。 按照指定的标准作业方法工作的作业人员的生产率是作业效率,也就是说根据体力劳动来决定的。

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1、总则 1、 1、制定目的为规范本公司标准工时之制定与管理,方便生产效率之计算,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本公司产品作业标准工时之测定、制定、修改等,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1) 生技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2) 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标准工时管理规定 2、 1、定义 2、1、 1、标准工时某一加工工序,在标准的作业条件下,中等熟练之作业人员以正常之努力,完成一件工作的时间,称为标准工时,单位为分、人/件(或秒、人/件、小时、人/件)。 2、1、2、标准产量某一加工工序,在标准的作业条件下,中等熟练之人员以正常之努力,在一个工作日内(一般为8小时),可以加工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标准产量,单位为件。

2、1、 3、标准工时与标准产量的关系标准产量=标准工时*标准人数*每日工作时间 2、1、4、宽裕时间、宽裕率1) 为了执行所定之作业,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宽裕时间。2) 在本公司管理现状下,完成作业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管理宽裕,如工装夹具之安装、整理整顿等。3) 为恢复疲劳所必要之耽误时间称为疲劳宽裕。4) 因人类生理需要必要之耽误时间称为生理宽裕,如喝水、上洗手间等。5) 计算公式管理宽裕率=管理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生理宽裕率=生理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疲劳宽裕率=疲劳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宽裕时间=管理宽裕时间+生理宽裕时间+疲劳宽裕时间宽裕率=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管理宽裕率+生理宽裕率+疲劳宽裕率6) 评核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参照之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程度与中等熟练工人之比较系数称为评核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其劳动熟练程度越高。 2、2、标准工时的测算方法 2、2、 1、作业时间测算1)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一、公式: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二、定义: 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损失工时的计算 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 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 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 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 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 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 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 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 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组装课损失/补助工时申请 书>,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标准工时

1.标准工时制定的基本条件:①在正常作业环境状态下; ②确定而且最好是迄今最佳的作业方法; ③适任合格的作业员; ④以一定的正常的速度进行作业。 标准工时的应用:1)生产排程上的应用; 2)产能负荷管理的应用; 3)作业绩效管理的运用; 4)标准成本管理的应用; 5)装配生产线平衡的应用; 6)工作改善案的评估。 其他相关概念: 2.生管排程可以大致分为“主排程”MPS与“细排程”DPS 细排程工时=准备工时+排程量×单件标准工时 3.负荷工时=准备工时+单件工时×本周排程量 产能工时=工作天数×日工作时间×机器台数×机台操作率 某公司主排程原则:产能工时*95%≤负荷工时≤产能工时 4.有效工时=制令完工良品数*标准工时+准备工时 毛效率=∑有效工时/总出勤工时*100% 净效率=∑有效工时/(总出勤工时-责任外损失工时)*100% 所谓责任外损失工时,包括机台故障、停电、缺料、未排程等待工,以及开会等未能真正进行作业的时间。 (责任部门或责任者)损失工时率=责任项目总损失工时/作业组总投入工时*100% 5.关于“直接人工成本”,建议必须以标准工时为展开基础,加上制程调整系数,施予必要的宽裕处理以更符合车间现实,再乘以该制程的人工费率标准,就形成了标准直接人工成本。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修订制程系数与人工费率标准。 6.生管人员在做细排程进度计划时,必须把制程调整系数考虑进去,因为标准工时只考虑有效作业时间,并未考虑到物料搬运,以及工件在前后工序间的暂存及搬运时间。 注意:标准工时是不变的,但应该因作业员绩效水平的不同而做适当的调整。 执行绩效分析时,资浅作业员的效率基准可能只有标准基准的60%~70%。7.在下列状况下,标准工时必须重新修订: 1)工作方法变化; 2)生产设备变化; 3)产品线变化。 作者强调:标准工时是科学化的标准数据,但应用在生产计划或绩效管理时,一定要先调整为管理基准,而且在不同的必要状况下,它的基准可以随实况而变,而标准时间不能变。

e标准工时

工业工程应用手册之 标准工时 一、标准工时的设定与应用 二、时间研究 三、标准工时 四、标准工时之应用 五、马表测试 一,时间研究 泰勒 1856-1915☉以马表测量为主。进 行工作研究及寻求改进方式 ☉主张:花费工作时间最少者即是最佳之工作方法 吉尔柏思:☉研究操作者之动作,再去 删除,合并,重组,简化等步骤。使方法 最好。 ☉主张:能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去完成工作,时间自然会减少。 二,标准工时 1,定义;在一定标准条件下,以一定的作业方法,由合格且受有良好训练的作业 员,以正常的速度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 时间。 2,标准工时范围

2.1工作条件:环境,设备,夹治具材料┈ 2.2作业方法:加工方式,操作次序,操作动作,操作布置,姿势┈ 2.3作业员:合格,受完全训练 2.4速度:正常速度 3,标准工时的维护 3.1标准工时方法的训练及查核 3.2工作方法,作业条件,设备,材料 等改变时之报告制度设计。 3.3标准工时之诉怨回馈调查及改订。 3.4定期复查制度 4.标准工时的结构 5.标准工时公式 正常工时=观测工时╳评比因素 标准工时=正常工时╳(1+放宽率) =正常工时+宽放工时 6.标准工时估算 三.标准工时之应用 1.能效管理: ☉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决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3.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计算的基本数据。4.工作绩效评估及奖金计算。 ☉实施奖工制度必须籍由标准时间来衡量工作绩效,才能公平合理计算奖金。 5.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来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6.人员及负荷计算 ☉生产计划拟定后,可依据标准时间计算所需之人工小时及所需人员,而目前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其负荷的情况都需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 7.人机配合的计算 ☉依据标准时间,方可适当安排人员及机器的配置以减少人力的浪费。 8.生产线平衡的计算:☉生产线上各工作站若配置不当,会造成瓶颈及过多闲置时间而造成浪费,需赖标准时间适当安排工作。 9.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开发,可依据旧有产品单元标准时间来估算所需的成本。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 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例如: (1) 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 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 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

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 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 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 损失工时的计算 2、 补助工时的计算 3、 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 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 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返工的,返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 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7、测标准工时需要的条件是: a、作业人员都是经过良好训练的熟练操作工, b、必须是正常速度, c、所有物品都是良品,在以上条件下然后需要用码表测出从第一个工序到最后一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反复测量取平均值。用所得的平均值除以85%即得到标准工时.(为什么取以85%,因为考虑人不可能象机器,而我们的嫁动率在正常情况下需达到85%)。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而 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 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 ×100% 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 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 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 理办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富士康科技集团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一,目的 .规范各(M)BU对”综合效率” 、“投入工时有效率”、“有效工时产出率”三项KPI指标的统计办法﹐明确各相关数据的计算标准。 .统一各(M)BU对标准工时的制定标准﹐提高标准工时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通过此管理办法﹐全面了解产生无效工时的原因﹐找出非生产因素并加以改善﹐提高生产效率。 二,三项KPI指标的公式及其意义 2.1.三项KPI指标的公式 2.1.1.投入工时有效率(E1)=有效工时/投入工时 投入工时有效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因管理原因而产生的无效时间。 2.1.2.有效工时产出率(E2)=产出工时/有效工时 有效工时产出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产生的无效时间﹐并加以改善。 2.1. 3.综合效率(E)=总产出工时/总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有效率*产出工时有效率综合效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非生产因素﹐并加以改善。

※由上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此三项KPI 指标的计算值都<100%﹔反之﹐则可能是参与计算的各项数据资料统计有误﹐需要重新修订。 .相关参数的定义 2.2.1.投入工时 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指的是员工的支薪工时﹐包括正常上班时间和加班时间两 部分﹐也就是从人资系统导出的员工实际刷卡工时。 投入工时=正常班工时+加班工时 2.2.2.有效工时 有效工时=投入工时-损失工时 2.2. 3. 损失工时 损失工时﹕损失工时包括换线、待料﹑来料不良﹑机故﹑试样、重工、等损失 的时间。 ※在标准工时的制定中﹐计入到宽放时间的不计入在损失时间里面。 2.2.4.产出工时 产出工时=产出数量*标准工时 2.2.5.产出数量 产出数量﹕产出数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可以是从 SAP 或SFC 系统中下载的数据﹐也可以是在仓库的入库记录表中查得的数据。 2.2.6.标准工时 a--指完全依照设计资料,以最佳制造方法所能制出该产品所需的最小时间值。 b--因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政策宽放的 时间。 c--因产品生产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所发生的无效时间。 d--因产品生产过程中管理原因而发生的无效时

标准工时重要性

准工时是工厂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它是建立企业标准成本的基础,是数据化管理的基础参数,也是衡量企业效率的重要基础参数。建立标准工时系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谈到标准工时,许多企业老板和主管马上会联想到每日的生产指标,并且希望生产指标越来越高; 而生产工人却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从而一般的工业工程师很难得到准确的标准工时。我见过一些工厂,虽然已建立了标准工时,但生产效率却总在60%左右,其结果是标准工时形同虚设,无法建立标准成本系统,每当客户需要新产品报价时,总觉得很困难。 其实,标准工时是工作研究的一部分,是时间研究的结果。时间研究有两种常用方法,秒表测量法和方法时间衡量法(MTM。我们常用的方法是秒表测量法。 时间研究的步骤如下: 1. 选择作业员 2.分割操作单元 3.进行测试工作 4.数据分析计算 5.建立暂行标准时间 6.用暂行标准时间进行效率分析 7.调整并确定标准时间 标准工时分为两种,人工操作标准工时和机器操作工时。本文以讨论人工操作标准工时为主。 一、确定操作工艺选择作业员 标准工时必须建立在合理而良好的被公认的标准工作方法之上,所选择的作业员应该是合格的,即具有足够的经验,能熟练地进行作业,而且精神体力状态良好。选择好作业员后,测试人员必须对被测作业员的操作进行观察,判断其是否在正常速度下操作,所以正常工时为: 正常工时=测得工时X 速度评比率 二、正确分割操作单元 操作单元的正确划分是秒表测试法成败的关键,所以测试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作业流程,这样才能分割出合理的工作站,确定操作单元。分割操作站的原则如下: 1.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点 2.工时太短的的单元不宜再分割。如在电子线路板组装流水线上一个工作站的操作

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 材料:45钢,毛坯尺寸为Φ110x210 工艺路线:车、铣、镗、热处理。 一、分析车工序加工内容 本工序需要将除键槽外所有特征加工完成: 1.装卸零件,因零件的两头都需要加工,因此要三爪装卸两次。 2.车图左端面 3.车图Φ100外圆,长度55 4.倒角Φ100外圆处2*45度 5.车图右端面,保证总长200 6.车直径Φ80外圆,长度150 7.倒角Φ80外圆处2*45度 8.钻中心孔 9.钻底孔 10.扩底孔至Φ38mm 二、分析铣工序加工内容 1.装卸零件 2.键槽铣刀铣键槽 三、分析镗工序加工内容 3.装卸 4.镗孔至Φ40mm,深度50 四、计算车工序工时 1.装卸零件,因零件的两头都需要加工,因此要三爪装卸两次。 打开敬信工时定额管理系统,打开定额计算器。选择卧车,C620,装卸工步标准。

输入零件大致重量、选择起吊方式、工件找正复杂程度和装卸方法。原材料为已切断的棒料,因此选择无基面毛坯作为找正方式。装夹时用三爪卡片即可。如果零件装夹有其它需求,可根据零件实际情况选择。 另外因为本工序需要掉头装夹,为减少计算次数,可以将计算结果后的计算次数修改为2,点击累加时,将累加两次装卸。 2.车图左端面 图中左端面没有特殊技术要求,因此我们选择C620标准的第5项车端面计算工时。

本工步中,选择材料为45#钢,材料系数为1。因为是实心材料,径向加工长度为直径的一半。单面加工余量为5=(210-200)/2。粗糙度和端面类型按实际选择。 3.车图Φ100外圆,长度55

4.倒角Φ100外圆处2*45度 5.车图右端面,保证总长200 6.车直径Φ80外圆,长度150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效率@fficiency )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 )、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而 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每小时理论产量X100% 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X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设备总台数X100% 1.1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 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法: 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1.2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1.3生产效率: 实际产量M标准工时 实际人力£00小时一挡产工时+加班工时备注: 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生产效率=(实际产量x标准工时)/(实际人力疋.00小时一挡产工时+加班工时)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生产效率=(当天实际产量淋准工时)/(当天出勤工时一除外时间-人力支援时间)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 )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X标准工时)/(日工作小寸X直接人工数-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X标准工时)/(日工作小寸X直接人工数)X100%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 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 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 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

(效率管理)缩短劳动工时 提高生产效率

蚌埠监狱质量月QC成果发布会资料汇编 蚌埠监狱质量监督科编 二OO六年十月

目录 1、缩短劳动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三监区三分监区QC小组2、应用新工艺生产高品质再生胶 ——一监区再生胶QC小组 3、加强品质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监区胶管QC小组 4、攻克压铸模具生产一次成型拓宽生产渠道 ——五监区机械加工QC小组5、杜绝色差、降低成品返修率 ——三监区三分监区QC小组6、强化裁剪工序管理提高裁剪劳动生产率 ——四监区二分监区裁剪QC小组

缩短劳动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发表人:李素军 三监区三分监区服装QC小组 二OO六年九月

前言 三监区三分监区是我监服装加工的标杆单位,在历年的生产中都保质保量地完成或超额完成监狱下达的生产指标。近年来,随着服装加工市场的激烈竞争,及我监服装加工业体制的遂步完善,“缩短劳动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已是我监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06年5月,我三监区三分监干警们审时度势,一马当先,科学研究功关了这一课题。从而缩短了劳动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小组概况: 1:小组基本情况(见表一)表一 2、小组成员简介(见表二)表二

3、活动计划 为了开展好此项活动,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见表三) 二、选题理由: 实际生产劳动中,劳动工时与生产效率不成正比地发展,生产潜能受到阻碍,由于劳动工时无限延长,造成人力、物力、电力的巨大浪费,这与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针相悖而行。另方面由于劳动工时延长,罪犯改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给监管秩序稳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 选定课题缩短劳动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三、现状调查 1、随机抽取2006年4月、5月、6月上半月的上下班记录,劳动工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