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完整版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一)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第二节宫殿与坛庙建筑第三节古城、古镇古村与长城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第五节古楼阁、古塔和古桥建筑考试大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与等级观念。
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镇古村、古楼阁、古塔和古桥的类型、布局、特点等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原始社会至汉代,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考工记》,木构架,瓦,大型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砖结构,登封嵩岳寺塔,佛教建筑。
隋唐时期,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赵州桥,长安城,都料工,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宋朝,古建筑体系的大转折时期:《营造法式》,现存宋代建筑,宋代建筑特征。
元朝,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现存元代建筑。
明清时期,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园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一、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1.敬天祭祖2.皇权至上3.以中为尊4.阴阳五行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巧妙而科学的木构架结构体系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形式木构架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2)穿斗式穿斗式又称立贴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
这种结构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在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第三节宫殿与祭祀建筑 ⼀、宫殿建筑 宫殿是古代统治者处理政务并居住的建筑,是级的古建筑类型,北京明清故宫是保存最完好、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建筑布局 根据《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已出现宫殿,其建筑规制也随之确⽴。
虽然宫殿建筑经历了3 000多年的历史演化,但建筑布局规制始终延续。
1.中轴对称:严格的中轴对称是我国正规建筑组群的传统,宫廷建筑尤为如此,即使本应充满⾃然随意的园林,其宫殿区也依然遵照这种布局形式。
在庞⼤的宫殿建筑群中,有多条平⾏并列的纵向轴线,但宫殿主体建筑必须布局在中央轴线上,构成数进院落的庭院结构。
2.左祖右社:这本是古代都城的布局规制,即祭祀祖先的庙宇建在皇城外东边,祭祀⼟神及⾕神的祭坛建在皇城外西边。
明永乐皇帝朱棣营建皇宫时,将祖庙和社稷坛建在皇城内,位于宫城前⽅中轴线两侧,清朝延续了这种布局规制。
3.前朝后寝:中国古代宫殿是帝王处理国家⼤事与⽇常⽣活的地⽅。
这两种不同⾏为的活动空间,.在宫殿建筑组群布局中有严格规定。
前朝后寝是这种布局的规制,即各种朝会的建筑位于整座建筑群前部称前朝,帝、后及⼦⼥⽣活起居的建筑位于后部称后寝。
(⼆)京外现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唐代的太极宫、⼤明宫、兴庆宫等。
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有三处,即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天命⼗年(1625),是清朝⼈关前的皇宫和⼈关后的⾏宫。
⾯积6万多平⽅⽶,是⼀座融满汉民族建筑风格于⼀体的宫殿建筑群。
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路。
东路是清太祖努尔哈⾚建造的⼤政殿和⼗王亭。
⼤正殿⽤于皇帝举⾏⼤典,“⼗王亭”是左右翼王和⼋旗⼤⾂办公之地。
此建筑格局脱胎于满族的⼋旗制度。
中路是清太宗皇太极续建的⼤内宫阙,包括⼤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及清宁宫等,是中轴对称主体,三进院落,前院崇政殿是皇太极临朝之地,凤凰楼是当时盛京建筑,清宁宫为后寝。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完整版讲稿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三节宫殿与坛庙课前整理课堂,师生问好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从上一节课我们进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学习。
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概况,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建,以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的相关知识点。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对宫殿的布局与陈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
历史上存在的有名宫殿有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明清的故宫等。
可以说宫殿它常与最高统治者的命运息息相关,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发展与兴衰,成为“历史载体”,宫殿建筑又是所属时代的建筑精华,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水平。
但遗憾的是,这些宫殿虽然豪华壮丽,极具价值,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的最完好的宫殿就是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凝聚着近600年的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它经历了悠远年岁神秘的沧桑,带来了历史文化的辉煌瑰丽;它依旧庄重威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也是今天我们大家了解宫殿建筑的生动教材。
下面就让我们以故宫为例,了解一下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三、讲授新课§5.3宫殿与坛庙一、古代宫殿的布局与陈设(以北京故宫为例)(一)、宫殿的布局先来看一下古代宫殿的布局特征这幅是故宫建筑的平面示意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能找出宫殿在建筑布局上的哪些特征?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建立皇帝的尊严,突出君权受命于天的封建统治气氛,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基本采用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而轴线两侧的建筑物一般均低小简单,这一大一小,一主一次之间,表达了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唯我独尊的等级观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古代建筑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 导游, 基础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一节概述一、发展历程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栏式木构建筑。
商代夯土技术已经成熟,建有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和建于夯土高台上的大殿,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战国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砖瓦的使用也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
秦汉时期,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作为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城池、宫殿、陵墓、长城等。
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建筑物,如石祠和石墓等。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北魏洛阳城在汉魏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布局为长方形,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设立东西二市。
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兴盛,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画,建造有许多自然山水式园林,显示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隋唐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有世界最早的券拱大石桥安济桥,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营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及城市宫殿遗址,布局和造型均具有较高艺术和技术水平。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宋朝是我国古建筑的大转变时期。
北宋改变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成为沿街设店的街肆方式。
建筑构件标准化在唐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将作监李诫的《营造法式》是北宋管理各种建筑设计、结构、用料的规范。
宋代的建筑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建筑造型更为秀丽、精细,并出现了多种复杂式样的殿阁楼台、流行仿木构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
两宋园林建筑更加盛行。
现存宋代著名的建筑有太原晋祠圣母殿、泉州清净寺、正定隆兴寺和宁波保国寺等。
元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元代建筑除继承宋代传统外,还受到其他民族甚至域外的影响。
元大都按汉族传统的都城布局建造,规模巨大,规划完整,功能齐全。
第五节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分为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3⼤派系。
我国佛教建筑分为寺庙、塔幢、⽯窟寺(含摩崖造像)3⼤类。
(⼀)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
我国历曾有浮屠、伽蓝、精舍、禅林、寺、庙等名,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1.汉地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相对集中的有峨眉⼭、五台⼭、九华⼭、普陀⼭等佛教名⼭,其中蛾眉⼭最为。
汉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响,塔置于佛寺中⼼。
魏晋隋唐以来,塔的地位逐渐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的功能。
殿的地位⽇益提⾼,采⽤我国传统宫殿院落式布局,供佛⼤殿成为寺院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有明显中轴线,次要建筑布置于两侧。
中国特⾊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
辽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习俗,寺门⼤多朝东。
元代以后,多数佛寺只建殿堂⽽不建塔。
汉地佛教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门殿、天王殿、⼤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中轴线左右两侧⼤致布局是:⼭门内两侧为钟、⿎楼,⼤雄宝殿前东西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其他配殿为观⾳殿、药师殿,⼤的寺院还有罗汉堂。
⼭门殿也称三门殿,供奉⼆仁王。
天王殿供奉⼤肚弥勒或天冠弥勒,两侧为四⼤天王,背后有护法天王韦驮。
⼤雄宝殿是寺院正殿,也称⼤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胁侍,主尊有⼀、三、五、七尊之分;佛坛背后常供奉海岛观⾳。
法堂是宣讲佛法的主要场所。
藏经阁是收藏佛经的地⽅。
此外,在东西两院还有⽅丈室、戒台殿、僧侣⽣活区和游⽅僧的接待区。
⽩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为中国第⼀古刹,誉称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
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年(68),是佛教传⼈中国后建的第⼀座佛寺。
⽩马寺经历代翻建修 葺,现存寺院为明嘉靖三⼗四年(1555)重修,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门殿、天王殿、⼤ 佛殿、⼤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东西两侧有钟、⿎楼、斋堂、客堂、禅 堂、祖堂、法宝阁等,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三节宫殿与坛庙课前整理课堂,师生问好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从上一节课我们进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学习。
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概况,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建,以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的相关知识点。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对宫殿的布局与陈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
历史上存在的有名宫殿有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明清的故宫等。
可以说宫殿它常与最高统治者的命运息息相关,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发展与兴衰,成为“历史载体”,宫殿建筑又是所属时代的建筑精华,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水平。
但遗憾的是,这些宫殿虽然豪华壮丽,极具价值,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的最完好的宫殿就是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凝聚着近600年的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它经历了悠远年岁神秘的沧桑,带来了历史文化的辉煌瑰丽;它依旧庄重威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也是今天我们大家了解宫殿建筑的生动教材。
下面就让我们以故宫为例,了解一下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三、讲授新课§5.3宫殿与坛庙一、古代宫殿的布局与陈设(以北京故宫为例)(一)、宫殿的布局先来看一下古代宫殿的布局特征这幅是故宫建筑的平面示意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能找出宫殿在建筑布局上的哪些特征?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建立皇帝的尊严,突出君权受命于天的封建统治气氛,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基本采用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而轴线两侧的建筑物一般均低小简单,这一大一小,一主一次之间,表达了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唯我独尊的等级观念。
中轴线纵长深远,共计960米,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中轴线上自前导门大明门(清称大清门)开始,向北依次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庞大的太和广场北面是坐落在三级须弥座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三大殿北面是乾清门,其内是坐落在一级须弥座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出坤宁宫,进入中轴线的院落是御花园,最后是故宫的北门神武门。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再结合故宫的平面图,还能发现故宫在布局上的一个什么明显的特征啊?对,是前朝后寝。
2、前朝后寝在这幅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故宫以乾清门为界,被分成了前后两部分。
即“前朝”与“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皇帝即位、诞辰以及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国典在此举行。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皇帝前往太和殿途中小憩之处,皇帝先在此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每逢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折和祝词。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节,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
清后期称为殿试的场所。
保和殿之后为后寝,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帝后、嫔妃、皇子公主居住,游玩之处。
后寝主要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这里就是皇帝的家。
乾清宫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的寝宫。
坤宁宫明朝时皇后的寝宫,清代改成了祭神和皇帝结婚的洞房。
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是交泰殿。
意味着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泰,阴阳和合,天下以治。
同时也是存放玉玺场所,现在存放大自鸣钟和铜壶滴漏。
3、左祖右社也可以称之为左庙右社。
所谓的“左祖”指的是宫殿的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所谓的“右社”指的是在宫殿的右前方设社稷坛。
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
“左祖右社”这种布局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礼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崇敬祖先、提倡孝道,以及民以食为天,国以农立本的思想。
至此呢,我们把中国古代宫殿在布局上的三方面的特征已经介绍完了,再来看一下这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二)宫殿外的陈设在中国的宫殿参观游览,会见到不少的文化小品和文化陈设。
这些制作精美的陈设,除一部分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外,绝大部分是为了烘托皇帝在宫廷中那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皇权气派。
常见的陈设有华表、狮子、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及铜龟铜鹤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装饰和标志用的大柱。
一般为石制,柱身通体雕有蟠龙和祥云。
顶部的承露盘上有个蹲兽,名字叫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我国华表的杰出代表是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前后两对华表。
下面就以这两对华表为例,给大家讲一讲老北京关于犼的传说。
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
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
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犼面向北,翘首内宫,人们叫它“望君出”。
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 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开明的好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望君归”、“望君出”的民间故事。
它表现了人民对他们用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
同时,也流露出人民朴素的愿望和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满情绪。
我们再来说一说石狮。
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摆放的作用一是辟邪,二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的作用。
再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狮子的头部一律倾向内侧,以示护卫御路,象征着皇威。
按照中国文化的的传统习俗,成对狮子怎样判断他们的雌雄呢?一、左雄右雌;二以爪下所踩之物来判断。
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的权力,必为雄狮;爪下所踩之物为幼狮的,象征着子孙繁衍,必为雌狮。
中华大地上还有南狮、北狮之分。
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
还有所谓的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牡丹和凤凰,牡丹是百花之王,凤凰是百鸟之王,故称“三王狮”。
3、4太和殿东侧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
西侧设有嘉量,是古代的计量器具。
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待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同时嘉量的摆放还含有统一度量衡,象征国家统一、强盛之意5、吉祥缸是一种防火设施。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出了在门前放置大缸以及时救火的办法,只要时常将水注满,发生火情时就可以随时就近取水灭火。
那时,人们称大缸为“门海”。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门海”即是门前之大海。
他们认为,门前有了大海就不会再发生火灾了,同时也喻示缸中之水,源源不绝,再大的火灾也能浇灭,取个好彩头。
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
吉祥缸他大致分为铜缸、铁缸和铜鎏金吉祥缸。
最名贵的为铜鎏金吉祥缸,铜鎏金吉祥缸顾名思义,是用铜为主要原料的,但在钢的外面还要镀一层黄金。
乾隆年间《奏销档》曾有过记载。
口径一点六六米的铜鎏金吉祥缸约重一千六百九十六公斤,仅铜缸制造约合白银五百多两,再加上铜缸上的一百两黄金,共计需铸造费至少白银一千五百两。
由此可见,铜鎏金吉祥缸的名贵。
然而,不幸的是,一九○○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紫禁城中进行了大肆掠夺。
掠夺中,许多匪徒用刺刀刮削鎏金铜缸上的鎏金,致使太和殿两侧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
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掠夺和摧残我国古代文物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宫中设置大量吉祥缸的最初意图是用来防火的,但其实际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消防,同时它还是宫内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陈列品。
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6、鼎式香炉鼎式香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燃放檀香和松枝的,以后逐渐成为陈设品。
香炉的造型多样,其中鼎式香炉更显国家的稳定和帝王政权的巩固。
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传周,作为传国的中期,于是鼎就成为了国家政权和地位的代指。
7、铜龟铜鹤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乌龟,各有一只仙鹤。
“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取龟鹤延年之意。
放置在这里寓意长寿,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
好了,至此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全部介绍完了,简单总结一下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介绍的是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第三节宫殿与坛庙,时间关系只介绍了一个大问题,即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这部分内容我们是分两部分展开介绍的。
第一宫殿的布局,我们总结出了古代宫殿布局三方面的特征1、严格的中轴对称2、前朝后寝3、左祖右社第二、宫殿外的陈设我们共同赏析了华表、石狮(或铜狮)、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等在宫殿普遍存在的一些文化陈设。
通过宫殿的布局与陈设的介绍,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组群,其指导思想,就是要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达到巩固其政权的目的。
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建筑不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
最后我们布置一个作业,先看一下给定的两组材料第一组资料是古建筑群的游览方法第二组资料是故宫的游览示意图五、布置作业:以给定的两组资料为基础,完成以下作业。
依照古建筑群的分布规律和游览方法,如果现在你是故宫的导游,面对一日游散客,请设计出游览路线,并编写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