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 格式:doc
- 大小:15.05 KB
- 文档页数:5
大寨村现状怎么样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幻想过在一处村落生活,那里有当时先进的设备,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时不时会有国家领导人到来,可真是风光无限,那就是大寨村。
曾经红极一时的大寨村,现状如何,有没有像其他网红一样走向末路呢?一、红遍全国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位于虎头山的一个坡面上。
一开始的大寨村并不是人们眼里那样,富得流油,各项指标引领中国农村,生活在里面的村民反而穷得很。
在人民政权建立前,全村大约有800亩田地,60%是被1户地主和3户富农所占有,剩下的320亩地被60户人家分配。
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里,农户和农户之间也是有差距的,170亩地被12户中农所有,其余才归48户贫农、下中农所有。
放在当时来看,这是非常典型的分配机制。
再加上大寨村位于的山脉贫瘠,生产条件简陋,导致粮食的产量极低,1亩地的种植物是一年生的,每年能收获70斤的粮食都算高产。
因此,当时大寨村上层阶级年年有余粮,中层阶级饿不死,底层人士还挣扎在温饱线,那里的人们也是“三穷、五多”。
后来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人们的生活条件才迎来了转机。
在陈永贵、郭凤莲等村支书、村干部的带领下,本村群众开始自力更生、兴修梯田、治理荒山,大力发展农业,大寨村变得越来越好。
后来,这种精神随着“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风靡全国,大寨村趁机发展旅游业。
由于大寨村本身就是一座古村,古村文化浓厚自然景观优美,发展旅游业正是再好不过。
再次经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这座占地仅1.88平方公里的村落,不仅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还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和AAAA级风景区。
此时村民们的住房条件、膳食、衣装以及家用电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村也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吸引国家领导人参观的同时,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大寨村作为古村发展的代表性村庄,给了其他古村发展可借鉴的地方。
二、现状如何那么现如今的大寨村,除了成功农业转型旅游业,还再往轻工业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寨村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同时个体经营经济也跟随着发展起来,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在这片土地上,多种经济成分很快就打破了当时组成的格局。
“大寨”的变迁故事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境内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
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赵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
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
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
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安徽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
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河北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我家乡大寨作文大家好!我的家乡在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昔阳,这里有不计其数的旅游胜地,其中最让我自豪的要数驰名中外的大寨了。
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乡,俗话说得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邓小平爷爷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
大寨人开始战天斗地,治山治水,陈永贵、郭凤莲开始带领人们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劳动中,渐渐地,大寨富裕起来了,家家都致富了!人们的生活美好了!现在,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县城一直通到大寨虎头山上,一进大寨,犹如走进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画卷中。
寨门上“大寨”两个红字十分醒目,寨门前的那两棵老柳树如今还根如磐石,挺拔俊秀,枝繁叶茂,它肃立在村口迎接客人,故称“迎客柳”。
不远处有一处低矮的瓦房小院,陈设雅静简朴,原来这就是陈永贵的故居。
四周依山筑砌的百余米长的下窑洞和上砖楼是以前大寨人的家,它是大寨独特的景点,是其它村没有的,游人可以进宅穿院或进入多年前大寨人耕耘过的田地里感受一下这儿独一无二的乡情以及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
大寨旅游的重点在虎头山上,今日的虎头山已是绿树成荫,松柏成林,蕴含一种自然美,一到深秋,虎头山便会被花装点,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山麓的“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建筑,里面陈列着大寨人以前战天斗地的照片、实物等,欣赏过它们的人都会不由的赞叹:“真是不容易啊”!展览馆前有一座大地之子陈永贵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那种朴实坚强的性格,显现出农民政治家的伟大魄力。
经过四层台地,登上228级青石台阶,你会看到一块墓碑,上面写着:陈永贵之墓。
墓的三面依山,形成靠背式的墓圈,墓圈里花团锦簇,绿草成荫,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陈永贵爷爷生前的面孔。
墓碑左侧一百米处,是郭沫若纪念碑,是在郭老诞辰100周年立的,据说郭老的部分遗骨就在虎头山上。
大寨还有很多景点,如:养鹿场,周恩来住址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来大寨一游吧,昔阳人民真诚地欢迎您!。
8月1日,建军节。
每年的这一天,山西省太行山深处的小县城昔阳都会举行一场还算盛大的庙会,在商业流通并不便利的年代,庙会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
大寨村距离昔阳县城5公里,这场庙会也是村里老百姓的大节日。
可是,1963年这一年却让大寨的老百姓有些失望,因为天阴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他们可能去不了县城了。
然而,失望很快就变成了盼望。
大寨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如果能下场透雨,也就能保证今年秋天粮食有个好收成。
“从2号到8号,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大寨村几乎都被冲没了。
”80多岁的宋立英坐在自家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门口回忆起了那段历史。
更让大寨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在给大寨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大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荣耀。
在日后的半个世纪中,这份荣耀不仅带给了大寨不尽的鲜花和掌声,更带来了无数的荆棘和泪水。
自力更生的富裕村洪水来的时候,新中国最传奇的农民陈永贵不在大寨,他正在昔阳县城开会。
宋立英回忆说,陈永贵回来的时候路都断了,村边河沟的水已经有半腰深,是村里会游泳的年轻人把他驮回来的。
洪水冲垮了大寨农业合作化以来10多年整修的土地,郭晋晖大寨:“昔日圣地”的辉煌、落寞与崛起村口广场毛主席的题字:农业学大寨图片来源: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房屋、窑洞大半坍塌,存粮也被水冲走。
据史料记载,1963年洪灾之前,全村共有270多间(孔)房屋和窑洞,且大多破旧不堪,洪水冲垮了190多间(孔),近半村民无家可归。
陈永贵回来以后,村里的老人们忍不住痛哭。
陈永贵对村民说,人没有损伤,牲畜也在,这就是大喜事。
洪水冲走一个破大寨,咱建设一个新大寨。
其实,在洪灾之前,大寨已经是山西省农业的典型。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为了解决全村30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大寨人在耕作土地方面发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最被那个时代中国人熟知的是三战狼掌窝。
大寨地处太行山土石山区,大自然的七道沟八道梁将一面山坡的土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大寨两次惊天动地的重生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3期大寨,曾经一度是中国农村的希望与象征。
那么,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村是如何成为名噪天下的样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又是如何兴起的?这片大山里的黄土梁子究竟给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留下了怎样的记忆?第一次重生:十年造地大寨,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大寨家家住的是破土窑,吃的是糠菜粮。
全村不到60户人家,有9户吃不上饭出门逃荒,有4户灭门绝户。
就是地主家里,也只是吃玉茭面,还没有多余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陈永贵时代的大寨村妇女主任宋立英对记者说。
相传大寨是宋代打仗时安营扎寨之地,大寨所在的虎头山山坡上是一条条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山沟;沟沟相连的是一道道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山梁。
山坡上到处是石头,一块块巴掌大的土地不是挂在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边,七零八落的分成4700块散布在一面坡上。
1952年,陈永贵36岁。
经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三次让贤,担任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这个山里汉子体壮如牛,却目不识丁。
他不知道艾奇逊是谁,但他知道自己家因为没有饭吃已经先后饿死了四口人。
“有什么办法让这穷山沟多打点粮食?”陈永贵天天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转悠。
要粮食就要有土地.可大寨的土地在哪里?转遍了七沟八梁的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合计了许久,在大柳树下宣布了一个宏大的规划:十年造地。
治坡修地,“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一辈子不行,还有子孙!”大柳树下的陈永贵颇有愚公移山的气概。
为五亩地敲锣打鼓大寨人所谓的造地,就是后来说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仗选定白驼沟。
白驼沟500多米长,十几米宽,怪石嶙岣,荆棘密布。
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仔细察看了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总共要垒24道堤坝,采用“大兵团”作战方法。
大寨人所谓的“大兵团”什么概念?全村男劳力加在一起只有58人。
村里老人疑惑不解: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千百年来这沟就这个模样,现在要把白驼沟变个样,它服管吗?1953年冬,数九寒天,白驼沟北风凛冽,大雪飘飞。
大寨概述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阳涉铁路和207国道穿境而过。
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
总面积1.88平方公里。
耕地761亩(50.7公顷)。
全村现有常住居民160户,513人。
大寨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贫穷落后,生产条件恶劣。
解放以后,大寨干部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依靠集体经济力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凡成绩,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开始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延续了15年之久。
六七十年代,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旗帜。
大寨昨日的辉煌,为研究毛泽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构想设计提供了实证。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达1200多万人次。
大寨的业绩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产生过广泛影响。
走进大寨,如同翻阅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其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经济结构,整齐划一的社会内涵,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精神风貌,均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几十年铸就的农业模式、农村模式的精装浓缩。
大寨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于毛泽东、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思想的实践。
大寨现象探析1960——1970年代,太行山腹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中国最耀眼的明星,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泱泱大国的副总理,二百多个农民的造地行动变成为八亿中国农民十几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这场运动,留给我们的思索是什么呢?首先,这场运动发韧于一个强势的个人。
陈永贵,虽身为农民,却有着卓尔不群的领导天赋,远非一般农民可及。
他苦干,是感天动地的当代愚公。
1952年,贾进才三次让贤,陈永贵成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面对穷山恶水,刚刚上任的陈永贵就有了治山治水的十年规划。
白天治坡、晚上治窝,就是他带领大寨人不畏艰难的真实写照,寒冬时节的冰渣饭成了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标志。
既便是身居国务院副总理要职,他亦建议实行“三三制”,保证全年1/3的时间在昔阳及大寨工作。
大寨的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大寨人干出来的。
他善言,其智慧足以令人叹服。
传达上级重要会议精神一字不漏,在大寨、昔阳乃至北京,三四个小时的报告,他居然可以不用讲稿,足见其聪明;无论是面对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自己的领导、村干部、社员、小孩、相邻村人员,他总能迅速找到制服对手的有效方法,其解决矛盾的多谋让人称奇叫绝;刚上任时,就能作出土地整治十年规划,举办集体食堂时能够做出全年的伙食计划,“站在虎头山,遥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其战略思维可见一斑;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诸如:“三不要、三不少”、思想工作重在六抓、走一步看两步心里想着第三步、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等经典名言,可见其智慧非同一般。
作家赵树理认为,陈永贵没一处讲到毛主席,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
他有情,造福桑梓是他的不懈追求。
因为有情,他要改变穷山恶水的旧面貌,让大寨人不再饿饭、昔阳人走上富裕的道路;因为有情,他在政治上务实冷静,对浮夸风高指标敢于说不,对女社员进行特殊劳动保护,斗胆上书毛泽东,让中国农村远离武斗静心生产;因为有情,他懂得对党感恩,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坚决响应党的各种召唤他都争取走在最前列,忠心耿耿于毛、周等人却使自己和胡耀邦等改革力量格格不入。
大寨的今与昔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大寨散发了无限光辉。
大寨模式是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而大寨精神也鼓舞和激发了当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他经过特殊年代的洗礼,大寨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政治品牌”向“经济品牌”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大寨精神。
关键词:大寨昔与今转变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160多户人家,51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
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
村座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正是这穷苦的环境,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皮毛泽东,红逼天一角。
1965年,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来参观大寨,大寨的巨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以诗的形式,回避写下了他的感受,也表达了他对大寨的真挚情感。
一、昔日的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蓬勃兴起1、大寨精神的形成以及在山西范围内的广泛宣传说到大寨就不得不提到陈永贵,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后来在北京逝世。
大寨在1945年解放,在1946年由贾进才组织了互助组,他和贾承福等人领导当地的贫苦人民搞土改,抓生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7年建立了党组织,1949年随着祖国的胜利解放,昔阳县的生产建设也渐渐步入正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2007年7月3日09:32 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陈云发
现在中国凡是40岁以上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大寨和
陈永贵的,当年中国对典型宣传的力度,除了大庆和王进喜、兰考与焦裕禄能与大寨相比之外,就没有同级别影响的典型了,即便是红旗渠和所在的林县,其影响也没法和大寨相比。
而大寨之所以成名,在于他们在需要艰苦奋斗的年代里,用大干、苦干甚至蛮干的精神,开山造梯田,种植粮食,解决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吃粮问题,这种艰苦奋斗,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水的精神,正是当年经济不发达的中国很需要的,因此,当年的大寨人和大寨精神才感动了一代人。
改革开放以后,大寨人引进了商品经济观念,不再开山造梯田了,而是注意发展包括旅游在内的多种经营;同时,大寨的新带头人郭凤莲利用她的昔阳县委常委、大寨村书记的身份,到处活动,努力经营,使大寨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结构,使大寨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是郭凤莲这个带头人自家先富起来了,她的两个儿子贾小军、贾晓峰分别经营“天豪”、“峰豪”公司,目前两兄弟拥有的资产均已过亿,成
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我们当然不会去质疑郭凤莲两个儿子成为富豪与郭凤
莲的在政坛上的运作是否有关,也完全相信当年的铁姑娘能够培养出儿子的经商“天才”。
同时,我们也并不妒忌所有大寨人都富起来(如果确实被先富的郭凤莲带动起来的话),毕竟,大寨人当年的苦干加蛮干,虽然体现了一种精神,但有时也会带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此,大寨人可能亦有体会。
还有,当年陈永贵当了副总理后,由于大寨成为榜样,所以,这种榜样的力量便是强令各地也要劈山造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大搞大寨式“水利设施”等,甚至江南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也要依样画葫芦,应当说,当年学大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私下就曾议论过。
所以,大寨这个典型,可能在北方某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起过一些示范作用,但对南方农村,学大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可能多于正面影响,主要原因是机械地死搬硬套了大寨的造田、大修水利的经验,变成了冬春时节对农民和环境的折腾。
但不管怎么说,大寨人在未成为全国性样板典型之前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不服输的精神,还是值得感动一代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现在也没过时。
当然,今天的人对当年的大寨人的苦干蛮干可以有不同评价,但毕竟不能脱
离当年的历史、时代特点乃至国内外环境来说事。
今天的大寨之所以还能值得国人去关注,去评价,就是因为当年大寨人的那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后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创
造力、爆发力、艰苦奋斗的精神。
然而,大寨人似乎忘记了这些,他们不是守卫那段足以光荣的、也是80年代后逐渐凭借作为致富资本的历史,而
是干起了一件并不光彩的愚昧之事:在山头上投资3000万
元修了一所大庙“普乐寺”,而投资人就是郭凤莲的儿子贾小军。
如今仍是中共党员、还是大寨村党支书的郭凤莲不仅参加开光仪式,还声称“这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而当媒体质
疑时,郭凤莲辩说,这座庙是“私人”建的,不是大寨村建的,和大寨没关系。
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大寨当年的“铁姑娘”说的话。
明明是自己儿子投资兴建的,明明这座庙建在大寨的山头上,明明她自己也参加开光仪式,怎么还能红口白牙说与大寨没关系?你郭风莲是党员,应当是唯物论者,应当相信马克思主义,可是你却支持儿子投资修庙,你至少是失职吧?你知不知道,党支部书记家人带头修庙搞迷信,起了什么示范作用?这是你一个基层的共产党书记干的事吗?你还相
信马列主义、还有一亇党员应该具备的条件吗?既然你相信修庙祈福,为何不退党?
大寨的某些人认为,修庙是为了增加施游景点,这也是一种遁词,请问:今天还愿意来大寨看看的人,是冲着菩萨来烧香的,还是看大寨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精神的?那些信佛念经的海内外善男信女,他们会跑到红色典型地方来烧香?我觉得,大寨人在山头造庙,实在是在否定自己当年的历史,在否定大寨的精神。
而当大寨普乐寺的香火燃起之时,灾际上也就宣告了大寨精神的死亡。
大寨人丢掉了共产党不相信神仙皇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丢掉了毛泽东不信鬼神的思想,大寨还值得人们去看吗?一位江苏游客王远明,在大寨花18元钱只吃到一碗粥、一张饼、一个炒鸡蛋,物价之昂贵不说,他留言道:“没有庄稼,没有梯田,没有风光,关键是没有精神,这还是大寨吗?”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而支持儿子修庙的党支书郭凤莲,实在禁不住使我联想起洪洞县那个支持儿子开黑砖窑的曹东村支书王东己。
王东己至少还懂得对儿子的恶行要装聋作哑,辩称“不知情”,而郭凤莲这个县委常委、村支书却敢公开支持儿子修庙,这个共产党处级干部究竟在干些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看来根本就没在她的脑子里扎下根,而这正是最可虑的。
当然,我也不相信丢了大寨精神、拜倒在神庙前的大寨,旅游还能够持
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