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肠结核误诊为结肠癌的病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1.32 KB
- 文档页数:1
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1例分析
李玉梅;夏庆;吕洪波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7(7)22
【总页数】2页(P5335-5336)
【关键词】结核;胃肠/诊断;Crohn病/诊断;误诊
【作者】李玉梅;夏庆;吕洪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4.04
【相关文献】
1.肠结核误诊克罗恩病1例病例分析 [J], 黄辉文;李兆滔;崔西玉;
2.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26例影像分析(附图) [J], 张进荣
3.肠结核误诊克罗恩病1例病例分析 [J], 黄辉文;李兆滔;崔西玉
4.肠结核误诊克罗恩病原因汇总分析 [J], 徐丽红;郑勇;郑义;陈福平;李睿
5.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11例临床分析 [J], 孙丽芳;金春;甄利波;朱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为结肠癌医疗损害1例戴清保;张东飞【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240-241)【关键词】法医学;误诊;结肠炎;溃疡性;结肠肿瘤;医疗损害【作者】戴清保;张东飞【作者单位】安徽天衡司法鉴定所,安徽阜阳 236000;安徽天衡司法鉴定所,安徽阜阳 2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41 案例1.1 案情摘要牛某,男,62岁,2011年6月14日,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肛门停止排气5d”入住某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肠梗阻,结肠占位”,5d后实施“剖腹探查+结肠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术后第3天出现间断性发热,体温最高达39℃,持续达1年余。
牛某先后就诊多家医院,最终确诊为“肠切除术后腹壁肠瘘”。
牛某认为,医方在对其实施的诊疗过程中存在医疗过错,诉至人民法院要求赔偿。
1.2 病史摘要1.2.1 某县人民医院住院病史2011年6月14日,牛某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肛门停止排气5d”入院。
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下突感中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胀明显,无恶心、呕吐。
发病以来有大便量较少,色黄,无脓血便,无肛门排气,在当地诊所予以对症治疗后无好转。
查体:T 36.7℃,P 64次/min,R 20次/min,BP 21.33/13.33kPa(160/100mmHg)。
腹部稍隆起,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中上腹为甚,右侧中上腹扪及一直径为4cm包块。
肠鸣音8次/min,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
血常规:白细胞20.8×109/L,中性粒细胞87%。
腹部立位X线片示:肠管充气略显增多,左中腹部显示液平断面。
超声检查:可见肠管普遍扩张,最宽处内径达4.4 cm,内可见大量弱回声及斑点状强回声,肠蠕动增强,右下腹肠间隙可见深约2.6cm的不规则液性暗区。
CT片示:右半结肠区部分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管腔阻塞呈软组织块影,与右侧腹膜粘连,测其最大面积35mm×29mm。
被误诊成克罗恩病的案例被误诊成克罗恩病的案例:1. 张先生在30岁时出现了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被诊断为克罗恩病。
然而,经过数年的治疗,症状并未得到缓解。
最终,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他实际上患有乳糜泻,而非克罗恩病。
2. 李女士在年轻时出现了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经过检查后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然而,她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症状甚至有所加重。
最终,她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二次诊断,结果发现她实际上患有慢性阑尾炎。
3. 王先生在中年时出现了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经过多次检查后被诊断为克罗恩病。
然而,他所接受的治疗并未缓解症状,反而出现了副作用。
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他实际上患上了结肠癌,而非克罗恩病。
4. 张女士在青年时期出现了腹痛、腹泻、贫血等症状,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然而,她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
最终,她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二次诊断,结果发现她实际上患有肠道感染,而非克罗恩病。
5. 李先生在年轻时出现了腹痛、腹泻、贫血等症状,经过检查后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然而,他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症状甚至有所加重。
最终,他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二次诊断,结果发现他实际上患有肠道寄生虫感染,而非克罗恩病。
6. 王女士在中年时出现了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经过多次检查后被诊断为克罗恩病。
然而,她所接受的治疗并未缓解症状,反而出现了副作用。
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她实际上患上了肠结核,而非克罗恩病。
7. 张先生在青年时期出现了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然而,他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
最终,他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二次诊断,结果发现他实际上患有肠道肿瘤,而非克罗恩病。
8. 李女士在年轻时出现了腹痛、腹泻、贫血等症状,经过检查后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然而,她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症状甚至有所加重。
最终,她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二次诊断,结果发现她实际上患有乙状结肠炎,而非克罗恩病。
以间断发热为首发表现横结肠双位癌1例误诊分析摘要】患者女,44岁,于2012年6月1日间断发热,伴轻度贫血、少量胸腔积液,血沉稍快,Ca-199稍高,抗炎治疗2月无效,且加重伴左下腹痛,行结肠镜右半横结肠可见占位性病变,距肛门口50cm处见1枚0.8cm×0.6cm分叶状息肉,基底宽,8月15日腹痛加剧出现肠梗阻,8月21日剖腹探查,发现横结肠肝曲及脾曲肿物,大小约6cm×5cm及8cm×7cm,脾曲肿瘤穿破浆膜层,系膜根部可见肿大淋巴结,给予横结肠大部切除术,病理示中分化腺癌。
患者同时出现位于横结肠肝曲及脾曲的双位癌,且年龄小于50岁,其母患结肠癌,两代发病,可能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关键词】间断发热;肠梗阻;横结肠癌;双位癌IntheintermittentfeverasthefirstsymptomofColondoublecancer:analysisof1casesZhiLi-xiaDuanDong-shengLiKunSunJian-guangSunAi-hongWangHuanGengHuiSuWe-ijing1TheAffiliatedHospitalofHebeiUnitedUniversityCaofeidiandistricthospital2JidongOilfieldworkershospital【Abstract】Patientswithfemale,44yearsold,InJune1,2012,intermittentfever,withmildanemia,asmallamountofpleuraleffusion,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slightlyfaster,Ca-199slightlyhigher,Invalidanti-inflammatorytreatmentinFebruary,Andaggravatedwithleftlowerabdominalpain,Colonoscopyforrightcolonvisiblelesions,Fromtheanus50cmsee10.8cm ×0.6cmlobulatedpolyp,basebroad,InAugust15ththeabdominalpainintensifiedintestinalobstruction,InAugust21stthelaparotomy,obstruction,Foundthatthetransversecolonandsplenicflexuretumorhepaticflexure,Aboutthesizeof6cm ×5cmand8cm ×7cm,Thesplenicflexurecancerthroughtheserosa,mesentericrootvisiblelymphnodes,Giventhetransversecolonresection,Pathologyindicatedamoderatelydifferentiatedadenocarcinoma.PatientsalsoappearedinthehepaticflexureofColondoublecarcinomaandspleen,Andlessthan50yearsofage,Themotherofcoloncancer,Thetwogenerationofdisease,Maybe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keyword】Intermittentfever;intestinalobstruction;transversecoloncancer;Doublecancer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20多年来,我国发病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其发生部位半数左右位于直肠,而位于横结肠的最少见[4],由于横结肠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很易误诊。
数字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评价摘要目的:评价数字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搜集62例临床疑诊回盲部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62例临床疑诊回盲部疾病的患者中,正常18例,恶性肿瘤11例,阑尾疾病14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crohn病1例,肠结核1例,结肠憩室9例,肠套叠4例,移动盲肠1例,慢性结肠炎1例。
结论:数字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是诊断回盲部疾病的主要手段,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数字x线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回盲部疾病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88回盲部病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由于其解剖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及病变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漏诊。
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仍是诊断回盲部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1],特别是近年来数字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疑有回盲部疾病的数字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男38例,女24例;年龄9个月~86岁。
临床症状以急、慢性腹痛,右下腹包块,发热,腹泻,便秘,血便及不同程度的肠梗阻为主。
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1000ma数字胃肠机。
造影前常规清洁洗肠,造影时经肛管灌入适量钡剂和气体,使结肠呈双对比像,分段多轴位点片,重点观察回盲部。
58例患者造影剂使用ⅱ型硫酸钡干混悬剂;另有4例疑有肠套叠的患者,改用泛影葡胺。
对无低张药物使用禁忌的33例患者,造影前10分钟肌肉注射654—210mg,降低结肠张力。
结果62例临床疑诊回盲部疾病的患者中,造影诊断回盲部疾病42例。
其中22例手术,病理确诊结肠癌11例,阑尾炎7例,肠套叠1例。
1例误诊为结肠癌的患者,术后证实为移动盲肠伴有慢性阑尾炎改变;2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术后证实未见异常。
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一位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诊疗水平和患者护理质量。
病史回顾患者张某,男性,68岁,退休军官,平时身体素质较好。
近期,他出现了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检验,医生发现患者可能患有结肠癌。
影像学检查患者在入院后进行了肠道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在左半结肠段内存在狭窄的肿块,且肿块边缘不规则。
此外,腹部CT扫描还显示结肠壁局部增厚,局限性淋巴结肿大,进一步提示了结肠癌的可能性。
病理检查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显示左半结肠段内有一直径约3cm的溃疡性肿物,质地硬,难以穿刺。
通过活检和病理检查,确定该肿物为结肠癌。
临床分期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的结肠癌被分期为T3N1M0,即局部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尚未发现远处转移的病理阶段。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
首先,患者接受了结肠癌的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手术切除的肿瘤边缘无残留癌组织。
随后,患者开始接受化疗和放疗,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术后恢复和随访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在出院前,医生向患者提供了详细的术后护理指导,包括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的正确使用。
此外,医生还安排了定期的随访,通过复查病例、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结语通过对该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结肠癌的危害和临床表现。
及早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有结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筛查和早期干预,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结通过本文对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我们对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结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而治疗方案则根据患者的分期情况和身体状况来定制。
1例肠结核误诊为结肠癌的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2T09:51:29.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7期作者:李艳芳王燕
[导读]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与肠道其他疾病相混淆
李艳芳王燕
(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04)
(2贵州省肿瘤医院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与肠道其他疾病相混淆,尤其是克罗恩病,有时还需与肠道肿瘤相鉴别。
临床上为加强肠结核的诊断及减少误诊或漏诊的发生,需要对诊断具有指导价值的病例进行不断学习与总结。
现将本院1例肠结核误诊为结肠癌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肠结核;结肠癌;克罗恩病
【中图分类号】R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187-02
1.病史资料
患者男,31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下腹阵发性隐痛,无腹胀、粘液脓血便,无发热、盗汗等,就诊当地考虑为“肠炎”,经抗感染后好转出院。
上述症状多次发作,未就诊。
1周前再发腹痛,部位及性质同前,程度较前加重,不能忍受,伴呕吐胃内容物,自诉偶解少量黑色稀便,伴纳差、乏力不适,遂就诊。
病来体重减轻约3Kg。
1年前于当地行胸片考虑“肺结核”,未规范诊治。
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慢性病容,体型消瘦。
双肺呼吸音清,左上肺呼吸音稍低。
左上腹饱满,下腹腹壁稍紧张,左上腹及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辅查:血常规基本正常,大便隐血(+),可见少量白细胞及红细胞。
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 39.60U/ml。
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淀粉酶未见异常。
胸片:双上肺炎性改变,右侧胸膜增厚。
全腹CT增强:升结肠病变,倾向恶性,并不全性肠梗阻;腹腔、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见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肝右叶小斑片状强化密度减低影,转移?肠镜:升结肠新生物,考虑进展期癌。
初步诊断:(1)升结肠癌并不全性肠梗阻?(2)肝右叶低密度影:转移?予调节肠道菌群、抗感染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完善血沉、CRP均升高,胸部CT考虑双上肺感染,左上肺炎性结节?肠镜下粘膜活检:“升结肠新生物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1块粘膜组织内见少量异型细胞浸润,疑为腺癌,建议再深取组织送诊,但患者拒绝。
因升结肠癌并肠梗阻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故转入外科,完善上腹部MRI增强排除肝转移后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
术后组织病检示:结肠回盲部肠壁部分区域见不典型裂隙样溃疡,肠壁各层见肉芽肿形成,部分肠壁见小脓肿,考虑克罗恩病,不除外结核;另回盲部脂肪组织找见淋巴结,少部分内见肉芽组织形成伴灶性凝固性坏死。
患者术后5天并发吻合口瘘,经急诊行吻合口瘘修补+回肠袢式造瘘术后病情改善转入我科,完善TSPOT阳性。
综合患者症状及临床相关资料,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均有可能,遂取得患者同意后予异烟肼0.3g po Qd,利福平0.45g po Qd,乙胺丁醇0.75g po Qd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缓解,出院继续抗痨治疗。
随访:治疗2个月后未再发腹痛,复查血沉、CRP恢复正常。
胸部CT:双上肺感染较前好转。
肠镜:仅见吻合口炎,未见溃疡性病变。
转归:经规律抗结核治疗共9个月后行回肠造瘘口还纳术,术后恢复可。
2.讨论
临床上肠结核可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及两者兼有的混合型,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
其中,溃疡型可出现长期不规则低热、盗汗、消瘦、贫血和乏力等结核毒血症表现;增生型可出现便秘、肠梗阻,触及腹部包块,需与克罗恩病及结肠癌鉴别:(1)结肠癌:发病年龄相对较大,一般无结核毒血症表现,确诊通过结肠镜及组织活检。
(2)克罗恩病:a.临床表现,与肠结核相似,可出现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及便秘等。
毛华等证明了两者的一般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方面,如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结核合并肠外结核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因此,当临床症状不能鉴别两者时,若合并有肠外结核则考虑肠结核,合并肠瘘、外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等则倾向于克罗恩病。
b.内镜下,克罗恩病以纵形溃疡、铺路石样改变、管腔狭窄为主,而肠结核以环形溃疡、鼠咬症为主要特征。
c.组织病检,肠结核典型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而克罗恩病则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但发现率均不高,甚至有报道显示经外科手术取病理仍无法确诊。
尽管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对两者鉴别起金标准作用,但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CT小肠造影、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及在患者粪便及肠粘膜组织中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例患者误诊原因:a.无典型肠外结核及结核毒血症表现;b.内镜取检受标本量和取材范围的限制,该例患者内镜下组织活检疑为腺癌,但患者拒绝再深取组织送诊;c.辅助科室医师未能综合患者病史资料,造成对结果判读的偏差;d.即使是手术大块病灶标本,因缺乏特征性表现,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也不能明确。
综上,对于肠结核的诊断,临床医师需要详细、综合分析患者病史、临床资料,对难以明确诊断者,应从简单、易治的肠结核着手,及时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治疗有效,即可确诊。
【参考文献】
[1]毛华,丘文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3(1):75-76.
[2] Dutta AK,Sahu MK,Gangadharan SK,et al. Distinguishing Crohn's disease from intestinal tuberculosis--a prospective study[J]. Trop Grastroenterol,2011,32(3):204-209.
[3]张颖.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临床、结肠镜特征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7,2(19):133-135.
[4] Chang YY,Qin Ouyang. An analysis of misdiagnosed Crohn's disease in China[J].Chin J Dig Endosc,2005,22(6):37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