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98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及耐药调查分析摘要】目的: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临床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临床送检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98例(非重复株)。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耐药率。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首先是ICU66例占67%、其次呼吸内科22例占22.%、脑外科7例占8%、消化内科1例占1%、神经内科1例占1%、普外科1例占1%。
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是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100%,复方新诺明91%、头孢噻肟是78%,环丙62%、哌拉西林59%氨苄西林/舒巴坦耐36%、头孢呋辛50%,就是碳青霉希酶的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也有耐药。
我院的耐药情况与北京12家医院的耐药情况不同,但有几种抗生素接近如头孢他啶24%我院27%,亚胺培南他们32%我院30%,头孢哌酮/舒巴坦他们25%我院29%。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严重,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谱的监测,延缓细菌耐药株的产生与传播是医院各临床科室及感控科的重任。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合理用药从上面表看出铜绿假单胞菌痰的分离最多,再者伤口感染较多,本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
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
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讨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β-内酰胺酶介导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可诱导ampC头孢菌素酶,所以哌拉西林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中存在着危险性。
亚胺培南无论对诱导或去阻遏表达的铜绿假单胞菌还是有抗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还产生质粒介导酶,主要以PSE-1和PSE-4多见。
最近,一些超广谱酶如PER-1,OXA-10,OXA-11在临床上出现,PER-1可被克拉维酸抑制,后二种酶则不被抑制。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还发现了由可传递性质粒介导的碳青霉烯酶,可引起该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除氨曲南以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了抗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分析该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和MexEF-OprN等。
这些药物外排泵系统能有效地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外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细胞所受到的药物压力。
2. 胞内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有效地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种酶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细胞内无法发挥其抗菌作用,导致细菌耐药。
3. 创建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能力,生物膜提供了一种保护层,阻碍抗生素的进入,使得细菌在生物膜内相对于抗生素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促进细菌间的基因传递,进一步增加耐药性。
4. 固定多样的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丰富的基因库,其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菌群内传递,使得菌群中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在适应抗生素选择压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了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1. 临床治疗效果下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导致了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下降。
当患者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时,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杀灭菌株,从而延长感染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
2. 增加治疗失败风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耐药性细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存活,可能发展出新的耐药基因,使其逐渐耐药多种抗菌药物。
这使得以往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无法应用于与该菌株感染的患者,导致治疗失败。
3. 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中的一员。
它的正式学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同时也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引起感染。
本文将详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阴性菌,呈杆状或短绒毛状,单个或成对存在。
菌体具有髭毛,可产生多种色素,其中以铜绿色素为主要特征,因此得名。
其菌落呈圆形,具有金属光泽,有时散发葡萄酒般的异味。
2. 营养要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但更适应于氧气充足的环境。
它是一种非发酵菌,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盐作为碳源和能源。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合成和分解多种复杂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同时,它还可以利用硫酸和硝酸等无机盐,进行硫酸还原和硝酸酸化反应。
3. 耐受性与适应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中存活和繁殖。
它能够忍受高浓度的盐、酸、碱和温度等逆境条件。
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抗多种抗生素的能力,这使得它在临床感染中成为一个常见的致病菌。
4. 生长特性: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通常在温度范围为25-37摄氏度下最适宜生长。
它以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形成黏性的、浑浊的生长状态。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增殖期、对数生长期和平稳期。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它可以迅速扩增并占据优势地位。
5. 引起感染的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的致病能力,是医院感染和疾病传播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在潜伏期内能够黏附在宿主组织上,并释放多种外毒素,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6. 耐药性机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株,其耐药性机制非常复杂。
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如产生具有降解活性的酶、改变外膜通透性、产生耐药蛋白等。
这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常用的抗生素表现出抗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对分离8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细菌检出最高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分布最高为86.25%。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0.00%、46.15%、45.45%,耐药率低的是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性分别是为18.42%、21.79%、21.79%、23.1%、25.79%。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其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感染;抗菌药物【中图分类号】r8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59-02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感染多见,由于该菌属有多重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
王以光等报道[1]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临床应用的100种抗生素均显示有抗药性,是新世纪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3种细菌之一。
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我们对本地区2008年1月~12月本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80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标本中的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来自我院2009年1月~ 12月临床送检标本,包括血、尿、痰及各种分泌物。
1.2 菌株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英国aris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配套鉴定及药敏板,药敏板完全符合nccls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摘要】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用合肥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结果 1358份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15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而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也日渐增高。
结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经很高,多重耐药菌日趋增多,耐药机制复杂。
因此,加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尽量减少临床经验用药,避免盲目和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耐药趋势抗生素【Abstract】 Purpose It aims to analyze the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the drug resistant tendency of the commonly-used antibio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our hospital’s clinical specimen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 And meanwhile, it is expect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cur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nfection in clinic. Usage method It utilizes HX-21 drug susceptible analysis instrument for bacterial appraisal of Hefei Hengxing Company to identify bacteria and carry out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and then to check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commonly-used clinical bacteria under the effect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Findings Among the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solated from 1358 clinical sample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a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ble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ceftazidime and ciprofloxacin, but show its drug resistance towards some antibiotics, such as cefotaxime, gentamicin, SXT and ampicillin. Plus, the proportion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resistant to imipenemis also increasing.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has been high. 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 are increasing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complex. Thus, such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detest by combin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ith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an provide the newest epidemic study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lp to reduce the use of medicin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void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Key word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istance tendency antibiotics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医院感染和慢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等,并且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往往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是引起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具有众多致病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使得该菌能够定植在宿主组织、破坏宿主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导致疾病。
其中,胞外聚集素(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的产生被认为是铜绿假单胞菌在宿主内稳定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胞外聚集素可以形成一种称为生物胶(biofilm)的结构,它能够保护菌体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宿主内长期存活,并且对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基因组的多样性、菌体的多重防御机制和灵活的遗传适应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表现出卓越的耐药性。
特别是在医院环境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促使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快速发展,严重制约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和机制,如β内酰胺酶-Ⅱ、ECTS(Efflux pump correlated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CRISPR系统等。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和耐药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分泌外毒素、附着于宿主细胞、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引起感染。
通过挖掘其蛋白质组和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与病原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如Elastase、LecA、T3S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抗药机制对于防治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抗药性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内流、药物靶标突变、药物排出通道改变以及药物降解等多种方式。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药物内流通道的改变能力。
细菌通过改变药物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有效浓度。
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调节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和构象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从而降低药物对其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药物分子无法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作用。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蛋白具有突变位点,可导致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改变药物排出通道,从而增加药物外流的速率。
这主要通过调节药物外排泵的表达量和功能来实现。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OprM等,这些泵能有效地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使得细菌对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药物的降解来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
菌体表面的酶可以降解一些抗生素,从而使得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等药物降解酶,从而使得广谱抗生素失去活性。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多重抗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往往具有复杂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其主要包括快速突变、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导致其对不同抗生素产生快速适应和耐药。
这种快速突变能力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产生多重抗药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水平的耐药基因转移能力。
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扩大耐药菌株的范围。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具有多重抗药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理解该细菌的抗药性发展和寻找对策的关键。
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2.1 基因突变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来增加耐药性。
例如,突变可能发生在药物进入细胞的途径上,导致细菌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2.2 药物外排泵药物外排泵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之一。
该细菌通过这些外排泵将抗生素和毒性物质排除出细胞,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3 药物降解酶和修饰酶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特定的酶来降解或修饰抗生素,降低其效力。
例如,β-内酰胺酶是一种常见的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4 代谢途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来增加耐药性。
例如,该菌可以改变氧化还原代谢途径,减少氧化应激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5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外涂层可以保护细菌不受抗生素的攻击,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3. 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因素分析3.1 基因水平因素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展中,基因水平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横向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等机制可以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增加。
3.2 表观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遗传变异,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
这些改变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3 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过度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频繁使用抗生素会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暴露于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使其耐药性的发展。
3.4 医疗环境因素医疗环境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起着影响。
医院内的传染源、手术室等环境可能成为细菌耐药性的温床,增加感染患者的风险。
4. 对策和展望为了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应该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更加谨慎,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完成疗程,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常见于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不仅是一种自由生活细菌,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免疫抑制剂使用者、重症患者等,其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机制日益受到关注。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等方面。
基因突变是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其基因组中与抗生素靶标以及药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上。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抗生素的靶标变化,从而使得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是影响药物转运和代谢系统,导致药物无法进入细胞或被迅速排出。
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外源性遗传元件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种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可以发生在不同细菌之间,甚至跨物种传递,加速了耐药性的传播。
此外,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改变基因表达的现象,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
而进化压力则是指环境的选择压力,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优势,从而逐渐形成更强的耐药性。
除了耐药性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着多重抗药性,即对多种不同类型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多重抗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表达沟通分子的quorum sensing系统、产生耐药性蛋白质泵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quorum sensing系统是细菌用于感应密度和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分泌和感应沟通分子,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调控一系列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使得菌株在高密度状态下更容易形成生物膜、产生耐受抗生素的蛋白质泵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成为医疗界的严重难题。
下面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力强: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烧伤、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其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黏附性因子等致病因子可导致组织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氟哌酸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
这种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固有的耐药基因、膜透性下降、产生毒素降解药物等多种机制。
3.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坚固的生物膜,将菌体包裹在其中,增加了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生物膜还能提供细菌之间的结构支持,提高了菌群的稳定性和拓展能力。
4.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的外毒素: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有溶血素、蛋白酶、内毒素A和外毒素S等,这些外毒素具有破坏红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的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等。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1. 青霉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降解青霉素类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穿透能力有限,导致其治疗效果较差。
2. 氨基糖苷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氨基糖苷酶,能降解氨基糖苷类药物,减弱其抗菌活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结构,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
3. 喹诺酮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突变或水解酶的产生,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DNA-酶复合物发生变化,降低了药物与其结合的亲和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迅速降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作者:胡慧玲等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某三甲医院分离的100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耐药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 XL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VITEK-2配套药敏卡片。
结果:P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占74.88%,在20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小于30%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2.4%)、妥布霉素(3.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9%)、庆大霉素(6.2%)、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6.7%)、美洛培南
(7.8%)、亚胺培南(7.9%)、头孢吡肟(8.7%)、哌拉西林(9.8%)、头孢他啶
(11.7%)、氨曲南(21.2%)。
2004-2007年与2012-2013年的PA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 R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69-0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3株菌株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送检标本。
送检标本阳性分离率前五位依次为痰液(包括咽拭子,支气管灌洗液)、分泌物、体液、血、尿。
1.2 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 XL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VITEK-2配套药敏卡片。
1.3 质控操作
按全国检验操作规程及仪器操作说明书,美国CLSI药敏规则。
质控菌株ACTT2785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耐药监测情况
分离率前5名的标本来源:痰751株(74.9%),分泌物89株(8.9%),体液83株(8.31%),血36株(3.6%),尿33株(3.3%)。
在20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小于30%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2.4%),妥布霉素(3.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9%),庆大霉素(6.2%),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6.7%),美洛培南(7.8%),亚胺培南(7.9%),头孢吡肟8.7%,哌拉西林(9.8%),头孢他啶(11.7%),氨曲南(21.2%)。
PA菌的感染主要在呼吸道。
详见表1。
2.2 2004-2007年与2012-2013年的PA耐药率比较
笔者回顾2004-2007年同家医院的PA感染和耐药性检测,对几种PA常见的抗菌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A菌感染多继发于不同免疫损伤的基础疾病上,病情复杂,由于抗菌药物在不同的组织内浓度不尽相似,其临床治疗效果决定于感染程度及其部位;PA菌在临床感染中的来源非常广,从机体的深部以至表皮均见其踪影,而以呼吸道的感染最常见,在血流、胸腹腔等体液等危险部位也占一定的比例。
本资料显示,PA菌的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分泌物、体液、血液、尿液,其呼吸道感染仍是PA的主要感染方式;常见感染诱因:PA在自然界较为广泛分布,在于人类的皮肤和肠道亦存在,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
由于此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因此很容易污染医疗器械而造成感染机会,特别是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等,使上呼吸道的过滤功能失去作用;气管纤毛活动减退或消失,削弱了肺免受感染的保护机制,加上机械通气、人工吸痰等操作,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对于这类高危患者,临床应重视及时对痰标本的收集送检;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之一,多继发于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静脉导管、心瓣膜置换术及各种严重慢性疾病等的过程中,本菌引起的败血症约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7%~18%,居第3或第4位,但其死亡率则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首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正确的处置。
假单胞菌的尿路感染是医院内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见菌之一,留置导尿管是截瘫患者获得感染的最常见诱因,其他如神经原膀胱、尿路梗阻,慢性尿路感染长期应用抗菌治疗亦易罹患假单胞菌感染,有资料报道40%的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病为尿路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耐药机制异常复杂,总括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2)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NA旋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3)外膜通透性降低;(4)生物膜形成;(5)主动泵出系统。
其中主动泵出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及耐药机制:三四代头孢的耐药与PA菌外膜通透性降低,产β-内酰胺酶,产低亲和力的PBPs有关,氟喹诺酮药[1],对抗生物膜效果很强,是临床治疗PA的主要药物之一。
环丙沙星是氟喹诺酮问世以来,第一个被应用于治疗PA感染的药物,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通过阻断细菌DNA合成而达到抑菌的效果。
但随着氟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其耐药
率也不断增高。
有研究表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QRDR基因突变:导致酶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gyrA基因的突变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对PA临床分离株的主要耐药机制,parC基因的突变可使耐药性增强;主动外排泵系统的变异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外膜蛋白和脂多糖的变异均能使细菌摄取药物的量减少而导致耐药[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氨基糖苷类纯化酶的产生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有关,临床常用联合用药方式治疗PA感染,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与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合用,可降低MDRP耐药率;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类复合抗菌药物[3]在治疗产ESBL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效果,碳青酶烯类对β-内酰胺酶的PA抗菌活性很强,耐药率低,但其同时也是一种很强的β-内酰胺酶的诱导剂,其耐药机制与PA产金属酶及细菌的特异性外膜通道蛋白OPrD2丢失有关,耐碳青酶烯类的PA常为多重耐药菌,甚至为泛耐菌,故临床应合理地慎用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监测:本文资料在20种抗生素中,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极高均大于92%,三代头孢中的头孢曲松耐药率也高达84.3%,氨曲南耐药率21.2%,按耐药率低于30%的推荐用药原则,其余抗菌药物可做为推荐用药。
在同家医院不同时期PA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监测对比资料显示,该院在科学合理用药方面不断地规范和取得明显成效;实验室快速准确的病原菌分离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减少院内感染,节约医疗资源,了解各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机制,有利于防止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菌的蔓延和扩散。
参考文献
[1]谢景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J].中南药学,2005,3(2):119.
[2]王燕.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1):1408-1409.
[3]黄艺云,胡慧文.下呼吸道48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11(6):714.
(收稿日期:2013-12-29)(编辑: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