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专题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741.00 K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B.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C.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D.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3.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
这表明,当时()A.南方土地开发B.地方治理强化C.社会矛盾缓和D.中央机构完善4.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
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A.实行休养生息B.提倡勤俭治国C.重视以德化民D.打击土地兼并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西汉()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6.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
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
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
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B.巩固汉朝统治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D.培养儒学人才7.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除旧的钱币,改铸()A.圆形方孔半两钱B.五铢钱C.铲形币D.人民币8.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隋朝灭亡A.①建立隋朝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统一全国9.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备考导航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
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民族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西藏问题、台湾问题、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等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1)三次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权并立。
(2)全国大统一: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③西晋的短期统一;④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⑤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⑥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其中,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2)局部统一(在大分裂时期,有很多局部统一时期):①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②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③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④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⑤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⑥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⑦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前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等56个民族组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裂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趋势。
一.秦朝建立,秦始皇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使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中国之制的开始二.汉朝初步发展。
汉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初步发展。
汉武帝时,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西北边郡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拓了汉朝的疆域。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中国之境的开始三.隋唐时期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唐朝时,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
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四.元朝新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疆域空前,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政府设立彭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高中历史复习要点: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
八股文,军机处。
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
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
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
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
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3、清朝的疆域。
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3.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基础知识梳理:1.我国的民族国情。
P4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制定的意义。
P423.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P424.我们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国家和青少年)P43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6.一国两制的含义、目的及意义。
P447.为什么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P448.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P449.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政治基础、原则、基本方针、最佳方式、法律依据、四个“决不”、国家和青少年应如何做。
P45构建知识框架:典例分析:2015年5月31日,作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法》迎来了31岁生日。
看了上述材料后,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据此开展了系列活动。
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任务。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知识竞赛】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你来回答:1.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项政治制度?你认为这一政治制度的地位是怎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选拔】2.以不朽的旋律唱响民族团结之歌,以前进的精神吹响民族进步号角。
为了共同促进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和睦、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该班委制定了以下表格,请你完成相关内容。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3. 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达标测评: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回答4~5题。
4.右侧是小海在报纸上读到的介绍甘肃的内容。
由此可知我国 ( )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 .人口众多,分布不平衡D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存甘肃省5.甘肃省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纸、期刊的扶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自办率。
这一做法进一步印证了 (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②党和国家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③普通话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通用语 ④党和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 .①④B .②④C .②③D .①③④6.今年,喜逢藏历新年和春节重合,西藏各地藏、汉、回等各族群众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欢天喜地、共度双节,体现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
苏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考点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建立与确立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推行巩固统治统一;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又推广隶书;⑦“”;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措施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法律非常严苛;秦二世的残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来失败。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刘邦获胜,建立西汉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和休养生息: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以德化民”。
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大一统王朝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政治:汉武帝采纳的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巩固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文化:在长安兴办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大力反击匈奴光武中兴: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王朝走向衰亡黄巾起义:184年,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往来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也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1.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年号为洪武。
2.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朱元璋(人名)废除。
3.明成祖时,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立了内阁。
4.明朝的“厂卫”制度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很大。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有:(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3)利用厂卫制度;(4)实行八股取士;(5)大兴文字狱。
6.建立后今的统治者是努尔哈赤;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的统治者是皇太极。
7.清军入关的时间为1644 年。
8.明清两代,曾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是内阁。
9.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10.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11.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建立军机处?(课本P62)12.八股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何特点?(课本P62—63)13.文字狱的危害有哪些?(课本P63)14.阅读系列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坑儒,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材料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所坑”指的是什么?(答案:焚书坑儒)(2)你认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抨击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正确。
课本P63)第2课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1.1405 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第一次出使西洋。
2.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5.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走》P62(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第3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1.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了浙江沿海倭寇。
3.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练习题一、选择题: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下列制度中,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3.湖北省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有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它们的设置与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关(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一国两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有(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民族自治④共同繁荣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册封达赖、班禅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6.乐山市有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它们的设置,依据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7.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A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C.西藏 D.新疆8.今年是德宏州建州60周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成立体现了我国的哪项民族政策( ) A.民族平等B.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C.民族区域自治D.民族团结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10.“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点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清初的民族政策。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必考知识点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
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掌握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掌握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掌握清朝的疆域。
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走向的能力。
2.通过对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的学习,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清朝采取的民族政策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学重点1.“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教学难点1.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的掌握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复习提纲
清朝加强x藏的管辖
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x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x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事务。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
清朝加强对x疆的管辖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
清朝在x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x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x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771年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斗争可用图示归纳为:
清朝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图示可表示为: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复习提纲民族团结部分:1.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2.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什么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4. 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5.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6. 我们个人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7.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哪些人(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组成、内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8.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9.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或“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0.“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1.制定“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意义(港澳回归证明了什么?)?“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1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含义(什么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4.两岸统一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5. 中国政府对台湾持什么态度(大陆希望怎么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3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一国两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学过程】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情况(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板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援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在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的内部事务。
2、保障少数民族行使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板书)5、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并要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复习回忆:历史上南北大一统的朝代:秦、汉(东汉和西汉)、隋、唐、元、明、清二、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板书)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用“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3、成功实践:(板书)(1)香港、澳门问题①由来:百年耻辱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租界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