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回文学巨作_红楼梦_我给雪芹改文章_统计学的故事_五_

第六回文学巨作_红楼梦_我给雪芹改文章_统计学的故事_五_

第六回文学巨作_红楼梦_我给雪芹改文章_统计学的故事_五_
第六回文学巨作_红楼梦_我给雪芹改文章_统计学的故事_五_

2003-8?总第161期

俄国著名数学家马尔可夫(1865-1922),在对俄语字母序列的研究中,提出了马尔可夫随机过程,后来扩展成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对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产生

纪 宏 袁 卫\文

漫 笔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曹公若懂概率论,不让马尔可夫链。

——国际红学大会未入选论文

了深刻影响。语言结构中所蕴藏着的统计规律,成了马尔可夫创造性思想的源泉。作为人类语言和文学发展的新方向,马尔可夫的思想和工作在统计学与语言文学的结合上具有开创意义。

而后,到了20世纪中期,文献计量学、数理语言学、计算风格学相继诞生。统计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国学者也开始涉足这方面的研究。

本文作者之一,袁卫教授1989年在其专著《统计推断思想》一书中,给我们讲述和分析了曹雪芹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宝玉过生日,晚上请来了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李纨、探春、薛宝琴等在怡红院玩摇骰子抽签的游戏。大家围成一圈,按照摇出骰子的点数数到谁,谁就从签筒中抽出一签,按照签上要求或罚做诗、或罚喝酒。按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周雷的考证,

 6 5李纨 宝钗

黛玉7湘云8宝玉9

袭 芳 碧 四 春 秋 麝 晴

人 官 痕 儿 燕 纹 月 雯10 11 12 13 14 15 16 1香菱2宝琴3探春4

图1怡红院群芳开夜宴座位顺序

其位顺序见图1:

开始时,由晴雯第一个摇装有四个骰子的罐儿。摇毕一看,是为5点,即3个1点和1个2点。然后,由摇骰子本人晴雯算起,按逆时针方向数至第5人是宝钗。由宝钗抽签、再摇、再数……依此类推。见表1:

我们感兴趣的是摇四颗骰子出现的点数分布,设这四颗骰子均为正常的骰子,则其分布律如表2所示:

我们看到,晴雯、宝钗等共摇了八次,竟然有六次结果是小于百分之五(0.05)的小概率事件。特别是晴雯和香菱分别摇出了概率为0.0031和0.0077的5点和6点。这种小概率事件对于单独的一次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总共只有八次的情况,出现的概率应该说是很小的。那么是否应怀疑所摇的骰子中有假呢?这个可能性也应该排除,因为曹雪芹书中并未做此交待,况且宝玉他们仅仅是摇骰子做游戏而并非赌博,并无做假的必要。那么出现这

表1大观园群芳掷骰子顺序、点数表 摇骰次数 传递顺序 点数1晴雯——宝钗52宝钗——探春163探春——李纨194黛玉——湘云185湘云——麝月96麝月——香菱197香菱——黛玉68

黛玉——袭人

20

北京统计?2003-8?总第161

57

A B种小概率事件应作何解释?依笔

者推测,曹雪芹在写到这一回时,

事先确定了摇骰子的几位人物,

并为他们设计了签子及诗句,以

作为此人命运的写照和伏笔。例

如轮到探春摇之前,她抽到签子

上写到:《瑶池仙品》诗云:日边

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

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再同饮一

杯。这些话暗示着她后来远嫁之

事。因而,我们可以推断曹雪芹写这回时是先确定了每一轮的人选后,再按照座次人物的顺序人为

地确定摇出的点数。如果曹雪芹有一些概率分布的知识,他就会合理安排人物的顺序而给出合理的点数,即不使这样的小概率事

件发生。由此我们的结论就是,曹

雪芹不了解概率分布,不太懂摇骰子中的概率理论。我们的这一结论一方面是根据统计逻辑推理,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概率论发展历史。

我们知道,曹雪芹是18世纪的人。他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盛世(1719?——1763)。当时,由赌博而兴起的概率论研究在西方也才起步不久。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瑞士数学家J?贝努里写出

一本重要的概率论著作《推测法》,提出了或然性原理和贝努里大数定律。他的这本书是在他1705年死后,由他的侄子N?贝努里于1713年整理出版的。继贝努里之后,法国数学家德?莫依佛尔进一步研究了概率论的问题,由二项式(p+q)n推出了正态分布曲线,这是1733年的事情。曹雪芹在世的年代,还无记载说明中国当时已进行了概率研究。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概率统计理论才从欧洲经日本传入我国。这样,我们又从史实上证明了曹雪芹在当时没有具备掌握概率分布的客观条件,故我们在前边的推测和结论应该说是有根据的。该例中由于实际摇骰子的次数(8次)太少,因而无法像孟德尔豌豆试验那样进行拟合优度x2检验。但统计推理逻辑告诉我们,小概率事件对大量试验观察来讲,出现的次数是极少的,对个别事件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了,我们就有理由对推理的前提质疑。我们这一推理的模式或者思想就是:

其中B代表实际摇了八次的样本,A表示四颗骰子点数的分布律,或者摇骰子的随机试验。B假表示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出现,

那么由B假推出A极不可靠,即表明摇骰子的试验不是随机的。换句话说,上述事件是曹雪芹主观想像的。

这事儿不能怨曹雪芹,虽然曹雪芹如果一边写《红楼梦》,一

边研究概率论,其成果可能比马

尔可夫早问世一百多年,但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认为赌博是有辱斯文的事儿,不可能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从中研究并创立什么概率论。 那么,只好借助于赌徒修改《红楼梦》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可做如下修改:贾环素日原本恨宝玉,今日又见他与众姐妹吃酒作乐,心中越发嫉妒,无奈,请教吃、喝、嫖、赌都占全的薛蟠、

薛蟠让贾环买通了林之孝家的,

在骰子上做了些手脚,原本是为

喝醉他几个人,使夜宴败兴而

散……笔者的这些修改,文采远

不及曹雪芹,甚至不如高鹗,但基本符合概率统计原理,使其不出现逻辑的错误。

统计与文学的这种结合,已由个别上升到了一般。请看下一

回:人文的基因 艺术的巡礼。

参考文献

[1]《统计推断思想》袁卫著 199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曹雪芹著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世界统计名人传纪》龚监尧著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wy)

表2掷四颗骰子点数的分布律点数(Ai) 理论次数 概率P(Ai) 实际次数410.0008540.003116100.00771

7200.01558350.02709560.043010800.0617111040.0803121250.0965131400.108014

146

0.1127

151400.1080161250.09651171040.080318800.0617119560.0430220350.0270121200.015522100.00772340.00312410.0008合计12960.99998 B假

A极不可靠

《红楼梦》1-10回练习及答案

《红楼梦》练习1-10回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E.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1.AB(C 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D 林黛玉进贾府时她父亲还在,并非父母双亡;E 应是贾母让黛玉到荣国府的) 2.请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A.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更得贾府上下喜爱。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因此经常与宝玉闹别扭。 B.宝玉的那块玉正面写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反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字。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宝玉择定了上学的日期。当日早晨收拾完毕,宝玉分别拜见了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人,最后来到林黛玉处辞行,遭到林黛玉善意的嘲笑。 E.贾雨村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得知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他的岳父家荣国府帮助。正好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到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不久金陵应天府缺出,贾家便帮他谋补了此缺,贾雨村又上任去了。 2.BC(B 正面还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C 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 3.请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A.下列各位都属于“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迎春、岫烟。 B.“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是说.薛家、史家。 C.王狗儿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D.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E.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定)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 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此书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内蕴广博。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幷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家素材 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初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反差,使他对贫民百姓的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农村,生活更凄凉、悲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从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创作。约乾隆二十九年(1762)幼子夭亡,使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曹雪芹贫病无医,“泪尽而逝”,只留下尚未完稿的《红楼梦》(有说法认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后半部“被借阅者迷失”) 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可知,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 【解读】 [人生际遇]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从豪华奢侈到穷困落魄的巨变,给他的身心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把自己的遭遇,把自己的血和泪,凝结成为文字,用它记录下内心的向往和理想,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于是写下了《红楼梦》。由此可见,丰富的人生际遇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曹雪芹花费十载写红楼,终成不朽巨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都要从脚踏实地开始做起,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创作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曹雪芹经历了生活中

红楼梦训练习题及答案

一、根据小说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50分) 1.“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被打死的小乡绅之子叫,凶手是诨名叫“呆霸王”的。案子中被拐卖的丫头是住在葫芦庙旁的的女儿,即后来跟着林黛玉学诗的。 2.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闻到的奇香叫,饮的仙茶叫______ ,品的酒叫 ________ ,听的歌曲名叫____________。 3.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所见到的对联是:“ ,。”转入“孽海情天”宫门时,又见到一副对联:“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4.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是、、、、 、、、、、、、。 5.“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上的一则判词,这则判词暗指的命运,其中“两地生孤木”又寓指薛蟠之妻。列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是、。 6.“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悲金悼玉”指、。 7.“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评论。 8.“这位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这是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的话,其中的“这位姑娘”指。 9.元妃省亲,将“有凤来仪”赐名,后住在此处;“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 ”,后住在此处;“蘅芷清芬”赐名曰“ ”,后住在此处;“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又因黛玉的诗,改“浣葛山庄”为,后住在此处。 10.结社、赏花、吟唱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大观园的公子小姐当然不会例外。由建议发起成立了“海棠诗社”,自荐掌坛。诗社成员都有“雅号”。其中:“稻香老农”是,叫“蕉下客”,黛玉叫“ ”,薛宝钗叫“ ”,宝玉叫“ ”,迎春叫“ ”,叫“藕榭”。 二、根据判词和曲子词填写对应人物:(6+4=10分)

《红楼梦》作者问题再思考

《红楼梦》作者问题再思考 作者:颜彦《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7日07版)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命题。小说开卷第一回(甲戌本)有一段“作者自云”的文字,“(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金陵十二钗》”。交代了小说定名和创作的艰辛过程。与曹雪芹有密切关系的脂砚斋就对此批评道:“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说明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者即“作者”,并告诫读者不要被小说“烟云模糊”的手法所蒙蔽。除此之外,脂砚斋和畸笏叟的评语中还有很多处皆为“曹作说”提供了支撑材料,如:“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是内证。 《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形式仅在小范围内流传,至清末,有一批文人学士参与到品评题咏的活动中来,这些文字为我们找寻《红楼梦》的作者提供了外证。特别是与曹雪芹生活年代相同以及相近的学者的记载就更加切实可信。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清代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之孙永忠,则写过“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的诗句。曹雪芹的另一位好友富察明义曾作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其中有小引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作为清代知名的文人学士或皇室宗亲,这些人都将《红楼梦》与曹雪芹联系起来,是支撑曹雪芹作者说相当有力的证据。 不可否认,曹雪芹说并非《红楼梦》作者的最终定论,“文献不足徵”的客观事实造成了考证上的困难,对作者身份的认定及其家世的探索的确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留下了猜测和揣度的空间。在红学发展过程中,《红楼梦》的作者归属问题上曾出现过十余种说法,这些论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红楼梦》作者虽非曹雪芹,但仍系曹氏或者与曹氏关系密切者,如曹竹村、曹頫、曹顺、曹渊、曹硕、曹雪芹恋人、墨香;另一类则认为《红楼梦》作者并非曹氏,如某孝廉、李鼎、胤礽、朱慈烺、吴梅村、顾景星、洪昇、湘籍作者、曹雪芹谐音之无名氏(抄写勤),等等。这两类论说实际上代表着关于小说本事上两类不同的观点,前者基本上支持曹家家世说,而后者则否定曹家家世论,认为《红楼梦》本事与曹家无关,作者另有其人。 每种学术观点的提出和形成都植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所采用的批评手段和方法体现着当时独有的文艺思潮和思维形式。《红楼梦》著作权的论争表面上看是红学众多论题当中的一个问题,然而从其走过的历程来看,则折射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发展和交替过程中学术思想和旨趣的变革。 清代传统红学对《红楼梦》的阅读和阐释旨在通过文本故事探求历史真相和生活原型,索隐“本事”的批评方法是这一时期文本阐释的主要方法和原则。脂砚斋、畸笏叟的批语最初对曹家历史本事的处处留意即以曹雪芹创作说为基点,至于明珠家事、傅恒家事、张侯家事、顺治帝与董鄂妃、吊明揭清等诸多论说以各自言说的方式表达了清代文人对于小说和历史之间关系的浓厚兴趣,构成了索隐派红学在清季的兴盛格局。索隐派谐音、拆字等臆测方法主观性过强,其论说往往有牵强附会之嫌,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也因此常常为人诟病。

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原因

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记》中的主人翁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据考证就是雨花石。雨花石在南京产于“聚宝山”,在六合产于“灵岩山”,所以,曹雪芹把它神化为“通灵宝玉”。 在乾隆年间,曹雪芹住在正白旗写《石头记》。香山的老人爱说“《石头记》记石头”。曹雪芹写的这本书,从一开始说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埂峰下,后来随着下界的神瑛侍者身入红尘,经历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直到顽石归天,全书结束,就是写的一块顽石的故事。 曹雪芹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雪芹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

曹雪芹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红楼梦练习题及其答案

2014年高二文学名著《红楼梦》测试卷 一、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24分) 1、《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2、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3、《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4、《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5、《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凤姐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6、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在这个人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7、《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8、曹雪芹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9、《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描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10、《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注定无济无事。() 11、《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12、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68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石榴裙是薛宝琴送的,最早提到将黛玉许给宝玉的是凤姐。 B、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正面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C、“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D、在《红楼梦》中,除了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如: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晴雯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妞、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E、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聚类分析在红楼梦作者问题上的应用

聚类分析在红楼梦作者问题上的应用 2009-08-25 20:27:06| 分类:数学教育收藏|字号订阅 众所周知,《红楼梦》一书共120回,自从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都认为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鹊所续.然而长期以来这种看法一直都饱受争议.能否从统计上做出论证从1985年开始,复旦大学的李贤平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作了这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他们创造性的想法是将120回看成是120个样本,然后确定与情节无关的虚词出现的次数作为变量,巧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看看哪些回目出自同一人的手笔.一般认为,每个人使用某些词的习惯是特有的.于是李教授用每个回目中47个虚词(之,其,或,亦…,;呀,吗,咧,罢……;可,便,就……等)出现的次数(频率),作为《红楼梦》各个回目的数字标志.之所以要抛开情节,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同一情节大家描述的都差不多,但由于个人写作特点和习惯的不同,所用的虚词是不会一样的.利用多元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果然将120回分成两类,即前80回为一类,后40回为一类,很形象地证实了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之后又进一步分析前80回是否为曹雪芹所写这时又找了一本曹雪芹的其它著作,做了类似计算,结果证实了用词手法完全相同,断定前80回为曹雪芹一人手笔,是他根据《石头记》写成,中间插入《风月宝鉴》,还有一些别的增加成分.而后40回是否为高鹤写的呢论证结果推翻了后40回是高鹦一个人所写,而是曹雪芹亲友将其草稿整理而成,宝黛故事为一人所写,贾府衰败情景当为另一人所写等等.这个论证在红学界轰动很大,李教授他们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支持了红学界的观点,使红学界大为赞叹. 所谓聚类分析,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某种标准,将样本物以类聚。即使续作者刻意模仿作者的写法,但是文风是不能模仿的,而对虚词的使用是难以做到一致的,这就是标准(也就是统计量)所在。李教授的工作便是证明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虚词的使用上截然不同。而石头记与风月宝鉴的对比使用的则是因子分析的方法。每一回四十七个虚词出现不同次数,而一共有120回,这样就构成一个47*120的矩阵,李教授在统计软件SPSS上分析这个大型矩阵得到以上结果,可信度甚高,因为它是完全客观不带有主观色彩的方法,仅从文本入手。就凭这一点,比某些胡说八道的红学家强之百倍。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完曹雪芹的《红楼梦》,你也许最爱才貌双全的林黛玉,也许最爱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气质的薛宝钗,但XXXX最喜欢“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的晴雯……下面是XX为大家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

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XX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和《红楼梦》第一节生平和创作概况一、家世: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等(1715?——1764?)他的远祖原是明朝的军官,是东北辽阳人,明后期被后金军队俘虏,编入满州正白旗当“包衣”(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思是家奴)。正白旗原由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率领,多尔衮死后由皇帝亲自统领,曹家从此有机会接近皇帝。曹雪芹的曾祖父叫曹玺,当过内务府郎中,其妻孙氏是康熙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年幼时当过康熙的伴读,康熙即位后曾任内务府郎中、江宁织造兼两淮盐务监察御史等职。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署内。反正用皇家的钱去招待皇帝,曹寅因此花费了大量的官银,这为曹家埋下了祸根。曹寅的文学修养很高,是江南的文人领袖,与当时著名文人尤侗、查慎行、朱彝尊、洪昇等人都有交往,著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楝亭文钞》等,还编过剧本,奉旨刊印了大型诗歌总集《全唐诗》。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其文学修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祖父的影响。江宁织造是一个肥缺,负责管理纺织业并采办宫廷用品;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向康熙密报各方面情况。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去世,儿子曹顒继承父职,曹顒继任三年后又病死,康熙又让曹寅的妻子过继了其叔的一个儿子曹頫,继续担任江宁织造。二、生平:曹雪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十三岁左右为第一阶段。曹雪芹大概就是曹頫的儿子,在康熙五十四年下诏令他过继的那年出生,因而取名为“霑”(暗喻沐浴皇恩之意,这与作品中写宝玉一生下来口里就衔着一块玉有关)。曹寅在世时,由于多次接待皇帝等原因,亏欠了大量公款,直到曹頫时还未还清。雍正五年,曹頫从江宁押送绸缎进京,经过山东长清县等地的驿站时,向驿站勒索银子,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弹劾。追查起来,发现曹家大量挪用官银,结果被革职,次年又被抄家。除留下北京崇文门外十七间房子和三对奴仆外,其余家产全部查封。雍正六年,曹雪芹至多不过十三岁,举家从金陵迁至北京。(关于曹家受罚的情况,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是出于政治原因,雍正即位后,排斥异已分子,曹家与康熙帝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胤禵关系密切,雍正就借机进行打击)。从十三四岁到二十三四岁是第二阶段。这次抄家事变以后,曹家从皇帝的宠臣沦为平民,虽受到沉重的打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由于曹頫在被抄家以前已转移了部分家产(金银细软),再加上曹寅的两个女儿都是满族亲王的王妃,曹家的经济情况还比较宽裕,还能保证曹雪芹有良好的接受教育条件,否则后来就不可能写出《红楼梦》。乾隆即位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宣布对一些官员的欠款实行赦免,一度曾重新启用曹家及其亲戚。如曹寅的妹夫傅鼐在乾隆元年升任兵部尚书,后来又兼刑部尚书;曹寅的大女婿(曹雪芹的姑夫)福彭担任正白旗满州都统。因此在乾隆初期曹家曾有一段“中兴”或“小康”的日子。期间曹雪芹也曾以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家的一些人在栊翠庵品茶,用的茶具都非常讲究,脂砚斋评语指出就是根据乾隆二年谢园送茶的往事写成。但好景不长,乾隆四年,因庄亲王允禄等人谋反案的牵连,曹家又一次遭到更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这时的曹雪芹已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二十四五岁到逝世是第三阶段。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穷困潦倒的时期。期间曹家的生活情况,至今未发现可靠的资料,传说他曾考取过贡生(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成年后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担任“助教”,结识了在这里读书的清皇族子弟敦敏、敦诚(皇太极第八子阿济格之后)和裕瑞(皇太极第十子多铎之后),后来又结识了私塾先生张宜泉,这几个人都是曹雪芹的终生好友。曹在这段时期的生活情况,我们只能在他这几位朋友的诗文中见其一斑。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曹雪芹“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从中可知曹喜欢谈天,语言幽默,经常发表一些精辟的见解。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曾入两江总督尹继善署为幕僚,大概由于性格的傲岸不羁,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年以后就翩然告归。据说吏部侍郎、兼管皇家画院的董邦达在敦敏家认识曹雪芹以后,曾请曹去画院任职,但被曹谢绝了。张宜泉《题芹溪居士》“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

小学《红楼梦》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红楼梦》练习题及答案(小升初备考题目)(1) 一、选择题 1、《红楼梦》原名,该书 以、、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文其声”的是指,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弄权、逼死、破 坏,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 是:、、。 4、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 5、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 子:、 6写出金陵十二钗中位、、。 7、《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 8、《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说的。 9、《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 是,她有的性格特点 10、“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___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___,

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___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11、《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_____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____________。 12、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______,涉及到她的情节有_________。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__________。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__________。 13、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________、懦弱的_______、精明的______、孤僻的_______,取“___________”之意。 14、《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________,冷二郎是__________。 15、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2)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3)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6、《红楼梦》又称《》、 《》、《》、《》。 17、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品的酒 叫,听的歌曲名叫。 18、《红楼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写的。 19、《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___________,最有趣的情节是____________,最凄惨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 20、贾宝玉佩戴的玉叫________,薛宝钗佩戴的是____,史湘云佩戴的是______。 2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关于红楼梦题材与作者

一、关于《红楼梦》的体裁: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这部书和主要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大量评话小说有很多不同。象《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及“三言两拍”等等,这些书其实都是所谓“话本”,是供说书人在各种场合说书使用的蓝本。所以,这些书都强调“志异”和“搜奇”,往往添油加醋,把本来寻常的事情也发挥成“怪力乱神”,以迎合各路听书客的好奇心。这种“传奇话本”的特点之一是世俗化,可以在茶馆酒肆,甚至街头庙会上讲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引车卖浆之流,都是听书人,不世俗化人家就听不明白,也就不要听了。就算是《金瓶梅》这样的纯市井小说也不例外,《金瓶梅》的传奇内容不在乎“千军万马”、“杀人如麻”和“斩妖除魔”这种刺激,而是把一向讳莫如深的两性关系细细道来,迎合听众的好奇心。这些传奇故事,应该都是从街头走向书斋,由俗而雅,最终形成今天的叙事文学。这也符合文化传统形成的基本趋势。 而《红楼梦》不一样,这本神秘的《石头记》一开始就是一种“文人小说”。作者根本从来就没有想到要让“广大劳动人民”来读它,也没打算要让它流入到茶馆酒肆里,成为说书人的材料。作者自话:此书大旨不过谈情。就算我们老老实实,信了作者的意思,把它当作“言情”小说。如此洋洋洒洒一部巨著,专心“言情”(注意:不是儿女婚嫁,不是男女色情,而是儿女情思),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趣味和鹤立鸡群的思维。人家不渲染“过五关,斩六将”的红脸关二爷,不关心杀人如麻的梁山好汉,不描写赤裸裸的色情噱头,更不屑“才子佳人”式的老套故事。只是把些闺阁闲情、逸致诗词、家庭琐事娓娓道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撒闲抛却为谁?”,如此精致的儿女情思,让一部《红楼》描述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更不用说作者透过这些唯美的儿女情思和寻常的家庭琐事,展现给读者的那种对时代生活的生动叙写和对无常人生的永恒悲悯。这种从容铺陈、引而不发的高级叙事艺术,在今天来看也是一座高峰,更何况在《红楼梦》成书的当时。 当然,从大结构上看,《红楼梦》仍然是一部“传奇”。整部书假托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因无才补天,而被带入红尘中体味了一番“风月繁华”,最后“石归山下无灵气”,故事了结。而书中一干风流冤孽的命运和结局,在“太虚幻境”中都早有安排,在读者眼里,就像一部在冥冥中早已注定的戏曲,按部就班地演绎铺陈,相互印证。就手法而言,这种故弄玄虚的文字与普通的“传奇”故事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当时的一种写作习惯而已。据张爱玲对《石头记》早期的版本变更痕迹的考证,《红楼梦》在成书的晚期,才加上了有关太虚幻境和贾雨村、甄士隐这些情节和人物,大致是从作者早期的另一本名为《风月宝鉴》的书里借过来的。如果这个推断不错的话,《红楼梦》本应该是一部非常接近于现代小说的叙事作品,从该书的文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手法是非常现代化,非常高级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匠。 人类的叙事文学是从“韵文”开始的(大概这和早期人类在劳作之中的“号子”和劳作之余的“慨叹”有关)。这个过程发展到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木兰辞》等等,形成了以韵文为主的叙事文学传统。今天,现代文学里的诗歌这种韵文体裁主要是用来抒情言志。而在当初,韵文的应用范围却涵盖所有领域,象《荷马史诗》、《格萨尔王》等,用来记载历史,象《木兰辞》等等用来记述事迹,后来发展成“歌行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用来长篇叙事的主要工具,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就是这种“韵文体叙事文学”的一个高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姽婳辞》就是这种体裁,用来记述和歌颂姽婳(鬼话)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资料汇编 一、曹雪芹介绍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因其很喜欢竹林七贤之“阮籍”,故取字中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就是说他家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注:包衣就是家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也即是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即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自幼及时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yù甘餍肥”的贵族生活,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 雍正即位后,雍正初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后又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贫困生活。 补充: 曹家败落本质原因:太子之争,曹家当时支持的是八阿哥,但最终即位的是四阿哥雍正。因而受牵连。 当时苏州也有织造,(曹頫在担任江宁织造之前曾短期地担任过一段时间苏州织造,后才担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官署是现在的市十中。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李煦。李旭和曹家交好,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李家和曹家其实可以说是当时康熙帝放在民间的两个密探。向皇帝汇报当时民间社会上的消息。李家也是八哥党的,因而在后来皇族的争权内斗中也遭受了牵连,后被发配到了黑龙江。其家人在苏州街上作为官奴被卖,但是一连十天无人敢买。 曹家则隐入了北京胡同,从此败落。曹家可以这般全身而退也亏了曹家在皇宫里的亲人里应外合以及求情。不然也不会比李家好到哪里去。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书写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困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他写《红楼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现在北京西山有曹雪芹纪念馆。

《红楼梦》章回练习及答案(第1-120回)

《红楼梦》章回练习(第1----5回)一.填空题 1.甄士隐在梦幻中从僧人那儿接了美玉来看,那美玉上镌着四个 字:。这美玉即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弃而未用的石头,被那僧道幻化成美玉带入红尘中历劫。后来发现石头上面有一首偈诗,其中前两句是:, 。 2.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大荒山,是、 把石头带入红尘的。 3. 曾灌溉过一棵,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 4.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时时,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反映了黛 玉,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5.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姓名: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 、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 6.贾雨村一到任上,就遇到一件人命官司,金陵一霸,为争买被拐的,纵容家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从门子处拿到一张 “”,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士隐从此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歌》,甄士隐未能彻悟,道人又作《好了歌》解注,甄士隐听后便随疯跛道人出家去了。 B、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林如海已是科第出身。着林家支庶不盛,子

孙有限。林如海年已四十,原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死了,膝下只有嫡妻贾敏所生的女儿林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爱之如珍宝,又见她聪明清秀,便延聘教师让她读书识字。 C、荣宁两府的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宁国公居长,他的儿子是贾代化,孙子贾敬,贾珠是贾敬之子,贾兰是贾珠之子;荣国公的儿子是贾代善,其妻贾母是金陵世勋史侯家小姐,他的孙子有贾赦、贾政,而贾琏是贾赦之子,贾宝玉和贾环是贾政之子。 D、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使其“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E、门子给贾雨村的护官符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为马。阿房宫,三百里,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门子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薛蟠夺走英莲并将原买主冯渊杀死一案。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黛玉来贾府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高兴。宝玉因见黛玉“眉尖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人摔玉。这场面惊坏了黛玉。 B、冷子兴同贾雨村谈起贾家荣宁二府的许多人和事时,特别说到了荣府贾政生的儿子宝玉。这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话来也奇怪,比如他在评论女儿、男子时就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C.《红楼梦》第一回的开头交代了本书的缘起,其中很多人名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谐音艺术。比“甑士隐”即“真事隐”之谐音,“贾雨村”即“假语村”之谐音,“甑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娇杏”即“侥幸”之谐音,“霍启”即“祸起”之谐音等。 D.穷儒贾雨村寄居在葫芦庙中,与甑士隐常有来往。中秋佳节之际,甑士隐设宴款待贾雨村,席间听贾雨村说上京赴考“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甑士隐赞赏他的才华,便慷慨解囊,赠银送衣助他上京赶考。贾雨村收了银、衣,千恩万谢方才作罢。 E.“因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幅对联是甑士隐在中秋夜晚,仰望明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况。却不料世事难料,女儿英莲被拐,家宅被烧,投奔岳父又遭白眼。最终他参透世事,随跛足道人飘然而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