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 格式:docx
- 大小:51.41 KB
- 文档页数:3
第13章走向“文革文学”一、名词解释1.《纪要》(吉林大学2013年研)答:《纪要》是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政治文件。
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张春桥与部队文化部门的几人,会后整理出《纪要》。
《纪要》认为,1949年后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
《纪要》列举文艺界的“黑八论”。
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撤消了《纪要》。
2.新编历史剧(山东大学2011年研)答: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
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
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
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3.文革“潜流文学”(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
它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
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
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4.《武训传》批判答:《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
影片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戏剧与戏曲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3、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最新」2021年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六)答案2021年春期国开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6月18日。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老舍的《茶馆》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答:一、《茶馆》的中心人物王利发王利发是《茶馆》的中心人物,是裕泰茶馆掌柜的,贯穿于整个话剧。
王利发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它正直、精明、能干,但也又会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处事圆滑,在社会上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是那么精明的、小心翼翼生活着的一个人在那样是时代背景下也难以生存,最后还是使裕泰茶馆走向了破产。
王利发这种逆来顺受、只求平安一生的心态是当时很多人所共有的心理,虽然王利发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的身份地位还是比较高一点的,但是最后落得的还是一个悲凉的结局。
二、茶馆的熟客常四爷常四爷是裕泰茶馆的老顾客了,它是一个正直、爱国、刚强的人,常四爷同其他人身份有些不同,他是享有特权的旗人,是“吃皇粮”的人,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厌恶腐败的清王朝、厌恶洋人。
常四爷的形象塑造大大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反抗情绪。
三、房东秦仲义房东秦仲义也是《茶馆》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形象,有着雄厚的家产和一定的势力。
秦仲义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人无法沟通,他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享受人生,他不甘寂寞,干一些出格的缺德事,还认为吃、喝、嫖、赌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虽然他主张实业救国,苦心经营,在黑暗中独自奋斗,但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去经营,那么他的悲剧下场也是可以预想到的。
老舍的《茶馆》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答:(1)《茶馆》最大的特色是“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
(2)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
(3)“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
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戏曲文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呼吁推翻封建主义思想,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的戏曲形式,认为其内容陈旧、形式僵化。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戏曲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创作现代戏曲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目和角色,而是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鲁迅的《阿Q
正传》。
这部作品以小说形式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物的悲剧命运,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使得戏曲文学开始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当代戏曲文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20世
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戏曲文学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不少作品表达了人民对抗日和解放的热情和期望。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的《智取威虎山》和贾平凹的《白毛
女》等。
这些作品通过戏曲艺术形式,将英雄事迹和人民生活融入其中,既展现了历史背景下人民的伟大力量,又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发展的一个关
键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对戏曲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戏曲艺术形式。
例如,杨洪基的《红色娘子军》以歌舞剧形式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事迹,成为当时的经典之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当代戏曲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对于戏曲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例如,贾平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新演绎了经典故事,将其置于现代背景下,使得戏曲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此外,在中国当代戏曲文学中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
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创作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
例如,芦芳生的《荷塘月色》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家庭琐事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杨绛的《洗澡》则以幽默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年人生活中的温情和智慧。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现实主义到现代题材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也体现了作家们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无论是经典之作还是新锐之作,中国当代戏曲文学都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