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仲淹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范仲淹的文化思想范仲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范仲淹的文化思想是与他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的,在他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范仲淹的文化思想展开探讨,探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1. 文化自信范仲淹提倡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只有充分发扬文化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范仲淹的文化自信源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他提出“治理天下,必先齐其家;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正其心,必先诚其意;诚其意,必先敬其神。
”的墨子思想,来强调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于治国理政是至关重要的。
范仲淹的文化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代的学者和政治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范仲淹重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理念来说明一个忠诚的臣子必须有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才能够真正为国家尽忠。
同时,他也重视法治,认为法治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
他主张国家必须有恰当的法律制度,但法律制度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 文化交流与融合范仲淹倡导文化交流与融合。
他曾经多次出使南方,与南方文化接触,了解南方人的生活和文化习惯。
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描写南方美景和人情的文章,体现了他对南方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这种开放态度和文化融合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 国家利益为先范仲淹的文化思想中,强调国家利益为先。
他认为治国理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提倡“以民为本”,但必须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他主张吏治清廉,反对贪污腐败,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准绳,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和尊严。
结论总之,范仲淹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形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现出的形象特点如下:1.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无论身处朝堂高位还是江湖之远,都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安危福祉。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体现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范仲淹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不因个人的得失或外物的好坏而喜悲,展现出了超凡的心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3.善于思考、富有哲理:通过对岳阳楼不同景色下“迁客骚人” 的不同感受进行分析,深入思考了人生的境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得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4.文才出众、擅长表达:《岳阳楼记》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展现出了范仲淹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
《岳阳楼记》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被贬后的人生态度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誉为忠臣。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主张使他多次受到贬斥和排挤,有过许多艰难的经历。
然而,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而垂头丧气,相反,他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展现出了非凡的人生境界。
范仲淹被贬后,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关注,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才能。
他利用自己的笔墨才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岳阳楼记》、《祭十二郎文稿》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更彰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
范仲淹通过文学的方式,不仅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也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范仲淹被贬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和颓废,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他在贬官期间,努力学习经史,广泛涉猎各种学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才干水平。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地方政务,尽力为百姓谋福利,展现了他的治国才能和为政之志。
范仲淹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仅使自己得到了提升和重用,也得到了后世的赞誉和敬仰。
范仲淹被贬后,他并没有因此而埋怨和抱怨,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生不应只关注个人得失和快乐痛苦,而是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广阔的视野。
他坚信,只有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关怀,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范仲淹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在当时具有启示意义,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被贬后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华。
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逆境,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正义,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他的人生态度不仅启示了后人,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范仲淹被贬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精神和品质令人敬佩和钦佩。
范仲淹对待人生的态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他对待人生始终秉持着一种特殊的态度。
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的著作中都能看出他对待人生的独到见解。
范仲淹的思想深邃、开阔,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将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智慧思考三个方面,详细探讨范仲淹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观范仲淹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知命”和“知足”。
他认为人生的起起伏伏、荣辱得失都是命中注定,无法完全掌控。
因此,他主张顺应天命,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名利。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卓越,而不是盲目追逐功名利禄。
范仲淹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心有不满,而力有不足,才疏学浅,拙于文辞。
然心力所交,已足以娱游于幽情。
然后乐天知命,安富尊荣,终监于天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知命”观念的坚持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执着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纷纷扰扰地追逐名利。
二、价值观范仲淹的价值观以“仁义”为核心。
他认为“仁者,人也。
”一个人应该心存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乐善好施。
他在《岳阳楼记》中也提到了“济世匡时”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还强调了“义”这个道德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道义信念,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与使命。
他曾经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如日用其志,使志不倦,如不得志,使志不失。
固将穷困不能移。
知进退而不失礼义者,进则剗其怨,退则抗其众。
”这段文字展现了范仲淹对于坚守道义的重视,他认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应该保持一颗坚定的道义之心。
三、智慧思考范仲淹的智慧思考贯穿于他的著作中,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人生的苦乐与得失。
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他以形象的描写方式展示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
他以此来告诫自己与读者,要保持豁达的胸怀,明白人生之大,自己之渺小。
论范仲淹的忧乐观的作文范仲淹这个名字,大伙儿应该都听过吧?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既是个官员,又是个诗人,最重要的是他身上那种“忧乐观”的精神,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要说他忧伤,那是因为他心系天下,时常为百姓的苦难而心痛;但你要说他乐观,那又是因为他从不放弃希望,总是想着怎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说白了,范仲淹就是个“忧乐”双全的人。
想象一下,范仲淹坐在山顶,山风吹过,他一边喝茶一边思考。
你看,茶叶在水中旋转,就像他心里的那份复杂情感。
他忧愁的时候,心里想着国家的未来,百姓的生活,简直就像老母鸡看着小鸡,心里那份操心,谁能理解?可是,等到他想到如何改变这一切的时候,眼里又会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他相信,只要有努力,就能迎来春天。
这种心态,真的是让人佩服。
说到“忧乐观”,我想起了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座右铭啊!他的忧不是发愁,而是为了他人;他的乐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大家分享。
这种无私的精神,真是现代人应该好好学习的。
咱们现在很多人,天天忙着自己的事儿,没时间去关心别人的感受。
范仲淹告诉我们,关心他人,才是真正的快乐。
有时候,我在想,范仲淹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就没有烦恼吗?当然有啊!他也是人,也会遇到挫折,也会面对艰难的选择。
可是他从不畏惧,因为他知道,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高峰也有低谷。
他把困难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越是艰难,越是能让他坚定自己的信念。
这种勇气,谁能做到呢?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些当今社会的事。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工作、生活、感情,简直就像打游戏一样,随时可能“挂掉”。
但咱们能不能像范仲淹一样,面对这些压力,学会转化呢?比如说,遇到困难的时候,咱们可以想想:“这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心态一转,世界就不一样了。
范仲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忧虑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推动我们更好地前行。
再说说他的诗词,哇,简直是美到不行!每一首都流露出他那种忧乐交织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岳阳楼记之范仲淹解析岳阳楼记所记载的范仲淹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范仲淹解析,深入探讨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他对岳阳楼的印象。
1. 范仲淹的背景范仲淹,字文正,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1005年),死于宋仁宗宝祐元年(公元1056年)。
范仲淹是北宋政府的重要官员,曾多次担任宰相职务,执掌朝政。
他以清廉而著称,为人忠诚正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喜爱和景仰。
2. 范仲淹与岳阳楼的关系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他是北宋政府派来视察投降吴越王钱俶的使臣。
在登上岳阳楼后,范仲淹被楼上的美景和悠久历史所吸引,于是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3. 范仲淹的思想和表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充满感慨和思考。
他以岳阳楼为背景,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兴衰荣辱。
他借助历史时空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认识。
他充满自豪地称道岳阳楼的气势磅礴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深感中国曾经的辉煌已经逝去。
他对于当时的政治乱象深感痛心,他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并坚信清廉正直的官员是国家复兴的关键。
4. 范仲淹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祖国和百姓的深情厚意。
他写道:“登临视望,觉其秀丽;游目尽览,瞻之在前;停而相问,则吾问客曰:‘此何楼也?’”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是繁华的城市、壮丽的河山和辛勤的百姓。
他以己之心,增己之情,把自己的感受交给各位读者,唤起了读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思考。
5. 范仲淹的警示与期望范仲淹并不满足于写历史回忆,他更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警惕。
他警示后人不应该满足于当下的成就,而应该放眼未来,克服黑暗时期的困难,努力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
他呼吁后代的官员要以正直廉洁为座右铭,为国家树立起廉政清明的标杆。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将他对中国历史和时代的理解传递给读者。
他以豪放而激昂的笔调,表达了对民族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关切。
范仲淹的治国思想与《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1. 范仲淹的治国思想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务方面有卓越表现,也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其治国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1 忠诚国家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官员,范仲淹始终强调忠于天子和尽职尽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众福祉为己任,臣子则应忠心耿耿地侍奉国家。
1.2 市场经济观念范仲淹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并主张发展农业和商业,提出了“农本”、“商孝”的政策。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商业能够促进社会繁荣。
1.3 教育重视范仲淹对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提倡选拔贤能之人,并推动教育普及化。
他倡导培养民众文化素质,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2.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该文描写了他登上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并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思考。
2.1 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岳阳楼位于湖南省长江岸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在范仲淹时代,岳阳楼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
2.2 创作动机与主题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时,正值北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乱世悲苦的感受,并寄托了他对国家前途和社会秩序的关切。
2.3 文章内容与意义《岳阳楼记》以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范仲淹在登临岳阳楼时的心境和所见所感。
文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忧虑,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该篇文章既是范仲淹个人情感宣泄的产物,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也为后来许多文人学士提供了创作灵感。
结论范仲淹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并体现在他创作的名篇《岳阳楼记》中。
该篇文章不仅是范仲淹个人思考与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通过研究范仲淹的治国思想和《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到他对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课文教参上提到,《岳阳楼记》中的三、四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分别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思想感情。
不少资料书在提及《岳阳楼记》中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人物(“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也提到是洞庭湖的“气象万千”之景观使得“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并提之以“触景生情”来分析。
但是,我认为,我们在理解这两个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与“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如果单纯地把它当作是引发“迁客骚人”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触发物来理解,认定“迁客骚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环境(景物)下一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心感受,则见得有些牵强。
有句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
”一个人在心情高兴、愉快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眼中的景物的色彩。
此正所谓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果“迁客骚人”面对“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景时,产生“以己悲”的感受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因为他们本身是“迁客骚人”),那么,作为“迁客骚人”的登楼者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而产生“其喜洋洋者的感受”就难于自圆其说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应该先有情,才会有景,而不应先有景,而使人生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景,也应该具有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物体验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
由此看来,是不是范仲淹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要从范仲淹此文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谈起。
因为这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描写,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在理解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时,首先,应当将其看作是于“迁客骚人”不利的政治环境。
范仲淹品质范仲淹,字文正,号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化人物。
他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才华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视为儒家道德典范之一。
范仲淹的品质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治国平天下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
范仲淹的品质体现在他为人处事的态度上。
他待人宽厚大度,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曾有一次与人争论,对方用言辞激烈,范仲淹却能保持冷静,不动声色。
他说:“言语之难明,非吾罪也。
吾罪者,不明之心也。
”范仲淹深知争辩无益,只有以和为贵。
他的宽容和谦和的态度使他赢得了广泛的人望和尊敬。
范仲淹的品质还体现在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上。
他担任过宰相的职务,以其智慧和勇气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在范仲淹担任宰相期间,他推行了许多政策,注重农桑之利,提倡节约,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还坚持廉政,反对贪污腐败。
范仲淹的治国理念深受后世的推崇,他的品质也为他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范仲淹的品质还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
他的诗文思想深邃,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他的《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既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又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深思,体现了他的品质和情感。
范仲淹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才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的品质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事、治国平天下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
范仲淹的宽容待人、谦和宽厚的态度,使他赢得了广泛的人望和尊敬。
他的治国才能和廉政为民的理念,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宰相。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深思,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范仲淹的品质和才华将永远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
对范仲淹的评价有:
1.范仲淹是宋代文学家中的巨擘,为文“纡徐委备,往复论难”。
2.范仲淹的诗文,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文多反
映民间疾苦,政治得失,具有现实意义。
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将“小我”之感情升华为“大我”
之情绪,展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
高的人生境界,而成为传世之作。
4.范仲淹是宋代经学大师,其《易》学继承发展了侯氏《易》学
之新说,而与王弼之《易》学异趣。
5.范仲淹在军事上深得先秦兵家真谛,其边塞屯防、战略布局、
选将用兵、后勤保障等均有独到之处。
6.范仲淹是宋代义庄之祖,他的义庄成为了中国慈善机构的开端,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疆稳固。
7.范仲淹是宋代文学家中的爱国典范,他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高,
还积极参与政治军事,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尊严奋斗不息。
8.范仲淹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他以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成为了一代儒宗。
9.范仲淹在文学、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
和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人,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
他入官的推荐人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
但是,他死后的千百年来,士大夫和老百姓却给了他昭若日月的评价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范仲淹生前有褒扬有指责,有贤名有讥讽,所谓毁誉参半,但在死后却好评如潮,甚至成为了士大夫的精神领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划粥断齑与少年志气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诞生于河北成德军(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掌书记官舍。
其父范墉,曾任成德军、武信军(今四川遂宁市)、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掌书记。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当时母亲谢氏还十分年轻,母寡儿孤,贫无所依,便带着儿子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文翰,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朱文翰做过地方小官吏,对继子并未冷眼看待,“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寄予厚望,期成大器。
范仲淹在洞庭湖畔的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县)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接受了启蒙教育。
范仲淹一生读书不辍,特别是多次迁居的青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读书的遗迹,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苦读故事。
在安乡时,范仲淹曾读书于当地太平兴国观,寒暑不倦。
清朝翰林张明先诗言:“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书台夜雨”这清寂而优
美的诗意,概括了范仲淹这段少年攻读生活。
随着学识的增加,范仲淹开始由要我读书变成了我要读书,虽然常常忍饥挨饿,但他不以为意。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前后,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回到继父的故乡淄州长山,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一碗稀粥,先冷却,然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配以盐拌韭菜末,“划粥断齑”成了他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十年寒窗,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
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即奉母侍养,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理想,也开始了他偃蹇动荡、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
进士后,他在《寄乡人》诗中说“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对自己的苦读生活也仅只淡淡地一笔带过。
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贯的,他为民务实的奋斗是持之以恒的。
任职泰州(今江苏泰州市)时,由于捍海堤年久失修,每当海潮泛滥,往往农田洗荡,牲畜无存。
看到百姓不堪其苦,他心急如焚,不断上书建议修复捍海堤,一番周折后,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经过官民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天圣二年(1024),一条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大堤终于横亘在洪水猛兽面前,外逃居民纷纷重返故园,生产迅速得以恢复。
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泰州、楚州(今江苏淮安市)一带从此水旱无忧,当地百姓深深感念范仲淹的功绩,将捍海堤取名“范公堤”。
宁死不默与不以利害为趋舍
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说敢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纠偏
勘误不辟祸患的信念。
范仲淹立身孤高,报国奉行“以言为先”,而且次次都是药石之言,以致危言多犯,屡言屡贬。
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上疏《乞太后还政奏》,请章献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让“春秋已盛”的仁宗亲政,加上这之前他还谏阻仁宗率百官行拜太后寿仪,触怒章献太后,被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通判。
范仲淹的言行,也使曾推荐他的晏殊担心连累到自己,他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
为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了封长信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
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反映了他宁死不默的一贯精神。
历经三度贬职,范仲淹丝毫不见收敛,他那近似固执的坚持,源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源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源于他许国忘身的精神。
近名与气节
范仲淹一生见贤思齐,不断以往哲先贤的思想、品德和功绩勉励自己。
他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说“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又在《蒙以养正赋》中说“学默默以存志,将乾乾而希圣。
庶几进退之间,保君子之中正”,表达了要像先圣一样,在得失进退间,不失其高尚的情操。
所以他始终“内守朴忠,外修景行”,以洁身自好和为国事功要求自己,企望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理想。
然而,由于他竭力事功而谏言无忌,进退自如而操守过洁,使他在当时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王安石甚至指责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范仲淹确实爱名,但他爱的是竭诚报国之名,爱的是经纶济世之名,爱的是心若介石之名。
正因为他爱名如宝,雪操冰心,注定了他无论是重用为股肱之臣,还是贬谪为偏远小吏,始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
宋仁宗皇佑四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旧疾缠身,感觉大限将至,便向宋仁宗呈上《遗表》,念念不忘仍是社稷长远,邦国兴衰,他以将死之言规劝仁宗:“伏望陛下调和六气,会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欲。
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
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
”还对“事久弊,则人惮于更张”深感忧虑,对自己“功未验,则俗称于迂阔”深表遗憾,至于自己身后之事,却只字未提,表现出他一生坚守的大忠和大节。
范仲淹经天纬地之才用之未尽,忧国忧民之志屈而未伸,他的遗憾是泣血的遗憾,正如韩琦在《范文正公奏议序》中感叹:“不幸经远而责近,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
”真是未了之英雄,至性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