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2)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6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饮酒》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质。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饮酒》,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阐述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觉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饮酒》。
2.分享欣赏过程中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饮酒》。
2.写一篇关于《饮酒》的诗歌欣赏心得。
六、课后拓展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特点。
2.探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陶渊明的《饮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了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古典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饮酒》教学设计饮酒是一门古老而又文化底蕴深厚的活动。
在传统文化中,饮酒不仅是一种社交方式,更是一种仪式和仪表。
然而,如何向学生传授有关饮酒的知识,让他们了解饮酒文化,同时又能让他们认识到饮酒的风险和责任呢?本教学设计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生的饮酒教育课程。
一、课程目标1. 了解饮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饮酒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认识饮酒的健康风险,了解酒精对身体的影响。
3. 掌握正确的饮酒态度和饮酒知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供应对酒精诱惑的方法和策略。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饮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时间:40分钟)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不同文化中饮酒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酒文化历史,强调饮酒在某些文化中的身份和礼仪作用。
3.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饮酒的认识和体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对饮酒的态度和传统。
第二部分:饮酒的健康风险(时间:30分钟)1. 导入:播放酒精对人体的影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酒精的危害性。
2. 教师讲解:详细介绍酒精对身体的影响,包括酒精的代谢过程、对肝脏和大脑的损害等。
3. 学生互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酒精风险,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正确的饮酒态度和饮酒知识(时间:40分钟)1. 导入:展示不同场合下合理饮酒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正确饮酒态度的思考。
2.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饮酒,饮酒时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3.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合下的饮酒情境,展示正确的饮酒态度和礼仪。
第四部分:应对酒精诱惑的方法和策略(时间:30分钟)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课程的内容,思考自己对饮酒的态度和责任。
2. 教师讲解:介绍几种应对酒精诱惑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拒绝饮酒、寻求帮助等。
3. 学生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面对酒精诱惑时的策略和做法。
《饮酒》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1.1 课程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通过《饮酒》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1.2 教材内容:《饮酒》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二十首,反映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
本组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1.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但对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把握《饮酒》组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领悟其淡泊名利、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饮酒》组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组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流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领悟其生活态度。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组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组诗。
2. 写一篇关于《饮酒》组诗的艺术特色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与《饮酒》进行比较,体会其创作风格。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饮酒》诗。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饮酒》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中深远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饮酒》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讨论诗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饮酒》诗的文本及其注释。
3. 与《饮酒》诗相关的鉴赏文章和评论。
4.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相关学术讨论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饮酒》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如意象、典故、表达手法等。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特点。
(2)学生齐声朗读《饮酒》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饮酒诗,了解饮酒诗的不同风格。
(2)学生对比分析《饮酒》诗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尝试分析其他诗人的饮酒诗。
(2)学生背诵《饮酒》诗,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8. 板书设计《饮酒》诗中的主要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享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加深对《饮酒》诗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者举办诗歌朗诵会,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饮酒》教学设计饮酒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饮酒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定义和饮酒对健康的影响。
2.认识酒的分类和酒精的成分。
3.了解酒的合理饮用量和饮酒有关法律法规。
4.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步骤Step 1 课堂导入(10分钟)1.播放一个相关视频或展示一幅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听过饮酒的故事吗?大家对饮酒有什么了解?2.教师简要介绍本课饮酒的主题,并向学生发放课本。
Step 2 饮酒定义和健康影响(15分钟)1.与学生合作解释饮酒的定义:饮酒指将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饮入口中,并将酒精吸收进入人体血液的行为。
2.向学生传达饮酒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酒精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器官产生一定的损害,长期酗酒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胃溃疡、记忆力衰退等。
Step 3 酒的分类和酒精成分(20分钟)1.利用图片或PPT展示不同类型的酒,包括白酒、红酒、啤酒等,为学生介绍酒的分类。
2.与学生合作解释酒精是一种神经抑制剂,介绍酒精的成分和作用:酒精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人产生兴奋、欢愉、疲劳等感受。
Step 4 酒的合理饮用量和有关法律法规(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酒的合理饮用量,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判断个人的饮酒量,并给出提醒:未成年人和驾驶员应该是零饮酒。
2.介绍饮酒有关法律法规:在大部分国家,法律限制了酒的销售年龄和场所,严厉打击酒后驾驶。
Step 5 饮酒态度和行为(20分钟)1.教师与学生合作探讨饮酒态度的问题,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2.指导学生分析正确的饮酒行为:适量饮酒、不酗酒、不饮后驾车、不酒后暴力等。
3.展示一些成功的饮酒案例,鼓励学生向这些健康饮酒者学习。
Step 6 课堂小结和延伸(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2.提出一个延伸问题:你认为一个合理的饮酒者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表达观点。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歌的大意。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归隐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1)感悟诗人在诗中所展现的意境,理解其深层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大意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视频,如山水田园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2)提问学生:当你们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饮酒》,看看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有着怎样的心境和感悟。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包括他的身世、经历、主要作品等。
(2)讲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归隐田园的原因。
(3)强调陶渊明诗歌的特点,如质朴自然、意境深远等。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4、理解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
(2)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5、诗歌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提问:诗人为何身处人境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引导学生理解“心远”的含义,即内心远离世俗的纷扰。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一)一读品诗韵律美1.学生试读。
2.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背诵全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知人论世。
3.品读诗句,感悟诗歌中作者关于人生的“真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知人论世。
品读诗句,感悟诗歌中作者关于人生的“真意”。
【教法】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情感。
2.问题引导法:根据学情,设置问题,适时地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发展能力。
【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主动探究学习,在分析、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人们说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心中的诗情,酒挥洒笔下的文字,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操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抒发想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李清照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道出国破家亡后的凄苦、孤寂;陆游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抒发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因为酒,诗歌散发出了它的醇香。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感受诗人酒后想抒发的情感。
2.PPT出示作者简介。
(板书课题)二、读诗韵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1)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2)PPT出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停连、重轻音。
)3.学生展示读。
(1)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生1)(2)哪位同学能从节奏和诗韵的角度评价一下他的朗读?(生2)预设:我觉得他读的很流畅,但是少了一些舒缓的韵味。
(3)你评价的很到位,你对这首诗的初读感受是什么呢?请你带着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为我们朗读一遍这首诗吧!(生2)4.根据朗读指导,再次齐读。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借代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阅读与理解相结合。
教学资源:1.课文《饮酒》;2.教学PPT;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引入课题,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学生对饮酒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饮酒》,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文中的“浊酒”,“倒立杯中的浊酒”,“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什么?三、导读中心(15分钟)1.教师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和隐喻的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提供指导和补充说明。
四、深化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理解题目的练习,并与组员共同讨论答案。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文中的“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等句子中的借代和隐喻是什么意思?(3)你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3.学生展示答案,教师提供指导和讲解。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思:。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一)一读品诗韵律美1.学生试读。
2.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读品诗情感美1.再读一遍诗歌,品两个词“心远”与“悠然”。
2.多媒体资料展示:四次入仕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
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
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
这时他已年过三十。
“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
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
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
这一年陶渊明34岁。
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
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
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
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这样他内心深处里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
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
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
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
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
这一年陶渊明40岁。
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
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
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
这一年陶渊明41岁。
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
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
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
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
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
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
”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若以此那就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
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3.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
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4.陶渊明迫于无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选择了一条隐居的人生之道。
再读材料:隐居方式由于玄学影响,魏晋人士往往重“意”轻“形”,认为隐逸并非只有蛰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种形式,比如玄学大师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说道:“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
”他认为“真隐”与“假隐”的区别,并不必执着外在形迹,只要是内心超然物外,隐于朝市与山林无异。
当时的人王康琚有首诗说得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帘首阳,老聘伏柱史。
”“大隐于市”就成为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
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
“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的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
5、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
是归隐后的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悠闲,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三)三读品诗意境美1.请你发挥你的想像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个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营造的一个优美世界?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2.理解意象“秋菊”、“南山”、“东篱”“飞鸟”这一意象的内涵。
“秋菊”: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吗?采菊:晋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长饮长寿。
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
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东篱”:“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南山”即庐山。
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
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飞鸟”:“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
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
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四)四读品诗语言美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五)五读品诗理趣美读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六)总结、背诵。
老师总结全诗:《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
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这么优美的诗,同学们把它熟读、背诵,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