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三种植物类群,在较好地理解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2、学习目标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预习任务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2)教师准备:课前培训各组小组长,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等。
5、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
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也是不结种子的植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与农村生活较为贴近且知识点明确,知识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农村生物教学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性的构建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体会它们的神奇和美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进行野外实地教学,安全是我们预先要考虑周全的问题。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偏于胆小不善表述的特点,让他们尝试自己充当小老师上台讲述,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七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教师要预先务设好一些人选,在没有人愿意主动当“小老师”的情况下,可采用提名推荐。
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的预设,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蕨类植物的药用了解较多,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为农村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调动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改变生物学学习方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作为一名农村生物教师要不断积极探讨和思考的课题。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植物细胞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的还有叶绿体、液泡、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引出新课:什么是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一)绿色植物1.概念: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2.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为什么春天的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呢?学生回答: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引出新课:常见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呢?(二)藻类植物1.常见的藻类(1)淡水藻类展示淡水藻类(衣藻、水绵)图片,简单介绍:衣藻:单细胞藻类,分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有眼点、鞭毛等。
水绵:多细胞藻类,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
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
(2)海洋藻类展示海洋藻类图片,简单介绍:【鹿角菜】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是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类植物的学习,学生将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植物的分类、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植物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常见植物的名称,但对于植物的分类和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注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尝试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认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是如何度过的,包括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第三部分(即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植被。
关于绿色植物(重点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内容的安排,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第一章中关于各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教材大都进行了宏观的描述,从个体开始到器官为止,不深究器官的内部结构。
第二,被子植物各器官的结构是分散在各章中讲述的。
关于种子的结构,安排在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中。
关于根尖和芽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中。
关于花和果实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中。
关于茎和叶的结构,安排在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
第三,被子植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是结合起来讲述的,比如结合植株的生长讲述根尖和芽的结构、结合蒸腾作用讲述叶片结构等。
先从生理角度提出,,再从结构角度作出解释,以体现结构的功能相适应观点,同时也体现问题驱动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四,本单元的第三、第四、第五章,虽然从章标题上看是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内容,但核心内容仍是相关的结构和生理知识,如茎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教材中占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恰当把握。
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活动丰富多样,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课时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2.通过观察、类比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出示发绿的鱼缸的图片。
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就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是藻类形成的。
这些藻类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的藻类的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64页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藻类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拓展提升,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理解藻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某一苔藓植物(如葫芦藓)进行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相关结论,教师进行拓展提升及归纳性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6~67页内容,分析总结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大多数蕨类植物长得比藻类、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蕨类植物的图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归纳总结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更强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藻类: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名探险队员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他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仪器,通讯工具也没电了,这名探险队员认真观察树干上苔藓植物的生长发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确的方位,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你能说明其中蕴藏的道理吗?(PPT4)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72~7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74~7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②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问题(2)
①蕨类植物有哪些特征?
②蕨类植物为什么能长的高大?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认识三类植物的区别。
3.师生互动
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
(PPT5~10)
教师点拨、讲解藻类植物的特征:藻类植物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PPT11) 认识藻类植物的用途。
(PPT12~16)
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
(PPT15~20)
教师点拨、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茎、叶、无根。
(PPT21) 介绍苔藓植物的用途。
(PPT22~23)
引申:苔藓植物可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问题:对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
(PPT24)
观察常见的蕨类植物。
(PPT25~29)
引申: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教师点拨、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根、叶、茎,有输导组织。
(PPT30)
问题:示例引导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区别与共同点?(PPT31~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四、知识梳理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各有什么特征?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PPT34)
1.巩固训练一。
(PPT35~37)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反思与评价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