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 格式:ppt
- 大小:585.50 KB
- 文档页数:18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江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道德。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96年8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以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以及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于社会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他认为这些内容,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产生于国与家的唇齿相依关系。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
“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
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着许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标。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关心国家的兴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而在今天,叶落归根,回归祖国,是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社会的前进,将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章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屈原政治思想倾向之探析摘要屈原作品中展现的思想异常复杂,历来学者看法不一,就整个思想体系来说,笔者以为,屈原作品既反映了儒家的某些思想又渗透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多思想家思想。
从整体架构上看来,屈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法家、道家思想为治国方略,从而建构起独特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屈原思想儒家法家道家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分析屈赋,发现其作品中既有明确无误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甚至是名家思想的影子,那么屈原思想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长久以来,学者们对此问题众说纷纭。
据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想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教诲。
一屈原政治思想倾向形成的背景战国中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形势已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各国君主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思想领域,各种学说的渗透、融合也在随之发展。
如儒家在先秦并不走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强调“礼”的道德教化作用而轻视法治的效用,不能快速收到富国强兵的实效以解列国君主的当务之急。
稷下儒家大师荀子提出了“礼主刑辅”“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为传统的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儒家学说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诸子百家思想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兼收并蓄,各学派呈现出成熟发展的态势。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在前朝改革的基础上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楚国国势日益强盛起来。
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吴起的改革几乎都被废除。
吴起死后不到半个世纪,屈原又以革新政治的杰出人物形象而出现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屈原是在楚庄王、康王、悼王等“前王”政治革新的基础上辅佐楚怀王走富国强兵之路的,而在指导思想上,则是吸纳诸子百家的理论。
诸子百家的学术活动,内容主要是探讨治国之道,其积极成果对于诸侯各国的强盛在理论上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指导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1.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2.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变了,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3.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思想领域,西方开放自由的思想开始冲击已经腐朽的儒家教条思想。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点?(忽视)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忽视)四、材料分析题(1)根据材料1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马克思的种种说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忽视)(2)根据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忽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三、思考题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有封建社会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化,由封建领导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变成中国人与帝国主义的矛盾3.中国门户开始开放,改变了闭关锁国的道路4.但是也有积极影响,外国的洋枪大炮使沉睡中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开始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一些先进的进步人士引进介绍先进的西方科技、文献等.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原因: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四、材料分析题(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
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请根据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富国强兵作文《富国强兵之我见》咱先来说说这富国强兵是个啥。
其实啊,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有钱了,军事力量还强得很。
这就好比咱村里的老张头,家里粮食堆满仓,儿子还各个身强体壮能打架(当然咱这说在国家层面就不是打架这么简单的事啦,是抵御外敌之类的)。
就拿我上次去一个军事博物馆的经历来说吧。
一进那馆,我就瞅见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那些老旧的枪炮啊,虽然看起来破破旧旧的,可每一把都有着满满的故事。
工作人员给我讲以前打仗的时候,条件那个艰苦啊,武器又破又少。
咱的士兵凭着一股子不怕死的劲儿和一些简陋的装备在战场上拼杀。
现在可不一样了,博物馆里有新型的高科技装备展示,那家伙,看着科幻得很呢!咱国家这些年啊,各个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是蹭蹭地往上冒,就像雨后春笋一样。
有了钱就有更多精力去搞军事建设了。
那些科研人员就跟变魔术似的,今天发明个新型导弹,明天又升级个战斗机。
咱老百姓看在眼里,那是从心底里觉得踏实。
就像我们家新买了个特别结实的大铁门,坏人进不来,国家军事强大了,那些企图捣乱的小坏蛋国家谁敢轻易招惹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国家穷得叮当响,老百姓都吃不上饭,哪还有钱去搞军事啊。
要是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成了个大肥肉,谁都想上来咬一口。
现在咱国家一边发展经济,让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兜里有钱花;一边猛搞军备,让咱在国际上说话都硬气。
这富国强兵啊,就像两条腿走路,缺了哪条都不行。
反正我是盼着咱国家就这样稳稳地往前走,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强大。
《富国强兵:老百姓的安全感》富国强兵这事儿听着高大上,其实跟咱老百姓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印象很深有一次看新闻,外国某个小国家,因为又穷又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结果被隔壁的大国欺负。
老百姓流离失所,那画面简直惨不忍睹。
再看看咱自个儿生活的这片土地。
咱赚钱有道,现在街头巷尾到处是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商店的音乐声,一片繁华景象。
为啥会这么热闹啊?还不是因为国家富了。
国家富了就会在民生上下功夫,修桥铺路,给大家创造赚钱的机会。
能力比人脉重要能力比人脉重要,有能力的人,在需要的人脉关系的时候,他会各方式打通他所需要的人脉关系,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当初在搞阿里巴巴时缺少资金,向银行贷款没有人际关系没资产抵押,银行不肯贷,但就去找风险投资,以他出色演讲,生动的描绘阿里巴巴的将来,从来打动投资商,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没有能力有在好人际关系都没什么帮助。
在一次大型聚集了中国商业精英的聚会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一流项目二流的人材运作;还有一个一流的人材在运作一个三流项目;要嘉宾做出投资哪个项目的选择,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后者,一群一流人材必然能把一个三流项目做成一流项目。
总是听大师说,现代职场中,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个人能力与人际关系中,个人能力所占20%-15%,而人际关系所占比例为80%-85%。
而往往有的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运用的是游刃有余,有绝大部分人却是个人能力大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先做人后做事”“先学会做人再做事”这话我先赞成,但是现实中,一些领导是因为老板是亲戚,或是跟老板久了的,这样的领导并不是真正有实力的领导,往往这样的领导再乎的并不是你会做“人”而是你是否会拍马屁,或是送礼,又或是带着“领导”一块吃,喝,玩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也是个人能力的其中一部分。
所以,所谓的“个人能力所占20%-15%,而人际关系所占比例为80%-85%。
”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和科学。
试想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那么就是将“关系”送到他手里,他也不能维护好。
如果没有“能力”做基础、支撑的话,“关系”是无论如何聚集不起来,也长久不了的。
没有人脉确实会比别人起点要稍低,起跑要稍微慢一些,路途可能稍微要绕远一点,但是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卡耐基训练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但是一个人的发展难道只要有门票就够了吗?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使我们能够更长远发展的能力。
中国的和平发展要走富国强军之路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富国强军”就是将国家发展的重心放于经济建设之上,谋求人民富裕;而“强军富国”则是将重心放于军事建设,不断壮大国家的军事实力。
今天我们讨论当代的中国应该怎么走,主要是看哪条路更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要求,更能促进和平发展的实现。
我方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要走富国强军之路,理由如下: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富国强军”是一个国家和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的建立可能不可避免的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和战争实力,但是要实现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与强大却是重点。
20世纪初期,苏联的成立给了世界一个震撼,强大的军事实力使苏联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国。
然而,“不要黄油,只要大炮”的苏联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开始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最终发展阶段选择的强军之路将苏联送入了解体的坟墓。
国家的稳定固然需要一定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然而要实现一个国家的长足发展“富国”才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中心。
第二:从中国现状来看,实现共同富裕,走富国强军之路,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
然而,当代的中国,落后的经济仍然是各种矛盾的源头,1.5亿的贫困人口是中国面对的现实,如何实现人民的富裕,是中国发展的重心。
2011年9月国家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
”“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我们需要发展,发展重在经济,“富国强军”是必然的要求,也是我们已经开始尝试的道路。
第三:从国际背景来看,加强经济建设,实现“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方向。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争带来的死亡、毁灭、贫困使世界人民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不变的主题。
只有顺应这种主题才能在世界大潮中生存发展。
孙中山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上)倪邦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今天我是想围绕“中国梦”,“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其内涵是什么,实现路径是什么,实现“中国梦”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想谈这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中国梦”现在确实举国上下高度地认同,各级、各个方面都在认真地学习、研讨、实践“中国梦”。
“中国梦”是怎么提出的,提出的内涵和背景等这些问题还需要作一些具体的梳理,跟大家一起来探讨。
今天我主要就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来讲。
习总书记提出来实现“中国梦”,这几个问题是需要大家来了解的,“中国梦”的历史回顾,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中国梦”,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中国强国之梦,近百年以来的强国之梦的路径;第二个,“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究竟是包含哪些方面的意思;第三个,“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我们应该怎么去实现“中国梦”;第四个,实现“中国梦”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这四个角度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课程前言】中国梦提出的历史意义、背景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还要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梦”提出的这么一个历史意义、背景,就是现在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到了21世纪,30多年过去了,现在到了21世纪,大家对两个词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是“战略机遇期”,一个是“矛盾突显期”,这两个概念很熟悉,但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走到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变为世界第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一辆巨大的大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快速的速度在行驶,现在我们怎么样依靠它的动力和惯性不断地去推动它的发展,所以不能停止。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矛盾突显期,因为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我们遇到了很多以前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也不少,那我们怎么样来面对这些问题,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的,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全社会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一种凝心聚力的,大家认可的一种理念、一种思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发展、改革深入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意志来凝聚,这个是“中国梦”。
2024年浙江省嘉兴市历史初一上学期自测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下列属于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是()A. 实行郡县制B.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 开通丝绸之路D. 设立西域都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选项A,秦朝在地方行政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A项正确。
选项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策,与秦朝无关,故B 项错误。
选项C,开通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陆上通道,不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故C项错误。
选项D,设立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秦朝无关,故D项错误。
2、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 焚书坑儒B. 设立太学C. 颁布“推恩令”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选项A,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这一举措沉重打击了儒家学派,使得秦朝的思想文化专制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
选项B,设立太学是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的官方最高学府,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与秦始皇无关,故B项错误。
选项C,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实行的一种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手段,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故C项错误。
选项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的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秦始皇无关,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 黄巢起义B. 李自成起义C. 陈胜、吴广起义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法治为先,富国强兵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诸侯纷争的时代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着权力的角逐、智慧的较量和社会的变革。
这一时期,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寻求变法图强之路,而其中“法治为先”成为了诸多变法的核心原则,其目的皆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
诸侯纷争的局面源于周王室的衰微。
曾经,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权威至高无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统治力逐渐削弱,无法再有效地控制各个诸侯国。
于是,诸侯国之间开始相互攻伐,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君主们意识到,要想在诸侯纷争中立足并强大起来,必须进行变革。
而“法治”则成为了他们手中的一把利剑。
法治的推行,首先在于确立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过去,社会秩序的维护往往依赖于传统的礼教和君主的个人权威,但这种方式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显得力不从心。
法律的明确性和公正性,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依据。
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例,商鞅深刻认识到法治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权力更加集中于君主手中。
在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保障。
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的法治思想并非单纯的严刑峻法,而是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打破了贵族阶层的特权,使法律能够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
这种法治观念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的不公,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魏国的李悝变法同样重视法治的作用。
他编著了《法经》,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法经》对盗贼、囚捕、杂律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为魏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通过李悝的变法,魏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