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救国之路》PPT-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2
2019春山东版品社六上《探求救国之路》word教案一、录象导入: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片段,让学生谈感受,引出辛亥革命。
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清朝末年,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危险境地,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探求救国之路。
你知道哪些故事?引出:“戊戌变法”。
二、探究研读(一)、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选派代表交流资料,及时补充、评价。
3、总结:教师出示准备的资料,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二)、认识戊戌六君子。
1、讲一讲:从搜集的资料中任选一人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2、说一说:听了他们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三)探求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小组讨论:根据手中的资料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全班交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3、达成共识: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写一写:用自己的话写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总结1、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2、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探究研讨:(一)、了解武昌起义。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武昌起义的资料。
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学习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4、培养热爱祖国和爱戴革命先辈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清朝末年,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危险境地,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探求救国之路。
你知道哪些故事?引出:“戊戌变法”。
二、探究研读(一)、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选派代表交流资料,及时补充、评价。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屈辱与抗争》(探求救国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辱与抗争》(探求救国之路)是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的课题,本课题主要讲述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以及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屈辱,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和探索。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以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屈辱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屈辱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一节血泪国耻1、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华民族一步步地陷入了屈辱的深渊。
中国近代史开始。
2、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经济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主。
3、鸦片有什么样的危害?答:鸦片,俗称大烟,由罂粟果汁提炼而成,是一种麻醉毒品,它会使人体力衰竭,意志消沉,骨瘦如柴,直至丧命。
4、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机构。
它垄断中英贸易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5、鸦片战争前40年中,英国走私运往中国的鸦片有40 多万箱。
6、读《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回答下列问题:(1)从资料当中,我们了解到什么?答: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鸦片很多,并且是逐年增多。
(2)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答:(1)XX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2)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加重了人民负担(3)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3)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为什么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还在增加?答:英国为牟取暴利,大肆走私;中国很多的官员腐败,放任走私。
(4)面对鸦片的输入中国人民作出了怎样的反应?答: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XX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7、林则徐,XX侯官人。
民称“林青天”。
面对鸦片的流毒,上书道光帝坚决要求禁烟。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林则徐说的一句话。
9、(名词解释:虎门销烟)1839 年6 月3 日,林则徐下令把缴来的鸦片集中在虎门海滩上,公开销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10、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11、林则徐等爱国人士的禁烟举动,惹恼了鸦片贩子和支持他们英国政府。
英国以禁烟为借口,1840 年6 月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面对强敌,中国人民毫不畏惧,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XX 三元里抗英斗争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探求救国之路》版教案:本节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深刻认知辛亥革命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所进行的艰苦斗争,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学习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3、培养热爱祖国和爱戴革命先辈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清朝末年,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危险境地,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探求救国之路。
你知道哪些故事?引出:“戊戌变法”。
二、探究研读(一)、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选派代表交流资料,及时补充、评价。
3、总结:教师出示准备的资料,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二)、认识戊戌六君子。
1、讲一讲:从搜集的资料中任选一人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2、说一说:听了他们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三)探求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小组讨论:根据手中的资料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全班交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3、达成共识: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写一写:用自己的话写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总结1、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2、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第二课时一、录象导入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片段,让学生谈感受,引出辛亥革命。
二、探究研讨(一)、了解武昌起义。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武昌起义的资料。
2、全班交流:选派代表交流,及时补充、评价。
3、谈感受、找英雄。
引出孙中山。
(二)认识孙中山。
1、教师出示孙中山的资料:谈感受。
2、学生补充孙中山的资料:谈打算。
(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1、认识袁世凯学生交流搜集的袁世凯的资料,了解袁世凯充当的角色。
《探求救国之路》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三课探求救国之路活动主题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课时:二课时课程内容:本单元包括2课,主要从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探求救国之路等历史事件上感受中国近代所受的屈辱、所作的抗争。
教材分析:“探求救国之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个学习主题《屈辱与抗争》的第三个活动主题。
“探讨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部分组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公交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以及推翻清潮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则”中的道理。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把祖国建设富强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学习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4、培养热爱祖国和爱戴革命先辈的精神。
滴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之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
教学设计思想: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浪潮,而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一侵略行径,使得已严重的民族危机更加恶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成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康有为等人五次上书对光绪帝下决心变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史实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原因是:以慈善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握有实权);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不发动群众,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探求救国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
2. 使学生认识到探求救国之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2. 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救国思想。
3. 探求救国之路的历程与启示。
三、教学重点1.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探求救国之路的影响。
2. 重要历史人物的救国思想及其贡献。
3. 探求救国之路的艰辛与曲折,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2. 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救国思想。
3. 如何使学生领悟探求救国之路的艰辛与曲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重要历史人物的救国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探求救国之路的历程与启示。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观影法: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近代中国探求救国之路的兴趣,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近代中国为什么会经历多的苦难吗?”【教学新课】1. 教师讲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 介绍重要历史人物的救国思想,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阐述他们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求救国之路的历程与启示,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探求救国之路的艰辛与曲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纪念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近代中国探求救国之路的艰辛。
2. 开展相关主题的班会、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教学案(2)辛亥革命设计人:倪广伟审核人:王文汉年级:六年级版本:鲁教版课时:2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
2、了解孙中山、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自己分析历史局势发展趋势的能力。
2、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解题能力。
3、从辛亥革命的成败来提高自己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怕牺牲的决心和英勇气概2、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镇压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
3、树立共和观念,理解“共和国之民”的含义和要求。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前前后后的局势和成败的历史必然性。
自学过程:学习任务之一: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学习任务之二:辛亥革命的经过简述1、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2、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学习任务之三:辛亥革命成败的必然和评论:合作探究,共解疑惑,回扣目标,总结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题:辛亥革命的评价?教学反思:。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探求救国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求救国之路》是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的一个单元主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改革与,以及这些改革与背后的思想观念。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辛亥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辛亥、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辛亥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辛亥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如维新思想、思想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辛亥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辛亥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影响。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如维新思想、思想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5.互动交流: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改革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之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材简析:“探讨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部分组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公交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潮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之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则”中的道理。
“戊戌变法”包含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两个主要部分。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进行定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浪潮,而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一侵略行径,使得已严重的民族危机更加恶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成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康有为等人五次上书对光绪帝下决心变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史实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原因是:以慈善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握有实权);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不发动群众,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目标: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3.探求救国之路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学习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4、培养热爱祖国和爱戴革命先辈的精神。
滴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之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带命的资料。
教师准备:教师搜集录像资料,并做成课件。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戊戌变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的音乐,配上图片)师:音乐结束了,但这悲壮的旋律还久久留在我们的心头,歌词说得多好呀,真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2、教师谈话:清政府自从“鸦片战争”,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一直到1895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间的53年的时间里还分别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相关资料,了解清政府还与哪些国家签订了什么条约,有哪些规定。
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签订时间条约名称割地、赔款内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60多万平方公里归俄国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赔款400万两白银给英国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赔款800万两白银给法国1887年《中葡通商条约》割让澳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学生了解表格中的内容。
3、教师小结:由于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部分地区被外国的侵略者占领。
请看这张图。
课件出示:中国局势图教师提问:你在这张“局势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的补充。
《探求救国之路》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三课探求救国之路活动主题一:戊戌变法课时:一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戊戌变法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再一次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学生观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课件图片显示),思考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师生交流:《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进程,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灭亡,中国人民更加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爱国人士的反抗。
2.教师引导: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段历史。
(板书课题:探寻救国之路)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戊戌变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为基础,回忆历史激发学生救国之情,为本课学习树立了感情基调。
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又是本课学习“戊戌变法”引起的原因,实现一箭双雕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我学习,我知道”1.教师引领:要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情,必须把握事情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探究事情的几个方面: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
2.教师引领:要了解“戊戌变法”我们要了解哪些内容?学生交流后汇报:“戊戌变法”时间、背景、人物、经过、结果等。
3.小组内根据刚才讨论的方法,交流搜集到的戊戌变法的有关资料。
完成表格。
(课件展示:前置性调查学习表)“戊戌变法”前置性调查表4.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在小组内资料进行汇总,填写手中的汇总表格。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汇总表,组长和成员根据小组内成员搜集到的资料精心筛选汇总表格,完成表格的填写。
)5.小组汇报:预设1:“戊戌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