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中国舆情报告_上_基于第三代网络搜索技术的舆情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7
网络舆情论文: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对现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e-r模型系统分析主题舆情的属性特征,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从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四个维度诠释主题舆情的传播范围及程度、舆情主题内容强度、主题舆情生长规律及状态、舆情受众意见分布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要素。
[关键词]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监测预警1、现有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cnki检索结果显示,自2006年起,谢海光、陈中润,金兼斌,吴绍忠、李淑华,戴媛等先后提出了各有特色的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见表1)。
这些指标体系在传播层面对舆情传播的主题、受众、过程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在内容层面从内容识别、内容分析等角度对舆情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基本上涵盖了从主题、内容到传播过程、舆情受众等大部分网络舆情监测点。
不过,由于受研究方法所限,这些指标体系各有不足,存在诸如部分指标缺乏深度、难以评估,指标体系不完整,对受众倾向缺乏深入分析等不足。
基于此,本文拟基于e-r模型对于网络舆情的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明显、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指标体系,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舆情的生长点,更客观地对舆情状态做出评价,更有效地预测其发展趋势,在纷杂的网络舆情中提炼出需要特别关注的舆情信息,以便及时处理。
本文中,舆情主题指舆情的主题信息;主题舆情指某一主题下的舆情;舆情专题指某一特定主题的舆情信息的集合。
基本指标指反映单篇新闻/主贴/博文及评论/回帖属性等在单个网站内可完成统计的指标,也称基本统计指标;必要指标指反映舆情专题属性,可由基本统计指标提炼获得的指标;完备指标指反映舆情专题属性尤其是主题关键词特性,不能由基本统计指标直接提炼获得但又是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所必须的指标。
2、舆情系统的e-r分析对整个舆情系统进行e-r分析可以获得舆情系统中的所有实体以及相关属性,基于此,构建出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满足系统性的要求。
调查背景:伴随着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与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中文搜索引擎发展迅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38亿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已达到2.35亿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9.4%,成为网民重要的网络应用之一。
2009年是搜索引擎快速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搜索引擎备受考验的一年。
一方面,SNS、3G等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搜索引擎的发展向更加进一步专业化、社区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热点。
中文搜索、图片搜索、地图搜索更加专业、精准,同时在社区搜索、移动搜索等领域也展现良好地发展前景,成为相关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公信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如何树立搜索引擎公信力,打造可信的信息渠道,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CNNIC从2005年开始,对搜索引擎整体市场保持了持续的关注与研究。
为持续、深入地研究搜索引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推进搜索引擎在中国健康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搜索引擎用户端调查研究,通过详细、深入地剖析中国搜索引擎用户的结构特征、认知心理和行为趋向,解读中国引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促进搜索引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调查样本分布:电话调查的目标总体是中国大陆(除港、澳、台三地)网民。
CNNIC随机抽取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7大区域内的一级城市三个、二级城市十一个、三级城市十一个。
所有调查样本根据城市所有电话局号,通过随机生成电话号码的方式,抽取住宅电话、小灵通和宿舍电话进行访问。
访问对象是半年内上过网且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
具体样本分布见下表:表 1 2009年搜索引擎调查样本分布本次调研成功样本量总和为3007个,其中一级城市901个成功样本,二级城市1301个成功样本,三级城市795个样本,在城市级别的研究中满足在置信度为95%时,每个城市级别估计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小于3%,在京、沪、广三地的研究中满足在置信度为95%时,估计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小于5%,在区域研究中满足在置信度为95%时,估计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小于5%。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1. 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七部委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2. 2009年1月6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正式启动,内容涵盖与互联网相关的科技、运动、时尚、文化、动漫等领域。
在这次大会上,9月14日被票选为网民节日期。
3.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
4. 2009年2月2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
5. 2009年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
6. 2009年5月19日21时起,由于网站的域名解析系统受到网络攻击出现故障,导致电信运营企业的递归域名解析服务器收到大量异常请求而引发拥塞,造成江苏、安徽、广西、海南、甘肃、浙江等6省部分互联网用户的服务受到影响。
5月20日凌晨1时20分,受影响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基本恢复正常。
7. 2009年6月26日,文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管理工作》的通知。
规定同一企业不能同时经营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并且虚拟货币不得用于购买实物。
8.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9. 从2009年下半年起,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开启或测试微博功能。
微博客吸引了社会名人、娱乐明星、企业机构和众多网民加入,成为2009年热点互联网应用之一。
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新网民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09年5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目录前言 (4)报告术语界定 (5)内容摘要 (6)第一章新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8)一、新网民规模 (8)二、新网民结构特征 (9)第二章新网民的网络接入 (17)一、上网地点 (17)二、上网设备 (17)三、接入方式 (18)第三章新网民的网络应用 (21)一、新网民上网时间 (21)二、新网民总体的网络应用行为 (21)(一)网络媒体 (22)(二)信息检索 (22)(三)网络通讯 (23)(四)网络社区 (23)(五)网络娱乐 (24)(六)电子商务 (24)(七)网络金融 (25)(八)网上教育 (26)三、重点新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 (26)(一)城乡新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 (26)(二)女性新网民网络应用行为 (27)第四章新网民网络生活形态研究 (30)一、新网民总体网络生活形态 (30)二、不同应用深度新网民网络生活形态对比 (31)第五章趋势与建议 (34)图目录图12000-2008年中国网民增长规模与增长率 (8)图22008年城镇和乡村新网民规模对比 (9)图3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性别分布对比 (10)图42008年城乡新网民性别分布对比 (10)图5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年龄分布对比 (11)图62008年城乡新网民年龄分布对比 (12)图7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学历分布对比 (13)图8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职业分布对比 (14)图9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职业分布对比 (15)图10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上网场所对比 (17)图112008年新网民与网民总体上网设备对比 (18)图122008年宽带和窄带在新网民和网民总体中的普及率 (18)图13仅使用窄带接入的新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 (19)图14不同网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 (21)表目录表12008年新网民中学生和非学生群体各自的学历分布 (13)表2新网民与总体网民网络媒体使用率对比 (22)表3新网民与总体网民对互联网信息检索的使用率对比 (23)表4新网民与总体网民中网络通信的使用率对比 (23)表5新网民与总体网民网络社区的使用率对比 (24)表6新网民与总体网民网络娱乐的使用率对比 (24)表7新网民与总体网民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对比 (25)表8新网民与总体网民网络金融的使用率对比 (25)表9新网民与总体网民网络教育的使用率对比 (26)表10城乡新网民网络应用对比 (26)表11不同性别新网民网络应用行为对比 (27)表12新网民对生活形态语句的总体认同度 (30)表13不同上网时长新网民对生活形态语句的认同度 (31)表14不同网络应用数量的新网民对生活形态语句的认同度 (32)前言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全面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的技术水平、网民人数规模等不断实现飞跃发展,中国步入信息时代。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唐亚阳,李亚斌摘要:对2005~2011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方兴未艾、短板尚存。
近年来,学界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目标定位模糊、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研究思维固化单一等问题。
今后的研究应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并重、坚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统一、坚持前瞻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文献计量;基础理论;对策;展望作者简介:唐亚阳,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2)李亚斌,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2)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舆情,引领中国社会网络舆情的发展,培育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应当看到,这些研究仍然存在着种种需要澄清和克服的问题,未来的致思方向和研究重点也有待探索和明确。
本文拟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阶段性进展作简要回顾和考察,对高校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体探讨,目的在于总结成果、指出问题和明确未来努力方向,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推进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继续深入。
一、文献计量分析:方兴未艾、短板尚存为更好地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对2005 ̄2011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
统计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发表的期刊论文上,因此对其期刊论文的“量”与“质”、研究机构与地区分布、研究议题与学科类别、论文类型与基金资助等要素进行分析和反思,无疑十分必要。
发文数量与论文质量情况。
笔者以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剔除重复和纯报道性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153篇,最早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学术论文出现在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