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邵逸夫
- 格式:ppt
- 大小:373.00 KB
- 文档页数:16
百年传奇邵逸夫:人生比戏更精彩华语电影发展至今,电影圈涌现出的大佬数不胜数,不过能配得上“大亨”之名的却是凤毛麟角,而邵逸夫绝对是其中最闪耀的一位。
邵逸夫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其父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但他没有继承父业,反而投身娱乐圈。
他中学毕业后就赴新加坡协助兄长创业,并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1958年,邵逸夫移师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获得了几十项大奖,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开创了邵氏电影的辉煌时代。
1967年,邵逸夫创办香港无线电视(tvb),高调进军电视业,笑傲香港四十载。
此外,邵逸夫还乐善好施,热心公益。
1973年他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对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遍布中国各地??2014年1月7日,邵逸夫百年人生圆满落幕,但他的人生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多维解读1.人生要活出自己。
邵逸夫没有继承父业,而是自己创业,并通过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打造了邵氏电影、香港无线电视两个娱乐帝国,培育了无数影视巨星??他拒绝平庸、敢想敢做、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将奋斗进行到底。
邵逸夫不到20岁,就下南洋艰苦创业,成为华语电影的开拓者;50岁移师香港,继续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成立“邵氏兄弟”;近60岁,创办tvb,成就娱乐帝国;百岁之时,还在为教育和医疗事业鞠躬尽瘁。
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工作当精益求精。
邵逸夫的一生,都精益求精,致力于打造个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乃至华人文化品牌。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也是邵逸夫的工作态度和艺术准则。
其“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的认真态度,对影片质量严格把关的严谨作风,使其电影上座率居高不下,让邵氏影片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语文备考:热点素材(5)邵逸夫高考语文备考:热点素材(5)邵逸夫胡高清(邵逸夫)谢幕的黄金时代,不落的黄金人格高考语文备考:12月7日,104岁的邵逸夫宣布将卸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董事局主席等职务。
在很多人心中,“邵逸夫”的名字就像个符号一般不可磨灭。
与邵逸失一起退隐的,是香港电影一去不回的黄金年代;商不会与这位老人一起离开的,是他带给我们的黄金般的高尚品格与慈善理想。
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
邵逸夫的名言名句: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主流常用素材道德标杆:邵逸夫的慈善之心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他的慈善形象深入民心。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
同年,邵逸夫向敦煌莫高窟捐款1 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
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唯有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到2005年,邵逸夫对内地的捐赠累计达33亿港元。
事实上,早年的邵逸夫并没有这么豪爽。
他最初的一笔慈善捐款是捐给一所老人院的100港币支票,当时就被老人院退了回来,理由是嫌他太过吝啬。
直至耄耋之年,邵逸夫的理财观念开始有所变。
他觉得巨大的财富不能带来美名,自己应该用财富来回报社会。
考场速用:邵逸夫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乐此不疲,他曾说“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这位颐养天年的百岁老人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岁月中,邵逸夫所展现出来的谋略智慧和乐力慈善,值得一代代中国企业家学习效仿。
创新抢分素材1:将中国人带入“有声时代”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逐渐站稳脚跟。
美国的有声电影始终压倒无声电影,邵逸夫提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1931年,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在大海上漂了一夜,死里逃生,最终从好莱坞带回了“讲话机器”。
作文素材公益传承一、家族公益传承。
1. 邵逸夫的慈善传承。
- 邵逸夫是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
他一生热衷于慈善事业,尤其关注教育和医疗领域。
他在全国各地捐赠了众多的“逸夫楼”,这些建筑成为了莘莘学子求知的殿堂。
邵逸夫的慈善行为源于他内心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他的家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他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是一种爱心和公益精神的凝聚。
他的后人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发展,但邵逸夫的公益理念就像一颗种子,在家族的土壤里种下了善的根基,让家族成员明白财富取之于社会,更要用之于社会的道理。
2. 洛克菲勒家族的公益传统。
-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著名的家族之一。
从老洛克菲勒开始,家族就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老洛克菲勒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建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众多的公益项目,如在医疗领域资助了对疟疾、黄热病等疾病的研究,在教育方面为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这种公益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家族成员不断地为基金会注入新的活力,扩大公益项目的范围。
他们认为家族的长久繁荣不仅仅是财富的延续,更是公益精神的传递,通过帮助他人来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也使得家族在社会中赢得了尊重和良好的声誉。
二、个体带动群体的公益传承。
1. 白方礼老人的精神传承。
- 白方礼老人,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
他以蹬三轮车为生,却在自己的晚年将积攒下来的钱几乎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资助了众多贫困学生上学。
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在他的影响下,他所在的社区开始重视教育公益。
社区里的居民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小型的教育资助基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缴纳学费等。
白方礼老人虽然离开了,但他的公益精神就像一团火,点燃了周围人心中的善念,并且这种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从社区蔓延到城市的其他角落,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公益中来。
2. 特蕾莎修女的传承者们。
- 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为印度的穷人、病人、孤儿等弱势群体服务。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之时代先锋时代先锋【经典素材1 】马云——云海茫茫吞日月,马到功成惊世界人物评词:十五年前,他是追梦者,抱着坚持与倔强,单枪匹马闯世界,那时,世界是他的向往;五年前,他是成功者,带着光环与自信,入围《时代》百大榜首,那时,世界是他的江湖;而现在,他是环保者,捧着责任与诚意,出任环保协会主席,这时,世界是他的信仰。
人物简介:马云,1964年生于杭州,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作为中国互联网领袖级人物,马云的阿里巴巴和马云本人都对中国互联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本人两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两次入选“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1.“怪才”马云说起阿里巴巴的创办人马云,就不能忽略他的长相与口才。
马云素有“怪才”之称,常常妙语连珠,其最经典的话语是“一个男人的才华与其容貌往往是成反比的。
”《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这位怪才:“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马云也一度坦承“我给人家感觉怪怪的”,但“与众不同不是我做出来的,而是我的本能”。
2003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点名要见“中国的马云”,因为“他正在改变全球商人做生意的方式”。
是的,马云的确与众不同。
他当过工人、个体户、教师,1995年作为翻译访问美国的他首次接触因特网,坚信网络一定会火起来的他回国后当即走上了经营商业网站的道路。
1999年初,马云在杭州家徒四壁的三居室里成立了阿里巴巴。
走过夜幕沉沉的寂静,他最终迎来了万众瞩目的绚烂。
阿里巴巴公司从最初创业的18人发展壮大为5000多人的大团队,被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网站第一名。
阿里巴巴的股份从20万元起步,到身家大概在5亿人民币左右。
马云才走了不到5年。
【适用主题】①志向;②开拓精神;③眼光;④艰苦创业;⑤口才;⑥影响。
2.天助自助者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他创造了一个小奇迹,数学成绩是1分!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的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长相奇特,被老板拒绝。
做人当如百岁老人邵逸夫2007年,他100岁高龄了,他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香港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唯有他一人。
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三十亿元。
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
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
为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0世纪,邵氏电影几乎独霸香港影坛数十年。
邵逸夫的创业成功,来自于他们五兄弟的团结一致,来自邵逸夫心中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信念。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
邵逸夫排行第六.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看中了初兴于上海的电影业,于是来到上海,成立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
而邵逸夫,因当时还小,才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能考大学,但他被兄长们的拍片搞得坐不住了,经大哥同意,他在片场中觅得一个“伙计”之职.邵逸夫就在片场中成长起来,他肯钻研,很快,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且能挑得起担子。
从摄影、编剧到导演他样样都能干得很好,成了大哥的得力助手。
后来三哥邵山客去了东南亚发展。
结果,邵山客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片子大受欢迎,一时爆棚,忙得邵山客恨不得有分身之术,马上拍电报回上海,让六弟邵逸夫“出山"速来新加坡帮衬,共闯天下。
那时邵逸夫才十六岁,接到电报惊喜万分,火速南下,与三哥邵山客开始了南洋的电影创业生涯。
他们几乎跑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角角落落,冒着被毒蚊叮咬的危险,挑着放映电影的担子,转战在割胶场等华人聚集地.当时还是手摇无声放映,他一格格地摇着影片,也摇出了自己在南洋的事业天地.从此,邵氏电影家族犹如“前店后铺"。
人物作文素材:邵逸夫:“吝啬”精明的商人缘何变身教育大慈善家他出身于大富之家,却不从父业,依凭自身力量打造出举世瞩目的东方电影帝国;他只有中学学历,却一生心寄教育、慈善事业,被称为“东方诺贝尔”。
他就是香港知名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
邵老于昨晨离世,为了纪念他,我们来重温他这107年的传奇岁月和慈善功绩,解读他作为“吝啬”精明商人却寄情教育事业的矛盾心态。
放弃升学,中学毕业生南下开拓南洋电影市场邵逸夫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
但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只有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
邵逸夫在“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主导成立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并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
毕业后他放弃升学,全身投入电影制作的工作。
在18岁时,他已经成为摄影师,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游记》等等。
随后,邵氏兄弟在上海又接连拍了几部古装戏。
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非常羡慕兄长们,开始在片场打杂,后来做过摄影、编剧、导演。
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挺过了大萧条,又逐渐在南洋市场站稳脚跟。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
邵逸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享誉全球,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邵逸夫家族缔造的邵氏电影(SB)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邵氏家族也进军电视业,入股香港无线电视(TVB),四十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蜚声国际,“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电影(SB)和香港无线电视的电视剧”,经典的影视文化形象誉满全球、脍炙人口,是全球华人的集体回忆。
荣誉无数:被英国女王赐予爵士头衔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大英帝国勋章)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