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教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36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塞翁失马》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代寓言。
这则寓言阐释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说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文章比较短小,语言比较浅显,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引起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辩证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
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 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能力目标: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下面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出示课件一:(出示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的图片)2.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出示课件二: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课教案(含范文6篇)追寻人类的起源【单元导写】本单元作文是根据“人类的起源”的讨论为基础,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一、学习目标1、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训练说明的语言,做到准确、简练而不失生动。
4、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用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写作训练1、参考题目“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故事”、“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我看‘神创论’”、“‘外星人说’之我见”……2、思路点拨(1)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进化论、神创论、外星人创造论等。
(2)人类起源研究的现状。
(3)举例说明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4)反驳“神创论”。
(5)对“外星人说”的支持或反驳。
3、技法指导(1)对材料的筛选、梳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
(2)说明的文字宜平实、简明、准确。
(3)议论文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病文呈现】人类的起源当一个婴儿会咿呀说话的时候,他一定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一定”这个词用得不妥,可以换成“也许”、“可能”一类的词。
)妈妈会:“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那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外婆肚里来的。
”“外婆又从哪里来的?”“……”(这里缺乏过渡,显得与下文衔接不紧。
)相传在很久以前。
在热带雨林和广阔的草原上,有一种古代灵长类动物——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后来森林古猿不断分化和迁移,分化为罗摩猿和森林猿。
后来人类学家又找到了腊玛古猿的化石,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恩格斯称他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所引用的材料不够具体,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相传人类学家于1924年发现了南方古猿的化石。
这种古猿可以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一般认为:粗壮型是南方古猿发展中已经绝灭的旁支,而纤细型古猿则是人类的祖先。
“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潼关》诗歌教学反思语文文婷“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于漪老师我特别佩服改革先锋、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
这句话,是于老师在用真爱育人。
而“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更是于漪老师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一种新理念。
于漪老师也常常说:”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其中。
”设计教授《潼关》一课后,也得到了赵明老师中肯的评价。
特别感谢专家的批评与引领,这些都触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还要感谢教研组长孙老师,让全组老师都来听课,通过大家的评课让我收获很多;在大家的意见中,我找到了很多的突破口。
下面,我就从目标定位、教学方式、改进措施等方面做以下反思:一、关于自读课目标定位的思考1.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赵明老师讲:“要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主语应该是学生;三维目标应该相互渗透。
”接到任务之初,学校提的要求就是“一节课如何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在小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老师具体是怎样做的”。
我特意选择了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后附录古诗《潼关》。
选材的目的在于“潼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这首七言绝句又是谭嗣同少年所写。
根据学情,想拉进学生与谭嗣同的距离,通过朗读、解读、赏析诗歌,来感受少年谭嗣同在国难当头之时,胸怀天下的心境与气魄。
了什么?”孩子们很活跃,都说到了“肉夹馍”。
教师顺势利导,补充由“潼关”传入的饮食(河南胡辣汤等),从而引出潼关的地理位置。
最后提出“在以后,再提起潼关,我们不仅能想到饮食,还应该想到与之有关的诗词来”。
在评课中,郑老师提出了“自读课应该由学生来提学习目标”的观点,这是一种“课型意识”。
第二次上课,我的导入就改变了,这也是基于课型、基于语文教学的需要。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指导》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写作指导》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单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写作指导、写作素材、写作训练和佳作欣赏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尝试。
但大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写作思路不清晰;2. 语言表达不准确;3. 写作素材积累不足;4. 写作兴趣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2.学生写作思路的培养。
3.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3.实践法:学生动手写作,教师及时指导反馈。
4.激励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优秀写作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借鉴,同时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素材,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心得,教师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写作实践。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驿路梨花》1、撇开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的主题.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__品质。
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一)曲折的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1)学生思考;(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2)小组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优秀5篇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1《一颗小桃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人教2011课标版(部审)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四首,P141页《潼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属于部审人教2011课标版教材第二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最后一首,其前三首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所选的几首诗,都表达诗人的独特个性情感,以昂扬的格调,千百年来给后人以启思,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潼关》应让学生体会感受的重要内容。
同时,本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这四首诗属于课内精读篇目,已有的学习经验已为此诗的学习提供了思路。
另此册中第一组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诗李白的《峨嵋山月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几首诗的学习,进一步夯实了学习诗歌的方式。
教材的这两组诗歌学习,为学习本组诗,特别是本组也是本册的最后一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同时,学习这首诗,也应有总结性质,为本册诗歌学习的再熟悉、集大成,所以,此首诗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除了朗读与小学学习策略的一致性以外,到初中阶段,要更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就需要从字词着手进入诗歌中,这种学情决定了教学目的、重点的变化。
同时,这一学段学生心理认真和成长特点,让他们表现出对诗歌审美追求;而像《潼关》这道诗,作者写此诗时14岁,与我们正学习的学生年龄差不多,谭嗣同的那种勇往直前、襟怀天下的品质,也正是正成长着的学生所亟需的。
所以,这首诗,除了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作用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也很大。
【教学目标】1、以课文所给的注释和赏析为抓手,辅助潼关相关资料和地形图,理清诗意。
2、参考诗歌朗读方法,结合已有的朗读经验,比照音频朗读,读准诗歌。
3、从“终古”“簇”“秋风”“吹散”“马蹄声”、“流”“尤嫌束”“入”“不解平”九个词语着手,赏好诗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3、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4、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5、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6、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教学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3)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
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
如故事情节的增补训练,改编剧本、童话主题的多元阐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不鲜见,请同学举个例子。
(例如,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创作的、揭露19世纪初丹麦丑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贫苦。
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
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
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勋章(xun1)称职(chen4)2.解释下面的词语:(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毫无望主见、一味盲从。
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脉络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
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
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
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
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
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
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
其他同学评价。
五、课堂小结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
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
“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七、板书设计皇帝的新装1、作家作品-----------------2、童话特点-----------------3、注意释义-----------------4、课文结构-----------------5、课文复述-----------------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新课讲授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
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
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
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
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
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
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
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
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
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
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
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
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
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
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
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四、课堂小结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