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5.2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5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
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直接阅读《圣经》,用德语(或民族语言)传教,主观上传播了新教,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从而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故答案选C 项。
答案:C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3.马丁·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上述观点(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解析:材料“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故B项错误;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并没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A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2、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第二节 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教材整理1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国1.经济发展15世纪下半叶,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落后直到16世纪初,德国仍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
3.受压榨最重(1)表现:国内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和天主教会对抗,每年都被掠走巨额财产,被讽刺为“教皇的奶牛”。
(2)影响①使德国各阶层都憎恨罗马教廷,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②德国各阶层迫切要求实现民族统一和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掠夺。
③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导致德国最先爆发宗教改革。
[深度点拨]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
(3)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马丁·路德的推动。
教材整理2 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1.导火线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发售赎罪券。
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3.内容(1)他抨击教皇把神职人员高居世俗信徒之上,垄断《圣经》解释权及召开宗教会议的特权。
(2)主张简化仪式。
(3)从伦理学角度阐明“因信称义”的教义,指出只要信仰上帝就会得救。
(4)强调信徒无需受传统束缚,教会应是支持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后盾。
4.影响(1)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对现代德语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使德国农民和平民能直接阅读《圣经》。
(2)彻底粉碎了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推翻了维护中世纪神权的“三道护墙”。
[深度点拨]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是如何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1)“义”是指灵魂得到拯救的人,灵魂得到拯救的关键是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而不在于繁缛的仪式和向教会捐赠等“善行”。
这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2)同时,路德又指出,虔诚的信仰来自对《圣经》的心领神会,根本不需要教皇和教会作为中介,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第五章第二节马丁路德和德国某某改革一、选择题1.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B.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天主教会在德国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2.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国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德国( )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解析: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控制和掠夺。
答案:C3.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搜刮财富②此举引起德意志各阶层人民的愤怒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某某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成为德意志某某改革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某某改革运动的序幕,故①②③正确。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某某改革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答案:D4.下列选项符合马丁·路德某某改革主X的是(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②《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基督教某某仪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结合路德某某改革的基本主X分析。
①项是“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②③④项都符合路德某某改革的主X。
答案:C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路德改革的核心主X,“因信称义”的思想,使原来救赎中不可缺少的天主教会成了多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