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文化原著选读(陈赟06。9。22)
- 格式:pdf
- 大小:159.32 KB
- 文档页数:4
《哲学与文化》背诵手册-目录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3)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7)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10)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17)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20)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2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28)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31)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3)《哲学与文化》背诵手册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1)从哲学的本义看: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源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哲学(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大致可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②哲学则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对具体科学有反作用,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名师点拨: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陈赟:从仁爱到正义 : 道德中心语词的现代转换及其困境作者:陈赟时间:2006-11-1 来自:阅读:530人【字体:大中小】【打印本文】(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人文杂志》 2004 年第 4 期 )如前所述,现代认同的实质,是他向性的,而不是自向性的。
这一认同的困境展现在道德生活中,就是现代道德叙述的他向性与德性本身之间存在着的难以协调的内在紧张,而这种紧张在某种意义上伴随着现代性本身。
事实上,梁启超在《科学万能之梦》中就曾指出,近代科学的泛化所导致的问题与其说是道德标准应该如何变迁的问题,毋宁说是道德这件东西能否存在的问题, [1]在这一点上,梁启超与查尔斯·泰勒对于现代性的诊断是一致的,现代性的危机之一,就是它导致了道德视野的消退。
[2]因此,可以从现代性道德危机这个侧面去把握现代性的困境。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思想(既包括产生于古代的中国思想,也包括现代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阐发)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参照系。
一谁是道德的主体?——现代道德论述的他向性齐美尔在《 1870 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中把现代文明的趋向概括为这样一句话:“ 生活已日趋外化” 。
在齐美尔看来,“ 各种不同的文明国家、各种不同智识的与物质的旨趣领域及各种不同的阶段,都与这一趋势有着复杂的关联。
而且,依据它们体现或者抗拒这一趋势的程度,我们可以确定每个国家、每一时期的智识与精神状况的特征。
” [3]的确,中国现代性的展开过程也伴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强化。
1 .个人道德还是集体道德?现代道德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中展开的,因此,道德主体不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国民”。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道德是以个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它与现代以团体为中心的道德论述有很大的不同:“旧伦理之分类,曰君臣,曰父子,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新伦理之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以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式反映核心素养观念和内容,其中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当下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五号宋体)基本知识的掌握: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家的诠释。
技能与方法的训练:从哲学角度研读古代思想原著的能力,客观理解古典思想的基本能力。
学术品质及人格的培养:对中国优良传统思想的热爱,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对健全高贵人格的崇尚。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大学》主要思想及朱熹、王阳明的诠释1.1《大学》主要思想及其与《论语》《孟子》思想的关系1.2朱熹、王阳明对《大学》主要思想的诠释及其得失课程目标2:《中庸》主要思想及朱熹的诠释2.1《中庸》主要思想及其与《论语》《孟子》思想的关系2.2朱熹对《中庸》主要思想的诠释及其得失(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五号宋体)(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及开放选修课程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面向专业为工科、师范、医学等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面向其他尚未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Tiandizhizheng”and the Heavenly Ground of
Freedom in Zhuangzi
作者: 陈赟[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115-1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天地之正;六气之辩;自由;《庄子》
摘要:对《庄子》自由思想的主观化解释取向,表现为解除自由与天理所表达的客观秩序的关联,通过去政治化方式达到对自由的审美化、境界化、心理化处理。
这一解释取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充分。
充分理解《庄子》的自由思想,必须重视对《庄子》自由思想最核心的“天地之正”,后者关联着天道的视域。
“天地之正”与“六气之辩”具有一定的张力,前者表现为万物各自遵循自身本性而呈现的自然秩序,而后者可以理解为这一秩序的某种偏离或变异。
自由
与“天地之正”的关联在于,它来自天道的自然秩序中的深层被动给予性,又以存在者自己的存在参与并承担这种给予性,完成这种给予性,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自然”。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新祥旭网站: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010102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专业及代码 科目及代码参考书目 010102中国哲学 ③702哲学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李淮春等修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5版。
④803中西哲学史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复试笔试科目:中国哲学原著选读1、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下),北京大学,中华书局1981年版,1982年版。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普通逻辑学《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黄华新、王继同主编,《新逻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哲学写作 1.哈佛大学《哲学论文写作指南》(HarvardCenterforExpositoryWriting'sGuidetoPhilosophicalWriting ),英文版下载:/~phildept/files/GuidetoPhilosophicalWriting.pdf。
智慧树知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伏羲氏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A:河图B:洛书C:先天八卦D:后天八卦正确答案:先天八卦2、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错误的是A:先天八卦B:后天八卦C:撰写卦爻辞D:发明六十四卦正确答案:先天八卦3、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A:撰写卦辞B:撰写爻辞C:撰写易传D:发明六十四卦正确答案:撰写易传4、《易传》中,哪一个传主要讲形象思维A:文言传B:象传C:系辞传D:说卦传正确答案:象传5、乾卦中,九五爻的位置是A:只有正B:只有中C:中而不正D:既中又正正确答案:既中又正6、易经中最好的卦是A:乾卦B:坤卦C:泰卦D:离卦正确答案:泰卦7、乾卦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其中,或代表了一种什么思想:A:边防巡逻B:有些人C:可有可无D:相时而动正确答案:相时而动8、坤卦六二爻辞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下面哪句话思想更加接近:A:女子无才便是德B:为学日益,为道日损C:知识便是美德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确答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9、周朝崇尚的颜色是A:黑色B:红色C:白色D:蓝色正确答案:红色10、在八卦中,兑卦象征的女性是A:母亲B:长女C:中女D:少女正确答案:少女第二章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司马B:礼官C:祭司D:史官正确答案:史官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A:和静清寂B:恭宽敏惠C:清虚卑弱D:仁义礼智正确答案:清虚卑弱3、在《道德经》中,下列选项不属于“反”所具有的含义是A:相反相成B:反向思维C:祸福相依D:道法自然正确答案:道法自然4、下列不属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是A:水柔弱而不争强B: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C: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正确答案: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5、“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A:指地位微贱的人B:卑鄙龌龊之意C:处在水的下游D:比喻众恶所归的地方正确答案:处在水的下游6、下列不属于《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观点的是A:弱者,道之用B:道可道,非常道C:忠恕之道D:天之道,利而不害正确答案:忠恕之道7、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A:为而不争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D:柔弱胜刚强正确答案:柔弱胜刚强8、下列选项中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A:“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B: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确答案:“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9、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A:怀疑论B:祭神如神在C:未知生,焉知死D:无神论正确答案:无神论10、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A:有所不为B:不妄为C:不作为D:不多为正确答案:不作为第三章1、他“是诗人的哲学家,是哲学的诗人,是一个站在远方眺望故乡的人”,“他”指的是谁?A:闻一多B:鲁迅C:孔子D:庄子正确答案:D2、庄子曾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A:彭泽令B:太史C:漆园吏D:寺人正确答案:C3、根据课堂内容所讲,庄子的生平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A:穷、困、衰B:富、骄、博C:困、傲、博D:穷、傲、博正确答案:D4、“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体现了庄子的什么思想?A:齐生死B:齐万物C:齐是非D:逍遥游正确答案:A5、与“枯鱼之肆”含义相似的成语是A:涸辙之鲋B:相濡以沫C:枯木逢春D:缘木求鱼正确答案:A6、“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A:《逍遥游》B:《大宗师》C:《秋水篇》D:《齐物论》正确答案:C7、“庖丁解牛”出自于庄子的哪一篇文章?A:《逍遥游》B:《养生主》C:《齐物论》D:《秋水篇》正确答案:B8、庄子的整个核心思想是A:道法自然B:厚德载物C:自强不息D:亲和自然正确答案:A9、“庄周梦蝶”出自于A:《齐物论》B:《德充符》C:《人世间》D:《应帝王》正确答案:A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面死亡的哲学家是A:惠子B:孔子C:庄子D:老子正确答案:C第四章1、《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A:孔子言语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C:孔门师徒言语D:孔子行事正确答案:B2、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黑格尔B:雅斯贝尔斯C:温克尔曼D:赫尔德正确答案:B3、下面哪位是轴心时代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哲学家?A:董仲舒B:朱熹C:孔子D:王阳明正确答案:C4、《论语》作为对话录,对话涉及到了A:孔子B:孔子及其弟子C:孔子及其再传弟子D: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正确答案:D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哲学与文化教材电子版
中国哲学与文化
一、介绍
中国哲学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世
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
诸多领域的重要支柱。
二、古代哲学
1、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主要代表是孔子。
它倡导以礼仪、讲究孝道、礼义、正气为中心,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
独特的伦理观念。
2、道家
道家哲学以“道”为基本理念,重视自然界的统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处。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他们在中国文化和思想积淀的
作用极为深远。
三、中国文化
1、礼仪
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不论文明程度如何变化,它一直是中国文化坚实的基石。
2、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隽永的佳作,有长篇小说、诗歌、戏曲等,这些文学作品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以及文化的精神。
四、总结
中国哲学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被数百年来的中华民族所熟知,也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进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而今,中国哲学与文化依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继承了历史上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并不断演化发展。
判断题答案往后看,所有题目都在洪范九畴1【单选题】秦汉以后,(A)图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干。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2【单选题】《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D)。
A、左丘明B、班昭C、司马迁D、司马谈3【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经部的是(C)。
A、《六祖坛经》B、《大学》C、《周易》D、《尚书》4【判断题】在《尚书.洪范》一文中,“王访于箕子”中的“王”指的是周文王。
(X)5【判断题】《经传释词》一书由清代王引之所撰。
(V)五行五事1【单选题】在《尚书.洪范》一文中,“金曰从革”中的“革”意为(B)。
A、皮革B、变革C、甲胄D、免除2【单选题】《尚书.洪范》中“言曰从”的“从”具有两层含义,一为语言本身的通顺柔和,二为(C)。
A、话多且乱B、人云亦云C、言而有信令人顺从D、恭顺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尚书.洪范》的“五事”的是(D)。
A、貌B、言C、视D、行4【判断题】《尚书》中的“五行”概念不同于后世阴阳家所谓的“五行”概念。
(V)5【判断题】钱大昕是明朝著名史学家。
(X)八政五纪1【单选题】《尚书.洪范》中的“八政”不包括(D)。
A、食B、货C、牧D、祀2【单选题】“八政”里,“四曰司空”的“司空”指的是(D)。
A、是管理朝觐B、治理盗贼C、管理教育D、管理居民3【判断题】《尚书.洪范》的“八政”将“食”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饮食和农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V)。
皇建有极1【单选题】《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指的是(A)。
A、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B、福、禄、寿、喜、慈C、貌、言、视、听、思D、财、官、寿、禄、才2【单选题】《尚书.洪范》一文中,“皇极”的含义是(B)。
A、约束帝王的法则B、大中至正的准则C、君子之道D、万物运行的法则3【单选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一句出自(D)。
A、《孟子》B、《大学》C、《尚书》D、《论语》4【判断题】孔子认为,要做到孝顺父母,最难的事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与文化原著选读
Intensive Readings of Original Work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Culture 一、课程目的、任务:选择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之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进行解析、精研、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感受经典本文,培养学生就文本进行思想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每一个学期集中于一个具体的经典文本,第一学期的课程围绕着《论语》展开,从中选择四-六章进行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的精心导读。
第二学期读《中庸》。
课程以学年为单位,每学期为一个阅读单元,每个阅读单元选读一部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等,从而形成系列课程。
上学年已经选修过本课程的同学,如有兴趣,下一个年度还可以继续选读。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特色:
采用理论阐发与推敲本文的方式,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本课程尤其注重通过分析经典本文的内在义理结构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以及根据问题为中心选取其他经典来进行比较阅读。
授课形式采取安排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得到对课堂内容的消化。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2006年9月-2007年1月课程围绕《论语》展开,参考书目是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集中导读《论语》1至5或6篇。
2007年2-7月的课程围绕《中庸》展开,参考书目是自编讲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主要以考试与课程讨论、平时考察为主,考试占60%,课堂讨论与提问及其他占40%。
六、讲授大纲:
第一学期 《论语》精读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意义:通过细读《论语》,锻炼阅读经典著作的能力,从而进入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教材名称:《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出版。
辅助读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学习方法: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预习相结合;学、思、提问相结合;
听、讲与写作相关文章相结合。
讲 课 内 容
第1-3讲 《论语·学而》中“教”与“学”的思想。
参考阅读:陈赟《教-学、政-治与文-化》(届时会发布在网络上)第4-6讲 《论语·为政》中的“政”与“治”
参考阅读:陈赟《从“学而”到“为政”的过渡》
《藏天下于天下:政治生活的境域》
思考题:1,《学而》为什么被作为论语的开篇?
2,从“学而”到“为政”在什么意义上是连续性的?
第7-9讲 《论语·八佾》中“礼乐”思想
参考阅读:《礼记·乐记》、陈赟《到来的中庸》第五章(网络版)。
第10-12讲 里仁而居:《论语·里仁》关于人的栖居的思想
参考文献《郭店楚简·五行》。
比较思考:里仁而居与居住在神的近处的思想(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的差异。
第13-15讲 《论语·公冶长》关于文的思想
参考阅读陈赟 《命-性-道-教:文的境域》
思考题:孔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述说性与天道?
第16-18讲:《论语·雍也篇》的主题
思考题:论述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阐发。
七、教学时数分配:
讲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学时22222222
讲次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学时22222222
讲次十七十八
学时22
第二章《中庸》精读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意义:通过细读《中庸》,锻炼阅读经典著作的能力,从而进入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教材名称:《中庸的思想》,陈赟,自编讲义。
辅助读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黎立武《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四库全书本)。
学习方法: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预习相结合;学、思、提问相结合;
听、讲与写作相关文章相结合。
讲 课 内 容
第1-2讲 中庸概念辩证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参看陈赟《上下通达:中庸或中国思想的内在视域》,《中国儒
学》。
思考题:中庸之道与中国的内涵之间有什么联系?什么是中
庸?中庸是道、教还是德?
第3-4讲 命-性-道-教与中庸的开端(第1章)
参看陈赟《命-性-道-教:人文境域的打开》,网络版。
思考题:中庸开端三句话德内在含义是什么?它与后面的戒慎恐惧有什么关系?中和的概念在第一章中的意义是什么?
第5-7讲 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中庸2-11章)
参看陈赟《中庸之道的内在困难》。
思考题:为什么中庸之道不可能?中庸之道的实现为什么需要三达德?
第8-11讲 中庸之道与天下的打开与接纳(中庸第12-20章)
参看陈赟《中庸的思想》第四-五章。
思考题: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关联?鬼神、人伦、孝等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有什么样的位置?
第12-16讲 中庸之道与诚的思想(中庸第21-32章)
参看《中庸的思想》第六章
思考题:为什么中庸之道是尽己、尽他与尽物之道?中庸之道为什么会导致诚的主题?诚与三达德有什么关系,敬与诚有什么关系?
第17-18讲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第33章解义。
参看《中庸的思想》第七章。
为什么中庸之道要指向德?人如何与天地相配?
、教学时数分配:
讲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学时22222222
讲次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学时22222222
讲次十七十八
学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