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例7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4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优秀教案本单元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问题三部分。
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口算乘法。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标准》要求“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第二层次是笔算乘法(例1~例6)。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三层次是解决问题(例7~例9)。
集中编排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7中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习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还要学习根据具体的情境,判断什么时候往大估,什么时候往小估,逐步形成估算能力。
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来教学,是整套修订后教材关于估算教学的一大特色。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口算、笔算与估算乘法,并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解决“归一”问题、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解决“归总”问题。
教学难点是笔算乘法与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1课时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小棒。
【教学设计】【复习导入】口算:6×4=8×9=9×3=7×8=6×7=9×9=(教师板书)指名同学和老师一起,老师来问,学生来答。
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首先来学习它的口算。
【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好玩吗?出示问题: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思维导图+知识梳理+典型精讲+真题演练)知识点一:口算乘法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用乘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得到的两个积相加。
知识点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知识点三: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上的数乘完,所得的积要加上进位数。
知识点四: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1、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用一位数乘多位数十位上的数时,要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有进位的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如果十位上的积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
知识点五: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1、一个因数是0的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计算因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的方法完全相同,即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
一位数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积的这一位上就是0,要在本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可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例9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单元主题是《多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编排了3道解决问题,例7是估算问题,例8 是归一问题,例9是归总问题。
例9沿用了例8买碗的情境,编排的思路与例8大体相同,做一做的题目同样是看书情境,解题关键同样都是抓住不变量。
不同的是,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形象示意图(离散的图形)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很麻烦。
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对比分析,建立“归总”问题的数学模型,抓住“总量不变”的解题关键,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归总问题的本质是“总量”相等,即每份数X份数=另一个每份数X另一个份数,用字母表示则是a X b=c X d。
如果对等式变形,可以得到算术解法,即先乘再除,先用乘法算出总量,再用除法算出要求的每份数或份数。
通过构建“两积相等”的模型,可以把“归总”问题和“反比例”问题进行联系。
在回顾与反思的环节,应凸显联系“两积相等”,把答案代入乘法算式中进行检查,看看总量是否相等,深化对归总模型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留下知识和方法上的伏笔。
【学情分析】在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有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经验,明确可以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数量,而且还可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在此基础上借助画图的策略去解决“归总”问题,但是毕竟归总问题是学生未接触过的数学模型,“总量不变”则要求画出来的两条线段必须是同样长,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找出先求什么。
2.学会借助线段图去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累积用具体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教案6 .7多位数乘一位数_解决问题 (2份打包)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为您呈现一份关于三年级上册教案——6.7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第七节“多位数乘一位数”。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325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2. 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1)个位数相乘:直接相乘,例如5×3=15。
(2)十位数相乘:先乘后向前进位,例如2×5=10,进位后变成12。
(3)百位数相乘:先乘后向前进位,例如3×5=15,进位后变成18。
3. 例题讲解:以325×4为例,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325×4的计算,并检查答案。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3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组给出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6.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哪种分法最合理。
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步骤。
2. 例子:325×4的运算过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5题。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