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诗界革命_到_文学革命_试论历史转型期胡适新诗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8.88 KB
- 文档页数:3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光明一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一串迂回探寻的脚印、一个在实践中寻求认同和修改的梦想。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个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或者说是诗歌语言与体式的解放阶段。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当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是经由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行者把诗引入“人境”,呈现了“新意境”、“新词语”与古典诗歌符号、形式的矛盾紧张关系,后是胡适在与朋友的讨论和美国的意象派宣言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从语言形式下手的革新方案。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运动彻底动摇了古典诗歌赖以延续的两个根基,改变了中国诗歌近千年在封闭的语言形式里自我循环的格局,使长期淡忘的口语资源和陌生的西方语言形式资源融入诗歌写作。
但第一,“白话”作为一种现代的语言体系还不成熟,它本身如何发展和如何用它去写诗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实践才能明了的问题。
第二,胡适的革新方案是一个直取要塞的破坏方案,但破坏者往往很难同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建设者,他那种深受宋诗影响的“作诗如作文”的方案,虽然推进了白话文运动,但由于混淆了诗歌与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文类界限,绝对谈不上是一个完善的诗歌建设方案。
第三,“时代精神”的强力牵引,急切的“求解放”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要求,不仅让许多人忽略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诸多可以转化与再生的资源,普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而且对西方文化精神、形式的理解也非常情绪化和简单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们浪漫化了,其中“自我表现”的精神和“自由诗”的形式,在不断把“五四”神话化的现代历史语境中,几乎成了判断“新诗”的两大指标,很少人愿意承认,它们也是造成20世纪中国诗歌写作与阅读的简单化,妨碍人们认同“新诗”具有语言与形式美的根源。
把晚清至“五四”时期(大概到1923年左右)的“新诗”看做“破坏时期”,是想强调这一阶段的诗歌有很多反思的空间,并没有降低它的意义的意思。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一、填空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时期维新派梁启超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
2.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最早提出“言文合一”。
3.梁启超的小说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4.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有王国维——《人间词话》。
6.清末翻译小说代表人物林纾,周树人兄弟《域外小说集》,徐念慈,包天笑;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宴请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7.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8.五四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9.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风格主义的批判必然地回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10.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即脱胎于欧洲19世纪显示主义文学。
11.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人道主义为本。
《平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1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
胡适从“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向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导白话新诗运动。
14.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灵肉合一”,来自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15.鲁迅小说集《呐喊》汲取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
郭沫若的《女神》也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斯宾诺莎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多元影响。
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则是兼取19实际欧洲浪漫主义与日本“私小说”的产物。
他指斥“律诗真乃小道尔”,公开反对旧诗词的滥调套语和呆板生硬,反对用典对仗,主张废止格律,提倡用俗语俗字写今日社会的情状。
胡适所追求的,就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诗体的大解放”运动,而其目的就是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
”可以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文学由白话文的推广普及以及新诗的创作的风行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胡适的文学主张基本实现了,可是胡适的目标不仅在此,在《新青年》上论及“新思潮的意义时”,胡适把文化革新分解为四个步骤:1.“研究问题”、2.“输入学理”、3.“整理国故”、4.“再造文明”。
他希望构建一个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机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吸收西方科学理论以佐研究,在认真整理“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误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15最后才能创造一个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兼收并蓄世界先进科学理论为我所用以完善自身的新文明。
这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国文化设计的发展道路,也是他这期间最主要的学术成就。
胡适发表的《谈新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篇新诗理论方面的文章。
文章肯定了当时新诗的成绩,肯定了“诗体解放后诗的内容的进步”,对新旧诗的比较、新诗的音节、新诗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
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现代文学史复习要点导言:1.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现代性变革;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口号是梁启超提出来的。
朱自清说,“只有黄遵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我口’——,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诗。
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民七(1918)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很大影响。
”;“文界革命”:梁启超称自己亡命日本时的文字为“新文体”;“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说:“。
”;梁启超看重的是启蒙、新民的工具性作用。
3.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新派剧的开端《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4.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中论述各国及中国言文之间的关系;5.王国维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为自主的独立存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6.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任务是被誉为“五虎将”。
在《礼拜六》上发表的作品其实并不都是游戏的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关于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①首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提出了六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②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它从“八事”入手。
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步接触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文学根本上的问题”。
文章正面主张书面语和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③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一胡适的新诗观念(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胡适曾描述过这种弥漫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潮流”,指出:“革命潮流,即天演进化之际。
自其异者言之,谓之革命,自其循序渐进之际言之,即谓之进化也。
”(见胡适《尝试集。
自序》中有关《札记》第十册1916年4月5日夜所记文字,《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这也就是说,进化论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的角度说,是进化;从彻底变革的角度说,是革命。
《20世纪中国新诗史》,张新着。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胡适进行诗歌变革尝试的理念就深深收到进化论的革命潮流的影响。
-张新他说:早在1915-1916年间,“那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个观念是我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
”(胡适:《尝试集。
自序》,曾以《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名刊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1919年10月。
收入《尝试集》初版,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
)胡适的新诗运动通过白话诗的不断尝试,最终彻底打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大解放”,最重要的原因是:胡适不仅把进化论融入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一新诗的基本理论之中,而且用以指导诗歌语言与文体的变革。
正如胡适所说:“我们若用历史进化论的眼光看中国诗的变迁,方可看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进化来的。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字者,文学之器也。
我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
施耐庵曹雪芹诸人已实地证明作小说之利器在于白话,今尚需人实地试验白话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耳。
……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
倘数年之后,竞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代序一)胡适着,尝试集,外文出版社,2013.08,第1页“尝试成功自古无”,故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那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一胡适的新诗观念(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胡适曾描述过这种弥漫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潮流”,指出:“革命潮流,即天演进化之际。
自其异者言之,谓之革命,自其循序渐进之际言之,即谓之进化也。
”(见胡适《尝试集。
自序》中有关《札记》第十册1916年4月5日夜所记文字,《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这也就是说,进化论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的角度说,是进化;从彻底变革的角度说,是革命。
《20世纪中国新诗史》,张新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胡适进行诗歌变革尝试的理念就深深收到进化论的革命潮流的影响。
-张新他说:早在1915-1916年间,“那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个观念是我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
”(胡适:《尝试集。
自序》,曾以《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名刊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1919年10月。
收入《尝试集》初版,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
)胡适的新诗运动通过白话诗的不断尝试,最终彻底打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大解放”,最重要的原因是:胡适不仅把进化论融入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一新诗的基本理论之中,而且用以指导诗歌语言与文体的变革。
正如胡适所说:“我们若用历史进化论的眼光看中国诗的变迁,方可看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进化来的。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字者,文学之器也。
我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
施耐庵曹雪芹诸人已实地证明作小说之利器在于白话,今尚需人实地试验白话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耳。
……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
倘数年之后,竞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代序一)胡适著,尝试集,外文出版社,2013.08,第1页“尝试成功自古无”,故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那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内容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文学领域同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一样,充满了萎靡,没落景象。
旧的文学改良运动已经偃旗息鼓,形形色色的封建文学依然充斥文艺领域。
掊击时政、揭露现实的文学作品不复多见,而以黑幕、艳情、武侠、侦探、宫闱为基本题材的黑幕派、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庸俗低级趣味的“文明戏”,反而风行一时。
文学远远地脱离了社会生活,只成为少数文人消遣、营利以至相互标榜或相互诋毁的工具。
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不仅大肆鼓吹“尊孔读经”,而且利用文学散播封建思想毒素,攻击革命派人物。
清末报刊上一度出现的将文言加以改良而成的“新文体”,也在封建文人的排斥下逐渐消失。
旧文学的陈词滥调和八股流毒,继续影响着许多人。
文学上的这股逆流,是当时封建势力更为猖獗的政治气候在文学领域内的反映。
它不但背离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近代文学的进步传统,阻塞了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道路,而且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严重障碍,有助于反动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而不利于人民的觉醒。
这种情况自然要遭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对。
正如《新青年》编者后来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所说:“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文学革命正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的要求,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一九一七年二月。
但在此以前,一些进步刊物上已有所酝酿。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即针对国内文坛状况,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等文,介绍西方近代文艺思潮从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变迁过程。
陈独秀并在通讯中明确表示了文学改革的愿望:“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
文章以纪事为重,绘画以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
”(注:答张永言信,《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
)这一主张曾得到一些人士的赞同。
与此有关,《新青年》还就统一语言、“采用国语”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