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老教师庆贺国庆60 周年征文老教师庆贺国庆60 周年征文几十年来, ** 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位老教师,我从自己经理的 ** 教育,亲自感觉到党的政策的英明,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说内心话,我是1993 年走进乡村职业教育的。
作为 ** 职业教育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校舍改造的经历铭心难忘,素质教育的改革记忆犹新,招生培训的经历不堪回顾。
但几十年来,职业教育有苦心经营到学生满园,从简单的民房到楼房林立,从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到学生实习车间,** 职业教育的翻天地覆的变化,让我骄傲,让我信心百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能够骄傲的说,** 职业教育,您的明日更美好。
一、我的生活的感觉九三年我走进区第二职业高中。
那时的教课条件特别落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我上课十几年的“三大件”。
上课都要在黑板上反频频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
好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10 多年后的今日,上课竟然用起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只要鼠标轻轻一点,资料无奇不有。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今日,愈来愈多的现代化教课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
除了工作条件的巨变,我们教师的待遇也发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
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的薪资只有79.5 元。
进入 90 年月,改革的成就开始在我的薪资中展现出来:从100 多元到 200多元,从 200 多元到 500 多元,基本上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变化。
跟着教育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的薪资也水涨船高,第一次打破了800 元的底线,让我也成了一个荣耀的纳税人。
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20xx 年的薪资套改,我的薪资已经突破了 20xx 元,国家也相应改正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800 元提高到了1600 元。
跟着薪资的增添,购置家用电器不用再勒紧裤腰带了,笔录本电脑成了工作的帮手;电视机换成了二十九英寸的液晶。
教育工作者建国60年征文《教育工作者建国 60 年征文》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从建国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这 60 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亲身见证并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心中感慨万千。
回首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许多孩子没有机会走进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
教室简陋,教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是那个时期教育的真实写照。
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无数教育工作者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坚守在教育一线,为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
记得小时候,我所在的乡村学校,只有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当作教室。
窗户上的玻璃残缺不全,冬天寒风呼呼地往里灌。
黑板是用木板刷上黑漆做成的,粉笔也常常不够用。
老师们大多是从村里选拔出来的有一点文化的农民,他们虽然教学水平有限,但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却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事业也逐渐得到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改善。
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取代了破旧的土坯房。
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紧跟时代的步伐。
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培训工作也日益完善,让在职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从过去的“满堂灌”到如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育公平也是这 60 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60 年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无悔人民教师热血献给祖国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无悔人民教师热血献给祖国“我自豪,我是荣耀的人民教师〞这是我发自肺腑之言,也是我毕生的理想追求。
我出生在群山环抱,道路弯曲曲,山头光秃秃的小山村。
记得六岁的时候,妈妈就用木炭为笔,石板为纸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骨气的人。
〞年幼的我虽不理解这句话蕴涵的意义,但已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我**农大毕业,本应分配到上饶地区××局。
可妈妈噙着泪花对我说:“孩子,你真的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城市去过舒适的日子?〞是呀,我的生命是母亲给的,是故土这片沃土滋养了我知识的“体魄〞,充实了我理想的“空间〞,使我从一个饥肠辘辘的土娃娃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我苦思着:男儿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子不嫌母丑〞。
我作出了人生的抉择:放弃留城,调回大山故土当教师,为提高故土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变故土贫穷落后的面貌坚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奉献一生。
在那物欲横流的年代,有的人想拉我“下海〞,有的人劝我改行从政,有的人邀我从事第二职业,可我总是淡然一笑地答复:“人各有志,岂能苟同。
〞育人甘奉心为土,登峰愿献骨作梯。
选择了荣耀的人民教师职业,我愿意一辈子的付出。
有一次我得重病住院,学生们排着长队来医院看望我,从一双双充满祈盼和渴望的眼睛中让我悟出,学生们离不开我,可我也离不开学生,吊针拔了以后,不顾亲友和医师的阻拦,我又重返三尺讲台。
每当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时,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因此,故土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有一位腰缠万贯的同窗问我现在有何感受,我自豪地答复:“不悔今生穷教书,唯恐桃李未满枝。
〞我常常总在思索着:假设我是一块核能,我该如何更深度地挖掘自己,才能为党为人民放出更多的能量。
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持之以恒去做的。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我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钻研新课程、新教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优秀教师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优秀教师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轻轻打开世界地图,我看见我的祖国,在水道纵横,湖荡棋布的地面,怡然就是一只面对东方,仰首高唱的雄鸡,英姿飒爽,高昂的脖子,向来让声音人感觉到它嘹喨的声音,定能够换来一声天下白的壮观景象。
我爱你啊,我的祖国。
仰望苍穹,三千年的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伟大的文明史,经历一次次沧桑灾难无数,太多难忘的瞬间显现出清晰依旧显现出来,然通过我深深的爱着你。
20xx年的雪灾和地震,正是华夏儿女用坚强与勇敢驱赶了黑夜和寒冷。
60年,你走过太多太多的苦难与感动,风雨里,你的坚强和善良,依然让永恒人的灵魂感染与震憾。
60年,你不少的勇士儿女,用自己不屈的崇高精神,一代代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壮丽的诗篇。
看,多少华夏儿女,洒热血,写青史,激情蔓延,高举着五星红旗,呼唤着崛起的中华。
用集中地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今天的繁华,从贫穷落后的“东亚病夫”,成为今天的“礼仪之邦”。
我爱你啊,我的祖国。
你善良含蓄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泥土里演绎出青瓷花瓶的淡雅,山水画里的笔墨。
我们的宇宙飞船,振翅飞翔,奋起狂飙突破地表,穿过云霄,挥动着中华儿女的希望。
20xx年的奥运,证明了你的强大强大和你的声望,让我们感觉很光荣和自豪。
如今繁华的深圳,早在你的怀抱里,吹去往昔的苦涩,成为世界的市中心区。
守望着一望无际的西北,此刻也清风徐徐,微雨若若,荷摇帘床,青丝飘飘,湿了小桥。
我爱你啊,我的祖国。
我爱你富饶的东三省,养育着浩瀚的“祖国林海”和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
人参、鹿茸、貂皮誉满中外,灵芝、不老草名扬天下。
您蜿蜒的山脉,窥视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让世界渴望揭开你神秘的面纱,去探讨不老的暗地。
秀丽的风景,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笼罩着山的俊美和水的清。
潮湿的气息,湖岸丝柳不断吐露新绿,绽放不谢的花蕾。
我爱你啊,我的祖国。
我爱你如水的徽州,四季都是歌。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缠绵悱恻的江南文化。
这里的春天也如诗一般,点点桃红成影。
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60年征文:今非昔比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非昔比。
首先,教师的待遇有了显著的提高。
早年间,教师的收入很低,生活水平也很困难。
而如今,教师的工资待遇逐渐提高,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地位也有了更多的认可。
虽然仍然存在待遇不均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其次,教学资源的丰富度大大增加。
60年前,教师们只能依靠书本和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学。
如今,小学教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媒体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
教学工具的智能化程度也大大增强,教师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工具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课程设置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60年前,小学的课程主要以基础学科为主,如语文、数学等。
而如今,小学的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学科。
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最后,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60年前,教育目标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而今天,教师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小学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非昔比。
教师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资源的丰富度大大增加,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这些变化使得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推动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同时也要意识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待遇不均等,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会继续得到改善,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贡献更多力量。
改善家居步步高1949年5月, **解放, 当时我13岁, 读小学四年级。
弹指一挥间, 60年过去了, 我从当年一个稚嫩的少年, 成了鬓发皆白的古稀老人, 今年已73岁。
沧桑巨变, 感慨万千。
刚解放, 我家缺田少地, 属贫下中农。
八口之家, 仅靠父亲在戬浜镇摆个小菜摊维持生计。
住的是三间“浪头屋”, 狭小、低矮、潮湿, 四面透风, 外面下大雨, 屋里下小雨。
冬天冷得像冰窖, 夏天热得像蒸笼。
“将来一定要造一栋大房子”,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这个朦胧的梦想。
1960年, 我从安亭师范毕业, 分配到当时的重点小学练西小学任教。
那时家在戬浜乡下, 因为家中人多房小, 难以栖身, 所以终年住校, 很少回家。
婚后生活捉襟见肘, 但想改善家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当时条件下, 没什么赚钱的门路, 要造新房谈何容易。
后来与爱人学着养猪、养鸡、养兔, 加上节衣缩食, 好不容易攒上1500元, 又向亲友借款1500元, 在1976年, 终于盖起了三间平房, 总面积100多平方。
当时成了村上的一个亮点, 惹来村民们羡慕的目光, 心中颇为自豪。
在城里拥有一套住房, 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 好想做个城里人。
1987年, 我女儿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 也当了教师, 因为是“双教”终于优先分得一套位于南大街没有煤卫设施的21平方米的平房。
尽管还要烧煤饼, 还要倒马桶, 但毕竟住到了城里, 免去了长途骑车的劳顿, 真是喜不自禁。
随着子女的长大, 21平方米的住房实在容纳不下那么多身躯。
我就下决心通过银行贷款在迎园三坊购得二室一厅的商品房。
那时大部分老公房没有客厅, 我家有了这很正规的厅房, 还是蛮前卫的。
过了两年, 教育局再次分房, 由于我未分到过煤卫房, 于是, 将我从南大街的平房改善到仓场路一套4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
至此, 我在城里有了两套住房。
当城里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喜悦荡漾在心间。
建房很艰难, 分房得改善, 购房住大房, 动迁更理想。
教师献礼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对于一个素来喜欢特立独行的人来说,是很少能主动参与某一敏感话题的讨论的,比如我;对于一个以读书、学习、写作为嗜好的人来说,是很难沉湎于豪华、时尚和潮流汇就的漩涡中的,比如我。
而现在,在我的祖国建立60周年的时候,我主动拿起笔,参与“住房”这个时尚话题的研讨,并且能静下心来回首我与住房的故事,这是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住房,确确实实是个恒久不变、永远记忆的话题,它与祖国的逐步强盛紧紧相连,它营造了我心中的幸福家园。
我的第一套住房是老家的老屋。
这是一个与我的职业人生开始有关的话题,
它教会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事业和人生
常听老人说:什么年纪想什么事,办什么事。
这话不假。
1991年,19岁的我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回家乡的初中学校教书。
历经十X 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我的月工资也由刚毕业时的120余元迅猛长到1200余元,还时常发点自习辅导费。
但120个平米的房子,即便当时的房价很低,一平米才1000元,我也需要拿出12万元来摆平。
我原来的住房可卖3万元,还有9万元的空缺。
怎么办?这可难坏了我这个不谙经济的白面书生。
好心眼的同事纷纷给我出主意、想办法,大家一致认为贷款最好,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欠朋友的人情。
经过两天两夜的调研和深入思考,我决定放弃贷款,我要另辟蹊径,开一个不贷款也可买房的小先河。
这时,掌大局、明大义的父亲首先说话了:“我这里有3万元,
- 1 -。
中学教师纪念祖国60华诞征文--国兴家旺我是中学教师,今年59岁了。
我父母今年都80岁了。
我们五个兄弟姊妹都是在60年代初出生的。
我们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了60年。
建国起初的30年里,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段曲折前行的路。
我们的家庭也经历了“雨打萍”似的沉浮人世。
我父亲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
19XX年他被打成右派,北大荒农场劳改四年,____农村中学任教约20年。
他曾点着香烛[用来计算讲课的时间]讲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为此他被“摘了帽”。
文革他所受的折磨耻辱不必细说,直到19XX年他才被“解放”分配到农村去搞整党……直到恢复高考之前,我和我大弟是初中毕业,其余弟妹小学都没有毕业。
因为他们的校长说不能培养资本主义的独苗子,他们被赶出了校门。
我插队不能当基干民兵,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不敢言爱。
我父亲曾为我插队安置工作发愁得得了一场大病,公社于书记伸出援助之手,安置我当了农村小学的临时代理教师,每月薪水XXX元。
我父母自参加工作到19XX年改正回京前,每月薪水一直是XXX 元。
公社书记曾对我父母亲说,我的工资都比你们低,全公社就属你们工资最高。
我们在学校居住的时候,一家人住一间房,我们五个孩子挤在一个通铺上。
父母一到月底就吵架,为的是决定谁到学校食堂去赊饭票……文革不但是中国的建设倒退了几十年,而且把我们国家推到了生死存亡边缘。
我父亲早年襄助游国恩教授编注《陆游诗选》。
他在极其困难的时候,曾坐在床头,一边和我们剥树籽[卖钱],一边给我们讲解陆游的诗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空祭无忘告乃翁。
我们那时多么迫切地祈望有人能“北定中原”,使我们的国家变革,走上发展的正规,人民能安居乐业啊!历史造就英雄,邓小平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主席和***主席继往开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拨乱反正,我父亲被平反回京;恢复高考,我们兄弟姐妹5个有4个考上大学;教育改革,我们的下一代,6个孩子中有五个孩子都上了硕士研究生;改革开放,我家有三个弟妹出国留学或者移民,我妹妹的女儿上了哈佛大学……国家为我们作了那么多,我们该为祖国做什么呢?我父亲是九三学社社员。
老教师感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老教师感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老教师感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三进山城在**历史上曾有三个地方作过县城。
一个是芦洪市。
它曾是应阳县、应阳男国、应阳子国、应阳公国和泉陵县驻地,是**的古县城,作为**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285年。
一个是紫溪市。
它自公元984年宋太宗下令将**场升格为**县后,置县治,历经元、明、清至1947年3月一直未变。
1944年抗日盟军美国十四航空大队飞机2次轰炸湘桂铁路沿线日军驻地,县城炸成废墟,县政府几度搬迁。
它是**的老县城,历经960年。
还有一个是**市。
它是一座山城,一座**的新县城。
这里曾是县内一商业集市,清乾隆时,为“烟民之蕃庶、商贾之幅辏、邑中之巨镇”。
1947年县城搬迁于此后成了一名茁壮成长的少年,发展一日千里。
认识**市是6岁开始的。
那年父亲到县城办事,顺便带上我。
在**老火车站下车,经过一个小池塘,走过几排低矮的小房子,便到了县委会。
我印象最深是两件事。
一件是父亲在县委会办完事后,需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办事,怕我年纪小,走路走多了把脚走坏,让我独自一人在石拱桥边等。
我等了很久,只见行人来来往往,就是不见父亲回来。
小孩子没耐心,就沿着父亲离开的地方一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远看到一个院子。
院子里窗明几净,绿树成荫,只有零零星那牙齿才给人的灵气,才使人想到那长着雪**齿活力十足的少年,给人以虎虎生威之感,那“明眸皓齿”、袅袅婷婷的少女,给人以美丽清新热情奔放之感。
应该说,**市就是一个人,一个风华正茂、茁壮成长之人。
那几年这里刚刚吹来改革开放的缕缕晨风,零陵地区被定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或称“弹性地区”,“要想富先修路”、“强农困本重工活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声音在大街小巷里回响。
作为一名教师虽然只在杏苑殷殷育桃李,受岗敬业沥心血,但新风带来的新气息还是不时地在鼻腔里翕动,在心坎里翻飞。
仅几年时间,建设路、东新路相继建成,那种“一泡尿从街东屙到街西”、“一支烟从街头走到街尾”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青兴,小学教工60周年征文母亲,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和共和国同龄;我,一个生活在幸福中的青年,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同是老师,在风风雨雨中的六十年时光里,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六十岁的母亲,一生的故事都离不开教育。
年幼的母亲好学上进,今天辛苦了,我连饭都吃不下,可母亲依然以优异的成绩,于1964年毕业于单县一中,并成了被保送上学的对象,可是阴差阳错,母亲没能上成,从此母亲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由于母亲是当时村里学问最高的年青人,所以,她做了村里的第一个民办教师。
当民办教师的日子里,母亲的生活是艰辛的,更是艰难的。
学校条件极差,三间土坯房本是生产队的牛圈,收拾收拾就成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没有粉笔,没有黑板,母亲就自己动手做,她还抽空纳鞋底挣钱为穷苦的学生买学习用品。
母亲常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如果你不记得你为人民教育付出了很小的努力。
事实上,母亲也是这么做的。
整个学校,母亲既是校长又是任课老师。
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间土坯房里一起上课。
母亲马不停蹄,白天里,她教完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教完了二年级再教三年级……晚上,她还要给大人们上夜校,夜校回来她还要在昏暗的劣质油灯下批改全校学生的作业,母亲的眼睛被熬成了高度近视。
即使这样,母亲仍说自己是在享受党和人民给她的福。
由于种种原因,母亲没能转正。
但她始终深爱着教育,为了这份爱,母亲甘心情愿做了代课老师,这一教又是十几年。
我不能忘记年过五旬的母亲,在风中骑着一辆旧的解放车回到30英里后,为了下一代,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她依然恪尽职守,从不让一节课马虎过去。
几年前,因为母亲身体有病,她不得已离开了陪伴她半生的讲台,尽管她离开了讲台,可她与教育的情结仍是那么的深。
现在的母亲,身体日渐衰退,虽然她早已离开了讲台,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育,我每次去看望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教学,千万不能误了人家的孩子的前途。
教育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母亲,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和共和国同龄;我,一个生活在幸福中的青年,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同是老师,在风风雨雨中的六十年时光里,演绎出了祖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六十岁的母亲,一生的故事都离不开教育。
年幼的母亲好学上进,尽管当年的日子困苦的几乎连饭都吃不上,可母亲依然以优异的成绩,于1964年毕业于单县一中,并成了被保送上学的对象,可是阴差阳错,母亲没能上成,从此母亲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由于母亲是当时村里学问最高的年青人,所以,她做了村里的第一个民办教师。
当民办教师的日子里,母亲的生活是艰辛的,更是艰难的。
学校条件极差,三间土坯房本是生产队的牛圈,收拾收拾就成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没有粉笔,没有黑板,母亲就自己动手做,她还抽空纳鞋底挣钱为穷苦的学生买学习用品。
母亲常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要不记个人得失的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事实上,母亲也是这么做的。
整个学校,母亲既是校长又是任课老师。
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间土坯房里一起上课。
母亲马不停蹄,白天里,她教完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教完了二年级再教三年级……晚上,她还要给大人们上夜校,夜校回来她还要在昏暗的劣质油灯下批改全校学生的作业,母亲的眼睛被熬成了高度近视。
即使这样,母亲仍说自己是在享受党和人民给她的福。
母亲年年都是县里的优秀教师。
我记事时,也就是上世纪八十
年代初,母亲每月也只有三元五元的收入。
儿时的我,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不满,我们兄妹四人常说她不是我们的妈妈,而是她那四十多个学生的妈妈。
的确,下雨天,母亲会冒雨给路远不能回家的学生送去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嗓子好,会唱歌,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她会在学生学习疲劳时教给他们。
母亲的课堂,永远都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睛。
她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多才多艺。
由于种种原因,母亲没能转正。
但她始终深爱着教育,为了这份爱,母亲甘心情愿做了代课老师,这一教又是十几年。
我不能忘记年过五旬的母亲,风里雨里骑着一辆破旧的解放牌自行车来回奔波三十里的身影,为了下一代,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她依然恪尽职守,从不让一节课马虎过去。
几年前,因为母亲身体有病,她不得已离开了陪伴她半生的讲台,尽管她离开了讲台,可她与教育的情结仍是那么的深。
现在的母亲,身体日渐衰退,虽然她早已离开了讲台,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育,我每次去看望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教学,千万不能误了人家的孩子的前途。
”她最关心的,也是我的学生我的教学成绩。
在工作上,她不容许我有丝毫的马虎,她常常告诫我要认真工作。
每周回家,母亲都会给我上一课,她会不厌其烦的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讲给我听,大到如何讲解一类课文,小到如何分析一个汉字,母亲甚至把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都给我预料到了……
三十五岁的我,对共和国经历的苦难没有任何的体会,从小到大,我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也有煤油灯相伴的短暂时光,但
却没有母亲那时的饥饿难耐,从我记事时起,我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没上学时,我就跟着母亲在学校玩,大学毕业后,我就走进了乡村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虽然刚开始工作时工资不多,但比起母亲当年的三块两块,我可以算得上是万元户了;学校的教室也都是十几年的破旧瓦房,但比起母亲,我幸运多了,至少我不用点那种劣质的油灯,更不用自己想办法做粉笔做黑板甚至自己纳鞋底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我可以不用一天到晚的连轴转,我还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属于我自己,我可以画张画,写篇文章,看些报刊,做自己喜欢的事;教室里有明亮的日光灯,我再不会像母亲那样承受被油烟的煎熬了……而今,乡村小学变成了排排漂亮的教学楼,整洁而明亮,学校里有了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更加吸引乡村娃娃眼睛的,还是那一台台崭新的电脑……电脑上了网,乡村小学一下子和世界联系了起来,乡村孩子们的习作、绘画、手工制作,都通过电脑发表到全国多家报刊上,校园生活幸福而多彩。
但最令孩子们感到幸福的是,国家减免了小学生们所有的学费,不仅如此,就连学生们用的新课本、新作业本,都是国家送给他们的。
这多好啊!这再不用让老师纳鞋底为孩子们挣书钱学费了。
当然,我教学也更省劲了,再不用像母亲那样,一个人同时教几个年级,课堂上,我有了很多现代化的帮手:投影仪、电脑、录音机……也得益于母亲的指点,我很快在教师中成了佼佼者。
每当我载誉回来,母亲的脸上总会挂满幸福的微笑,仿佛她才是成绩的获得者。
为了母亲脸上的微笑,为了替母亲圆她一生的教师
梦,更为了自己一生的无憾无悔,我努力工作着,业余时间努力把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变成铅字。
六十年的发展变化,让乡村学校改变了模样;六十年的全心全意,两代人的教育情结越来越深。
女承母业,实现着乡村教育人的生命价值。
我坚信,祖国明天的乡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