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整理(生理学思考题)生科
- 格式:docx
- 大小:126.47 KB
- 文档页数:16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1、中文名词(1)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p5)(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p5)(3)阈电位: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少(去极化)并减少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内的钠通道才大量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成为阈电位。
(p36)(4)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强度刺激,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p35)(5)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p80)(6)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p56)(7)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
(p122)(8)收缩压: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p122)(9)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p87)(10)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
(p91)(1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p163)(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p167)(13)慢波(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慢波;因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p188)(14)脑-肠肽: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脑-肠肽。
(p192)(15)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p252)(1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p244)(17)水利尿:引用大量清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题负反馈易化扩散兴奋性兴奋阈值阈电位后负荷红细胞沉降率促红细胞生成素心动周期心指数有效滤过压功能余气量血氧饱和度胃肠激素胃排空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滤过分数肾糖阈暗适应明适应视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牵涉痛脊休克允许作用下丘脑调节肽旁分泌问答思考题1.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2.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3. 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当一个人大失血需要输血时,除检定血型还需要做什么试验?4.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有何不同。
5. ABO血型系统分型的根据是什么?6. 简述心脏泵功能的调节?7.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几期?其产生机制如何?8. 影响兴奋性和自律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是怎样影响的?9. 心电图各波的意义?10.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1. 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有什么作用?12. 胸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13.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是什么?14. pH、CO2分压及温度对氧解离曲线的位置有何影响?有什么生理意义?15.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16. 胆汁成分中与消化有关的物质是什么? 具有什么消化作用?17. 何谓基础代谢率? 测定基础代谢率需控制哪些因素?18. 能量代谢简易测定方法是如何进行的?19. 试述尿生成的过程。
20. 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有哪些?21. 眼由视远移近时(即看近物时)发生哪些调节活动?22. 何为近视、远视、散光眼?各如何进行矫正?23.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有什么特征?24. 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纤维属于此类纤维?25. 简述突触传递的特征。
26. α受体、β受体、M受体和N受体各自的阻断剂是什么物质?27. 简述小脑的功能。
小脑损伤有哪些主要表现?28. 试述含氮激素作用机制。
29. 腺垂体分泌哪些激素?各自均有什么生理作用?30. 在临床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而必须逐渐减量?31.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32. 参与机体应激反应的激素除ACTH,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素之外还有哪些激素?(举出五种)33. 雌激素和孕激素有哪些生理功能?在月经周期中卵巢和腺垂体的分泌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单选题1.氧的跨膜转运是通过(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和出胞作用2.人体体温保持恒定,需要()A.自身调节B.负反馈C.正反馈D.条件反射E.环境温度稳定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为()A.反射活动B.动作电位C.神经传导D.机械收缩E.分泌4.当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会引起()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 单收缩D 完全强直收缩E.不完全强直收缩5.连续刺激不能使动作电位波形叠加的原因是()A.刺激强度不够B.刺激频率不够C.存在不应期D.细胞能量不足E.离子分布的恢复需要时间6.维持某种功能状态稳定有赖于()A.负反馈B.自身调节C.条件反射D.正反馈E.非条件反射7.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为零B.较高C.正常D.无限大E.较低8。
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是()A. K+向膜外扩散的平衡电位B.没有离子跨膜流动C. K+外流同时Na+内流D. K+外流同时Cl-_外流E. Na+内流同时Cl-内流9.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 K+易化扩散的结果B. Na+易化扩散的结果C.膜上钠钾泵活动的结果D.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E.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大10.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较,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A.增加一倍B.增加二倍C.减少一倍D.减少二倍E.保持不变11.正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A.改善受控部分接受控制信息的反应状态B.保持功能活动的稳态B.使控制部分受到抑制D.使某一生理功能活动迅速完成E.增强受控部分对控制信息的敏感性12.内环境是指()A.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B.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细胞内液D.胃肠道管腔内的环境E.呼吸道内的环境13.连续刺激落在前—刺激引起的收缩期内会引起()A.单收缩B.不完全强直收缩C.等长收缩D.完全强直收缩E.舒张14.保持内环境稳态主要靠()A.与外环境隔绝B.保持代谢绝对平衡C.限制能量供应D.各系统器官协调话动E.限制剧烈的活动15.关于刺激的定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外部环境的变化B.内部环境的变化C.环境的一切变化D.能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E.能被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16.静息电位的数值绝对值变大称作膜的()A.超极化B.去极化C.超射D.复极化E.反极化二、是非题()1.负反馈的生理作用是维持生理功能的稳态。
第一章:绪论广二师生物系hexuecheng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科学。
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任务就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1.何谓内环境及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依赖调节机制,对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维持内环境等生命指标和生命现象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
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是复杂的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则要求一定的理化条件,组织的兴奋性也需要稳定的离子浓度才能维持正常。
稳态是在体内各种调节机制下,通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肾的排泄等各系统的功能活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
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遭到破坏而又得以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严重破坏,新陈代谢和机体各种功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即产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包括外源性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和内源性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调解。
信息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经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将信息传递到靶细胞。
特点:迅速而精确,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2)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化学物质(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解机体的新陈代谢,这种调解成为体液调解。
生理复习思考题总汇细胞1.什么是反馈调节方式?请举例说明。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制约或纠正作用的,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增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
2.人体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其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精确、局限、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比较缓慢、持久、广泛。
•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局限3.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被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移动;物质转移所需能量来自溶液浓度差所包含的势能。
因此不需要细胞提供三磷酸腺苷。
4.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有哪些特点?载体(carrier)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特异性高;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现象5、何谓静息电位,请解释其产生原理.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前提条件(1):膜两侧离子浓度不等。
(2):不同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很小,对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于是,钾离子便会顺着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即形成钾离子外流。
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位梯度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钾离子的净外流停止,此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形成静息电位。
6、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什么?•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 不衰减传导•* 不能融合(脉冲式)7、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ca+通道开放——细胞外ca+到进前膜内——促使囊泡向前膜移动,囊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破裂——Ach释放到接头后膜,与Ach受体结合——接头后膜上通道开放——Na+内流——接头后膜上产生局部电位(终板电位)——临近肌膜去极化达到阀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传遍整个肌膜——骨骼肌细胞兴奋。
生理学思考题(第一部分)<绪论与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一、定义:1、兴奋与抑制;2、兴奋性、阈值、阈剌激;3、静息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4、反应与反射;5、极化状态与反极化状态;6、负反馈与正负馈。
7、内环境与稳态。
二、人体调节的三种基本方式的特点。
三、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举例说明。
四、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五、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不同特点比较。
六、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循环系统>一、定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阻力;心动周期;每分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率。
二、心肌四大生理特性及特点三、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窦房结P细胞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比较。
四、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射血期)与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充盈期)各期的压力比较、瓣膜开关、血流方向和心室容积变化。
五、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六、组织液的生成过程。
七、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
八、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何异同?〈呼吸系统〉一、定义: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潮气量;肺活量;无效腔;每分肺泡通气量;胸膜腔内压。
一、呼吸全过程(三环节)。
二、以平静呼吸为例,论述吸气与呼吸的过程。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以及作用。
四、胸膜腔负压的生理作用五、在家兔呼吸运动实验中,适当增加吸入气中CO2和吸入N2造成缺O2,动物六、呼吸运动分别有何变化?请分别论述其产生机理。
<泌尿系统>一、定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2、肾糖阈;3、渗透性利尿与水利尿;二、尿液生成的三个过程。
三、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试举例说明)。
四、简述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作用以及释放的有效剌激因素。
分析大量饮清水引起尿液量改变的机理。
五、试述糖尿病病人多尿现象的机理。
“生理学”思考题(第二部分)《第十一章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一、定义1、突触;2、神经冲动;3、脊休克;4、胆碱能纤维与肾上腺素能纤维;6、肌紧张与腱反射。
Chapter1绪论思考题:1.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生理学研究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研究对象: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
2.试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维持机制。
内环境: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生理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那些?试比较其特点。
神经调节:迅速、精确、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范围局限、灵敏度较低4.请举例说明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有什么意义?负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例如,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恒定、降压反射、呼吸节律的维持、体温恒定的维持。
负反馈生理意义: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正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称为正反馈。
例如,分娩、凝血、排尿、排便。
正反馈生理意义: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机体处于再生状态。
5.生命的基本特性有哪些?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功能Chapter 2细胞的基本功能1.Please describe material transmembrane transporting patterns.描述物质跨膜转运几种方式?单纯扩散(被动转运脂溶性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易化扩散(被动转运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钠—钾泵、钙泵继发性主动: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被吸收、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等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出胞(递质释放、腺体分泌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2.Please describe the fea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resting potential and theaction potential.描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特点:安静、稳定、内负外正静息电位产生机制:<1>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衡分布。
第一章绪论一、名解:1、生理学: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人体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离体实验:离体实验是指从活的或是刚被处死的动物体中摘取所要研究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放置于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观察,分析其功能活动规律及原理的实验。
4、在体实验:在体实验是指用药物先将实验动物麻醉后或破坏脑和脊髓等方法,施行手术暴露所需要进行实验的器官,施加各种因素进行各种预定的观察、记录等。
5、慢性实验: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暴露、摘除、破坏、切除或移植某些器官,待手术创伤恢复后,动物在清醒或接近正常生活状态下,观察其功能缺损、功能紊乱表现等,以分析各器官、组织在正常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规律的实验。
6、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7、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8、刺激: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9、反应:生理学将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称为反应。
10、兴奋: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由活动较弱变为活动较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1、抑制:在接受刺激后由活动转为静止状态,或由活动较强转为活动较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12、适应性:机体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其体内各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以保持内环境和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的这种生命活动特性称为适应性。
1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具有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
14、调节:在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体内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后使机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过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
15、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
第一章绪论一、名解1.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具有的反应能力或特性。
2.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二、重要知识点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①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精确、作用局限而短暂。
②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久。
③自身调节:1)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2)自身调节的幅度、范围较小,对刺激的感受性也较低,不十分灵敏。
2.举例说明机体内的正、负反馈调节方式。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解1.单纯扩散:指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溶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如人体内O2、CO2、NO、尿素、脂肪酸和类固醇等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且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过程。
4.阈电位:膜电位去极化达到能触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即为强度阈值,也称阈强度。
6.等长收缩:肌肉承受负荷≥肌肉本身收缩力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7.等张收缩:肌肉承受负荷<肌肉本身收缩力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8.单收缩:肌肉受一次刺激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出现的一次机械收缩,可分为收缩期与舒张期两部分。
9.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二、重要知识点1.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功能的分类。
RP:概念: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理:条件: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外Na+、Cl-;内K+、A-);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K+>Cl->Na+>A-)。
八版生理学课后思考题八版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生理学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八版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八版生理学课后思考题一一、名词解释1.生理学: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基本方式是反射。
3.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从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4.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亦称为细胞外液。
5.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7.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部分的功能,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二、问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分类如何?很全很全的生理复习题答:研究方法是实验,分为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动物实验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2.体液的组成如何?答:细胞内液(40%)体液组织液(15%)细胞外液(20%)血浆(50%)----最活跃淋巴液、脑脊液、关节腔液(1%)3.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水平?答: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亚显微结构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变化过程。
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和内外环境变化影响。
整体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与关于规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整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申明:此非全部重点,仅供参考一、绪论1.何为负反馈、正反馈? 各有何生理意义?(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部分的功能,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意义:维持内环境稳态,保证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向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意义:能使一些生理活动过程快速完成。
2.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调节方式:①神经调节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局限而短暂。
②体液调节特点:反应相对迟缓,作用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
③神经-体液调节:同体液调节④自身调节特点:调节的幅度、范围都比较小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也较低。
二、细胞1.何谓载体?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有何特点?载体:介导多种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转运的一类膜蛋白,此类蛋白贯穿脂质双层,具有一至数个与某种被转运物质相结合的位点,在被转运物质浓度高的一侧结合,随后载体发生构象改变,搬运被结合的物质至膜浓度低的一侧并解离。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1.简述门控离子通道的类型。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门控离子通道分为3类:(1)电压门控通道:膜去极化一定电位时开放(2)化学门控通道:受膜环境某些化学物质影响而开放(3)机械门控通道:膜的局部受牵拉变形时被激活。
1.简述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A.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需条件;B.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和容积;C.建立Na+的跨膜势能储备,为Na+和K+顺转运提供能量来源;D.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E.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4. 简述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过程。
均属继发性主动转运。
•两者都是通过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实现的。
•其中上皮细胞基底膜上钠泵活动,排出3个Na+,摄入2个K+,造成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低于肠腔液或肾小管液中的钠离子浓度;•肠腔液或小管液中的Na+通过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顺浓度差进入细胞内,葡萄糖则在钠离子进入细胞的同时通过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逆浓度梯度被带入胞内。
•进入细胞的钠离子通过钠钾泵排出细胞,而葡萄糖由管周膜的载体介导扩散到组织液中。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在小肠黏膜是以2个Na+和1个葡萄糖联合转运的,在肾小管则是1个Na+和1个葡萄糖联合转运的。
5.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有哪几种方式?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6.举例说明离子通道受体及其作用。
离子通道介导的受体称为:促离子型受体。
例子:神经肌肉接头的N2型胆碱能受体。
作用:受体由四种亚单位构成的五聚体,每个亚单位都由若干的跨膜区组成,共同围成一个离子通道,乙酰胆碱的结合位点位于α亚单位的细胞膜外侧。
接头前神经元兴奋,动作电位传导至轴突末梢,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去极化使前膜结构中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接触,融合→小泡内乙酰胆碱以出胞方式释放入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结合→发生构象变化→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电紧张的形式将信号传给周围肌膜→引发肌膜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
7.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对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影响?试说明其原因。
(1)轻度增高细胞外液K+浓度:轻度增加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造成静息电位负值降低。
静息电位是由细胞内钾离子外流达到平衡所形成的钾平衡电位。
轻度增高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细胞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外流钾离子量减少,静息电位负值降低。
静息电位下降,与阈电位差距减少,细胞兴奋性增高,表现为肌肉颤动和肌痛。
(2)明显增高细胞外液K+浓度:动作电位幅度减少,传导减慢,兴奋性反而下降;动作电位幅度降低,Ca2+向细胞内转移减少,肌肉收缩无力,甚至瘫痪。
过高的细胞外液K+,甚至使静息电位明显减少,过低的静息电位直接抑制钠通道的开放。
无法形成动作电位。
8.动作电位是如何在细胞膜上进行传导的?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时,兴奋处细胞膜内为正膜外负,而相邻未兴奋区细胞膜内为负膜外呈为正。
因此在膜的兴奋区与邻近的未兴奋区之间存在电位差,使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区向兴奋区移动,而膜内的正电荷由兴奋区向未兴奋区移动,从而在相邻的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由于局部电流的作用,未兴奋区膜去极化,膜电位减小,达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成为兴奋区。
因此,动作电位从兴奋区传导到未兴奋区。
9.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全或无定律:刺激强度到达阈值才有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大小和形状不随刺激强度改变而改变。
②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加大而减小。
10.简述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不呈现全或无定律,其电位幅度随刺激增强而增大。
②电紧张性扩布:只能向邻近细胞膜做短距离的扩布,因距离增加而衰减,消失,不能远距离传播。
③没有不应期,可产生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局部反应能使膜电位更接近阈电位,局部反应提高细胞的兴奋性。
11.简述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外正内负。
形成机制:K+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接近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12.简述前负荷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加,肌肉初长增加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增加。
但初长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但不增加,反而逐渐下降。
所以存在最适前负荷。
(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后负荷的重量,当后负荷愈大,肌肉缩短前达到的张力也愈大,克服负荷后开始收缩的时间亦愈晚,缩短速度和程度也小。
13.试举例说明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各种方式。
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和易化扩散(通道介导易化扩散:带电离子,载体介导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②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在小肠黏膜上皮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吸收)。
③胞纳和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比如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为胞吐。
细胞吞噬细菌为胞纳。
)14.试述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并举例说明其研究方法。
静息电位形成机制:K+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通过Nernst公式计算。
也可通过微电极直接测量。
1939年,Hodgkin和huxley 将微电极插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利用较精密的示波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到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方法:电压钳或膜片钳技术测量。
15.神经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机理是什么?如何检测这一生理现象?①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钠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②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可以再次兴奋期间。
小部分钠离子通道处于备用状态③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也可以再次兴奋期间。
大部分钠离子通道处于备用状态,且膜电位接近阈电位。
④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可以再次兴奋的期间。
小部分钠离子通道处于备用状态,且膜电位远离阈电位。
检测:刺激神经细胞,在其产生动作电位期间,给予足够刺激,观察再次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情况。
三、血液1.血浆与血清有何区别?血浆是血液加入少量抗凝剂离心后获得的上层淡黄色液体。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和血液凝固发生时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而增加了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的化学物质。
2.血小板有何主要的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作用3.何谓等渗溶液?其和等张溶液有何差别?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为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但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
4.何谓血沉?测定血沉的意义是什么?以第一小时末血浆管中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mm)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血沉越快,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差。
妇女月经期和妊娠3个月以上,以及60岁以上老人血沉增高,此为生理性的。
病理性增高可见于①各种炎症;②恶性肿瘤;③高胆固醇血症;④组织损伤及坏死,如较大手术创伤和心肌梗死;⑤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⑥贫血,贫血系因红细胞数减少,下沉时受到摩擦阻力减少等原因所致。
血沉减慢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明显增多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低,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5.何谓红细胞渗透脆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甚至溶血的特性。
初生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小,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大,某些血溶性疾病患者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
影响因素主要有: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之比下降,脆性增大。
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浆pH值;免疫功能7.何谓贫血?试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
指人体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症状。
原因:体内缺铁或铁代谢紊乱-缺铁性贫血摄入维生素B12不足或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摄入不足,内因子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肾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或缺乏-肾性贫血8.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膜光滑完整,FXII及血小板不易黏附。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血液循环流速快,即使凝血因子有少量被激活也不断被稀释运走;血管壁产生PGI2,有抗凝作用。
(3)血液中有大量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9.血小板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参与生理性止血: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促进凝血:血小板质膜表面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表面促使凝血发生、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10.正常人的血量有多少?血量的生理变异常见的有哪些情况?占体重的7%-8%。
失血在10%之内,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血液基本正常。
机体失血达20%,机体代偿功能将不足以维持正常血压,便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超过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11.ABO血型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有无凝集原A或B来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