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实验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2.8 实验八正弦交流电路中元器件参数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会交流电流表,相位表和功率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学会用实验方法测量交流电路中的元器件参数,学会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元件参数。
(3)加深对阻抗、阻抗角和相位角等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三、实验原理交流电路中常用的无源元件有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
R,因此电感线圈的模型可用电感电感线圈是由导线绕制成的,必然存在一定的电阻LR来表示。
电容器则因其介质在交变电场作用下有能量损耗或有漏电,可用电容L和电阻LR作为电容器的电路模型。
线绕电阻器是用导线绕制而成的,存在一定的电感L',C和电阻C可用电阻R和电感L'作为电阻器的电路模型。
图2.8.1是它们的串联电路模型。
图 2.8.1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的串联电路模拟根据阻抗与导纳的等效变换关系可知,电阻与电抗串联的阻抗,可以用电导G和电纳B 并联的等效电路代替,由此可知电阻器、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电路模型如图2.8.2所示。
图 2.8.2 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并联电路模拟值得指出的是:在直流电路的实验中,用台式数字万用表的欧姆挡可测电阻值,那么是否可以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来直接测出各元件(R 、L 、C )的电阻值呢?我们说,对电阻器和电感线圈可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得某值,但这值是直流电阻而不是交流电阻(且频率越高两者差别越大);而在电容器模型中,C R 也不是用万用电表欧姆挡测出的电阻,它是用来反映交流电通过电容器时的损耗,需要通过交流测量得出。
在工频交流电路中的电阻器、电感线圈、电容器的参数,可用下列方法测量。
1、元件参数的测量(1)相位表法测量元件参数图2.8.3为相位表法测量元件参数的电路图:图 2.8.3 相位表法测量元件参数在相位表法中,电压超前电流的角度ϕ可以直接从相位表中读出,再分别读出电压值U 和电流值I ,同理可得元件的阻抗模IUZ =等效电阻为ϕcos Z R =等效电抗为ϕϕ2cos 1sin -==Z Z X(2)三表法测量元件参数在交流电路中,可以利用交流电流表、交流电压表和功率表分别测量出元件两端的电压U ,流过元件的电流I ,以及元件所消耗的有功功率P 。
化学教学实验指导书第一章实验目的与背景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背景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本实验将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基本化学概念的实验操作。
第二章实验器材与试剂2.1 实验器材- 烧杯- 试管- 镊子- 火柴- 量筒- 温度计2.2 试剂- 硫酸- 氢氧化钠- 盐酸- 硝酸银- 氯化钡第三章实验操作步骤3.1 实验一:氧化还原反应步骤一:取一小块锌片,用砂纸擦拭干净,放入试管中。
步骤二: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步骤三: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变化。
3.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步骤一:取一定量的硫酸倒入烧杯中。
步骤二: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步骤三: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3.3 实验三:沉淀反应步骤一:取一小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试管中。
步骤二: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第四章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一中,观察到锌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并且溶液温度上升。
这是因为锌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酸反应会释放出氢气。
4.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二中,观察到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pH值接近中性。
这是因为硫酸是强酸,氢氧化钠是强碱,它们反应后生成盐和水。
4.3 实验三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三中,观察到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这是因为氯化钡是一种强电解质,与硝酸银反应会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物沉淀。
第五章实验总结与展望5.1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化学实验,学生们加深了对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还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5.2 实验展望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和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章化工原理实验实验一、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1.建立“滞流和湍流两种流动形态”的感性认识;2.观察雷诺准数与流体流动类型的相互关系;3.观察滞流时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曲线;二、实验原理:1.滞流时,流体质点做直线运动,即流体分层流动,与周围的流体无宏观的混合,湍流时,流体质点呈紊乱地向各方向作随机的脉动,流体总体上仍沿管道方向流动。
2.雷诺准数是判断实际流动类型的准数。
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则雷诺准数可用下式表示:(2-1)一般认为,当Re≤2000时,流体流动类型属于滞流;当Re≥4000时,流动类型属于湍流;而Re值在2000~4000范围内是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取决于外界干扰条件。
如管道直径或方向的改变、管壁粗糙,或有外来振动等都易导致湍流。
3.对于一定温度的流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速有关。
本实验是改变水在管内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流型的变化。
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滞流时的速度沿管径按抛物线的规律分布。
中心的流速最大,愈近管壁流速愈慢。
湍流时由于流体质点强烈分离与混合,所以速度分布曲线不再是严格的抛物线,湍流程度愈剧烈,速度分布曲线顶部的区域愈广阔而平坦,但即使湍流时,靠近管壁区域的流体仍作滞流流动,这一层称为滞流内层或滞流底层,。
它虽然极薄,但在流体中进行热量和质量的传递时,产生的阻力比流体的湍流主体部分要大得多。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1.实验装置示意图及流程图2-1 雷诺实验——装置示意图及流程1.溢流管;2.小瓶;3.上水管;4.细管;5.水箱;6.水平玻璃管;7.出口阀门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图中水箱内的水由自来水管供给,实验时水由水箱进入玻璃管(玻璃管供观察流体流动形态和滞流时管路中流速分布之用)。
水量由出口阀门控制,水箱内设有进水稳流装置及溢流管,用以维持平稳而又恒定的液面,多余水由溢流管排入下水道。
2.实验仿真界面图2-2 雷诺实验——仿真界面四、实验步骤:1、实验步骤(1)雷诺实验1)打开进水阀,使自来水充满高位水箱;2)待有溢流后,打开流量调节阀;3)缓慢地打开红墨水调节阀;4)调节流量调节阀,并注意观察滞流现象;5)逐渐加大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并注意观察过渡流现象;6)进一步加大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并注意观察湍流现象;7)由孔板流量计测得流体的流量并计算出雷诺准数;8)关闭红墨水调节阀,然后关闭进水阀,待玻璃管中的红色消失,关闭流量调节阀门,结束本次实验。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实验内容1. 第一章: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1.1 实验材料:洋葱表皮、显微镜1.2 实验步骤:制作洋葱表皮切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2. 第二章: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2.1 实验材料:口腔上皮细胞、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2.2 实验步骤: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 第三章:观察酵母菌的发酵现象3.1 实验材料:酵母菌、葡萄糖、显微镜3.2 实验步骤:培养酵母菌,观察酵母菌的发酵现象。
4. 第四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4.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4.2 实验步骤: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5. 第五章:探究种子呼吸作用5.1 实验材料:种子、水、澄清石灰水5.2 实验步骤: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
三、实验要求1. 学生必须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
2. 学生要爱护实验器材,实验完毕后及时归还。
3. 学生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 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四、实验评价1.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实验时间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1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六、第六章: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6.1 实验材料:绿色植物叶片、黑纸片、透明塑料袋、光照设备、二氧化碳气体6.2 实验步骤:将绿色植物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用塑料袋封闭,观察光照和遮光部位的气体变化,验证光合作用的原理。
七、第七章:制作人体骨架模型7.1 实验材料:人体骨架模型材料、工具7.2 实验步骤:按照骨骼结构,组装人体骨架模型,加深对骨骼结构的理解。
八、第八章:观察动物的解剖结构8.1 实验材料:动物尸体、解剖工具8.2 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剖动物尸体,观察其内部器官和结构。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小实验实验4.小孔成像观察仪(操作)实验目的:1.认识小孔成像观察仪的原理;2.学会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
实验准备:两个圆纸筒(- 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 般半透明纸也可),蜡烛和火柴。
实验步骤:引子:你是否看到过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地面上有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不是树口十间缝隙的影子,而是太阳的像。
这个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发生小孔成像而产生的。
关于小孔成像现象,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其中指出,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相比较,是上下颠倒的。
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个小孔成像观察仪,来观察小孔成像的情况。
1.在大纸筒的-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个针孔;在小纸筒-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
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
这样就做成了所示一一个小孔成像观有孔的锡箔图1- 6观察仪,。
2.在室内,把小孔成像观察仪有小孔的一侧对着光线明亮的窗户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另一侧观察就可看到光屏.上呈现窗户或明亮物体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像比物大还是比物小宁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9像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3.在室内,点燃- - 支蜡烛,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亮的烛焰,观察蜡烛的像,注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使小孔成像观察仪逐渐接近(或远离)蜡烛,观察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保持小孔成像观察仪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观察像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4.如果把观察的烛焰向右(向左)移过- -小段距离,则它在屏上的像将向哪侧移动?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将针孔稍微变大- -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安全操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检验三、教学过程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点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等。
②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③ 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同时测量沸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3)实验注意事项:① 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防止烧杯直接接触酒精灯。
② 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指示剂、酸碱溶液等。
② 将酸碱溶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指示剂。
③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酸或碱溶液,观察指示剂的变化,记录中和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滴加溶液的速度,避免反应过快。
②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液体溅出。
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其防护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金属片、试管、电解质溶液、防护剂等。
② 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试管中,加入适量电解质溶液。
③ 观察金属片的腐蚀现象,记录腐蚀程度。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金属片的选择,避免活性差异过大。
一、理解向整型转换的三种方法:(int)变量int.Parse(string sParameter) Convert.ToInt32()
1.int :(int)变量,C#默认整型为int32;(不支持bool转化)在对long类型或浮点型到int型的显式强制转换中使用。
但是如果被转换的数据大于
Int32.MaxValue或小于Int32.MinValue,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2.int.Parse(string sParameter) 4个构造函数,参数类型只支持string类型;并可以对错误的值抛出相应的异常
3.Convert.ToInt32()支持的类型是object;可以将多种类型的值转换为int类型,也可以对错误的值抛出相应的异常。
练习:P41---7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ex41_7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flag;
do
{
Console.Write("请输入一个整数:");
int num = Int32.Parse(Console.ReadLine());
if (num > 0)
{
for (int i = 1; i <= num; i++)
{
Console.Write("{0,10}", i);
if (i % 5 == 0) Console.WriteLine();
}
}
else
break;
Console.Write("要输入下一个整数吗:(y/n)");
flag = Console.ReadLine();
while (flag != "Y" && flag != "y" && flag != "N" && flag != "n")
{
Console.WriteLine("输入错误!");
Console.Write("要输入下一个整数吗:(y/n)");
flag = Console.ReadLine();
}
} while (flag == "y" || flag == "Y");
}
}
}
二、理解break, continue的区别和用法
Break---用在循环结构或switch 语句中,用于跳出该break语句所在的循环层或switch语句。
Continue----用在循环结构中,用于跳过本次循环体continue语句后的其它语句,进行下一次循环执行的判断。
练习:P41---6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p41_6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flag = "y";
do
{
Console.Write("请输入5个大写字母:");
string s = Console.ReadLine();
if (s.Length != 5)
{
Console.WriteLine("长度不为5,请重新输入!");
continue;
}
for(int i=0;i<s.Length;i++)
if(char.IsUpper(s[i])==false)
{
flag ="n";
}
if (flag == "n")
{
Console.WriteLine("输入的不是5个大写字母,请重新输入");
flag = "y";
continue;
}
Console.WriteLine("您输入的5个大写字母为:{0}",s); flag = "n";
Console.ReadLine();
}while(flag=="y");
}
}
}
练习三、掌握C#中处理异常的方法
Try
{
语句序列
}
Catch(导常类型标识符)
{
语句序列
}
Finally
{
语句序列
}
练习: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Exception_Lx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1, Num2; //声明两个输入的操作数。
string operation;//声明一个字符串类型来定义运算符。
string flag="y";//来判断是否继续运算。
do
{
try
{
Console.Write("请输入运算符(+、-、*、/):");
operation = Console.ReadLine();
Console.Write("请输入第一个操作数:");
//接收输入的操作数并转换成整形。
Num1 = Int32.Parse(Console.ReadLine());
Console.Write("请输入第二个操作数:");
Num2 = Int32.Parse(Console.ReadLine());
switch (operation)
{
case"+": Console.WriteLine("{0}+{1}={2}", Num1, Num2, Num1 + Num2); break;
case"-": Console.WriteLine("{0}-{1}={2}", Num1, Num2, Num1 - Num2); break;
case"*": Console.WriteLine("{0}*{1}={2}", Num1, Num2, Num1 * Num2); break;
case"/": Console.WriteLine("{0}/{1}={2}", Num1, Num2, Num1 / Num2); break;
default: Console.WriteLine("运算符不合法"); break;
}
Console.Write("是否继续进行运算(Y/N);");
flag = Console.ReadLine();
while (flag != "Y" && flag != "y" && flag != "N" && flag != "n")
{
Console.WriteLine("输入错误!");
Console.Write("是否继续进行运算(Y/N):");
flag = Console.ReadLine();
}
}
catch (DivideByZeroException) { Console.WriteLine("除数不能为零"); }
catch (OverflowException) { Console.WriteLine("运算溢出"); }
catch (FormatException) { Console.WriteLine("输入的操作数非法,应为整数"); } } while (flag == "Y" || flag ==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