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二章-变量及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8.21 MB
- 文档页数:85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1)自变量:即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可以分为: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2)因变量:指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
对因变量的控制:使用规范的指导语;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①天花板效应: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高端
②地板效应:由于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低端
(3)控制变量(额外变量):不是研究者要考虑的,但是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实验者必须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所以叫做控制变量
①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典型表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②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种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典型表现为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
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
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
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
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一、确定课题(一)课题的来源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二)实验类型的确定一般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因素型实验,一种是函数型实验。
(三)问题的陈述在课题确定和实验类型明确后,如果用假设的形式提出,那就更加符合科学原则。
二、选择被试选择被试的原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照问题的性质选择被试,另一种是依照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三、实验的控制与测定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都要进行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确定检查点和自变量范围等方面。
对反应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指导语、实验仪器和材料选择等实验过程的控制上。
在心理实验中,要求反应指标应该具有有效性、客观性和数量化等特征。
四、实验结果的统计心理学研究的资料常常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和描述性资料等类型。
实验和观察到的资料应该应用统计方法加以整理并制成图表。
在图表中标出各种数值。
对结果分析应该用统计法,或者假设检验给以证实或否定。
五、撰写论文实验完成后需要做实验报告。
完整的实验报告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一、自变量及其控制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常常称为刺激变量,它由主试选择、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