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路实验-实验10
- 格式:pdf
- 大小:344.66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10-三极管制造实验实验背景三极管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器件,它由三个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组成,具有放大和开关功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造一个简单的三极管电路,加深对三极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实验材料•NPN型三极管(如2N3904)•直流电源•电阻(如1kΩ和10kΩ)•面包板•连接线•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将三极管、电阻和电源连接在面包板上。
按照下图所示连接电路:电路连接图电路连接图2.测量电压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各节点的电压。
分别测量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
3.调整电阻值更改电阻的阻值,观察电路中各节点的电压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逐步调整电阻的阻值,以使电路工作正常。
4.测试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在电路中引入一个信号源,并观察信号的放大效果。
将信号源连接到三极管的基极,然后测量放大后的信号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
5.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中测量到的电压值和信号的放大效果,分析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放大机制。
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实验时,务必注意安全。
确保电源电压和电流在安全范围内,并正确连接电路。
2.在测量电压时,使用合适的量程和测量方式,避免误差。
3.在调整电阻值时,逐步进行,并观察电路的响应。
避免突然改变电阻值导致电路损坏。
4.在测量放大效果时,使用合适的信号源,并确保信号源的输出和输入端正确连接。
5.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并清理实验现场。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电压值和信号的放大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具有明显的电压差。
2.调整电阻的阻值可以影响三极管的工作状态,需要选择合适的阻值以使电路工作正常。
3.三极管可以放大输入信号,并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产生放大后的信号。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制造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通过测量电压和观察放大效果,学习了调整电路和选择合适的组件以使电路正常工作的方法。
同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对三极管的放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电路实验实验一 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台上各类电源及各类测量仪表的布局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指针式电压表、电流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3. 熟悉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
二、原理说明1. 为了准确地测量电路中实际的电压和电流,必须保证仪表接入电路后不会改变被测电路的工作状态。
这就要求电压表的内阻为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
而实际使用的指针式电工仪表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因此,当测量仪表一旦接入电路,就会改变电路原有的工作状态,这就导致仪表的读数值与电路原有的实际值$之间出现误差。
这种测量误差值的大小与仪表本身内阻值的大小密切相关。
只要测出仪表的内阻,即可计算出由其产生的测量误差。
以下介绍几种测量指针式仪表内阻的方法。
2. 用“分流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如图1-1所示。
A 为被测内阻(R A )的直流电流 表。
测量时先断开开关S ,调节电流源的输出电流I 使A 表指针满偏转。
然后合上开关S ,并保持I 值不 变,调节电阻箱R B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1/2 满偏转位置,此时有I A =I S =I/2∴ R A =R B ∥R 1 可调电流源 R 1为固定电阻器之值,R B 可由电阻箱的刻度盘上读得。
图 1-13. 用分压法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如图1-2所示。
V 为被测内阻(R V )的电压表。
测量时先将开关S 闭合,调节直流稳压电源的 输出电压,使电压表V 的指针为满偏转。
然后 断开开关S ,调节R B 使电压表V 的指示值减半。
此时有:R V =R B +R 1电压表的灵敏度为:S =R V /U (Ω/V) 。
式中U 为电压表满偏时的电压值。
可调稳压源 图 1-2 4. 仪表内阻引入的测量误差(通常称之为方法误差, 而仪表本身结构引起的误差称为仪表基本误差)的计算。
R 1 (1)以图1-3所示电路为例,R 1上的电压为 U R1=─── 。
R 1+R 2 现用一内阻为R V 的电压表来测量U R1值,当R V 与R 1并联后,R V R 1R AB =───,以此来替代上式中的R 1,则得R V +R 1vR V R 1 图 1-3────R V +R 1 -R 2 1R 2UU'R1=────── U 。
物理实验电路实验在物理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验证知识的方法。
电路实验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教学价值。
本文将介绍电路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并探讨一些常见的电路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一、电路实验的基本概念1.电路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组成的,用于传递电流的路径。
电路可分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混合电路等不同类型。
2.电流电流是电荷通过导线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量,单位为安培(A)。
3.电压电压是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的势能差,单位为伏特(V)。
4.电阻电阻是电路中对电流流动的阻力,单位为欧姆(Ω)。
二、电路实验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1.实验装置为进行电路实验,需要准备以下实验装置:电源、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2.操作步骤(1)确认电路连接:将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依次连接起来,确保电路中各部分相互连接紧密。
(2)调节电源电压:根据实验需求,合理调节电源电压,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大小。
(3)测量电流和电压: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数值。
(4)记录数据与观察现象:根据实验要求,记录电路中的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5)分析数据与求解问题: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求解实际问题。
三、常见电路实验现象及其解释1.欧姆定律实验欧姆定律实验通过改变电压和电阻,测量电流的大小,验证欧姆定律。
实验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串并联电路实验串并联电路实验通过改变电阻的连接方式,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验证串并联电路的特性。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3.电阻率实验电阻率实验通过测量导体材料的几何尺寸和电阻值,求解电阻率的大小,验证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
4.戴维南定理实验戴维南定理实验通过改变电源电压,测量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验证戴维南定理。
实验中,电流和电压的乘积等于功率。
综上所述,电路实验是物理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电路实验可以深入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电子电路实验(浙江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可以用万用表交流档测量音频信号的大小。
()A:对 B:错答案:错2.用万用表测量电流时需要把万用表串接入被测电路中。
()A:对 B:错答案:对3.为了得到正负12V电压给运算放大器供电,需要把电源设置于串联工作方式。
()A:对 B:错答案:对4.为了得到正负12V电压给运算放大器供电,需要把电源设置于并联工作方式。
()A:对 B:错答案:错5.用示波器观测交流信号,被测信号接入通道1(CH1),为使信号能稳定地显示在屏幕上,触发信源应选择()。
A:CH2 B:LINE C:CH1 D:EXT答案:CH16.用示波器测量一含有较大直流成分的交流小信号时,为使交流信号在屏幕上尽量占据大的幅面以便精确测量,输入信号的耦合方式应选择()A:DC耦合 B:接地 C:其余选项都可以 D:AC耦合答案:AC耦合7.用示波器测量信号的直流成分时,输入信号的耦合方式应选择()A:接地 B:AC耦合 C:DC耦合 D:其余选项都可以答案:DC耦合8.在用示波器观测含有噪声干扰的信号时,为使信号波形能稳定地显示在示波器上,观测含有高频干扰的低频信号时触发信号的耦合方式选用HFR(高频抑制) 耦合方式,观测含有低频干扰的高频信号时触发信号的耦合方式选用LFR(低频抑制) 耦合方式。
观测普通无噪声的信号时选用AC耦合。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如果设定不同的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仍然成立。
()A:对 B:错答案:对2.如果电路中含有非线性器件,基尔霍夫定律仍然成立。
()A:对 B:错答案:对3.在叠加定律验证实验中,将不起作用的电压源直接短接。
()A:对 B:错答案:错4.在叠加定律验证实验中,将不起作用的电压源直接关闭。
()A:对 B:错答案:错5.电阻消耗的功率也具有叠加性。
()A:错 B:对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OrCAD套件不能绘制PCB版图。
实验十 功率因数的提高一、实验目的1.了解日光灯结构和工作原理;2.学习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3.了解输电线线路损耗情况,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与说明1.正弦电流电路中,不含独立电源的二端网络消耗或吸收的有功功率P=UI cos ϕ,cos ϕ称为功率因数,ϕ为关联参考方向下二端网络端口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2.在工业用户中,一般感性负载很多,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其功率因数较低。
当负载的端电压一定时,功率因数越低,输电线路上的电流越大,导线上的压降也越大,由此导致电能损耗增加,传输效率降低,发电设备的容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从经济效益来说,这也是一个损失。
因此,应该设法提高负载端的功率因数。
通常是在负载端并联电容器,这样流过电容器中的容性电流补偿原负载中的感性电流,此时负载消耗的有功功率不变,且随着负载端功率因数的提高,输电线路上的总电流减小,线路损耗降低,因此提高了电源设备的利用率和传输效率。
电路见图10-1。
3.图10—2是供电线路图,在工频下,当传输距离不长、电压不高时,线路阻抗1Z 可以看成是电阻R 1和感抗X 1相串联的结果。
若输电线的始端(供电端)电压为U 1,终端(负载端)电压为U 2,负载阻抗和负载功率分别为()222Z =R +jX 和P 2,负载端功率因数为2=cos λϕ,则线路上的电流为222P I U cos ϕ=线路上的电压降为12U U -U ∆=输电功率为22221221P P P P P P P I R η∆===++ 式中,P 1为输电线始端测得的功率,P ∆为线路上的损耗功率。
实验时,可以用一个具有较小电阻的元件模拟输电线路阻抗,用日光灯模拟负载阻抗Z 2,研究在负载端并联电容器改变负载端功率因数时,输电线路上电压降和功率损耗情况以及对输电线路传输效率的影响。
图10-1 图10-2 负载的功率因数可以用三表法测U 、I 、P 以后,再按公式P=cos =UIλϕ计算得到,也可以直接用功率因数表或相位表测出。
科学实验电路实验电路实验是科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形式,通过搭建电路、连接电子元件,以探索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而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电路实验,并说明步骤、所需材料和实验结果。
实验名称:串联与并联的电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搭建串联与并联电路,观察电阻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电源、电阻器(两个或以上)、导线、电流表、电压表。
2. 搭建串联电路:将电阻器顺序连接起来,也就是将一个端子与另一个端子依次相连,使其形成一个连续的电路。
3. 测量电阻:将电流表依次连接到每个电阻器上,分别测量出各个电阻器的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4. 计算总电阻:将测得的电流值代入欧姆定律(U = I*R)中,分别使用测得的电流和已知的电阻值计算出各个电阻器的电压,再将各个电压值相加,即可得到串联电路的总电压。
5. 数据记录:将每个电阻器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下来。
6. 搭建并联电路:将电阻器两两并联,即将它们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7. 测量电阻:与步骤3相似,测量出各个电阻器的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8. 计算总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将测得的电流值代入计算,并将电阻值倒数相加再取倒数,即可得到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9. 数据记录:将每个电阻器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得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值。
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即R_total =R1 + R2 + ... + Rn。
总电阻随着电阻器的增加而增加,电流则保持不变。
2.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器电阻值的倒数之和的倒数,即1/R_total = 1/R1 + 1/R2 + ... + 1/Rn。
总电阻随着电阻器的增加而减小,电流则保持不变。
本实验展示了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对总电阻的不同影响。
九年级物理电路实验电路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原理和特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九年级物理电路实验,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习到以下内容:1. 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3. 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4. 理解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如下:1. 电流表和电压表;2. 多个电阻;3. 导线;4. 平行板电容器。
实验步骤:1. 连接串联电路:将多个电阻依次连接,形成一个串联电路。
注意要正确连接,并确保电阻的值已知。
2. 测量电流:将电流表连接到电路中,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记录测量结果。
3. 连接并联电路:将多个电阻连接到一个节点上,形成一个并联电路。
注意要正确连接,并确保电阻的值已知。
4. 测量电流:将电流表连接到电路中,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记录测量结果。
5. 测量电压:将电压表连接到电路中,测量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压大小。
记录测量结果。
6. 测量电容:将电容器连接到电路中,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大小。
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1.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相同的,即电流在串联电路中是恒定的。
2.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同样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之和等于输入电流,即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流。
3. 电阻和电流的关系:通过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并根据欧姆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电阻的值。
并且我们还可以观察到,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小。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了电流在串联电路中是恒定的,在并联电路中是分流的。
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如何测量电阻和电流,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电路提供了基础。
电路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原理和特性。
第10节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一、实验目的1.知道伏安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理解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关系。
2.学会根据图像合理外推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3.尝试进行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测量误差的分析,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的办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改变R的阻值,测出两组U、I的值,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列出两个方程:E=U1+I1r和E=U2+I2r,联立可解出E、r的值。
三、实验器材待测电池一节,电流表(0~0.6 A)、电压表(0~3 V)各一块,滑动变阻器一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阻值为最大值的一端。
2.闭合开关S,接通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从电流表有明显读数开始,记录一组电流表、电压表读数。
3.同样的方法,依次记录多组U、I值。
4.断开开关S,拆除电路。
5.以U为纵轴,I为横轴,将记录的电压、电流标在坐标图上,过这些点作一条直线,根据纵轴截距求出电动势,根据斜率大小求出内电阻。
五、数据处理为减小测量误差,本实验常选用以下两种数据处理方法:1.公式法利用依次记录的多组数据(一般6组),分别记录如表所示:实验序号 1 2 3 4 5 6I /AI 1 I 2 I 3 I 4 I 5 I 6 U 外/VU 1 U 2 U 3 U 4 U 5 U 6分别将1、4组,2、5组,3、6组联立方程组解出E 1、r 1,E 2、r 2,E 3、r 3,求出它们的平均值E =E 1+E 2+E 33,r =r 1+r 2+r 33作为测量结果。
2.图像法把测出的多组U 、I 值,在U -I 图中描点画图像,使U -I 图像的直线经过大多数坐标点或使各坐标点大致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所示,由U =E -Ir 可知:(1)纵轴截距等于电源的电动势E ,横轴截距等于外电路短路时的电流I m =E r。
电路原理实验
电路原理实验是进行电路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实际搭建电路、测量电路参数、观察电路现象等手段,验证电路原理和理论,并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在电路原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电路进行搭建和测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串联和并联电阻的实验,验证串联和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计算公式。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电路中的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重要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如电流表、电压表、示波器等,对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进行测量。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正确连接电路元件,避免短路和超载等情况的发生。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根据测量数据和实验现象来验证电路原理,并进一步探讨电路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通过电路原理实验,我们可以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同时,实验结果还可以用于调整电路设计,优化电路性能,提高电路实际应用的可靠性和效率。
总之,电路原理实验对于电子电路专业的学生和从事电路设计与开发工作的工程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路原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