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涌现的现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个时期的市场规模较小,国有企业仍然是主导力量,但是私营企业开始涌现。
2. 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期: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资和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个时期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商业零售业、服务业等行业开始崛起。
3. 200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升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有企业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寻求自我改革和创新。
4.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消费升级的不断提高,中国市场将继续扩大,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将成为市场的重要驱动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整体上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
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创新发展,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论90年代的“陕军东征”现象及其意义——从“三驾马车”谈起在90年代初期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和战略思维的引领,涌现出了大量的成功企业家和经济学家。
其中一个现象是陕甘宁边区的企业家大量东征,进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创办企业。
这个现象被称为“陕军东征”,得名于中共“鄂豫皖苏区”的陕西籍干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期进行的“东征”活动。
而这次“东征”,恰恰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实行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这段时间之后,许多知名的陕西人在东部的大城市中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包括许多财富和地位的形成。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出生在农村,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中国的繁荣的助力,是对家乡的贡献。
“三驾马车”是推动陕甘宁边区企业家东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三驾马车指的是政策、市场和人才。
政策方面,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方政策都十分有利于企业家的发展和创业。
市场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东部地区形成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消费者的需求和需求多样化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人才方面,东部地区的大量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以及技术人才的集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
“陕军东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些来自陕西的企业家,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他们建立了许多成功的企业,创造出许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它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威力。
陕甘宁边区的企业家的东征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也促进了更多中国企业家的努力和奋斗。
最后,“陕军东征”也推动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
通过东征,陕甘宁边区的企业家们将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和资源带到了东部地区,缓解了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危机。
总之,陕甘宁边区企业家的东征,是改革开放取得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证明;同时,这也是推动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差距缩小的关键一步。
90年代的小说90年代的长篇小说收获颇丰,但并不像80年代一样,具有明显的潮流特征,而是在题材形式上具有丰富的分支。
90年代小说的潮流有以下这些:历史题材小说在90年代长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二月河的帝王序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唐浩明的《曾国藩》,凌力的《少年天子》,刘斯奋的《白门柳》等。
这些小说影响甚大,但可能是因为接近通俗小说和流行文化的原因,并不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对于当下的网文历史类来说,这些小说的经验值得被重新挖掘和重视。
历史题材中还有一些更偏重于“文学性”的家族小说,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写家族的兴旺,多半融入政治、经济、党派、宗族、文化、欲望等多种复杂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十七年时期单一的阶级视角。
这些小时候有陈忠实的白鹿原,我认为这大概是受到20世纪一些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吧,比如福克纳和马尔克斯?90年代初最先形成潮流的是女性写作,这在之前已经介绍过了。
林白陈染等人在90年代前期风光无限,还引领了文学界耳熟能详的个人写作私人写作。
90年代中期出现的则是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在90年代中后期涌现了一大批以传统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小说。
首先出现的是刘醒龙、何申、谈歌等人,写城乡经济生活和改革中社会矛盾的小说,之后出现的则是广场小说(主要写反腐,因而也叫反腐小说),代表人物有周梅森陆天明等人(周梅森最近还有《人民的名义》)。
这些小说一方面回应了有关新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和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的操作有关,将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纳入主旋律文化战略的结果,因而这些小说的相当部分都可以被称为是主旋律小说。
不过这些小说依然存在着对文学性和娱乐性的追求,有时会一定程度上偏离官方意识形态,比如发掘放大现实中的黑暗,以便满足作品的批判要求和娱乐要求(官场、黑幕)。
联系到近几年来网文中国家声音对现实主义的呼吁,看来建构主旋律作品的确是我国的文艺政策一以贯之的经典手段,但相对的,似乎在管理一个有自身传统的文艺行业这个方面,我国从建国起就缺乏这种能力……所以,在大众文艺行业初步发展成熟的当下,对文艺政策的不满成为普遍状况。
90年代中国青年中的主要社会思潮90年代中国青年中的主要社会思潮本文所说的中国青年,主要指城市里、有文化、有可能影响其它阶层青年的那一部分青年。
本文主要是强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那些方面,其它方面从略。
80年代里,中国青年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作为民族理想的“振兴中华”、作为政治理想的“民主与法制”、作为道德理想的“精神文明”、作为生活态度的“个人奋斗”。
当时的青年普遍认为:在一个美好的社会里,“知识精英”应该处于各个阶层的顶端。
因此,他们一般都把“知识精英”作为自己个人发展的理想。
总结起来,当时青年的主要社会思潮,就是“80年代的新一代”这样一种自我定位。
它的基本倾向是朝气蓬勃的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它虽然仍然主要是当时社会总体变化的产物和当时的社会领导人刻意引导的结果,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青年的独特色彩与主动创新,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发展迅猛。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急剧变化,原来的各种理想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尤其是对于青年的政治理想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
因此青年的主要思潮迅速地改变为:在民族理想方面,“各人顾各人”的思潮已经相当普遍。
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沉船”(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了)或者“大酱缸”(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窝里斗”的劣根性,因此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搞好。
来源于台湾柏杨所说的中国是一种“酱缸文化”)的思潮开始上升。
因此,就连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都不能在大多数青年里再次激发出80年代青年的那种“登高一呼,万众响应”的热烈景象。
在政治理想方面,保守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占据上风。
“唯生产力论”(认为一切政治方面的问题都必须等待经济高度发达以后才应该讨论,才有可能解决)的影响越来越大。
“赶上末班车”(认为与其批评现行体制,还不如抓紧时间,在现行体制里先捞些实惠再说)的实用想法日益增加。
在道德理想方面,80年代的青年普遍认为:“文革”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道德”,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阻力,应该予以破除。
90年代经典老歌引言90年代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老歌,这些歌曲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90年代的经典老歌,并且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1. 《稻香》《稻香》是由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在2008年发行。
这首歌曲以纯朴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讲述了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这首歌曲获得了许多音乐奖项,并且广受欢迎,成为了周杰伦的代表作之一。
歌词摘录:稻香河流水茉莉花开又落你说你很快乐王子转变成青蛙我们都在变无能为力只好笑了这首歌曲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情绪,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一丝宁静和温暖。
2. 《爱情转移》《爱情转移》是由陶喆演唱的一首歌曲,在1999年发行。
这首歌曲以其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们流连忘返。
这首歌曲成为了陶喆的代表作之一,并且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
歌词摘录:爱情转移从你的左边飞到右边怎么办心跟着痛但是你爱的进不去爱情转移从你的眼前飞到背后我没有任何可是我却好好的活着这首歌曲抒发了失恋后的心情,让人们感触颇深。
3. 《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由齐秦演唱的一首歌曲,在1993年发行。
这首歌曲以激昂的音乐和激励人心的歌词,表达了对于自由与梦想的向往。
这首歌曲成为了齐秦的代表作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歌词摘录:贴着窗纸我曾与梦对话疯过的日子疯过的年华外面的世界正在粉墨登场有人想流浪有人想旅行这首歌曲传达了对于追求梦想和自由的渴望,让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4. 《海阔天空》《海阔天空》是由Beyond乐队演唱的一首歌曲,在1993年发行。
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音乐和激励人心的歌词,成为了Beyond乐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掀起了一股音乐风潮,并且影响了许多后来的音乐人。
歌词摘录:我要怎么样爱你才够我已经失去你的消息我们说好不再这样记得吗这首歌曲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
结论90年代的经典老歌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们在每一次听歌的时候都能够产生共鸣。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一、增长与结构(一)经济增长概况中国经济自1991年开始出现回升,GDP增长从1990年3.9%的波谷上升到8.0%。
1992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经济增长迅速加快,全年GDP实际增长达13.2%。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刺激了本已旺盛的投资热情,使来年的经济形势更趋高涨。
1993年上半年,GDP的增长幅度高达14.1%。
虽然下半年开始的金融整顿使经济增长势头趋缓,全年GDP增长仍高达13.4%。
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以及投资、价格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相继出台的同时,政府在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上采取主动和适度的调控,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高水平上稍有回落。
全年GDP的增幅为118%。
(见表1)表1 增长与结构其中:制造业 3.413.821.921.118.0第三产业 2.1 5.58.99.38.7名义GDP结构(%)第一产业28.426.223.821.218.8第二产业43.645.148.051.848.5第三产业28.028.728.227.032.7实际GDP结构(%)第一产业28.426.924.822.721.0第二产业43.645.849.052.154.6第三产业28.027.326.225.124.5*注:制造业指除建筑业的第二产业口径,含采掘工业。
**注:1994年第三产业统计口径调整,与以前年份不具可比性。
表中实际GDP结构具有可比性。
增幅为118%。
(见表1)十四大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既反映了周期性经济扩张的固有趋势,也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构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主线,决定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以稳定经济、整顿经济秩序为着眼点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政府调控的基本内容,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宏观环境和结构变动。
90年代中国青年中的主要社会思潮本文所说的中国青年,主要指城市里、有文化、有可能影响其它阶层青年的那一部分青年。
本文主要是强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那些方面,其它方面从略。
80年代里,中国青年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作为民族理想的“振兴中华”、作为政治理想的“民主与法制”、作为道德理想的“精神文明”、作为生活态度的“个人奋斗”。
当时的青年普遍认为:在一个美好的社会里,“知识精英”应该处于各个阶层的顶端。
因此,他们一般都把“知识精英”作为自己个人发展的理想。
总结起来,当时青年的主要社会思潮,就是“80年代的新一代”这样一种自我定位。
它的基本倾向是朝气蓬勃的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它虽然仍然主要是当时社会总体变化的产物和当时的社会领导人刻意引导的结果,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青年的独特色彩与主动创新,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发展迅猛。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急剧变化,原来的各种理想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尤其是对于青年的政治理想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
因此青年的主要思潮迅速地改变为:在民族理想方面,“各人顾各人”的思潮已经相当普遍。
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沉船”(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了)或者“大酱缸”(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窝里斗”的劣根性,因此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搞好。
来源于台湾柏杨所说的中国是一种“酱缸文化”)的思潮开始上升。
因此,就连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都不能在大多数青年里再次激发出80年代青年的那种“登高一呼,万众响应”的热烈景象。
在政治理想方面,保守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占据上风。
“唯生产力论”(认为一切政治方面的问题都必须等待经济高度发达以后才应该讨论,才有可能解决)的影响越来越大。
“赶上末班车”(认为与其批评现行体制,还不如抓紧时间,在现行体制里先捞些实惠再说)的实用想法日益增加。
在道德理想方面,80年代的青年普遍认为:“文革”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道德”,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阻力,应该予以破除。
90年代的深圳老照片:经济发展迅猛,年轻人思想开放,时尚漂亮深圳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如今的大都市。
90年代是深圳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各地打工的人员齐聚深圳。
照片中是一个玩具加工厂的流水线,当时都还没有比较好的机器,全靠手工,这些工人大多都是比较年轻的男女。
照片中是当时正在搭建广告牌的农民工,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都离不开他们,为建设美好的深圳做出了许多贡献。
当时就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那些漂泊在深圳的无数打工者被温暖了心。
照片中是深圳一个公园的露天卡拉OK,有两对小情侣在拿着话筒唱歌,旁边还站着几个工人,羡慕的看着他们。
在90年代卡拉OK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像这种露天的卡拉OK或者卡拉OK厅,只需要几支话筒、一台电视和音响就可以唱。
90年代的深圳发展迅速,外来的务工人员也各行各色,南下打工成为热潮,给这个城市带来许多特色。
照片中是一间理发店,漂亮的姑娘们抽着烟坐在“美发沙龙”外面招揽顾客,穿着时尚的她们肯定为店里拉拢了不少顾客。
这也是当时深圳最常见的现象。
挤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人们。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但是当时许多人对于股票这种新兴的东西并不了解,购买股票的人非常少,于是当时很多公司都主动去推销自己的股票,甚至将股票放在卡车上用大喇叭广播宣传。
慢慢地人们就知道了,股票市场开始红火起来。
照片中是一个迪斯科舞厅,许多青年男女都很喜欢在这里跳舞、社交。
迪斯科舞厅在当时更是被誉为摩登代表,舞厅里五彩斑斓的灯光和一直在转动的迪斯科球,播放洋气的舞曲,宽敞的舞池里一群穿着十分时尚的年轻人,在舞池里尽情舞动。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解放。
深圳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天堂,琳琅满目的吃食、用品,非常吸引人。
这张照片中是1992年深圳车公庙食街逛街女孩,女孩子们穿着时尚的衣服三三两两的逛着街,这打扮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时髦的了。
1990年10月8日,中国内陆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东门麦当劳在深圳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