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梳理【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和对外贸易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这些政策存在相容性与激励性不足或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应采取建立健全政策评价体系、以更加完善的竞争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规范化水平、通过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倒逼企业创新等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梳理;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内生动力还是外部压力,都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断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一、相关政策梳理(一)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针政策早在1995年3月中国颁布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中,就将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5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技术为支撑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转变外贸增长广度,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进出口结构调整,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2012年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出要推动对外贸易向结构优化、深度拓展和效益提升方向转变。
这些具有连续性的政策方针,构成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总脉络。
为了有效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围绕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2012年2月商务部等十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保持贸易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提升对外贸易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注重从速度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从依靠成本价格竞争向综合核心力竞争转变,从重出口创汇向实现贸易平衡转变,同时对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具体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
国际贸易作业(四)一、名词解释1、进口配额制2、“自动”出口配额制3、非关税措施4、出口信贷5、买方信贷6、外汇倾销二、判断1、“自动”出口配额制也称“自动”限制出口,•它是出口国为了实行出口管制政策而自动采取的一种限制出口的措施。
2、全球配额是对一种商品规定一个进口限额,只要不超过规定的限额,可以从任何国家进口。
3、战后以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降低关税,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又层出不穷,因此关税已不再是资本主义国家保护贸易政策的一项主要措施。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虽然其增长率有所起伏,但始终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因此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依然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6、买方信贷是卖方银行贷给买方企业或买方银行的信贷。
7、当一国某种出口商品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即为外汇倾销。
8、自动进口许可证是进口国家主管机构为了限制商品而自行签发的一种许可证。
9、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1998年我国实行人民币贬值,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10、70年代中期以来,保护贸易主义又重新抬头,各国竞相提高关税,关税壁垒大大加强。
11、出口信贷是一种非限制性贷款,这种贷款除了用于购买贷款国的出口商品外,还可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出口商品。
12、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隐蔽性。
13、商品倾销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
14、自动出口配额制和绝对配额制在作用和形式上是相同的。
15、特种进口许可证在申请程序上比公开一般许可证要繁琐。
16、许可证、配额项下商品的进口一般都要提供产地证。
17、就进口国来说,自动出口配额象绝对进口配额一样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
18、外国商品进入保税区后再从保税区提出进入该国国内市场销售须缴纳进口税。
19、出口信贷中,目前较流行的是买方信贷。
20、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政府规定本国商人在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 V 1. 某国对某种产品按货值征收10%的关税,或按每公吨征收15美元关税,从征税的方式来看,这种税叫做()。
A. 从量税B. 从价税C. 混合税D. 选择税2. 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讲明国际贸易产生的缘故和贸易的流向的理论是()。
A. 绝对利益说B. 比较本钱论C. 要素禀赋论D. 彼此需求原理3. 以下各项中属于直接的非关税壁垒的方法是()。
A. 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B. 入口押金制C. 最低限价和禁止入口D. “自动”出口限制4. 依照彼此需求原理,两国间的互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两国间的互换比率越是接近于(),那个实际的互换比率对本国就越是()。
A. 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互换比率有利B. 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互换比率不利C. 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互换比率有利D. 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互换比率不利5. 国际市场价钱的转变由()所决定。
A. 国际价值B. 国际生产价钱C. 国别价钱D. 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6.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规定,组成商品倾销的条件之一是出口价钱低于____。
A. 国际价钱B. 正常价钱C. 入口国国内市场价钱D. 本钱价钱7. 某国净贸易条件1990年为100,2000年为,2000年与1990年相较,贸易条件()。
A. 好转了B. 恶化了C. 没受阻碍D. 略有改善8. 中国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开创缔约方之一是在()。
A. 1948年1月1日B. 1948年5月21日C. 1950年5月21日D. 1947年5月21日9.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预备时期,西欧国家普遍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
A. 自由贸易政策B. 重商主义的爱惜贸易政策C. 超爱惜贸易政策D. 新爱惜贸易政策10. 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不是直接生意货物,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生意,关于第三国而言,是()。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
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干预经济生活。
禁止金银的输出,增加金银的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治体系。
2.自由主义
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在《国富论》中的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20世纪以来,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经历了如下演变
1.“自由放任”政策
从20世纪初到罗斯福新政亲前夕,美国一直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主要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管理经济。
2.凯恩斯主义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实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
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4.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
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又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
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
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
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
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考点及强化练习)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目的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它体现了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2.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1)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
具体内容包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达到外部均衡;稳定经济,增强适应能力。
(2)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
(3)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演变及成因1.自由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的含义。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2)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18世纪初的英国,然后向其他国家扩散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自由贸易政策被英国放弃。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贸易自由化政策成为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贸易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
3.贸易政策转换的原因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受制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和经济贸易大国竞争力的变化。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1.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政治和经济安全: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他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与他国的政治关系;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领导人信奉的经济和贸易理论;政治和社会因素;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集体行动和游说等。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从国际贸易的历史考察,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放任自由,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主要在英国、荷兰等首先进入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和竞争上居优势的国家实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
保护贸易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所保护的对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为:重商主义,保护幼稚工业论,超保护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
3.管理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既保护本国市场,又不伤害国际贸易秩序,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从而逐步形成了管理贸易政策或者说协调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