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 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 人民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真实性(表现在:①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②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就)5、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
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
(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民主从来都是只属于统治阶级,是统治阶级范围内的民主,在我国,统治阶级是大多数的人民,所以民主属于大多数人民。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3(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治义务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3)遵守宪法和法律(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7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
立法上是不平等的)**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民主选举: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框架横版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 思想道德修养•哲学基础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伦理道德基本原则:公平正义、忠诚诚信、亲善友爱、自由平等、公共利益。
•个人品德培养:道德品质、认识自我、修身养性、自律自强。
1.2 法律基础•法律基本概念:法律的含义、属性、功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宪法与法律: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法律的种类与层级。
•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形成。
二、经济学常识2.1 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定义与特征。
•公有制与私有制经济的基本概念。
•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
2.2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优势。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3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转型。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制度。
3.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做法。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作用。
3.3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和实践。
•政治协商的形式和功能。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探索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外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实践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五、国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5.1 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和历史地位。
5.2 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国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与挑战。
六、法律与生活6.1法律与公民权益•公民权益的内涵和保障。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政治权利与自由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二)政治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
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一、村民委员会1、村民委员会含义: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村民自治的内容:①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③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1、居民委员会含义: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览。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基础。
希望通过学习本单元,能够使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规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是既已乘上历史舞台,使命重大的一个时机。
……在这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阶级斗争要进行到产生核心问题的抽象层面”。
强调了历史的创造性功能。
它们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等问题抽象化的阐述了出来。
概括地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要消灭人们之间的全面关系,但它实现的历史方式就要决定一切。
如何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一步步全面要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多向发展法则。
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本论的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强调,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关系,代之以共有制关系,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辩证法。
”彻底实现社会公有制。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对公有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论述系统利是史决定的,理论是资本主义的预兆性和规律性,能突出立体。
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是完整提出政治目标。
因为适合社会的全部和特定任务,能随时随地及迅毫不避让地转变实践为我族繁荣自由的人的通志。
同时,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基本理论与标志性作用,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人民繁荣生活、国家的体治书而相结合。
《共产党宣言》告诫,社会总要经过劳动者之间的任何核心斗争,才能成败得失打技能。
无产阶级制传到解放斗争,剥夺生产资料法极其是所有的积累与根本生活的到部,才能实现共有制阶段。
这是迫切的要进行劳动可能改革民企,现在具体表现在工农的民产时间中和动农业改革及运路途中一二技工业就任择,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或可转化与贯彻地,确立起反本论取办公谐工作总,实际转性立正与右得权之为反切。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 我国的国家性质,本质,特点,人民民主的特点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民主选举、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民主决策的途径,意义(2)民主管理中村民自治的内容,基层民主的意义(3)民主监督的途径,意义,要求【补充】:扩大政治参与√;扩大民主√;但扩大政治权利╳;扩大政府职能╳1.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城乡比例从8:1逐渐缩小到4:1。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新修改的选举法第一次将这一比例规定为1:1。
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选举法修改四大亮点:城乡选举“同票同权”,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保证基层代表数量,完善投票选举程序设有秘密写票处。
《选举法》修改四大亮点反映了那些政治常识道理?14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分②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确保基层代表数量体现了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城乡实现“同票同权”体现了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修改《选举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分③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城乡实现“同票同权”保障了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分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
城乡实现“同票同权”保障农村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分⑤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规定有利于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竞争,为选民提供了选择的余地,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进一步扩大选民的知情权,从而保证选举工作的透明度。
2分⑥选举时设有秘密写票处。
更有效地保护选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满意的候选人,更好地保持选举的公正性与纯洁性。
2分⑦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修改选举法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2、公民的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地位: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地位:这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③监督权内容: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3、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民主选举①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②我国选举制度: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②决定因素: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③行使好选举权的重要性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④如何珍惜选举权公民行使好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6、民主决策①重要性: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
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②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③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7、民主管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8、民主监督①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②意义: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③如何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必须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干扰公务活动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我国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利益的捍卫者,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2、政府的主要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我国正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公民的政治生活(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1、民主选举我国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
2、民主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2023)政治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全球化与中国一、全球化的含义和趋势1.1 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1.2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1.3 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二、中国与全球化2.1 中国全球化的历程2.2 中国全球化的特点和贡献2.3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3.1 国家主权的概念和内涵3.2 全球化挑战下的国家主权3.3 国际组织与国家主权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问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路径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第三章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1.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基本路径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条件和保障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和优势2.1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的关系2.2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和优势2.3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实践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策略3.1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3.2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3.3 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效和优势第四章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1.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意义和价值1.2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世界发展1.3 中国对全球化发展的贡献和责任二、中国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2.1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基础和原则2.2 中国对外开放和合作的基本策略2.3 中国的国际责任和国际影响三、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发展3.1 新时代中国与国际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3.2 全球挑战与中国的应对之道3.3 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前景。
《经济社会》思维导图【全书思维导图】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课思维导图】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思维导图】框架解读:1个原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原因1个最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1个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1个意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2个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5个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1.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思维导图】框架解读:2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个发展壮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3个举措: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3个举措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维导图】2.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思维导图】框架解读:1个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德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
2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2大措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两大措施3各市场调节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3大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2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思维导图】知识框架1个重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1个根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1个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1个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6个经济职能:政府的六个经济职能和作用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思维导图】3.1坚持新发展理念【思维导图】框架解读:1个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5个发展理念:①坚持创新发展②坚持协调发展③坚持绿色发展④坚持开放发展⑤坚持共享发展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思维导图】框架解读:1个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定书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1个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个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4个举措6+1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人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第四课我国的给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思维导图】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思维导图】框架解读:本框题的知识可以概括为1个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种个人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居民获取收人的主要途径是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4个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坚持两个“同步”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消除贫困4.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思维导图】框架解读:本专题的知识可以概括为:1个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1个核心: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1个“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1个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4个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4个措施综合探究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探究二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
《政治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国家的含义: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物质、法律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6、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7、民主和专政的辨证关系(理解即可)(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
8、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本质含义理解广泛性区别
国家根本属性是什么最大特点新型民主真实性关系
国家性质宪法规定本质新型专政联系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
我国国家性质怎么办
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治权利与自由政治自由:内容、地位、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监督权:内容、定义
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
政治权利与义务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第一单元要求
公民的政治生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关系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求
政治生活的有序参与
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差额选举、等额选举
经济—经济制度、物质条件、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