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出气管插管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现代医疗中,呼吸机的应用为许多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带来了生机。
然而,使用呼吸机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就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
VAP 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及危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机械通气 48 小时后至拔管后 48 小时内出现的肺炎。
其主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VAP 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它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呼吸衰竭。
其次,VAP 延长了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和住院天数,增加了医疗费用。
再者,VAP 还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医疗操作因素(1)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
(2)频繁吸痰、气道湿化不足、冷凝水积聚等操作不当,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3、环境因素病房内的空气不流通、消毒不彻底,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达标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4、药物因素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感染。
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1、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1)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
(2)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痰液淤积。
(3)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以提高免疫力。
2、规范医疗操作(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无菌器械和用品。
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预防及护理在临床抢救工作中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时有发生,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是指患者气管导管自行滑脱或者未经医务人员同意自行将气管插管拔除,当然包括医护人员在操作不当时引起的。
非计划性拔管是留置人工气道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通过对气管插管牢固妥善固定,加强做好气道管理,对不合作患者采取适当合理的约束、加强心理护理及心理沟通,使用适当的镇静药,能很好的避免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发生。
标签: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机械通气能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临床上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对意外拔管的预防,适当的肢体约束、适度镇静、充分沟通、正确固定气管套管及呼吸机管道、选择适合的气管套管型号和置管深度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和及时处理意外拔管。
1 加强心理护理清醒患者因环境陌生、机械通气、有创插管等诸多刺激,极易产生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把各种管道带来的不适看做是疾病加重的因素,加之不了解相关的医疗知识,而自行拔管。
首先对清醒患者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封闭式管理的意义,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
解释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必要性和暂时性,讲解自行拔管的后果,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尊重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予以满足。
2. 解除沟通障碍沟通障碍时,患者会体验更多的负性情绪反应。
告知患者无法说话只是暂时的,教会患者使用手势语来表达简单的生理需求,如要小便,向下伸出小手指;要大便,向下伸出大拇指;想喝水,一手握空心拳形成杯状;肚子饿,用双手合成碗口状。
较复杂的需求或感受则通过写字板书写来表达,无书写能力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卡片。
3 .有效的固定气管插管外固定的牢固性是防止意外拔管的重要保障。
牙墊不仅可防止患者咬合气管插管,还起到协助导管固定的作用,气管插管首先要与牙垫固定牢固,然后依附牙垫进行外固定。
气管插管置于牙垫一侧的浅凹槽内,取两条胶布,一条从患者左(或右)上面颊开始粘贴,然后绕牙垫和气管插管三圈后止于另一侧下面颊。
非计划性拔管分析及改进措施一、非计划性拔管的定义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在医嘱允许的情况下,没有经过医生评估同意,擅自将患者的气管插管或胃管拔出的行为。
这种非计划性的拔管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二、非计划性拔管的危害1. 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拔出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2. 吸入性肺炎:气管插管拔出后,患者可能会吸入口腔分泌物,导致吸入性肺炎。
3. 营养不良:胃管拔出后,患者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
4. 电解质紊乱:长时间无法进食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5. 并发症加重:非计划性拔管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基础疾病并发症。
三、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1. 护理人员违规操作:部分护理人员擅自决定拔管时间,未经医嘱。
2. 患者自拔:部分患者自行拔除插管,护理人员监护不周。
3. 固定不牢:固定胃管或气管插管的绷带或胶带松动,导致脱落。
4. :医患沟通不畅,患者或家属要求拔管,护理人员处理不当。
四、改进措施1. 加强培训,遵守操作规范,不违规拔管。
2. 加强患者监护,防止患者自拔管。
采取束缚等措施对不合作患者进行控制。
3. 使用优质胶带,确保插管固定牢固。
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松脱的固定带。
4. 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和家属理解各项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处理好患者焦虑情绪。
5. 完善监管机制,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和反馈。
五、总结非计划性拔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安全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杜绝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确保患者安全。
同时要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共同提高医疗质量。
全麻气管插管相关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办法发表时间:2017-03-21T09:39:41.1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孙祖波[导读]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保障呼吸道通畅,提供人体氧需要及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现代麻醉学与急救医学不可少的基本技术。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民医院 655000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保障呼吸道通畅,提供人体氧需要及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现代麻醉学与急救医学不可少的基本技术。
气管内插管器具及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外科手术的进步,近年来,从统计报表及临床医生观察发现,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肺部感染仍维持较高水平,加之患者如有基础疾病,经历了大型,长时间手术,一旦发生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治疗费用,严重影响术后的康复,应引起重视。
现就全麻气管插管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如下:1、病人与方法1.1患者?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气管插管麻醉274例,男156例,女118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年龄2-93岁。
1.2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与协调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术前检查无肺部感染,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3天出现以下情况者诊断成立:WBC>15×109,体温>38℃;出现咳嗽、咯痰;听诊有肺部罗音;X片提示肺炎。
1.3统计分析? 采用X2检验及U检验判断差异性显著。
2、结果2.1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274例中34例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12.4%,其中COPD者14例,糖尿病5例,低蛋白血症3例,高血压12例。
274例中年龄>60岁56例,14例发生了肺部感染,发生率25%。
274例中手术麻醉时间超过2h110例。
2.2影响全麻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分析?? 本病例报告肺部感染发生率12.4%,与张梅等[1]报道相近,与术前存在基础疾患,留置气管导管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相关(P<0.01)。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与控制规范一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医务人员管理、患者管理、气道管理、器械的消毒或灭菌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监测管理等。
二、术语和定义1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2 人工气道(artificialairway, AA):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
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3 机械通气(mechanicalventilation, MV):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根据机械通气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
4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V):无需建立人工气道,通过鼻罩、口鼻面罩或全面罩(fullface mask)等无创性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方式。
5 有创正压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MV):需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方式。
6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 with 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一种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导管,可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定时或持续吸引积存于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
7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SDD):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杀灭口咽部和胃肠道的条件致病性需氧微生物。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然而,气管插管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需要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予以预防和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误吸并发症1.1 肺部感染:气管插管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插管管道不合适,可能导致细菌进入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操作规范,确保插管过程中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避免插管过紧或过松;及时清洁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吸入性肺炎:在插管过程中,如果误吸胃内容物或口腔分泌物,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进行胃内容物抽吸,减少误吸风险;使用合适的固定装置,避免插管移位;定期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分泌物的积聚。
1.3 喉痉挛:插管过程中,由于刺激喉部黏膜,可能引起喉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进行喉部检查,确保无明显病变;操作时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喉部;及时处理喉痉挛,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二、机械性并发症2.1 气胸:插管过程中,如果穿刺过深或插管管道损伤,可能导致气胸。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进行胸部X光检查,评估气胸风险;操作时避免过度穿刺或插管过深;及时处理气胸,避免进一步加重。
2.2 气管狭窄:插管过程中,如果选择不合适的插管尺寸或插管后不及时调整,可能导致气管狭窄。
预防措施包括: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插管后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气道通畅。
2.3 声带损伤:插管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插管管道过大,可能导致声带损伤。
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避免过大过小;操作时轻柔,避免损伤声带;定期检查声带状况,及时处理损伤。
三、循环系统并发症3.1 血压波动:插管过程中,由于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压波动。
预防措施包括:在插管前评估患者循环系统状况,准备好相应的药物;操作时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如何预防气管插管患者误吸概述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然而,患者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可能发生误吸现象,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气管插管患者误吸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预防误吸的方法。
预防误吸的步骤第一步:确定气管插管的适应证在进行气管插管之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确定气管插管是否真正必要。
避免不必要的插管可以降低误吸的风险。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气管插管和口喉罩选择合适的气管插管和口喉罩对于预防误吸非常重要。
气管插管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和病情等因素进行选择。
口喉罩应与气管插管密合,确保气道通畅。
第三步:正确操作气管插管的过程在操作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消毒手部、喉部和气管插管器材,采用无菌操作,确保安全。
第四步:监测插管位置在插管完成后,确保正确位置的气管插管非常重要。
通过胸部X光或其他可靠的方法,监测插管位置,避免误吸。
第五步:及时拔管气管插管一旦不再需要,应及时拔管。
插管时间过长会增加误吸发生的几率。
在决定拔管前,需要进行细致的评估,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能够独立维持。
预防误吸的措施1. 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患者的口腔清洁与误吸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在插管过程中,确保患者口腔的清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用漱口液洗口、刷牙、吸痰等方式清洁口腔。
2. 维持患者体位正确的体位能够帮助患者维持气道的通畅,降低误吸的风险。
将患者的头部抬高,使用头颈支撑装置,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吞咽功能。
3. 低压力气囊的使用在选择口喉罩和气管插管时,尽量选择低压力气囊。
低压力气囊能够减少气囊压迫引起的黏膜损伤,降低误吸的风险。
4. 定期评估插管位置插管后,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插管的位置。
通过胸部X光或其他方法,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防止误吸发生。
5. 增加配氧浓度在气管插管患者的通气中,增加配氧浓度可以提高氧合水平,减少误吸的风险。
高龄老人吸入性肺部感染护理的探讨【摘要】目的:总结预防高龄老人吸入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我科icu,12例高龄老人吸入性肺部感染的护理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例误吸老人均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并行呼吸机治疗,8例较早行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吸出误吸物并直接行气道冲洗、吸痰管吸引清除误吸物,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有效。
结论: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老人的痛苦,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吸入性肺炎;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08-01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1],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人有1.82亿。
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有82%患有多种疾病,带病生存的中国老人每天有15000人死于各种慢性病,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随着増龄引起老人一些列复杂的退行性病变,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下降,反应迟钝,老年性痴呆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极易发生食物反流、误吸致死性吸入性肺炎[2]。
现就2010年我科icu 12例高龄老人误吸导致严重肺部感染的治疗及护理做以下总结。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icu于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误吸致肺部感染12例,年龄最小80岁,最大94岁,平均年龄88岁。
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
入住icu时的基础病变有老年性痴呆10例(占83.3%),其中痴呆合并脑梗2例,痴呆合并帕金森氏病及脑梗2例,痴呆合并帕金森氏病2例,多发性脑梗塞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1.2治疗与结果 12例误吸老人均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上呼吸机,8例较早行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
拔出气管插管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研究目的:探讨拔出气管插管时和拔出后不同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将345例EICU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74例和传统组171例。
实验组拔管前给予双氧水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再充分吸净口腔、咽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吸痰管插至气管最深部后再拔出 1 cm,然后提拉捻转边吸引边拔管;拔管前6~8 h禁食、拔管后2 h禁食,且拔管前抽吸净胃内容物;如无禁忌证拔管时及拔管后持续抬高床头30°~45°;拔管后2 h先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患者如无特殊不适,可给予温开水50 ml入胃,饮水后1 h内即不可立即更换体位,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反应,如无不良反应或胃潴留,1 h后可给予米油100 ml入胃,并逐渐增加饮食量和食物的黏稠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饮食后的反应。
传统组采用传统拔管时和拔管后的护理方法。
观察两组误吸的发生率和在EICU的住院时间。
结果:实验组误吸6例(3.45%),传统组误吸22例(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EICU住院时间为(8.3±6.9)d,传统组为(18.4±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实验组的护理方法可有效的预防拔出气管导管时和拔出后误吸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气管插管已作为急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基本手段,气管插管后便于呼吸机应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常用的方法。
但气管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非常高,占57%[1],许多患者是误吸所致,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保留气管导管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方法报道很多,但对于拔出气管导管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护理方法及气管导管拔出后仍易引起吸入性肺炎者,未见临床报道,为有效降低气管插管拔管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笔者改进了拔出气管导管时及拔出后的护理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拔管后误吸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气管插管拔出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
赖慧晶;叶蝶莲;陈瑞珠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9(015)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15例气管插管拔出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引起拔管后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15例气管插管拔出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5例拔管后吸入性肺炎经纤支镜冲洗、抗感染治疗及加强护理等处理,大部分病人痊愈,少部分病人需重新置管.结论气管插管拔出后发生吸入性肺炎护理重点在于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调整鼻饲时病人的体位,加强口腔护理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总页数】1页(P105)
【作者】赖慧晶;叶蝶莲;陈瑞珠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ICU,52800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ICU,52800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ICU,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T管拔出后发生胆漏9例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J], 李朝霞;商进荣
2.1例经气管插管吸痰拔出受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宋志澄;高红卫
3.婴儿气管插管拔出后喉头水肿的护理 [J], 杨秀珍;王学梅
4.拔出气管插管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J], 孔静;张冬惠;李晓钟;王绍谦;葛燕萍;吴海霞;张红莉
5.11例气管插管意外拔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廖常菊;张会礼;明淑兰;丁娟;陈晓丽;陈燕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重度中毒患者洗胃前采用气管插管对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作
用
王辉;伊越春;谢民民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05(027)011
【摘要】急性中毒时,早期积极有效的洗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后续治疗的
基础。
然而由于患者洗胃时操作不当常导致返流误吸,引起窒息或致吸入性肺炎,从而延长病程、加增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
我院在治疗重度中毒患者中,发现洗胃前采用防护性气管插管措施可以明显减少返流误吸、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844-845)
【作者】王辉;伊越春;谢民民
【作者单位】311300,临安市人民医院;311300,临安市人民医院;311300,临安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应用气管插管后洗胃方法成功抢救重度中毒病人26例分析 [J], 姜岩;刘岩
2.间断反复洗胃抢救急性有机磷重度中毒患者的体会 [J], 游润惠;曾青
3.经气管插管后洗胃抢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 [J], 岳慧芳
4.经气管插管后洗胃抢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 [J], 岳慧芳;吴会战
5.气管插管后洗胃抢救重度中毒伴呼吸衰竭25例 [J], 田海军;马燕妮;柏元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拔出气管插管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拔出气管插管时和拔出后不同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将345例eicu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74例和传统组171例。
实验组拔管前给予双氧水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再充分吸净口腔、咽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吸痰管插至气管最深部后再拔出1 cm,然后提拉捻转边吸引边拔管;
拔管前6~8 h禁食、拔管后2 h禁食,且拔管前抽吸净胃内容物;如无禁忌证拔管时及拔管后持续抬高床头30°~45°;拔管后2 h先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患者如无特殊不适,可给予温开水50 ml入胃,饮水后1 h内即不可立即更换体位,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反应,如无不良反应或胃潴留,1 h后可给予米油100 ml入胃,并逐渐增加饮食量和食物的黏稠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饮食后的反应。
传统组采用传统拔管时和拔管后的护理方法。
观察两组误吸的发生率和在eicu的住院时间。
结果:实验组误吸6例(3.45%),传统组误吸22例(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验组:(1)拔管前给予双氧水和生理盐水进行
口腔护理,再充分吸净口腔、咽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2)吸痰管插至气管最深部后再拔出1 cm,然后提拉捻转边吸引边拔管;(3)拔管前6~8 h禁食、拔管后2 h禁食,且拔管前抽吸净胃内容物;(4)如无禁忌证拔管时及拔管后持续抬高床头30°~45°;(5)拔管后2 h先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患者如无特殊不适,可给予温开水50 ml入胃,饮水后1 h内不可立即更换体位,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反
应,如无不良反应或胃储留,1 h后可给予米油100 ml入胃,并逐渐增加饮食量和食物的黏稠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饮食后的反应。
传统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拔管时的护理措施,(1)拔管前给予充分吸净口腔、咽腔、鼻腔分泌物;(2)吸痰管插至气管最深部后再拔出1 cm,然后提拉捻转边吸引边拔管;(3)拔管时及拔管后2 h给予抬高床头30°~45°;(4)拔管后2 h可给予常规流质饮食。
1.3 观察方法观察患者拔管后误吸的发生率及在eicu的住院时间。
在eicu的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入科和出科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以p0.05),拔管后传统组护理方法误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住院时间也较实验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 拔出气管插管后发生误吸情况实验组发生误吸6例
(3.45%),传统组误吸22例(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
2=10.26,p<0.01),见表1。
2.2 入住eicu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在eicu住院时间为(8.3±6.9)d,传统组为(18.4±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13,p<0.01),见表1。
表1 两组拔出气管插管后误吸发生情况及入住eicu时间对比组别误吸(例) 入住eicu时间(d)
实验组(n=174) 6 8.3±6.9
传统组(n=171) 22 18.4±8.5
统计量字2 =10.26 t=12.13
p值 <0.01 <0.01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 eicu大多都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竭,食管、肌肉发生退行性变化,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下降,贲门括约肌松弛,由于胃腺体的萎缩,胃酸、内因子等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降低,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自发性反流
[2]。
3.2 鼻饲因素 eicu患者均为危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大都留置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胃管对贲门长期刺激,易导致食管炎,使贲门闭合不全,但患者由于消化功能降低或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瘫,胃潴留者较多。
长期留置胃管还可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咳嗽、咳痰或吸痰时,导致腹压增高,从而引起误吸[3]。
3.3 操作因素气管插管明显消弱了患者食管对返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动,存在恶心、呕吐;拔管时由于拔管速度较快,容易刺激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呕
吐;eicu的患者均是经过急诊抢救室送入,来院时都是急诊入院,几乎都是紧急气管插管,操作相对粗暴,特别容易引起气声门黏膜损伤。
40%~100%的患者拔管后发生咽喉痛,口唇、口腔由于牙垫压迫引起压疮,导致感染;几乎所有人拔管后都会出现喉部水肿和溃疡,通常位于声带后方气管导管摩擦的部位,插管时间越长,溃疡越大;
气管插管又易引起勺状软骨脱位导致声门闭合不全,导致误吸
[4-5]。
3.4 口腔护理因素危重患者长期卧床,吞咽反射消失,口腔存
在定置菌,由于吸痰损伤黏膜致出血,痰液或血液易滞留于咽喉内,使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微生物随着气囊的皱褶处进入下呼吸道。
研究表明,口腔护理有效的降低了口腔内细菌的含量,有效的降低
吸入性肺炎的发生[6]。
综上所述,eicu气管插管者病情危重,留置胃管和气管插管拔管后易导致贲门和声门关闭不全,由于多种原因胃内容物反流后导致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改进护理方法后,首先应用双氧水和生理盐
水充分的清洗口腔,双氧水能清除口腔内的定置菌,保持了口腔清洁;又充分吸引患者口、咽、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避免了松套囊和拔管后口腔的分泌物随着未闭合的声门流于呼吸道,可引起肺部感染;吸痰管插至气管最深部后再拔出1 cm,吸痰管在气道内较气管导管深,开口端位于气管导管下端,拔出气管导管时吸痰管同时提
拉捻转边吸引边拔管,这样使套囊上滞留的分泌物同时被吸出,使
其未流于下呼吸道;拔管前、后2 h禁食,且拔管前抽吸净胃内容物,避免了胃内储留,拔管时患者呛咳、腹压增加,贲门和声门闭合不全,胃内容物反流入呼吸道;如无禁忌证拔管时及拔管后必须持续抬高床头30°~45°,由于食物的重力作用,使胃内容物处于低位减少了反流的机会;拔管后2 h再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并逐渐增加食物的浓度和量,饮食后1 h禁忌更换体位,又避免了饮食后体位的变动引起
胃部不适而引起呕吐,导致误吸。
该种护理方法方法简便,患者无痛苦,能有效的预防患者拔出气管插管时和拔管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素晓,张玉英.icu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j].河北医学,2008,12(30):1984-1985.
[2] 张蕴,杜卫京.老年护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7:21-22.
[3] 吴惠萍,罗伟香.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5-98.
[4] 谢灿茂,陈升汉.危重症加强监护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3.
[5] 朱继红,余剑波.危重症医学的操作技术和微创监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17.
[6] 翟丽芳.口腔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2):528-529.
(收稿日期:2012-07-10) (本文编辑:车艳)。